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江红水河田野调查手记之二
——民族形成的时期:“黄峒蛮”前后历史与现象考察感
“壮族”是大家所叫的一个民族的名称,族称是一个民族的符号。民族有名称先是由他称开始,才由他称转为自称。民族的他称或者自称要有对象,这个对象必须是一个实体。民族的实体产生后,在与外族的交往接触中认识自己,根据社会的需要给自己的实体取名。“壮族”的形成也是同样。壮族先民发展的历史到了唐代,出现了一个在古籍被称之为“黄峒蛮”的群体;唐“黄峒蛮”有自己显著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成了壮族实体的雏形,其社会表现可以视为民族认同的孕育期。《壮族通史》一书也说,壮族先民最早是从唐朝的黄峒蛮开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参考《壮族通史》p587、589、1187等)。作为壮族子孙,如果不了解左江流域文化,就很难完整的了解整个民族的历史。
左江流域,是“黄峒蛮”最早活动的区域。2004年起,《壮族在线》考察组就连续多次对“黄峒蛮”文化现象在左江流域进行了系列考察,试图挖掘“黄峒蛮”文化现象,谋求取得更新的认识。
骆越水之源头的左江,是一条美丽的江河,犹如一条碧绿的丝带,从越南的北部山区源起,蜿蜒的流经广西西部一片粗旷秀丽的喀斯特地貌地区。345公里沿江两岸,奇峰挺拔,峭壁对峙;山岭叠翠,绿水滔滔;一路江峰互影,竹树相间,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在与桂西北南流来的右江会合后,徐徐的汇入邕江。在它经过的流域气候湿热,土地日照长,热量足,雨量充沛,草木终年常青,遍地是亚热带原始雨林。山川溪流湖泊之中花果薯芋、飞禽走兽、鱼虾螺蚌遍布,可供古人类食用的动植物众多。左江流域主要的地质特征之一是石灰岩岩体广布,在自然界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一种种类复杂、风景美丽的岩溶地形;经地面降水和地下河的侵蚀生成了无数的山洞,这又给原始人带来了方便,成为躲避风雨,防御野兽的住所。从有人类的原始社会开始,壮族人的最早祖先就在这片十分适宜人类生活的土地上生息、繁衍,是这片土地的土著人。
上图1:左江流域美丽的原始地区:国家级弄岗自然保护区。
上图2:左江流域主要的地质特征之一是石灰岩岩体广布,在自然界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一种种类复杂、风景美丽的岩溶地貌。
上图3:壮族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无数山洞,给原始人带来了方便,成为躲避风雨,防御野兽的住所。
上图4:左江地区山川溪流湖泊之中花果薯芋、飞禽走兽、鱼虾螺蚌遍布,可供古人类食用的动植物众多。这是味甜多汁的“火果”,属可食用的野生果类之一。
远在旧石器时代,左江流域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在中原地区从原始时代进入初期文明社会以及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等诸时代的时候,同时期在岭南并存着壮族先民自己的社会发展形式和历史文化。在原始社会,人们是以氏族部落为群体单位按一定地域范围聚族而居的,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形成了氏族部落联盟,以及由更大的联盟组成了国家。在中原地区进入初期文明社会开始农业在旱地种植粟米成为旱作民族,北方地区开始牧业成为游牧民族的时候,壮族先民从采集、种植野外的薯芋类块根食物到学会了野生稻的驯化栽培,成为了稻作民族。秦前,在壮族自己社会发展轨道中的氏族部落后时代,广西左、右江红水河一带就布满了由氏族部落发展起来数目众多的古国,后来这些古国的社会组织继续发展成为大、中、小方国。
上图5:旧石器时代壮族先人使用的打制石器。
上图6:旧石器时代壮族先人使用的打制石器。
上图7:新石器时代壮族先人使用的打磨石器。
上图8:新石器时代壮族先人使用的绳纹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