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人瑞(1870—1922年),字茂伦,清末贡生,才扣村人,系土司官族文人。平生嗜史究经,喜好文翰,教书为生。民国初年出任表证校(今城关镇第一小学前称)校长。在清光绪末年(1900—1908)题咏我国历史人物七律诗33首。每首诗构思精巧,语言流畅,诙谐有趣,平仄合律,用典贴切。以飨读者,下面逐一简释。
明太祖
濠城①龙起下金华②,廿四云从允③足。
诸葛武侯昭烈相,句荣④里巷沛公⑤家。
伽蓝乞许阴卜⑥,采石⑦传看一矢加。
最是万年基有道,堂开大本⑧颂无涯。
注释:①濠城即濠州。现今安徽省凤阳一带。②金华:府名。1358年朱元璋改婺州路为宁越府,至1360年再改为金华府。③允:作为理应,允许解。④句荣:县名,刘邦的家乡。在江苏省西南部,北面临长江。⑤沛公是刘邦的称号。⑥阴卜:读作较。迷信者用以占卜凶吉工具。⑦采石,地名,是朱元璋在此打败陈友谅的战场。⑧大本即基本,事物最主要的基础。语出《庄子·天道》云:“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以为大本大宗也”。
简析:这首诗是描写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从廿四岁起在家乡参加了以郭子兴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由于战功卓著当上了义军元帅。当时朱元璋坐镇应天府(今南京市)拥兵20万,占地数百里。除了与元军作战之外,又与另外两支义军相互争杀。朱的西面有陈友谅辖地饶、信、荆、襄几乎大半天下。朱的东面有张士诚也是一支劲旅,地辖三吴。两支义军东西夹击朱元璋。1360年陈友谅巨舰千艘,顺流而下奔袭朱军,攻陷采石、太平两府。杀死朱军守将朱文逊、花云等,形势十分险峻。在危难之中朱得刘基为军师,旋即在信州一仗打败陈友谅,乘胜直追收复了采石、太平两府。实现转守为攻的战略局面,并取得节节胜利,为奠定明皇朝夺取江山奠定了基础。这是此首诗的时代背景。
起句(首联)铺陈朱元璋廿四岁时在家乡凤阳参加反元起义大军。因朱后来当上皇帝故用龙起,或云从等词语。古时皇帝都称谓龙。而龙翔于云,故作者称朱参加义军又叫云从。这是作者对朱溢美之词。
颔联:以贫贱的刘邦来比朱元璋,因为有了诸葛武侯式的军师辅佐,所以能扫尽群雄,一统天下。用诸葛亮比刘基。
颈联:叙述朱元璋早年贫贱为僧,在伽蓝殿焚香暗卜日后的前程。果然当上了皇帝。而且在采石一仗转凶为吉。
尾联:歌颂朱元璋在胜利之初采纳刘基的谋略实行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合乎天道,顺乎民心,有万年根基。这也是作者对明太祖朱元璋顶礼膜拜至极的溢美之言。
综观:首、颔、颈、尾各联起、承、转、合的结构是紧凑的,用典还算贴切。只是颔联对仗有些欠妥。①尊卑倒置:以汉中昭烈皇帝刘备为对首,反将开创汉朝的始祖刘邦为对尾是不恰当的。刘备是刘邦的重孙、耳孙辈。如何在前?祖公、曾祖公而反在后,这是犯了尊卑倒置之忌。在当时封建社会是不允许的。②以诸葛武侯对句容里巷属名人人事对地名亦有所欠。
刘基
铁卷丹书①圣主恩,拘拘小犊②漫同论。
一心解识深遭忌,双手挥来护至尊③。
帷幄赞成诸葛轴,参苓毒死武宗④坟。
于今舟子家多难,安得先生片语存。
注释:①铁卷丹书是皇帝对有大功之臣,恩赐免死牌。②拘拘小犊:应是区区小犊。即小小的牛仔。③至尊即皇帝。④宗:本也,诣:开宗明义。《吕氏春秋·下贤》“以天为法,以德为行,以道为宗”武宗即是在军事上有一套三韬六略的本领。比喻军师刘基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古代军事家有武宗、武烈之称。三国时东吴孙权人称其为武烈。语出《幼学琼林武职篇》。
辅佐明太祖朱元璋扫平天下,南面尊帝的军师刘基,字伯温。是一位神奇式的人物。明史有载:刘基精通天文地理,行兵布阵,阴阳八卦等奇术。是集政治家、军事家、儒家、道家之大成者。民间传说更玄乎其玄。有说刘基能呼风唤雨,比三国时蜀国的军师诸葛亮还厉害,能预知五百年后之事。基预言诗有“烧饼歌”。有一次朱元璋奉郭子兴之令(义军领袖):从安徽买进三千担乌梅从水路运往襄阳去卖。将所得利润以充军需之用。朱元璋接到任务后,即找船家商量托运事宜。朱要求船家在一夜间能否将货物安全运到目的地。然而船家很是为难地说:千里迢迢,斯使不得,就给十倍运价也做不来的。这时刘基扮做算命先生刚好路过此地。(当时刘基还未投奔朱元璋,而且朱元璋也未曾发迹)当即刘基上前搭讪道,他可以祈风将货船在一夜间吹到目的地……
首联(一、二句)作者将刘基比作小牛犊,虽然圣主(朱元璋)颁发给刘基“免死牌”,但是圣主也会随时要刘的命。因为古时皇帝都怕臣子的功劳太大了,会威胁到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古有“功高震主”之说。其时朱元璋登上皇位后不到三年之间,先后几乎杀完跟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
颔联(三、四句)说刘基太了解朱元璋的心思了,因此遭到朱的忌恨也是必然的。但是刘基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轻轻地化解了朱对他的杀身之祸。而且又无损圣主的尊严。也就说刘基可以将朱元璋玩于他掌股之间。
颈联(五、六句)由于刘基胸有诸葛神算,朱元璋只有借刀杀人。利用奸臣胡惟庸以关心刘为名,送一贴参苓膏(当时刘基偶感风寒)给刘基服。其实是漫性毒药。刘基服后心中有异,次日以治病为名告假还乡,想逃过此劫。刘基回到老家青田后,即叫儿子、家人马上张罗孝帏,自己入棺假死,请法师来做法事。声张刘基已死,七日后出殡。但是朱元璋还是不放心,派胡惟庸到青田探视,并掘坟开棺验尸,果然是真死了。胡回京报与朱元璋。谁知刘基会闭气之法,因此躲过了朱元璋的迫害。
尾联(七、八句)虽然刘基不死,但永远不能在人间露面,舟子行船问卜也无处问津了。
全诗四个部分(起、承、转、合)叙述有序,结构紧凑,末尾以舟子的兴叹嘎然而止。使人有无穷回味。但不足的地方是第六句:“参苓毒死武宗坟”写得很牵强,让人有语句不通的感觉。
方孝儒①
读书庐畔月昏黄,御榜高悬正学昌。
荐剡②有书陈北阙③,趋承无诏待东房。
才非老道④难为用,礼⑤是丧哀易感伤。
化及市儿都让枣⑥,相传宁海辅臣良。
注释:①方孝儒,明浙江宁海人,字希直。人称正学先生。系明初文学家,学士承旨诰宋濂的学生。惠帝时任侍讲学士,主管教育方面的官。明成祖(燕王篡位)登极,方认为有悖于礼教既认为燕王不忠,篡位自立,故所不肯为明成祖起草登极的诏书,而被明成祖所杀。并株连九族累及方的学生。②荐剡:剡(读演)这里作利害解。《国语·晋语二》“大丧大乱之剡也,不可犯也。”荐剡向朝廷陈说礼教的重要,如果犯了礼教就会大丧大乱。③北阙:古代皇宫北面的门楼,为臣子朝见皇上或上书的地方。亦作朝廷的代称。孟浩然诗“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蔽庐。”《岁暮归南山》。④学问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可以说老陈、老道或者老辣之意。⑤礼:是奴隶式社会,或封建社会的阶级道德规范。无非是“恭、俭、庄、敬”之类的东西。⑥让枣:即推梨让枣的简称,语出《南史王泰传》。泰年数岁时,祖母集诸 孙至,撒枣栗于床上。群孙竞之,独泰不取,问其故?对曰:“不取自当得赐。”《后汉书·孔融传》:融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自选小者。大人问其故?对曰:“我小儿应当取小者。”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一典故《推梨让枣》用以表示兄弟间的友爱。
简析:第一、二句(首联)叙述方孝儒苦读攻书乃至取得功名,备受皇帝的恩宠。第三、四句(颔联)接着上联之意,陈述方孝儒向皇上上书阐明礼教对治国的重要性和意义。第五、六句(颈联)从上述的意思转 而赞扬方学富五车,才非等闲。并哀悼方坚持礼教,不肯为篡位登极的明成祖写诏书而被杀害。第七、八句(尾联)综述方教儒在礼教教育方面的贡献以及社会效果。故世代相传,肯定方教儒不愧是明朝的一代良臣。起、承、转、合自然。遣词可以。
铁铉①
背立庭中骨鲠②臣,漫③将威武屈斯人。
肉非忠教甘诚少,油果飞腾反是真。
燕语喃喃颜覆辙,行④寂寂醢⑤成邻。
南枝尚有栖霞⑥树,合使雕镌⑦作后身。
注释:①铁铉,明河南邓州(今邓县)人,字鼎石,惠帝时任山东参政。燕王(明成祖)起兵,他镇守济南,屡败燕王兵,后升兵部尚书。燕王登帝,铁铉受酷刑死。②鲠:鱼骨在喉谓鲠。骨鲠鲠直意。与梗直,耿直同义。③漫:当莫、休、字解。④行:指朝官的行列,也指同僚。杜甫《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去岁兹辰捧御床,三更五点入剜行。”⑤醢:(音海)将人生剐成肉酱的刑法。⑥栖霞:县名,在山东省东部,铁铉原当官的地方。⑦镌:即削、刻意。雕镌即雕刻之意。
简析:第一、二句(首联)陈述铁铉被押上刑庭时表现出威武不屈的昂然气慨。背面而朝即是对燕王(明成祖)的藐视。第三、四句(颔联)承前句继述作忠臣教子的铁铉,即使血肉横飞愈显出忠贞骨格。第五、六句(颈联)转述因篡位而登帝的燕王(朱棣)如何软硬兼施都不能动摇铁铉坚强意志。使同在朝廷上的文武百官人人都显出肃穆敬仰的神情。不忍观看铁铉受此酷刑。邻:应作鳞方通。醢是生剐成肉酱,血肉横飞,犹如鱼被剔除鳞甲。改此一字更比较形象。第七、八句(尾联)是综合以上六句,作者对铁铉作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铁铉是值得人民爱戴和永远怀念的。
黄子澄①
东角门前坐太孙②,暗将恨饮并声吞。
六藩③位重权尊甚,一主巢倾卵堕浑。
凤劾④早知行不敬,燕飞漫说逐无根。
夕阳衰早苏州路,哭向苍天孰雪冤。
注释:①黄子澄,名,明江西分宜人,洪武进士。惠帝时官至太常寺卿。与齐泰共朝政建议削藩,得罪诸侯王等人。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后被杀并诛连九族。②太孙:皇太子的儿子。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本来应由太子标来继位,可是标死得太早,只好由标的儿子允文(太孙)来继位,是为惠帝,年号建文。③六藩:即明太祖所封的六亲诸王。④劾:(音核)法有罪者。审决讼案或揭发罪状,如弹劾,参劾。
简析:第一、二句(首联)讲述明太祖之孙明惠帝懦弱无能,面对六藩王强大的势力唯有忍气吞声而已,这是有痛无泪的形象。第三、四句(颔联)接着叙说太孙的隐忧是因六藩的强大,惠帝与之抗衡犹以卵击石。而倾巢之下岂能完卵。第五、六句(颈联)转而说黄子澄悔不该弹劾六藩,是黄子澄先对六藩不仁,乃至遭到燕王的不义(杀黄子澄并灭九族)。因此说燕王的报复是有理由的。第七、八句(尾联)作者用夕阳衰草的形象给黄子澄以穷途末路的写照。是调侃和取笑的情调。当然对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残杀,我们可以不置可否,但对滥杀无辜(灭九族)作者也赞同吗?
建文皇帝①
半边月好号灵儿②,东角门前涕泪时。
尚有坦斋③尊世嫡,岂无宁海佐皇畿④。
六王气焰陵⑤宗社,三叔言流剥本枝。
牢⑥落东南年四十,萧萧白发尚吟诗。
注释:①建文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正嫡。本来明太祖死后应由东宫太子朱标来继承皇位的,但太子标死得早,只好由标的儿子允文来继位,年号建文,称惠帝。惠帝为人温和,待人坦诚,缺少刚毅。因此遭到他自己的三叔燕王朱棣等诸藩王的欺负。②儿(在此读泥)。③坦斋:是建文帝接待宾客的宫室。④畿:(音基)京城周围为之皇畿。这里指代皇帝。⑤陵:评者亦认为是“凌”字之误,即欺凌之意。⑥牢,评者认为是“流”字误,应作流落东南才讲得通。
简析:第一、二句(首联)描写性情聪慧的惠帝由于不忍看到兄弟间为了争夺皇位而自相残杀而悲伤流泪。第三、四句(颔联)接着叙述建文帝一向待人坦诚、淳厚,尊重宗支世嫡。因此有以方教儒为首一干忠臣对他的维护。(因为方教儒是宁海人世称方宁海)。第五、六句(颈联)笔锋一转,说可恶的六位藩王(偏要反叛以靖难为名起兵)尤其是三叔(燕王)朱棣欺凌宗社(亦叫宗庙),放言要消灭自己的亲嫡。第七、八句(尾联)那么一向温和淳厚的惠帝只好放弃出逃,流落到东南很远的地方去。国家遭此大劫,又年届四十,头发过早地霜白了的惠帝,作者怎么能想象他尚闲情逸趣来吟诗呢?这无非调侃之意。起、承、转、合还可以,但有些字词尚欠稳妥,但愿是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