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uhm.pccu.edu.tw/p4_7.htm
甲骨學年鑒(2001年)
施 順 生
壹、展覽: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自二○○一年七月一日起展出「殷墟遺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甲骨特展」,展出甲骨片(附拓本)十餘版,以及挖掘照片等相關資料。本特展到二○○二年七月為止,尚未設定展覽截止日期。
除現場展示外,另有許雅惠《殷墟甲骨文----中國三千多年前古文字》、〈殷墟遺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甲骨特展〉專書及專文介紹,其中《殷墟甲骨文----中國三千多年前古文字》圖版彩色印刷,十分精美。又有特展網頁可供讀者上網瀏覽,網頁內容分:展覽概述(古文明與古文字、甲骨文的發現、甲骨文的研究、商代的甲骨占卜、甲骨文的內容)、展品選介、甲骨文小百科等三大部分。本特展首頁:
http://www.npm.gov.tw/exhbition/yin0701/yin0701.htm
貳、甲骨文論著目錄
一、 專書
作(編)者 | 書 名 | 出版地點 | 出 版 者 | 頁 數 | 出版時間 |
朱彥民 | 巫史重光:殷墟甲骨文發現記 | 天津 | 百花文藝出版社 | 399 | 2001.05 |
許雅惠 | 殷墟甲骨文----中國三千多年前古文字 | 臺北 | 國立故宮博物院 | 62 | 2001.07 |
張玉金 | 甲骨文語法學 | 上海 | 學林出版社 | 340 | 2001.09 |
陳年福 | 甲骨文動詞詞匯研究 | 成都 | 巴蜀書社 | 286 | 2001.09 |
崔恒昇 | 簡明甲骨文詞典(增訂本) | 合肥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752 | 2001.09 |
魏慈德 | 殷墟YH127坑甲骨卜辭研究 | 臺北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 310 | 2001 |
李善貞 | 甲骨文同文例研究 | 臺北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240 | 2001 |
崔在濬 | 甲骨文會意字研究 | 臺北 |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148 | 2001 |
楊郁彥 | 殷墟卜辭斷代之字形標準研究 | 臺北 | 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517 | 2001 |
二、 期刊論文
作 者 | 篇 名 | 期(報刊)名 | 卷 期 | 頁 次 | 出版時間 |
越 誠 陳 曦 | 殷墟卜辭命辭性質討論述要 |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 2001:1 | 1-11 | 2001.01 |
張 玉 金 | 殷墟卜辭命辭語言本質及其語氣研究述評 |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 2001:1 | 12-19 | 2001.01 |
雷 紫 翰 | 殷代神靈信仰的動因與實質述論----寫在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之際 |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1:1 | 8-14 | 2001.01 |
徐 寶 貴 孫 臣 | 古文字考釋四則 | 考古與文物 | 2001:1 | 78-82下轉95 | 2001.01 |
柳 春 鳴 | 從甲骨文工具書看甲骨學 | 四川文物 | 2001:1 | 34-37 | 2001.02 |
劉 曉 東 | 甲骨文金文中的來、朿辨----釋 | 北方文物 | 2001:1=65 | 25-28 | 2001.02 |
唐 生 周 楊 庭 碩 | 利用共時性造字符碼破譯古文字 |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1:1 | 94-99下轉109 | 2001.03 |
劉 桓 | 試釋彳祭與「某某祊其牢」 | 殷都學刊 | 2001:1 | 8-11 | 2001.03 |
張 玉 金 | 甲骨金文中「其」字意義的研究 | 殷都學刊 | 2001:1 | 12-20 | 2001.03 |
張 國 豔 | 甲骨文「禽」的名詞用法 | 殷都學刊 | 2001:1 | 21-22 | 2001.03 |
劉 青 | 甲骨文句型的轉換和衍生 | 殷都學刊 | 2001:1 | 23-26 | 2001.03 |
焦 智 勤 | 甲骨文句型的轉換和衍生 | 殷都學刊 | 2001:1 | 27-29 | 2001.03 |
涂 白 奎 | 涂白奎 | 考古與文物 | 2001:2 | 78-81 | 2001.03 |
陳 年 福 | 甲骨文的口語特徵 | 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1:2=111 | 50-53 | 2001.03 |
蔡 哲 茂 | 甲骨文合集綴合補遺(23) | 大陸雜誌 | 102:4 | 5-9 | 2001.04 |
連 劭 名 | 殷墟卜辭中的「對」與「非」 | 文物春秋 | 2001:2 | 15-16 | 2001.04 |
朱 岐 祥 | 論研讀甲骨文的方法----文例研究 |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 | 11:5=94 | 200-31 | 2001.05 |
常 玉 芝 | 黃組周祭分屬三王的再論證 | 文史哲 | 2001:3=264 | 114-118 | 2001.05 |
王 蘊 智 | 釋競、業----兼說商代的鄴地 | 東南文化 | 2001:5=145 | 54-59 | 2001.05 |
牛 珺 莉 | 「時」系字群與先民原始時間觀 | 東南文化 | 2001:5=145 | 60-62 | 2001.05 |
蔡 哲 茂 | 甲骨文合集綴合補遺(24) | 大陸雜誌 | 102:6 | 46-48 | 2001.06 |
彭 裕 商 | 歷組卜辭「日月有食」「日月有戠」卜骨的時代位序 | 殷都學刊 | 2001:2 | 1-5 | 2001.06 |
謝 濟 | 對綴合《甲骨文合集》的質疑 | 殷都學刊 | 2001:2 | 6-11 | 2001.06 |
靳 青 萬 | 試論殷墟甲骨文字的平原性特徵 | 殷都學刊 | 2001:2 | 12-13 | 2001.06 |
張 二 國 | 卜辭中所見商代諸神的權能 | 殷都學刊 | 2001:2 | 14-18 | 2001.06 |
張 富 祥 | 「殷」名號起源考 | 殷都學刊 | 2001:2 | 19-22 | 2001.06 |
李 宗 焜 | 從甲骨文看商代的疾病與醫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 72:2 | 339-391 | 2001.06 |
王 暉 | 周原甲骨文「汝公用聘」與魯國初封地新證 | 大陸雜誌 | 103:1 | 13-25 | 2001.07 |
許 雅 惠 | 殷墟遺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甲骨特展 | 故宮文物月刊 | 18:4 | 116-133 | 2001.07 |
毛 宣 國 | 甲骨文審美意識淺探 | 中國文學研究 | 2001:1=60 | 8-14 | 2001.07 |
朱 彥 民 | 《明義士家藏中國文物展》中兩片甲骨考釋 | 文史哲 | 2001:4 | 80-85 | 2001.07 |
張 世 超 | 賓組大字骨版刻辭 |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 2001:4 | 1-5 | 2001.07 |
張 玉 春 | 釋「好」 | 東北師大學報 | 2001:4=192 | 85-88 | 2001.07 |
馬 如 森 | 甲骨學與文史研究----兼談《甲骨學一百年》的學術價值 | 東北師大學報 | 2001:4=192 | 89-91 | 2001.07 |
朱 岐 祥 | 論非王卜辭的特殊貞問語 | 靜宜人文學報 | 14 | 1-9 | 2001.08 |
蔡 哲 茂 | 甲骨文合集綴合補遺(25) | 大陸雜誌 | 103:3 | 19-25 | 2001.09 |
成家徹郎著 魏慈德譯 | 日本人的甲骨研究----先驅者富岡謙藏與林泰輔 | 故宮文物月刊 | 18:6=222 | 94-111 | 2001.09 |
李 勇 | 求解已知月首干支的甲骨卜辭的絕對年代 | 殷都學刊 | 2001:3 | 6-10 | 2001.09 |
張 煒 詹 鄞 鑫 | 卜辭陰陽五行考 | 殷都學刊 | 2001:3 | 11-13 | 2001.09 |
日.成家徹郎著 王震中譯 | 干支的起源 | 殷都學刊 | 2001:3 | 21-24 | 2001.09 |
郭 小 武 | 古文字考釋五題 | 殷都學刊 | 2001:3 | 89-94 | 2001.09 |
蔡 哲 茂 | 讀「甲骨文合集補編」(1) | 大陸雜誌 | 103:4 | 11-32 | 2001.10 |
張 振 林 | 古文字中的羨符----與字音字義無關的筆畫 | 中國文字研究 | 2 | 126-138 | 2001.10 |
張 玉 金 | 釋甲骨金文中「西」和「囟」字 | 中國文字研究 | 2 | 139-151 | 2001.10 |
陳 煒 湛 | 二十一世紀甲骨文研究之展望 | 中國文字研究 | 2 | 152-160 | 2001.10 |
董 蓮 池 | 釋壅 | 中國文字研究 | 2 | 167-170 | 2001.10 |
朱 歧 祥 | 也論甲骨文的「見」字 | 中國文字研究 | 2 | 180-184 | 2001.10 |
張 世 超 | 卜辭句末語氣詞的再探索 | 中國文字研究 | 2 | 206-210 | 2001.10 |
虞 萬 里 | 由甲骨刻辭「多字結構」說到「多」「諸」之音義及其民族與時地 | 中國文字研究 | 2 | 211-255 | 2001.10 |
何 崝 | 對商代日月食問題的一些認識 | 中國文字研究 | 2 | 354-360 | 2001.10 |
(英)謝肅方 | 字中而已矣 | 中國文字研究 | 2 | 361-367 | 2001.10 |
田 兆 元 | S類神性紋飾及相關字組 | 中國文字研究 | 2 | 383-388 | 2001.10 |
徐 寶 貴 | 古文字研究六則 | 松遼學刊 | 2001:5 | 23-38 | 2001.11 |
蔡 哲 茂 | 讀「甲骨文合集補編」(2) | 大陸雜誌 | 103:5 | 23-38 | 2001.11 |
陳 煒 湛 | 近二十年來的甲骨文研究 |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 2001:1 | 21-35 | 2001.11 |
楊 時 俊 | 龍及「龍」字的構形與構意 |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1:11=22:11 | 184-187 | 2001.11 |
蔡 哲 茂 | 讀「甲骨文合集補編」(3) | 大陸雜誌 | 103:6 | 27-48 | 2001.12 |
嚴 志 斌 | 關於商周「小子」的幾點看法 | 文物春秋 | 2001:6 | 1-6 | 2001.12 |
參、研究成果綜述:
二○○一年的甲骨學研究,在一些主要的課題上,都有新的研究成果展現,本文即分甲骨學的介紹、文字聲韻的探討、文法語法的探討、地理方國的探討、祭祀制度的探討、疾病醫療的探討、命辭性質的探討、 組卜辭斷代問題的探討、歷組卜辭斷代問題的探討、甲骨綴合的探討、《甲骨文合集補編》的探討、本年度博碩士論文等十二個方面加以介紹。
一、甲骨學的介紹:
關於甲骨學的歷史與學術價值的介紹,專書方面則有朱彥民《巫史重光:殷墟甲骨發現記》,以通俗性的寫法介紹殷墟甲骨發現的歷史。而單篇論文則有陳煒湛〈近二十年來的甲骨文研究〉、柳春鳴〈從甲骨文工具書看甲骨學〉、馬如森〈甲骨學與文史研究〉等三篇文章,尤以陳煒湛先生〈近二十年來的甲骨文研究〉,讓讀者對近二十年來的甲骨研究成果,有清楚、完整的認識。而關於日本的甲骨研究史,則有成家徹郎著、魏慈德譯〈日本人的甲骨研究----先驅者富岡謙藏與林泰輔〉,介紹甲骨初傳入日本的情形,以及兩為先驅者:富岡謙藏與林泰輔。
陳煒湛〈近二十年來的甲骨文研究〉一文,乃是為了紀念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於是對近二十年來的甲骨文研究作了精要的介紹,可讓讀者迅速地了解近二十年來甲骨文研究的成果。文章分「研究的盛況」、「主要的成就」、「重要的論爭」等三部分加以論述。「研究的盛況」又分「人才培養加速,『青黃不接』局面得到根本改變」、「學術討論盛況空前」、「學術論爭不斷,學術氣氛濃厚而活躍」等三部分加以論述。「主要的成就」又分「甲骨文原材料的收集、刊布與整理」、「識字與字典等工具書的編纂」、「甲骨文字的理論研究」、「斷代研究不斷深入,學者之間共識增多,分歧減少,難點突現,有利於日後逐步解決」、「從語言的角度研究甲骨文日益受到重視,并取得顯著成績,展示出廣闊的前景,吸引眾多的研究者」、「普及工作頗有起色」等六部分加以論述。「重要的論爭」又分「關於甲骨辨偽」、「關於『非王卜辭』論」、「關於『歷組卜辭』的時代」、「關於命辭性質」等四部分加以論述。
柳春鳴〈從甲骨文工具書看甲骨學〉一文,將甲骨文工具書分作「字匯類」(如《殷墟書契考釋》、《殷墟文字類編》、《簠室殷契類纂》、《甲骨文編》)、「會要類」(如《甲骨學文字編》、《甲骨文字集釋》)、「索引類」(如《殷墟卜辭綜類》、《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字典類」(如《甲骨文字典》)等四類加以介紹,並以此論述以上四種類型工具書的出現,是伴隨著甲骨學不同的發展時期出現的。因此,甲骨文工具書不僅是甲骨學發展的產物,而且甲骨文工具書也會對甲骨學的進一步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
馬如森〈甲骨學與文史研究〉指出,雖然甲骨學已發展成一門成體系的學科,但甲骨學研究的成果,「在當今的文史研究中,又存在對甲骨文應用不夠的地方,甚至有的還是空白。」「就語言文學來看,古代漢語、中國漢字學史、漢語史、中國語言學、中國文學史,以及這方面的高校文科教材,甲骨文的比重和內容應當有所增補。」
二、文字聲韻的探討:
有關甲骨文的考釋方法,朱岐祥先生〈論研讀甲骨文的方法----文例研究〉一文,探討了文例在考字釋詞上的重要性。而張亞初先生〈古文字源流疏證釋例〉也提出了考釋古文字時,所應具有的橫向和縱向的開闊視野和研究方向。此外,主要的篇章還有劉釗〈古文字中的合文、借筆、借字〉、王蘊智〈釋競、業----兼說商代的鄴地〉、郭小武〈古文字考釋五題〉、牛珺莉〈「時」系字群與先民原始時間觀〉、劉曉東〈甲骨文金文中的來、朿辨----釋 〉等論文。而在甲骨片的釋讀方面,則有朱彥民〈《明義士家藏中國文物展》中兩片甲骨考釋〉。另外,有關甲骨文的聲韻方面,管燮初先生則有〈從甲骨文的諧聲字看殷商語言聲類〉一文加以探討。
朱岐祥先生〈論研讀甲骨文的方法----文例研究〉一文,從多年來研究甲骨文的經驗,談到由於過去先釋形後釋義的傳統方式會存有誤釋的危險成分,因此舉出各類錯誤的例子,和利用文例加以更正、解決的過程,以此展現出由文例考字的重要性。並得出文例在考字釋詞上的六項功能:一、由文例對字之用的認識,幫助對字形的理解。二、由文例對詞組的認識,幫助對上下文的理解。三、由文例互較破讀省文的字形。四、由文例通讀卜辭的行款。五、由文例分析解決卜辭的標點。六、由文例互較見卜辭省略後一貞問的分句。
張亞初先生〈古文字源流疏證釋例〉乃是繼〈古文字分類考釋論稿〉(《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中華,1989年)後,又一篇在古文字的考釋方面,開闊我們的視野,提供我們一個努力的方向。提出了對每個字不僅要作橫向研究,弄清每個字在該時代的形、音、義,而且要作縱向剖析,弄清每個字在不同時期的形、音、義。其言:「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流中,文字興替存亡,迭經變更,每一個字都處在運動、變化、發展之中,而且輾轉孳乳、衍生、繁育出許多『子子孫孫』。每個字都有自己的『家譜』。就先秦古文字講,我們不僅要作橫向研究,弄清每個字在該時代的形、音、義,而且應該作縱向剖析,弄清每個字在不同時期的形、音、義。在這個基礎上,搞出文字繁衍、派生的譜系。」如此,對一個字橫向和縱向的分析瞭解後,才能「真正地」認識這一個字。
而在古文字書寫過程中,常會發生合文、借用筆畫或偏旁、重文的現象,劉釗〈古文字中的合文、借筆、借字〉則整理了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等古文字中,含有合文(又稱合書)、借筆(又稱借筆、兼筆、共用筆劃,或稱省略重複偏旁)、借字(又稱重文)的現象及例子。明瞭了這些常會遇到的現象及例子,除了有助於避免釋讀時的錯誤外,而研究這些現象,並有助於「古文字構形學」的建立。
王蘊智〈釋競、業----兼說商代的鄴地〉透過字形的比較,分析「競」、「業」以及相關的一些字的字形演變,並列出這些字的演變軌跡表。同時利用古文字考證了商代鄴地的地望,即位於今河北省南部(臨近河南省北界)的古鄴城。
郭小武〈古文字考釋五題〉則分作五個主題對古文字進行考釋與詮釋:一、「臨」「監」索解----兼示漢字的層級與網絡;二、「鼓」「桴」索解----兼示漢字的形變與音變;三、「蝤」「秋」索解----兼示古代農俗;四、「公」「私」索解----兼示古代哲理;五、「廩」字索解----兼示古代建築。
牛珺莉〈「時」系字群與先民原始時間觀〉透過字形的分析,認為「『時』系字群的構形與日月的進行有一定的關係,反映出先民原始時間觀的一些特點。」而文章探討了時、昔、日、旦、昃、暮、昏、月、夕、朔、望、朝等表示時間概念的字。
明義士所藏的甲骨片大部分已捐贈給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並由許進雄先生收入《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但仍有部分甲骨留給自己的子女,朱彥民〈《明義士家藏中國文物展》中兩片甲骨考釋〉一文所考釋的兩片甲骨,即明義士的子女所收藏,而於1989年3月展出。依朱彥民先生的考釋,其展覽說明書中編號第22號的甲骨片乃是第三期田獵卜辭,第24號乃是第一期有關御祭禳病的卜辭。
管燮初先生〈從甲骨文的諧聲字看殷商語言聲類〉一文,從甲骨文的諧聲字所反映的殷商聲類系統,和用同樣方法分析《說文》諧聲字所得上古音聲類(管燮初〈從說文中的諧聲字看上古聲類〉,《中國語文》1982年第一期)基本上是相同的。
三、文法語法的探討:
甲骨文文法與語法方面的研究,乃是近年來熱門的議題,而本年度也不例外。在語法方面的專著,有張玉金《甲骨文語法學》,在詞匯方面的專著,有陳年福《甲骨文動詞詞匯研究》。在單篇論文上,主要有張玉金〈甲骨金文中「其」字意義的研究〉、張國豔〈甲骨文「禽」的名詞用法〉、陳年福〈甲骨文的口語特徵〉、朱岐祥先生〈論非王卜辭的特殊貞問語〉、劉青〈甲骨文句型的轉換和衍生〉等論文。
張玉金《甲骨文語法學》對於甲骨文中的語法作了全面性的整理和分析,共分詞法、短語、句子成分、單句、複句和句類等六個方面加以闡述,是繼《甲骨文虛詞詞典》(北京:中華,1994年)後,在甲骨文語法研究上的一大力作。
陳年福《甲骨文動詞詞匯研究》一書,對於甲骨文中的動詞,從歷史詞匯學的角度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其主要有:一、詳盡地描寫了甲骨文動詞的數量和類別。二、分析了全部動詞的詞義構成。三、在動詞詞與詞的關係上,主要分析描寫了甲骨文動詞的組合關係和聚合關係。四、對甲骨文動詞的字詞關係進行了初步地考察,探討了甲骨文動詞中的同字異詞和同詞異字的複雜關係,總結了甲骨文動詞字詞的一些特點和規律。文末並有三個附錄:「甲骨文動詞表」、「甲骨文動詞認證例釋」、「甲骨文字、詞、句式零釋」,附錄三主要是收錄作者研究甲骨文的一些文章。
張玉金〈甲骨金文中「其」字意義的研究〉將甲骨、金文中「其」字的意義,重新進行分類與探討,得到甲骨文中「其」字的義項有二:「一是表示將要的意思,二是表示命令的語氣。」文章中還把甲骨、金文中其字的意義進行對比,而認為兩者的義項是相同的。
張國豔〈甲骨文「禽」的名詞用法〉一文則經由分析「禽」字在甲骨文中的用法,理清其詞義發展的演變規律,並指出「禽」字在甲骨文中已經具有了名詞「獵物」的意思。但有關辭書對「禽」字這一個義項似未提及,而研究的成果為辭書編纂提供了新的材料,並借以說明出土文獻研究的重要性。
陳年福〈甲骨文的口語特徵〉則「通過對卜辭中的省略、重複、語序和直接由一句話構成的命辭四個方面的考察,探討了甲骨文的口語特徵。說明甲骨文是當時實際語言的真實記錄,甲骨文在漢語史的研究中有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朱岐祥先生〈論非王卜辭的特殊貞問語〉乃是就「非王室卜辭的習見貞問方式提出討論。文章包括單句的貞問、正反連用的貞問和增添語尾的貞問三種非王室卜辭的特殊句例,這呈現區分王室卜辭和非王室卜辭的一種比較客觀的標準。」
四、地理方國的探討:
有關地理方國的探討,有張富祥〈「殷」名號起源考〉、王暉〈周原甲骨文「汝公用聘」與魯國初封地新證〉兩篇。
張富祥〈「殷」名號起源考〉論述「甲骨文中用作地名或國名的『衣』字,本為東夷族稱的轉化字,商代末年周人稱商為『衣』,實際是指商人為夷人。入周以後,周人仍多稱商為『衣』,又或稱為『殷』,『衣』、『殷』名異而實同。『殷』名號的通行大約始於周康王時。舊說商又稱殷起於『盤庚遷殷』是沒有根據的,以商都為『殷』亦出於周人的習稱。」
王暉〈周原甲骨文「汝公用聘」與魯國初封地新證〉,第一部分論述了周原甲骨文「女(汝)公用聘」中的「女(汝)公」就是周公,並且考證這片甲骨乃是周成王時,因周公攝政而引起武庚、管蔡及東夷的反叛,而在「平武庚、管蔡及東夷反叛之後,成王聽信謠言而懷疑周公,周公便歸至魯山至汝水一帶的魯國始封地以避嫌。」「在周公遠居汝水之地時而表明周公並無奪權之心之時,成王還要用占卜來決定是否延請周公歸朝輔政,充分顯示了成王對周公的猜忌狐疑之心。」第二部分則論述了周公避嫌出奔的地點即是周初魯國的始封地,即在河南汝水上游至魯山一帶。
五、祭祀制度的探討:
常玉芝〈黃組周祭分屬三王的新證據與相關問題〉、〈黃組周祭分屬三王的再論證〉,乃是繼〈祊祭卜辭時代的再辨析〉(收入《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1986年。又收入《商代周祭制度》附錄)和《商代周祭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7年)之後,又發現和拼合了新的材料,論證黃組周祭卜辭應該分屬文丁、帝乙、帝辛三王。其言:「殷墟甲骨文中的『黃組卜辭』應屬哪個王世,學界有多種論點。從黃組周祭卜辭和晚商青銅器銘文中的康丁及其配偶對武丁、文丁、帝乙的稱呼,從以王二祀、王六祀、王二十祀的周祭記錄復原的周祭祀譜看,都證明黃組周祭應分屬文丁、帝乙、帝辛三王。」(〈黃組周祭分屬三王的再論證〉)
劉桓〈試釋彳祭與「某某祊其牢」〉一文可分作兩部分,第一部分乃是將「 祭」的「 」釋作「巴」字,與舊釋作「升」、「久」、「勺(讀礿祭之礿)」不同,讀為「把」,「有握持之義,把祭是商王用手握持祭祀犧牲而親祭。」第二部分則解釋「某某祊其牢」,「乃指殷代周祭提前一天在廟門準備好用牲牢牛,其義略同於《周禮》的『展牲』。」
焦智勤〈卜辭燎祭的演變〉一文探討了燎祭制度在各期興衰變革的狀況,和所祭對象的不同。
張二國〈卜辭中所見商代諸神的權能〉則探討了「王卜辭與非王卜辭中所見商人諸神的權能,分析了諸神施行權能的方式,並勾勒出商代諸神權能變遷大勢。」
雷紫翰〈殷代神靈信仰的動因與實質述論----寫在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之際〉則體察到殷人崇拜各類神靈的基本原因,概括而言,「其客觀原因是當時所處的仍然十分艱苦的生存條件和所具有的科學性較低的思維水平。主觀原因是面對在生產、生活以及社會政治活動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試圖解釋、利用以至戰勝外界力量的強烈願望。」
六、疾病醫療的探討:
李宗焜先生〈從甲骨文看商代的疾病與醫療〉的研究發現,前人對於甲骨文中所展現的疾病和醫療,常有過多的揣測及多半是沒有根據的猜想。其言:「甲骨材料中所記錄的殷代疾病是多方面的,但多屬於患病部位的貞卜,項目雖多,內容往往都很簡單,學者據此簡單記載而多方面揣測,多半是沒有根據的猜想。」「關於疾病的醫療,主要是向鬼神祭祀、祈禱以求病癒。有人利用甲骨字形提出殷代已有針灸等療法,其實可信度不高。考古發掘中,雖有少量簡單的醫藥材料出土,但甲骨文中缺乏這類直接而可信的記載。」
七、命辭性質的探討:
關於命辭的性質方面,郭沫若認為「凡卜辭,本均是疑問語」(《殷契粹編》425片考釋),「貞下辭語當付以問符」(《卜辭通纂.序》)後,一般即認定卜辭的命辭為問句。但一九五九年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考》一書指出「舊說於貞字下,每施問號,多不可通」的疑問後,認為貞字底下的句子,有些不是問句。自此,卜辭的命辭是否為問句的問題,就成了中外學者熱烈討論的議題。
張玉金〈殷墟卜辭命辭語言本質及其語氣研究述評〉一文,整理前人對於命辭的看法,歸納為七種:疑問質問說、命龜說、修祓祝禱說、預言宣言說、魔力說、二元論魔力說、綜合說,並對以上七種做了簡要的介紹和評價。而最後作者的觀點為:「卜辭命辭的語言本質,絕大多數都是疑問,有一些是在疑問中有祈願;卜辭命辭的語氣基本上都是疑問語氣。」
越誠、陳曦〈殷墟卜辭命辭性質討論述要〉則將歷來有關討論卜辭命辭性質的文章,將具有代表性的論點和證據加以介紹。讓讀者對這一議題的始末和各種論點,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八、 組卜辭斷代問題的探討:
「 組卜辭」之名始自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這些卜辭原屬董作賓先生所分第四期武乙、文丁時期的甲骨。一九五三年貝塚茂樹、伊籐道治〈甲骨文斷代研究法的再檢討----以董氏的文武丁時代卜辭為中心〉(《東方學報》二十三冊,日本:京都,1953年3月)則認為這些卜辭與第一期卜辭有不少的相似點,而將這些卜辭移至武丁時期。這是最早提出疑問的學者。一九五六年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將「 組卜辭」的時代提早到「武丁和祖庚卜辭的過渡」之後,引起了贊成及反對的學者大量的討論。尤其一九七三年小屯南地甲骨出土後,大多數的學者乃根據地層關係、內容、文例、字體、鑽鑿型態……等多方面的探討,而將「 組卜辭」歸入第一期。但仍有學者持反對的意見。而方述鑫先生〈 組卜辭斷代研究〉一文,從 組卜辭的出土情況,結合稱謂、貞人、用字、文例和人事等,斷定 組卜辭乃是第一期武丁時期的卜辭。而對於殷墟卜辭村南、村北兩系說,則認為這種推測缺乏堅實的證據,而持反對的立場加以辨駁。
九、歷組卜辭斷代問題的探討:
「歷組卜辭」,原屬董作賓先生所分第四期武乙、文丁時期的甲骨。一九七七年李學勤先生〈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收入《文物》1977年第11期)一文,提出歷組卜辭並非董作賓先生所分屬於第四期武乙、文丁時期之物,而應提早到「武丁晚年到祖庚時代的卜辭」。從此之後,贊成及反對的學者,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但至今尚無定論。而彭裕商先生〈歷組卜辭補論〉乃是贊成將「歷組卜辭」的時代提前的,並且從「歷組卜辭的分類」、「關於歷組卜辭的鑽鑿形態」、「歷組卜辭年代推測」等三方面入手,論證歷組卜辭的時代,其結論為:「歷組一類的年代大致從武丁中期到武丁晚期,歷組二類除少數應為武丁末期之物外,絕大多數應為祖庚時物,其中二C類第二種字形組合的卜辭,很可能已延及祖甲之世。」
又彭裕商先生〈歷組卜辭「日月有食」「日、月有戠」卜骨的時代位序〉將「歷組卜辭中的『日月有食』卜骨根據歷組卜辭的分類分群,從其字體特徵看,應屬歷組二B類丙群,時代上應屬祖庚後半期。『日、月有戠』卜骨分『日有戠』和『月有戠』,前者次序由歷組卜辭二B類乙群到二B類丙群;後者屬歷組卜辭二B類乙群。兩者時代為祖庚中晚期。」
十、甲骨綴合的探討:
對於甲骨綴合的探討,蔡哲茂先生持續發表了〈甲骨文合集綴合補遺(續廿三)〉、〈甲骨文合集綴合補遺(續廿四)〉、〈甲骨文合集綴合補遺(續廿五)〉等成果。此外,謝濟〈對綴合《甲骨文合集》的質疑〉,乃是針對學者已綴合而有疑問者提出了探討。
十一、《甲骨文合集補編》的探討:
《甲骨文合集補編》乃是繼《甲骨文合集》後,又一部劃時代的學術巨著,收錄了殷墟甲骨13450片,殷墟以外遺址出土的甲骨316片。《甲骨文合集補編》雖然經過眾多專家學者的精心努力,提供了研究者珍貴的重大資料,但仍有缺誤的地方,蔡哲茂先生〈讀《甲骨文合集補編》(一)〉、〈讀《甲骨文合集補編》(二)〉、〈讀《甲骨文合集補編》(三)〉,乃是針對《甲骨文合集補編》中綴合、重片、釋文、採用拓影摹本不當及號碼錯誤五大部分作了全面性地校正,對於甲骨學界有很大的幫助。其言:「本文全面地對《甲骨文合集補編》作校正,共分為綴合、重片、釋文、採用拓影摹本不當及號碼錯誤五大部分。綴合方面舉出了『漏收諸家的綴合成果』、『收入錯誤或可疑的綴合』、『更改原綴合位置』、『不知是新的綴合』、『漏收部分綴合』、『反面或骨臼』、『應替換綴合的甲骨片』、『應可補綴』、『左右上下顛倒』、『綴合重覆出現』的現象。重片方面舉出八七八組重片。釋文方面則舉出『釋文』中一00條錯誤的釋文。在採用的拓影摹本不當方面,舉出二九片當置換的拓本。在號碼錯誤部分則略舉『資料來源索引總表』中二五個錯誤的號碼及『選收著錄書綴合表』八五個錯誤號碼。」
十二、本年度博碩士論文:
本年度台灣地區甲骨學方面的博碩士論文共有四部,分別為:魏慈德《殷墟YH127坑甲骨卜辭研究》、李善貞《甲骨文同文例研究》、崔在濬《甲骨文會意字研究》、楊郁彥《殷墟卜辭斷代之字形標準研究》。
魏慈德《殷墟YH127坑甲骨卜辭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簡宗梧教授、蔡哲茂先生指導)其摘要言:「本論文主要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究所於民國廿五年六月在河南安陽小屯殷墟所發掘的YH127坑甲骨為研究對象,把這一坑甲骨先依類別分為 組卜辭、子組卜辭、午組卜辭、子組附屬類卜辭和賓組卜辭,並對這些卜辭加以排譜,排出一段從武丁四十年到五十三年的歷史。」「其次列舉目前可以和YH127坑甲骨綴合的非出自YH127坑甲骨的例子,並認為這些甲骨可能是在YH127坑甲骨發掘到著錄的過程中所遺失的,而更詳述了這一坑甲骨從發掘到編號的過程。」「最後提出這一坑甲骨卜辭所記載的史事大約包括了武丁晚期十五年間的歷史。」
李善貞《甲骨文同文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哲茂先生指導)其摘要言:「本文探討甲骨卜辭中的『同文例』的現象,並且由『同文例』的研究得知的殷商占卜習慣。另外,從『同文例』關係的甲骨片的比較研究中可知透過『同文例』可補殘辭,並且在甲骨文字方面可糾正誤刻、缺筆、誤認與一字異形等的現象。在文例方面,『同文例』可糾正文例誤讀與得知卜辭省略的內容等,也有助於甲骨綴合。」
崔在濬《甲骨文會意字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趙林教授指導)其摘要言:「中國文字,在殷商時已經有較具體的文字結構方式與表意的方法。甲骨文字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具有成熟形體的文字。會意字在已認識的甲骨文字中,是六書中最多者,因此筆者先以其為研究對象,尋繹其原本形體結構及其表意方式的特徵。」
楊郁彥《殷墟卜辭斷代之字形標準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季旭昇教授指導)其摘要言:「本文以研究殷墟卜辭斷代中之字形標準為主題,希望在對於《甲骨文合集》中四一九五六片甲骨拓片進行分組分類後,探討各組各類卜辭中特徵字之字形結構,欲藉此掌握甲骨文字形結構之變化與規律,期望對甲骨分類上字體的研究有全面性的了解,並將實際分組分類中之字形標準加以分析研究,以說明『字形』標準雖僅屬卜辭斷代標準中之一項,然亦是重要而基本的一項斷代標準,以進一步於卜辭之斷代工作上有更深入之探討。」附錄為「甲骨文分組分類總表」,並言:「本表於前人分組分類之理論基礎下,依卜辭中之貞人與字形結構、書體風格、用字習慣等特徵,對《甲骨文合集》中四一九五六片甲骨拓片進行全面性之分組分類,為本論文進行卜辭斷代中『字形』標準研究之一成果,以作為今後甲骨斷代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