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江红水河田野调查手记之四
——左江土司遗址考察(土江州、土忠州)
公元756年,扶缓县境内黄峒蛮首领黄乾曜聚众起义,拥众20万先后攻陷桂管十八州,席卷广西数千里地,自号中越王。公元794年,黄峒蛮首领黄少卿聚众起义反唐,前后攻占十八州地,席卷广西南部和广东西南部广大地区,公开与唐朝分庭抗礼。史书记载,左江流域的崇左、扶缓一带是黄峒蛮人活动和聚居的地方。关于西原州黄洞的地理位置,据清《读史方舆纪要》载在明南宁府新宁州西南,西接太平府境,又“黄峒在(新宁)州西,即西原蛮巢穴也,一名黄橙洞”。新宁州治在今扶缓县城,太平府治在今崇左市区,查明代广西行政区划“新宁州西南,西接太平府境”的地方,可能为江州、忠州等附近地区。历史上黄峒蛮人的后裔,其黄氏部落首领在宋朝以后成为各地的土官,并承袭了在广西千年的土司统治,江州、忠州是其中之一。张雄先生在《唐代西原部族属源流考》一文说,“黄氏强宗大姓的这种长期连续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证明其族属的稳定性的。从近代到现代,他们仍然构成广西左右江一带壮(僮)族的大姓,正是这种稳定性的表现”。“通过对唐代西原部族属及其源流的粗略考察,可以看出:岭南地区的乌浒人、俚人、僚人,由古代百越发展而来。唐代中期以前,乌浒人,俚人也称僚人,唐代中期以后称西原(黄洞)部人。宋代称广源部人,明代通称壮人。从西原部人黄氏强宗大姓发展的连续性,可以看出其族属的长期稳定性。因而证明:西原部人的祖先及其后裔,是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张雄先生还推断:“可以相信,最早呼为壮人的那个部族,是由唐代西原部人发展而来的”(原文转载于《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由于史籍一般只对社会上层建筑领域有连续性记载,通过捷径了解黄氏土司的历史,可以从中探讨其与唐代西原部人以至更早的渊源关系。因此,考察左江一带黄氏土司,研究黄峒蛮人的历史延伸,对更深层次的了解壮民族的历史,有积极的的意义。
土江州
土江州,志载系西原黄峒地之一。唐代在桂西地区广设羁縻州县时,江州即唐的黄峒太州地。宋熙宁九年(1076年),朝廷对羁縻江州参照旧制,封土酋黄胜奇为土官,授知州世袭。以后土司制度在江州延续了近千年,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才最后完成改土归流。
图1:清江州地图。至清末,辖13哨及罗白土县3段32村,共290村;民国初年,仍直辖5团及罗白土县1团共246村。
图2:2004年4月28日《壮族在线》考察组在崇左市考察江州土司衙门遗址。考察组成员有红棉树、路、左江土著等。宋宣和六年(1124年)江州署从旧州(古名江阳)迁至现址。遗址原有明代石砌城墙,墙高7尺,周围865丈,设东南西北四门,现已塌。
图3:江州土司衙门遗址的石对狮。
田野考察中,考察组成员在崇左市郊附近考察了江州土官黄居体墓;经过文革运动的浩劫后,现该墓已成为历代江州土司唯一仅存的土官墓。碑文所记载的“赵氏”,还间接反映了该地区黄氏与另外一豪族侬氏后裔的政治渊源关系以及侬氏的历史渊源关系。
图4:文革前众多,现为历代江州土司唯一仅存的土官墓。
考察组重点考察了的明代土官族墓塔,墓塔是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江洲土官黄河汉为其子所建,高九层计五米余,每层六面浮雕,合人像、佛教符图42幅,其中有如罗盘状的佛图形及符号,疑是古傣文或梵文。整个塔具有云南傣族寺塔和相似吴哥建筑的风格。佛教形式的墓塔在中原河南省和西南云南省可以找到大量的实物,但在广西境内却非常罕见,是研究广西壮族地区与佛教的关系、广西壮族与云南傣族的关系难得的实物之一。
图5:明代土官黄河汉建造的官族墓塔。
图6:土官黄河汉所建造墓塔的碑文。
田野走访调查中,《壮族在线》考察组的成员意外的发现了江州土官黄裔隆时代散落在民间的数根木质建筑材料。据考,该木料包含的文史信息,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填补部分史籍记载的空白。黄裔隆,民国末代土官黄兴祥倒数上推12代的土官,史籍中曾一度找不到其任职土官所在年代的记载,甚至在《崇左县志》的土官谱中无黄裔隆名字的记载。这次土司建筑遗存物的发现,填补了该项史籍空白。
二、经访问,该物来源于旧衙门旁的庙宇;仔细观察后,疑是与土司衙门整体建筑群有关联的宗教场所遗留构件。根据建筑学的原理,测量构件的尺寸,可以计算出该建筑物规模的大小,并用场所容纳的人数推算出当时宗教活动程度的大小。此文物的发现,为研究壮族地区的宗教关系提供了实物。
三、木料上书写有“鼎建”两字;“鼎”,革故鼎新,即尽全力推旧建新的意思。根据测量构件尺寸计算出该建筑物规模大小及其物质消耗,对土官“招商引资”后尽力的结果能表现到何种程度,可以反映当地的生产力经济水平。另,如果此物不是宗教场所的建筑构件而是衙门的建筑构件,还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土司制度统治者对包括普通地主阶级(含商人)和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程度。
四、记载了当地壮汉民族交流的历史和商业发展的情况。明清时期,汉族大量移民壮族地区,现代的广西世居汉人,十之八九在这个时期进入。移民除了卫所驻军、充军罪谪的犯人,还有自发移民中的商人。“客商”就是时汉族移民中商人的谓称。《崇左县志》记载:“本县自宋代就有来自山东、广东等地的汉族商人,陆续在太平、驮卢、左州、江州等圩镇开设店铺,经营油盐杂货。元明两代,商业渐兴。清代,外来的布匹、棉纱、煤油、日用品渐增多。光绪末年……全县有大小圩场14处”(p403)。又《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四册第6、161页载:1673年“‘太平府安平州奉训大夫世命安平州李长亨(土官)……客商李必道、李必庆……等’,捐资盖庙,反映了客商已成为安平土州较大的社会阶层。他们经营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据说,安平街曾经盛极一时,有一千多人口,分布于土官衙门旁‘九街十三巷’之中。” 安平州附近的太平、下雷等土州境内,汉人客商也到处开辟圩场。安平、太平、下雷等土州在今大新县境内,距离土江州不远,交通条件逊于江州;根据上述周边地区同一时期的历史记载,颇能间接反映江州当时的情况。旧木料上 “商客周君胜”字样的发现,验证了上述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和提供了实物佐证。
图7:一民居旁的旧木料堆。《壮族在线》考察组在该木料被锯成柴火的前夕,仔细测量了直径、长度,抢拍了上述资料照片。现该图片已成了绝版资料。
图8:旧木料上有书,翻译为现代的字意为:“时清代(公元)1685年5月江州土官黄裔隆领商客周君胜、头目农士翰等鼎力重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29 22:44:0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