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民族语言的一块净土
——上林壮话交往现象研究
·罗 宾
一
走在上林街,我发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不管是机关职工,还是老百姓,也不管是壮、汉、瑶,只要是本县人,几乎都是用壮话交流。不仅这样,有文化的人,拿起一张《人民日报》,还可以直接用壮话从头到尾翻读出来,而且很少夹汉,其壮语准确率,不能说百分之百,也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吧!
这种语言现象,在广大的壮族地区,也还可以找到几个点,但作为县城,作为整个县,应该说上林是独一无二的了。
据了解,上林有四十六万人口,其中壮族占百分之八十,汉族占百分之十四,瑶族占百分之五点七,另有少量的其他民族,只占百分之零点三左右。但不管是什么民族,主要是在本地出生的人,几乎都会讲壮话。其他来这里工作的外来者,久而久之,也会讲壮话。这种现象,在其他县不能说没有,但不是很普遍的。
壮族有一千八百万人口,所居住的地域宽广,与其他民族杂居普遍,受外来语的影响和同化也很普遍,但象上林这么一个县,壮人虽与其他民族杂居,也受外来语的影响,也会讲汉语和瑶话,但在交流中,仍然以自己的母语为主,这是不可多见的。据说,连壮人占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靖西县,也未见全都讲壮话,这也是不奇怪的。故此认为,上林的这种现象,就显得很独特了。因此可以说,上林是壮民族语言的一块净土。
二
民族语言交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然而在几十年的现代化冲击下,上林的壮语仍然保留它的地方性和纯洁性。这是难有的独特现象,也可以称为上林现象了。然而这种独特现象是自然的,没有任何人为因素。因此,它已经引起了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的兴趣和极大关注。
那么这种上林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保留到今天而难以改变呢?
追根溯源,远古不说,在唐时,这里称为澄洲,这里出现了一个英明杰出的首领叫韦厥,他被任为澄州刺史。他首先统一了桂西各部落,建立了以澄州(就是今天的上林)为中心的统一政权。他组织当地壮民开垦农田,发展经济,开办学堂,传教文化。与此同时,从官方到民间,也自然地统一了语言,甚至创造了文字。很多壮话母语在这里产生和得到保留。
那时候,韦厥在澄州一带开办学堂,所留下的《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和《智城碑》,是岭南最早的唐碑,文采精湛美妙,实属岭南罕有。而其两块碑上都留下不少古壮字,更是令人憬慕。由此说,上林一带,不仅在口头上留下很多壮话母语,还在碑刻上留下古壮字,这在其他地方也是没有的。可以说,上林是创造古壮字最早的地方之一。
根据史记,唐以前,甚至就是唐时,岭南广大地区仍然是羁糜制度。但在上林一带,由于有韦厥的英明领导,政治上的统一,带来农耕上的顺利开发,便出现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自然带来社会的稳定局面,这不仅得到人民百姓的拥护,也得到唐王朝的认可,皇帝还册封韦厥为“万寿公王”。
韦厥成为这里的英明首领,成为这里的“王”,上林自然成为桂西一带壮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由于中心的形成,其语言,也以中心为准,并辐射到周边。今天的忻城、宾阳、来宾、马山、平果、武鸣等县地,所讲的壮话,基本上是上林音,或者最能听懂上林话。
这就是历史根源。源远而流长呵!一直到今天,这上林壮话应该说是根深蒂固的,不容易受外来语的冲击而改变的。这就是原因吧。
三
虽然说上林县成为壮语言的一块净土,但根据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块净土,常年受风吹雨淋,时日久了,也会发生变化的。就算变化缓慢,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时空慢慢的演绎,也会有变异的。然而不能说,变异就是坏现象。
但作为壮民族,保留一块比较纯净的语言区域,作为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的研究基地,应该是很重要的。甚至会得到联合国教科文卫的重视的。
文化是民族存在的象征和依据。文字和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如果这种载体消失了,那么这个民族也许就不存在了。因此说,保留这块语言净土,就是保留一块壮语活化石,一本壮语活字典,是十分必要的。
刚好,自治区文化厅根据国家的有关精神,于2003年发下了关于开展“广西民族文化项目库”建设的564号通知文件。列出其项目库要保护内容的第一条就是“濒危的民族语言和文字”。这就是建立项目库的重要性。当然,壮语还没有达到“濒危”的程度。但等到它“濒危”了,才去保护它,也许已经晚了。因此,本文建议,上林政府部门应该尽快作出规划,拿出方案,报进项目库。根据上林的这个现象,尽快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社会调查,开研讨会,提出保护方案,列出可行条文,进一步实施做法。这就是本文要论的目的。
(广西区古籍办 罗宾)
2004年12月1日于南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