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竞渡运动的起源
韦晓康
龙舟竞渡运动,俗称“划龙船”,是我国乃至华人世界颇为风行的一项民间体育运动,而尤以闽、粤、赣、湘、桂、台、鄂等华南省(区)最为普遍。本文试结合人类学、考古学及丰富的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龙舟竞渡运动的起源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于这个问题, 目前学术界和民间的说法都不少。越地说认为是为了纪念复仇雪恨的越王勾践,吴地说认为是为了纪念开国拓地的忠臣伍子胥,楚地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自沉汩罗江,湘西苗族是为了纪念祖先般木瓠,黔东南清水江苗族是为了纪念烧死恶龙的民族英雄保,另外,傣、白、布依、水等民族都有各自的说法。笔者认为,龙舟竞渡绝不是一项孤立的民间体育运动和民俗事象,它必定有更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更复杂的生成内因。事实上,众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正式比赛项目,都有它们特定的民族文化生活的根基,往往是从民间娱乐活动的初始形式经过不断的改造、完善而最终定型,成为突破地域和民族界线的现代运动。停留在民间娱乐活动或民间体育运动方式阶段的各种运动项目,它们与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就有更多线索可寻,不过有的显著,有些则隐蔽一些罢了。
笔者认为,龙舟竞渡是华南地区古代土著居民“百越”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正是现今龙舟文化分布最密集的地域。“各有种姓”的百越,置身于华南这样的水乡泽国,生产生活中“陆事寡水事众”,舟楫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工具,龙舟文化应当是这样的人文环境孕育而生的。
一、百越新石器时代的有段石锛及习水便舟
古代越人分布很广,大致在大陆和海上两大区域。在大陆又可分为在沿海和长江上游地区。在沿海的,北起浙江、福建,南到岭南东部和西部等两广地带,以及邻国越南北部。在长江上游的,东起贵州、云南,北到四川西南部。分布在上述诸地的越人部落,称为百越。越人定居在五岭地区的时代颇早,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东、西部越人之间来往是频繁和密切的,在这些地区发现了具有共同特征的石器工具—— 有段石锛。有段石锛是新石器时代时期的一种石木复合的生产工具。“石”指石锛。“木”指“鹤嘴锄”形的木柄。有段石锛一面有刃,一面有段,段指平面中起的脊椤,有段则捆绑在鹤嘴锄形的木柄上。①有学者指出,有段石锛是用于刳制独木舟的专门工具,我们认为这一见解是有道理的。
有生产工具,再加上越人生活在“西则迫江,东则薄海”以及广阔的海域地区,使他们对于所处的地理环境颇相适应,因此,他们在木材加工方面很发达,如独木舟的刳制。考古界在我国东南沿海和岭南沿海连续发现的时代较早的“独木舟” 和“木楫”,距今已有三千年至七千年的历史,情况说明,这是我国最早发明舟船的地区,发明舟船的人即是我国历史上的越人。《越绝书》卷八载:“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二、青铜器纹饰中的羽人竞渡
战国时代,百越地区已有青铜器的使用和制造。铜鼓是其中代表,是西南和南方越人崇尚的乐器。铜鼓上有种种纹饰,船饰是其中的一类。对于铜鼓船纹虽然有超渡船、竞渡船、过海船等说法,但无论何种说法都是与祭祖有关。在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的壹号墓中就保留了一些战国时期的器物,其中就有铜鼓。在出土的大小铜鼓的鼓身上都有划船纹,在大铜鼓鼓身胸部的第四晕圈“饰六组羽人划船纹,船头向左,每船六人,其中三船的划船者全戴羽冠,另三船各有一人裸体;船头下方有衔鱼站立的鹭鸶或花身水鸟,水中有游动的鱼”②。广西西林普驮出土的石寨山型280号铜鼓的鼓胸上有六组船纹,船身颀长呈弧形,首尾高翘,象鹋首鹋尾,中部有台,台背树立一排羽寿羽,台下置一鼎。船上分乘八人、九人和十一人,人物除水手外,皆戴羽冠。台上一人手执一弓形器,一个跨船头鹊首,手执一矛,其后及船尾也各有一个,手执一弓形器,这类船回游于碧波间。并非捕鱼,也非远航,乃是一种祀河仪式 。③汪宁生《试论中国古代铜鼓》一文,认为:铜鼓纹饰中的“船行屋”在云南地区流行,羽人头上饰物是我国西南古代民族的普遍爱好。他指出,铜鼓的船纹,是我国人民龙舟竞渡的的形象,至今傣族泼水节中还有龙舟竞渡的习俗。从这些划船纹不难看出,人们庄严地在水中缓慢划舟,带着羽饰,笼罩着一种肃穆神秘的气氛,这是祭祖的仪式,为了纪念而铸刻在铜鼓身上。
三、广西花山崖画的竞渡图
左江岩壁画是壮族先民的伟大艺术创作。大部分岩画“是在战国早期至东汉这段时间内绘制的”④,岩壁画分布在以左江为中心的岭南西部地区,这些地区在古代原是壮族先民—— 骆越及其子孙世代居息之地(骆越是我国古代越族—— 百越之一支),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画与骆越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左江流域的骆越人,依山傍水,许多活动都与左江河水息息相关。在岩壁画中多处有船图,有的船的画法较简单,为一条弧形粗短线,中间下弯,两头上翘;有的船尾立两根小木棒似的东西,头似鸟形,正所谓“龙舟鹋首,浮吹以娱”。注:“鹋,水鸟也,画其象著船首,以御患”。鹋船上一般有侧身数人,曲肘举手,半蹲腿,动作一致,似歌舞又如奋棹击水。在岩怀山三洲尾的第二组岩画上,有三条船,前后排列,势若相竞,前面一船之首,似有饰物,舷边挂一铜鼓,每船数人,皆侧身人像,手前伸,腿稍弯曲,动作一致。船前后两端的岸边,有一些正面人像,各以一个高大者为中心,似为竞舟欢呼呐喊,场面隆重而热烈。这些画面都是与骆越人祀河有关, 反映了骆越人崇拜河神的意识。
四、蛇、鸟、龙图腾
图腾崇拜作为原始社会的一种宗教形式,其产生的原因在于人类处在原始经济的落后条件下,先民们对自然的认识,尚处于朦胧的阶段,对自然现象以至某种生命形成的不可知或神秘心理,使先民们怀着强烈的情感愿望,以某种虚幻的形式,祈求自然神秘力量的庇护,进而产生崇拜心理。
百越图腾崇拜对象较多,但其中蛇和鸟图腾存在于越族习俗中是确信无疑的。《说文·虫部>所释,“南蛮,蛇种”。“闽,东南越,蛇种也。”<淮南子·原道训》说:“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被发文身,以象磷虫,短绻不裤,以便涉游,知秩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人们认为剪了发,自然便利于下水,而文身象龙蛇的形象,在水里可以避水中动物伤害。关于鸟图腾信仰,越族就流行鸟田传说。这时的竞渡船还不是龙舟,而是在舟船上用水鸟来装饰。
后世,龙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图腾崇拜,龙的形象才昂然舟首,龙舟开始出现。越人“以船为车”又便于用舟,划龙舟遂成为百越地区的一种习俗。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新石器时代,有了制造工具—— 有段石锛,才能刳刻出独木舟。由于又有图腾崇拜的因素,人们自然把动物、河流、山岳等作为神圣的东西来崇拜,于是就有了被鸟装饰的舟船的祭祀、祭河等仪式。而在祭祀中人们为了祈求图腾神的欢心和赐福,便发生了争作第一到达祭神的竞争,就有了划舟竞渡。随着农业社会的发展,鸟、蛇图腾被龙图腾替代,祭祀的舟船也制成龙形,龙舟出现了。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人们才比较注重活动的竞技娱乐性,同时附会了吊伍子胥、纪念勾践、悼念屈原的传说,使一些对历史人物的祭奠代替了某些原始崇拜的内容。
注释:
①石钟健:《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第229页
② 《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 北京文化出版社,第28页
③《广西左江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第223页
④ 《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第138页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28 15:38:5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