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xgov.com.cn/whsx%5Csxls%5Cqhwjnbc/3736.shtml
首页>文化山西>山西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西>正文
北魏时期的大融合
北魏是在军事征服基础上立国的。拓跋氏在战争中,彻底打破了民族居住区域,不断将被征服的部落和民族迁徙内地,定都平城后,把所获俘虏及归附的各族人民内徙至平城周围,交错居住。拓跋珪时期,见诸史载的大规模迁徙就有九次,从登国三年(389)到天兴元年(403)破高车、匈奴、高丽等,获豪杰、吏民、百工技巧男女近百万余口,大部迁往平城附近。拓跋嗣时有四次,破获越勤、匈奴余部,获四万余家,迁于平城;又徙冀、定、幽三州三千余家于平城。拓跋焘时有五次,获夏民及赫连氏家属、宫女、秦雍人士近三万人,又破柔然、高车40余万人,灭北凉获三万余家,攻刘宋获五万余家,皆迁居平城附近。此外,魏孝文帝迁都时,有文武百官及鲜卑兵士20余万随居洛阳。
同时,各族人民反抗北魏残酷统治的斗争也促进了民族融合。从太和二十三年(499)到六镇起义前夕,汉、鲜卑、氐、羌、匈奴各族人民反抗北魏统治者的斗争就有20多次,起义地区遍及幽、梁、齐、郢、豫、泾、汾、瀛、并诸州。六镇起义爆发后,各族人民也都卷入了斗争,起义遍布今内蒙、河北、陕西、甘肃、山东、山西等广大地区。各族人民的交往更加深切广泛了。
鲜卑拓跋步入中原后,由游牧转变为农耕。立国后,实行“计口授田”、“三长制”,对汉族和鲜卑族上层统治者采取抑制政策,使各族中下层人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治、经济上相对均等的利益,社会制度走向一体化,由此完成了民族融合的主体工程,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初步形成。
拓跋珪初临中原就开始实行魏晋九品中正制。皇始元年(396),“始建曹省,备置百官,封拜五等”;天赐元年(404)又定为四等(王、公、侯、子),并且爵位同官职品位相参。在具体实施中,魏孝文帝开始定姓氏门阀,明确确立了汉族高门与鲜卑贵族的对等地位,使他们享有同样的权利,使胡、汉高门两个阶层融为一体,共同统治下层各族人民。
鲜卑族在民族融合中汲取了汉族文化,从拓跋珪开始,形成了儒、佛 、道三教并尊的一套意识形态。这是源于多民族共存的产物,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同时,三教也在北魏政权下取得妥协,从而各自将自己改造成了共同为北魏统治服务的思想。
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民族落后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语言、服饰、姓氏、婚姻、交际等传统习惯,渐趋同和汉化。而汉族也在融合过程中汲取了少数民族许多优秀文化。在各民族各自扬弃、取长补短的进程中,终于形成了熔于一炉的风彩多姿的华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