三、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与府县制
元明时期,中央王朝在壮族地区主要实行土司制度统治。土司制度有别于内地的行政制度,是就原土酋统治的区域设立土司,不变动地方上原有的经济文化体系,不改变原有的政治制度,任命原有的部酋为地方统治者,给以职名,世袭统治地方,并承认领主剥削权,归附中央王朝,保守边疆。元明时的壮族土司有广南西路宣抚司、教化三部长民司、安南长官司、王弄山长官司及几个土舍。明代改广南西路宣抚司为广南府,下设广南府同知和土富州知州仍由土官担任,流官知府极少到任,实权操在土官手中。清代改教化三部、王弄山、安南三长官司设开化府,流官知府也常驻广南,加强统治。
(一)壮族土司
广南西路宣抚 元代的广南西路宣抚司是在宋代特磨道地上设置的,在今云南广南县和富宁县地。唐时其称是否为特磨道,没有成文记载。开元年间,张九龄的《敕安南首领爨仁哲书》中即有"佰子首领阿迪"。阿迪统领之部当在滇东南地区,属安南都护府,后来南诏国强大,这一地方隶属于南诏,以后隶属大理国。在庆历、皇祜年间(公元1041-1054年),特磨道主是侬夏诚。侬智高母阿侬曾改嫁与侬丰诚弟侬夏卿为妻,后侬智高兵败西走大理,其母阿侬与其弟侬智光,其子侬继封、侬继明守于特磨道苇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五载,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五月,宋朝"以邕州延众寨为富州(富宁)",这说明最迟在元丰七年已从大理转属宋朝的疆域,宋于其地改寨设州。公元1276年(至元十三年),阿里海牙至静江(今桂林)招降广南西路(今广西)所属各州。阿是城海牙认为"静江民易叛,不重刑之,则广西诸蛮州不服,因悉坑之" 。而在云南为平章的寒典赤.赡思丁对少数民族的反抗比较宽容,特别是对罗盘甸叛乱的处理深得人心。"由是西南诸彝翕然款服。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遣使赍檄,招诱广南溪洞侬士贵及左江李维屏、右江岑从威二千人皆来纳款。" 《蒙兀儿史记.史格传》载:"溪洞诸蛮避阿里涨牙之虐,特磨道土官农士贵,帅知那寡州侬天成、阿吉州农昌成、上林州侬道贤及其他州县三十有七,户十万,越境纳款于云南行省。"云南地省于其地设广南西道左右江宣抚司。后为湖广行少与云南行省发生争执,所以,分左右两江流域之地属湖广,特磨道属云南,设广南西路宣抚司。原侬氏土官农士贵、农士富兄弟相沿而下,会广南西路宣抚司宣抚使。《无史.地理志》载:"广南西路宣抚司……旧领路城、上林、罗佐、安宁、富州。"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傅友协、沐英平一云南元朝残余势力,统一云南,广南西路宣抚使侬郎金归附。明改广南西路宣抚司为广南府,授侬郎金为广南府同知。侬氏由土司变成土官。
教化三部长官司 《明一统志.临安府》载:"经三部长官司,在府城东南三百五十里,元为强现三部,隶临安等处宣慰司,后为强现四部,本朝改长官司,隶本府。"教化三部长官司故地在今文山城西,管辖相当于清代的开化府辖境。乾隆《开化府志》、道光《云南志钞》诸籍所记,教化三部长官司即八寨(又名阿雅,驻今马关县八寨镇)、枯木(今文山县古木乡)、教化(今文山县城西皎花山)。他们的长官都是龙海基的后裔。龙涨基是吴人(今浙江一带),北宋时流寓文山地区,皇祜年间(公元1052年)广源州蛮侬智高起兵反抗宋朝压迫,宋朝派宣徽南院使狄青征讨,龙海基为官军乡导有功,又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所信服,于是变其服,易其俗,成为这些地区的土酋。这时维摩(今砚山县维摩乡)、王弄(今文山城西老回龙乡)、安南(今蒙自老寨)等地方土酋皆从属于龙海基。宋代,龙氏共传10世,依次是:龙海基、龙基雅、老穆、穆等、等根、南诏、绍补、补亚、宏建、建能。元平悉云南诸路以后,继续任用龙建能为土司,领有大理国旧疆牙车部、强现部和教化部。元代龙氏传8世,即龙建能、龙股宗、龙宗门、龙门鼓、龙者党、龙党吴、龙者纳、龙者宁。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沐英平云南,龙者宁投诚归附,在龙氏领地内设长官司,以龙者宁为长官。明代从龙者宁至龙敬共传8世,依次是:龙者宁、龙宜、龙保、龙蛟、龙彻、龙古、龙凤翔、龙敬。经敬时龙氏宗支繁衍,龙敬生有三子,长子龙胜安领阿雅,次子龙德胜领教化,季子龙胜全领枯木,均为副长官。
明末交趾入犯边境,诸长官四处逃散,教化三部无主抚司,明政府发任张泽主管其地。张泽死后,教化司权归经德胜,龙德胜昌姓张,传张长寿。天启《滇志》卷三十载:"……传至张泽未袭,土舍张德胜用事,子张明听袭。"《清史稿.土司三.云南临安府》载:"教化三部长官司副长官,清顺治十六年,副长官龙升归附,仍以张长寿为名,许之,授世职。"由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教化司之权力曾一度落入张氏之手,后经龙德且昌充张姓,才把这一权力夺回。天启《滇志》所说的张明就是乾隆《开化府志》、道光《云南志钞》所说的张长寿,亦即《清史稿》中的龙升。枯木副长官龙胜全,传至龙元庆,附从宁州(今华宁县)土官禄昌贤造反,被清军所杀。《清史稿.土司三》载:"康熙四年,附王禄(即王朔、禄昌贤)叛,诛之,以其地为开化府,设流官。"教化三部之一的八寨副长官司,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置,首任长官名字不详。嘉靖十四年(公元1809年)经胜安袭职,传至龙上登。明末阿迷(今开远)州土酋万氏勾结枯木土舍龙元祚发兵芳龙上登,龙上登率妻儿逃奔交趾,染瘴而死,地被万氏吞并。
王弄山长官司与安南长官司 元亡明兴,王弄山长官司(今文山城西老回龙乡)土司阿额投诚,洪武中授副长官。传阿乍、乌珀、乌志得、乌腾凤、乌高举5世。乌高举之的一蹶不振。乾隆《开化府志》说其"不知所终"。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王弄山所属沙人部落首领沙伏城之子沙源因所属部兵奏命征调立战功,当事者委以副长官事。
元代在阿棘蛮所属之地设舍资千户(今蒙自老寨),由于该地接近交趾,改名为安南道防送军千户所。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傣族土司那由归附,明朝授其为副长官,掌管该地。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蒙自土舍禄氏兄弟为争袭而动干戈,安南长官那代参与其事,朝廷听到后,改安南长官司为新安守御千户所。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交趾入犯边境,王弄山副长官沙源"擒交南伪胜智候,生获阮文美等"。万历国上十八年(公元1620年)建水不法土官勾结交趾屡次举兵侵扰边境,攻破了五邦等地,王弄山沙源再次率兵堵截,斩交趾伪候伯二人,因此,"巡抚以安南长官司废墟并之"。至此,沙源已据了安南和王弄山两长官司之地。道光《云南志钞》卷八载:"沙源骁勇,有将才。"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交趾拥兵数万犯边,边疆八营阵于龙古,沙源从间道破其中,俘斩甚多。当事嘉其有功,,为奏请安南司印。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沙源"受命掌安南司印。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沙源"受命掌安南旧印,世袭长官司长官"。在明末势衰交趾屡犯边境的怀况下,沙源奋然而起,绥靖边疆,谨守疆域,频频击败侵略者,为捍卫祖国疆土立下了不朽功勋,沙源不愧为边防一柱石。紧接着沙源随征东种、水西、马龙山等处,全云南称首功,累加至宣抚使,所率之兵号为"沙兵"。邻境的蒙自土目何启龙强占新现(今屏边县境),为非作歹,沙源"以计灭之",统管其地。至此,临安府内诸土司尽败之,惟沙氏独占鳌头。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贵州乌撒土酋安氏、水西奢联合东川、沾益、武定等土酋共同起兵攻滇,滇内一时烽起,沙源奉调出征。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乌撒安效良作乱,兵攻沾益城(今曲靖沾益),"沙源急公赴义,出兵三百,自备粮饷,协守城池,在土司中尤未易得"。这次出片,沙源所向披靡,嵩明一役,大破安效良兵,嵩明人因此立祠纪念,沙源也由此升任一级。当时的云南发抚闵洪学在是年六月奏题中说:"沙源一忠自矢,百战无前,西南土司中之杰出者,应升长官司为安南宣抚司(秩从四品),铸给印信,子孙世袭,源仍加宣慰司(秩从三品),以示特优。"不久,明朝中央批复同意升安南长官司(秩从六品)为安南宣抚司,沙源长宣慰使。沙源有三子,长子沙定海、次子沙定汉、季子沙定洲。沙泊死后,由沙定海袭宣抚使一职。
安南宣抚司长官沙源与普名声从征著名,互为邻居,素相往来。普名声死后,万工"赘沙源季子定洲为婿"。沙定洲入赘万氏,并暗地杀害普名声与万氏之子服远,据有其地。此后,沙定洲兼有安南、阿迷之众,逐渐吞食蒙自邻近诸土州,统管了"自元江,南连交趾,东抵广南,北至广西,绵亘数千里"的广大地域,具有很强的武装力量,"称兵二十万"。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内地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攻陷北京,张献忠占领四川。云南沐天波害怕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从四川进入云南,次年春天命参将李大贽赴会川(今会理)一带防守。"大贽贪墨,数侵元谋士酋吾必奎地。"吾必奎不能忍受侵欺,于"秋九月据元谋叛,连陷武定、禄丰等城"。沐天波又招其他土司军队协助讨伐吾必奎,沙定洲的军队也在征调之列。沙定洲早已恨透沐氏家族,正准备民吾必奎等土司联合攻打沐府,故"不欲行,出怨言",故意推迟发兵,等他到昆明时,吾必奎已兵败身亡。沙定洲驻军城外,借机联络与沐天波有矛盾的沐府官吏饶杀之、余锡朋等人,利用他们探听沐府内的虚实,并"阴结都司阮韵嘉、张国用、袁士宏诸人为内应"。一切准备停当后,沙定洲带着亲随入城登沐府,向黔国公辞行,沐天波以"家讳不视事"为借口,拒绝接见。沙定洲以兵事不宜拖延为由,"率众噪而入,焚劫其府。"沐天波闻讯,吓得从暗道逃之夭夭。当时宁州土官禄永命、石屏土官龙在田因奉调征吾必奎刚还兵至省城,禄永命率众与沙兵展开巷战。随从官周鼎规劝总兵官留在省城组织官军、士兵反击,但是沐天波已是"满眼皆贼",将周鼎杀死,逃往楚雄。沐天波的母亲陈氏、妻焦氏逃至城北普吉村的金井庵举火自焚而亡。禄永命、龙在田返归故里。沙定州"尽得沐氏所有,盘踞省城"。沙定州住云南巡抚吴兆元,恳请吴兆元题请朝廷,求代替沐天波镇守云南。并从禄丰请来闲居在家的大学士王锡衮筹办贡院,发布文书号召云南各府、州、县官吏听从指挥。沙定洲的下属分兵出陆凉、平夷(今富源)等地,整个云南为之震动。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沙定洲被李定国击败。
维摩州土舍龙氏、沈氏 维摩州,在今砚山县北部至邱北县一带。南诏时期为惠么部,大理国时为维摩千户所,元置维摩州,属广西府(今泸西县)。《元混一方舆胜览》说:"维摩,蛮名惠么部。初立千户所,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为管军总把,隶广西路。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置维摩州。"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广西改府,维摩州属广西府。明初授龙氏为维摩州土舍,传龙金、龙方。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交趾兵入犯维摩,调富州土官沈启后氏御,屡著战功,"遂令驻维摩师宗六诏法土安地方"。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交趾再次入犯弥勒、维摩、师宗等处,沈开先"出奇取胜",次上,云南"抚司叙功题请,赐以维摩州催王里土官印信,督催师宗水下三乡"。沈氏为维摩州土舍共传9任,依次为沈启后、沈开先、沈游龙、沈札、沈忠、沈应麟、沈兆麟参与其事,官守讨平之后,设开化府。维摩州改属开化府。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荡平吴三桂的叛乱,沈锡麟投诚,复授土舍之职。沈锡麟死后,该职废除。
牛羊土舍侬氏 牛羊寨土舍侬氏,其地在今云南文山州西畴县老街镇。乾隆《开化府志》卷五载:"明时属教化司龙氏地,后龙工虐害,土人不堪,因附广南闲舍侬金贵。"管辖范围包括今西畴县老街镇、牛塘子,麻栗坡县羊皮寨及董干区等地。民国《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载:"董干第六区,在地原为开化府安平厅东安里,此地多属苗倮、濮类,民族无官没教,该地土著各类人相与会约,恭请同侬土司分枝一部分来治理一切,清咸丰同治时始改土归流。"牛羊寨木舍一职共传6任,即侬金贵、侬继武、侬得功、侬万钟、侬得爵。清初侬宗武投诚,授予敌堵安南都司职。康熙十三年(公元1673年)附从吴三桂叛乱,都司职被削去,其遗裔仍然统辖麻栗坡县的部分地区。
(二)广南府、广西府、开化府的设置
广南府 广南,元代为广西路宣抚司,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十一月改置广南府,直到清末未变。起先广南东北的罗佐州和西南的安宁州为广南辖地,后来划归他府,广南府仅领土富州。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分广西上林长官司(今西林)地入广南府。明代的广南府"东界广西之泗城州(今凌云)一百二十里,南界古器野六十里,西界维摩州(今砚山维摩乡)五十里,北界曲靖府罗平州(今罗平县)四百里。编里六,东二百里为富州(今富宁),编里四,自府至省八百五十里" 。明代的广南府设知府、土同知、照磨、通判、经历等官员。
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以教养百姓",由流官充任。因广南地处僻壤,流民知府多据省垣,或避瘴临安(今建水),亲临者极少。明代史书有记载的知府有王道广和廖铉两人。王道广,番禺人,隆庆时任广南知府,执政时"廉静
不扰",获得汉人及当地各民族的拥护。清代的广南知府为数众多。
土同知一人,由侬氏世袭,管理有关广南各少烽民族之行政、狱诉、贡赋等。第一任土同知是侬郎金,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天兵(明军)南下归附,授土同知",以后一般由嫡长子袭职。手续是一旦土官去世,应袭者出示具亲供册,说明其谱纱是正宗的以及应袭者之特征,以后经省总督、吏部查验宗支簿,邻近官吏证明,然后由明皇帝颁发诏书。若无嫡子或嫡长子无能继位,则由其兄弟摄政。若无嫡兄弟则由庶出弟兄袭。若无庶出兄弟则由堂叔伯或堂弟兄袭职。明代土同知中,嫡史弟摄政、袭职者有3例,即八世侬印富、十世侬仕獬摄政,十三世侬文举由四门舍目推举授同知职。七世侬良则为庶出袭职。
明代的广南,因"道险多瘴",流官大多驻扎省城,或避瘴临安(今建水),遥领衔名而已,知府履任者极少。广南府的实权把持在侬氏土官手中,侬氏的官阶虽经几度升降,但在广南府政治舞台上始终把住知府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位置。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侬郎金因 贞佑反叛朝廷,受牵连降为通判。成祖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侬郎举因从征有功升为同知。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侬绍周升授土知府。自侬郎金鱼对侬鹏,共历14任,其中土知\\\'通判各一任,余者为土同知。他们依次是侬郎金、侬郎举、侬印祖、侬俊、侬良、侬印富、侬仕英、侬仕獬、侬文亮、侬承恩、侬文举、侬应祖、侬绍周、侬鹏。
清朝平滇仍设广南为府。道光《广南府志》卷一载:"顺治十六年(公元1660年)七省经略洪承畴率师定云南仍设广南为府。×侬鹏赴军前投顺,沈昆常投授世职,土富州仍为土知州。"顺治十八年(公元1662年),添设流官知府,授侬氏土同知职。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裁广西府的维摩州,以其地归广南府。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添设宝宁县,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议改府为直隶厅,裁宝宁且,设照磨,一年后又恢复府县。广南府治宝宁县(今广南县城),"东西广六百五十里,南北袤七百二十里"。 清代土同知职仍同侬氏充任,管理统治广南府内各少数民族。清至民国的侬氏土同知从十六世祖侬鹏始,至民国14年(1925年)侬鼎和袭职(第二十七世祖)共传13任。据广南土同知《报历代顶辈相传亲供图居址疆界清册》、道光《云南志钞》、《新纂云南通志》诸籍记载,清至民国广南土同知的任职顺序依次是侬鹏、侬绳武、侬振裔、侬毓荣、侬世昌、侬世熙、侬兆桂、侬茂先、侬鼎铭、侬鼎和。
土富州 土富州在今云南省富宁县境内,宋代属特磨道,元属广南西道宣抚司,境内有富州(今富宁县城)、安宁州(今富宁里达、睦伦一带)、罗佐州(今皈朝至剥隘一带),沈郎先为安宁、富州土官。明洪武年间,土官沈永秀令通事何容等至云南西平候(沐英)处送款,投诚归附,沐英"给以文书,令守州土",从此沈氏世袭土知州一职,领有富州地。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建富州城,清代称普厅(今富宁县城)。为便于统治,明朝废安宇州和罗佐州,其地并入富州。万历年间,沈明通承袭土知州,贪污腐化,天启年间,普厅哨酋李天保起兵反抗,至崇祯时,普厅被李天保所据,沈明通移治于皈朝(今皈朝镇后州村)。明代最后一个土富州知州是沈昆常,于崇祯年间承袭,清军平滇后,投诚缴印。从现存的沈氏族谱来看,明代,共有20任土知州,依次是沈永秀、沈大忠、沈弦经、沈政、沈善、沈继、沈汉录、沈通神、沈总、沈宣、沈福、沈富、沈善、沈继、沈汉录、沈通神、沈锐、沈世禄、沈得圆、沈明通、沈昆常。
明代的土富州设知州一、同知一(万历四十一年题裁)、吏目一,下设地方封邑机构。边远要地设哨,有普厅、花架、洪邦、板仑、架街、归朝、田蓬、普梅、阿用等9哨。哨设布苏官,仍世袭,还有兵防。在地方上设夕,有剥隘、白蛾、坡戈、坡怀、者仪、者宁、那良、那南、那瓜、蜡山、百江、板平、者桑、百部、沁村、鸟落、西宁、安定等18夕。夕设布斗、村设伙头等土目,俱由当地土民担任。
清代的富宁县仍由沈氏土官统治。土知州共传8任,依次是沈昆常、沈肇乾、沈灿、沈毓荣、沈佩与、沈定坤、沈怀谦。
广西府 元朝对西南番所居的西部沿边地带已有固定的设治,《元史·地理志》载:"罗雄州(今云南罗平县境),与溪洞蛮僚接壤,历代未置郡,夷史其地为塔敝纳夷甸,谷曰罗雄。……宪宗国年(公元1254年)内附,七年隶摩千户,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割夜苴部为罗雄州,隶曲靖路。"即罗雄各云南行省下辖的曲靖路,今云南师宗县,元朝以前以僚族为主,后为逐渐成为 蛮的势力范围,元朝于其地设立师宗州,隶属云南行省的广西路。《元中史·地理志》说:"师宗州,在路之东南。昔蛮逐僚等居之,其后师过部据匿弄甸,故名师宗部。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立为千户,十八年复为民,二十七年为州。"明代在广西咱设置广西府。《明史稿·列传》一百八十七载:"洪武十六(公元1383年)平云南,广西来归附,四月以上官普德权署广西府事,二十年,广西知府普德、弥勒州州赤善、师宗州知州阿的各遣人贡马,诏赐文绮、钞锭。"明代的广西府(治今泸西)辖师宗州、弥勒州和维摩州等地。
清初,仍设广西府,领师宗、弥勒、维摩3州及18寨所。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裁维摩州设三乡县,九年省入师宗州,裁18寨所附弥勒。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称通判驻五槽。八年(公元1730年)师宗州增设州同,驻旧三乡县(今邱北)。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降府为州,直隶迤东巡道,并降师宗、纱勒州为县,五槽通判为州羊,邱北州同为县丞,并属于州。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升邱北县丞为正县。
开化府 清军进入云南后,滇西南、滇南各族在李定国的团结下抗清,滇中、滇东、滇东南等地的彝、壮等族亦起而抗击清军的残酷镇压。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新兴(今玉溪)土官王耀祖联络宁州(今华宁)土官禄昌贤,以拥护沐天波之孙神保为名相号召,习峨(今峨山)、石屏、蒙自、路南、陆良、弥勒、维摩(今砚山北)、王弄山(今文山西部)、教化(今文山县中部)、纳楼(今建水南部至地阳一带)等地的土官和各少数民族一齐响应,众至万,占领了新兴蒙自习峨、宁州、易门、昆明、晋宁、三泊(今安宁西南)、建水、弥勒、石屏、河西、师宗的大部分地区,直攻省城,全云南为之震动。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底,清朝平定了滇南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以教化三部、王弄山、安南三长官司地置开化府。道光《云南志钞》卷一载:"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平土贼王朔等,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置开化府,属云南布政司。八年(公元1669年),分广西府之维摩州地益之。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置文山县附郭,领县一,隶迤东巡道。"开化府下辖开化、王弄、安南、永平、东安、乐农、江那、逢春8里。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设文山县为开化府治,并添设马白同知。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改马白同知为安平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增设江那县丞。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置麻栗坡副督办。清时的开化府辖地,括现在的文山、西畴、马关、麻栗坡、砚山5县和红河州的屏边、河口2县及蒙自县、金平县的部分乡,"东西1224里,南北袤315里。
- 作者:程征
-- 发布时间:2005-5-4 1: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