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321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壮族民间舞蹈概况(云南)

[复制链接]

152

主题

0

听众

3253

积分

热心贝侬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09-2-14
注册时间
2002-5-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8-22 15:26: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云南省壮族有一百一十三万一千多人(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红河、曲靖、昭通、楚雄、大理等地。

  云南壮族主要支系有“侬人”、“沙人”和“土僚”。侬人自称“濮侬”、“布侬”、“龙人”,“侬人”根据服饰、头饰以及山歌演唱习惯的差别,又分为“侬仰”、“侬独”、“侬叨”,以广南、砚山、马关三县较为集中。“沙人”有“白沙人”、“黑沙人”之分,自称“布雅衣”,主要分布在广南、富宁、邱北、砚山等县;蒙自、沪西和师宗等县也有分布。“土僚”(音老)大多数自称“雅衣”和“土人”、“土佬”,并有“花土僚”、“黑土僚”、“平头土僚”、“尖头土僚”、“搭头土僚”之分。主要分布在西畴、文山、砚山、富宁、马关等县。云南壮族各支系都冠有“布”音,壮语“布”意即人。所谓“布侬”、“布雅衣”,意即“侬人”、“沙人”。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全国壮语分为南部和北部方言,云南壮语按支系区分,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侬人语,属壮傣语支南部方言。(二)沙人语,属壮傣语支北部方言。(三)土僚语,属壮语北部方言。

  壮族没有文字,由于历史上和汉族关系密切,许多人不仅“能习汉语”,而且“知读书”,并借用汉字记录“经文”、“唱本”、“诗书”。

  壮族自古“构楼而居”,文山州广南县、富宁县的大多数壮族群众至今仍然居住这种杆栏式、离地数尺的“吊脚楼房”。

  云南壮族与广西壮族同源。据历史记载:壮族先民与我国秦汉时期南方的百越族群有着渊源关系。汉晋文献记载脖柯一带的“僚人”和部分“濮”人,到唐宋时期,强现、教化部、特磨道(今文山州砚山、广南、文山等县)一带的土著人以“僚”人、“濮”人见称,至今以上地区的壮族也有自称为“土人”的(“土人”,意即最先居住在这里的人)。《新唐书·西原蛮》中所指的“侬洞”,其地域即在今云南境内广南、富宁等县,“洞僚”中的黄、韦、周、侬等姓,现仍是云南壮族的大姓。

  云南壮族多居住河谷坝子,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耕作技术比较精细。

  信仰多神,一般祭献关公、孔子、岳飞、杨六郎、雷神、家神、神农、土地神、山神、水神等。文山州壮族把“老人厅”、土地庙和龙树三者结合在一起,把“神农”牌位供奉在老人厅内,在寨房山坡上认定的“龙树”下,修造土地庙,敬奉神灵保佑全寨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是壮族宗教活动的一个特点。

  主持宗教活动的人是魔公或师娘,有的地区叫“波莫”、“甲沙”。凡丧葬祭祀等活动,“波莫”便专职念经、开路和作道场、师娘则专职“请鬼”、“送鬼”,行巫术以“治病消灾”。

  壮族的节日很多,其中一些节日与宗教祭祀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如正月(亦有在五月者)祭献“老人厅”;二月(亦有在六月初六)盛行过小年,祭龙;三月祭雷神;六月祭献杨六郎、杨七郎;七月十四接祖;十二月送祖、送灶等。其它节日与汉族相同。特别是春节,青年男女“抛绣球戏林”、“打磨秋”、跳“舂堂舞”,热闹非凡。

  农历正月初一有“抢新水”习俗。清晨,妇女们身着新装来到河边争相抢挑第一担新水,挑新水回家时边走边模仿牛、马、羊、狗、猪、猫的叫声,这是祝福来年“六奋兴旺”的意思,象征吉祥。挑回来的新水用红糖煮后,泡上米花或者生姜,全家人都要喝。据说喝了新水煮的糖水,人会更加聪明。

  壮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各支系都实行氏族外婚。姨表可以通婚,姑表不能结亲。新中国建立前,壮族普遍实行早婚。根据有关地方志书记载:“侬人,多早婚,结婚不拘年龄,七八岁即有结婚者”(民国《马关县志》卷二)。盛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男女青年有社交自由,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要父母同意才能结婚。自由婚姻的主要方式是男女青年通过唱山歌择偶,这种依歌择偶的方式当地谓之“唱风流”、“赶风流”。民国《邱北县志》记载:“沙人同种为婚,遇佳节或赶街,男女各携烟品,相约会野田草露间,携手并肩,歌唱舞蹈以为乐,名曰吃火草烟,视所欢者即与逃亡……”,广南一带侬人“婚姻以歌唱私合,始通父母设财礼”(清道光《广南府志》)卷二。在壮族社会生活中,男女通常在十二三岁就必须学会唱几首山歌,到十七八岁时就必须学会唱情歌。文山州广南、富宁等县的壮族青年男女,则在每年农历三月赶“花街”、“拢端街”盛会,或是“赶街天”进行对歌来寻求配偶,并以“合八字”来订婚。 壮族普遍保留着结婚后、生育前女子“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称“不坐家”。婚日,女伴们送新娘至男方家,住二三日,夜间女伴同新娘共枕。婚后三天,新娘与女伴返回娘家,直到怀孕或者分娩才到夫家与丈夫长期共居。

  历史上壮族曾实行木棺火葬,清代以后,普遍实行木棺土葬,而侬人支系则实行“拾骨重葬”,称“陶罐二次葬”,即以木棺土葬一二年后,再掘棺焚烧,然后拾骨灰盛入罐内,以土埋之。此种葬法,是火葬风俗的遗留。

  云南壮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自1983年以来,在文山州就先后发现了六处反映古代原始先民劳动、生活、图腾崇拜的崖画,其中有三处(麻栗坡大王崖画、腊山崖画、西畴蚌谷崖画),分布在壮族聚居的畴阳河流域。这些崖画中的人像姿式多为两手上举,双足作蹲档步状,裸体,有明显的“蛙人”舞姿,部分人保有男女生殖器,并还有蛇、动物、鸟和“干栏”房屋,也还有人首蛇身的“蛇人”。有的考古专家认为:这些岩画属于新石器文化。崖画所分布的畴阳河流域在新石器时代便是古骆越先民的居住地。这些珍贵的古代原始艺术与壮族传统舞蹈文化的发展有着渊源关系。

  云南壮族聚居的文山州,先后出土过多面古代铜鼓,其中有邱北县草皮村的石寨山型铜鼓,麻栗坡城子山西汉铜鼓,由文山县开化镇运出、现藏奥地利维也纳博物馆的“开化鼓”,以及“广南鼓”等。这些鼓体上都铸刻有精美的葫芦笙舞、羽人舞、剽牛,竞渡等图纹。

  史籍记载壮族人民不但能歌,以歌著称,而且善舞。“花土僚……自正月至二月,击铜鼓跳舞为乐,谓之过小年”(清道光《广南府志》)。“沙人宴客设铜鼓取乐”(清康熙《罗平州志》)。清乾隆丁卯(公元1747年)举人,巩县知事陈龙章回乡省亲时,写了一首上元节贺年的《竹枝词》:“也知三五灯光好,拍手跳鸡击鼓腔,装就百般村俗相,沿街酬唱一双双。”描绘了二三百年前歌舞盛况。

  住水边、喜居楼,是壮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文山州有这样一种说法:“苗族住山头,瑶族住箐头,侬人住水头”。壮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耕织的稻作民族,对牛特别崇敬和爱戴,民族中流传有许多关于牛的传说和故事,以及和牛有关的种种习俗。天旱不下雨,要“耍牛头”,祈求丰年;还有牛节、牛生日。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舂糯米粑粑给牛吃,还给牛戴花,俗称“十月初一牛戴花”。文山州边远山区的壮族群众,至今还保留着不食失肉的遗风,以示对牛的崇敬,

  壮族民间舞蹈很大部分是农耕劳作过程的描述和模拟。“弄阿拉”、“弄阿曰”的主要舞蹈动作就是撒秧、栽秧、割谷、打谷、舂米和纺线、纳鞋底、敬酒等。

  每年正月初二开始,滇东南六昭山区的壮族人(布侬支系),要盛装打扮,抬着写有“唐王佑凡间”、“仙女保黎民”、“国泰平安日”、“风调雨顺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对联的荷花灯、芙蓉灯等,耍牛头,到村庙拜唐王,村前寨后拜祭各路神灵,鸣炮驱鬼除邪,小伙子们敲着花椒树木棒,姑娘们舞起手帕,晒谷场上“八男排队伍”、“六女场唱灯”歌古颂今。土僚支系也在农历正月的一个属猪日,全寨老幼喜过“开年节”。首先在村庙里摆设各种食品敬献神灵,然后老人们敲起鼓、钹,由身裹稻草的“草人”,抬着犁耙,呼喊着、跳着、唱着,通过歌舞祭祀以求丰年。

  云南壮族逢喜庆节日,娶亲嫁女要跳“弄恩和“手巾舞”。当老人去世举行葬礼时,舞蹈是人们对死者表示告慰的方式,滇东南六昭山区的壮家人耍跳弄阿曰;文山县城郊上下河冲的壮家土佬支系跳“纸马舞”;而滇东北山区的壮家布侬(黑沙人)支系则跳“扫钱杠”,为死者亡灵寻找祖先开路。扫钱杠舞者在送丧途中以抚擦钱杠上的铜钱声为节奏,围棺行进而舞;包含了这样的含意:舞者将钱杠上的铜钱扫下地,作为买路钱,让死者的灵魂在阴间通行无阻和有钱使用,以免受十八层地狱的苦难。

  云南壮族由于支系多,及小聚居大分散的特点,因而生产方式、生活环境、经济状况、习俗也各异。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既有共性,也因支系不同和地域、习俗上的差异而各有特色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People laugh and people cry Some say hi while some say bye Some give up and some always try Others can forget u but never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主题

0

听众

3253

积分

热心贝侬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09-2-14
注册时间
2002-5-19
沙发
发表于 2004-8-22 15:27:00 |只看该作者
草人舞

  “草人舞”流传在砚山县壮族聚居的大兴村。

  草人舞只在每年正月属猪日举行“开年节”时跳。开年节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活动内容很多,先要全村集体向祖先敬贡食品,席地围餐。届时,各家各户都要捐出一些食物,或出钱粮,或出菜肴,多少概不计较。男女老少聚于村庙,点上香火,供上熟鸡、刀头肉、米酒、蒸糕、糍粑等食品。并摆有几个用稻草编织的草墩,请祖先坐享食品,同时乞求祖先保佑后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全寨平安。之后,支起两口大锅,将各家所捐之米、肉、菜蔬等分别煮入锅内。男女老少围坐于庙前场子上,边吃边喝,谈笑风生。

  夜晚,场上移栽上一棵高约两米挂有黄饭花和高粱杆饰物的树,树下摆有四筛米和两筛糍粑,各筛米上又放有红糖或鸡蛋,筛子旁坐着几位老年妇女,老年男性长者敲响鼓、锣、镲、钹,表演活动开始。先耍武术,然后,十六个年轻小伙全身裹着稻草扮草人,分别扛着犁、耙上场表演草人舞。他们时而做犁田耙地状,时而做划拳行令状,热闹非常。其间,穿插一妇人表演捞虾;二人扮成父子表演乞讨,份儿子者还背着一精制的小草人,意为其弟或妹。草人不时逗逗儿子背上的小草人,或表演从妇人的鱼篓里掏鱼,从而与妇人发生揪扯,妙趣横生。

  舞毕,在一位德高望重的男歌手带领下,女歌手们逆时针方向绕场缓缓走动,边走边唱《敲窝墨(哎)》、《开年歌》(“考窝墨”);场中坐两位老者,分别操小二胡和三弦伴奏。往往一唱就是大半夜。歌毕,一年一度的开年节亦告结束。

  草人舞只能在开年节上跳,否则会被视为不吉利,有辱祖先,不忠不孝。故而至今能保持原始风貌。

  草人舞无师承关系。舞蹈没有过多的繁杂套路及高难度动作,对于舞蹈中的表现生产、生活的动作,是舞者在日常所掌握的;其调度也是无拘无束,可随意发挥。


People laugh and people cry Some say hi while some say bye Some give up and some always try Others can forget u but never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主题

0

听众

3253

积分

热心贝侬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09-2-14
注册时间
2002-5-19
板凳
发表于 2004-8-22 15:28:00 |只看该作者
耍碗舞

  “耍碗舞”(壮语“栾蝶”),流传于师宗县高良乡岭黑一带。据老艺人何小才所述,此舞是从邱北县蚌常一带流传到师宗岭黑、黑尔等村寨的,至今已有三、四代人的历史。

  耍碗舞在壮族人民中有很多优美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一对壮族母子相依为命,因无家可归而在深山老林一石洞内栖身。母亲偶然发现洞中有一只石碗、一双石筷,见石碗中放有三颗谷种,便在洞外将谷种播下。年复一年,谷子繁殖起来,儿子也长大成人,立起家业,盖了新房,渐渐人丁兴旺,生活安康。母亲九十寿辰时,已是四世同堂。就在祝寿时,母亲对子孙们说:我家之所以有今天,全靠石碗里的三颗谷种。于是全家人拿起碗筷手舞足蹈起来,并把祖辈艰苦创建家业的过程摹仿了一遍。自此,耍碗舞成了壮族人民缅怀祖先的祭祀性舞蹈。

  另一种传说是:最初壮族祖先住在山上,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用的是葫芦碗、竹筒碗、石碗。搬到河谷坝子居住后,慢慢学会了种庄稼,改用土碗、瓷碗。所以耍碗舞最先使用的是葫芦碗、石碗,是为祭把祖先和祈求天地赐给食物而举行,意在不忘祖先功德和本民族历史。

  师宗壮族至今仍有纪念、供祭“石碗”的习俗。龙庆乡黑尔、豆温一带还有“借碗洞”,前者传说有石碗在洞内,后者传说只要去洞口焚香祭拜,次日便可按需要数获得神赐给的碗。随着时代的发展,耍碗舞除原先的祭祀性外,已较多地带有自娱性。

  耍碗舞通常在春节、二月过小年、三月三等节日于广场表演。舞者人数不限,但须成双成对。舞者必身着盛装,男女相对而立,手执竹筷和瓷碗,以筷碗相互碰击的声响为节而舞,无需其它乐曲伴奏。舞者时而转体,时而屈伸,舞者随着碗筷悦耳的敲击声配合得十分得当。


People laugh and people cry Some say hi while some say bye Some give up and some always try Others can forget u but never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主题

0

听众

3253

积分

热心贝侬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09-2-14
注册时间
2002-5-19
地板
发表于 2004-8-22 15:35:00 |只看该作者
棒棒灯

  “棒棒灯”普遍流传于砚山县壮族居地,尤以批洒、八布、新农村、两勒、六掌等村寨最为盛行。

  当地惯例,棒棒灯“跳三年、停三年”。活动时,全寨人都视为本村一件大事。活动的规模大,涉及人员多,通常在村内地坪举行。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二至十六。活动期间,任何人不得外出做活。事先要清扫寨子和村庙,用纸和竹篾扎成牛头及荷花灯两盏、金莲灯两盏、鲤鱼灯一盏、芙蓉灯一盏,再将砍来的花椒树枝用火烘干,做成一尺五寸长的棒棒。

  活动开始,先要举行祭祀仪式。村内各家各户各点三炷香插在场子正面墙上。从初二至十六,每晚如此。全村人在寨老的带领下,以“牛头舞”为先导,依次为棒棒舞、手巾舞(壮语“弄肯巾”),群众边舞边唱,拜完村中各路神灵后涌向村庙。到村头时,持火药枪的几个汉子对天鸣枪、以示驱鬼除邪。然后进入村庙,寨老虔诚的向“唐王天子神位”上香,全体村民神情肃穆地向“神位”三鞠躬。寨老向村民讲述棒棒灯的来历,愿唐王在天之灵保佑地方清吉,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之后,跳棒棒灯片断,祭仪结束。

  回到村内场子,将灯分别插于场子四周。灯内点有蜡烛,灯上贴有“唐王佑凡问,仙女保黎民”;“国泰民安日,风调雨顺年”等对联。场上篝火熊熊,灯火通明,香案上香烟缭绕,正面墙上插满了点点香火。老人们端坐于香案两旁,其余观众围于场子四周。

  此时,锣鼓喧天,全体舞者向长老行礼,表演开始。由一人装扮的牛在一舞绣球者的引导下,表演牛头舞。舞毕,乐曲起,八男跳起刚中有柔的棒棒舞,六女依次跳起手巾舞。最后两个“老者”上场,分别持一根竹竿和鱼杆,和众男女舞上一阵后,领唱歌曲,众女配唱,表演至此结束。歌唱内容不固定,其中有教年轻人为人处事之道,也有一年四季耕作过程等等。表演结束后,人们又在寨老的带领下前往村庙,虔诚地向“唐王天子神位”拜谒后,方可休息。翌日晚又继续场上的活动,直至农历十六,才把棒棒、灯笼、牛头等物件送到村外烧掉,来年举行活动时再重做,否则据说会给村里带来灾难。

  关于棒棒灯的来历,有一段传说:唐朝年间,人烟稀少,野兽甚多。在一个壮族寨子附近的山洞里,住着一个危害人畜的怪兽,模样很像牛,人称牦牛魔精。村里人准备降妖,并将此事禀报唐王。唐王得知此事,随派高、岳两个武将前去助战。高、岳按唐王旨意组织村民扎好荷花、金莲、鲤鱼、芙蓉等六盏灯笼,砍来花椒树枝制成响声清脆的木棒,又挑选八男六女和一班乐师,演习歌舞。准备停当,就在孟春的一个晚上,敲锣打鼓,举着灯笼火把来到牛魔精的洞外,跳起各种歌舞。经过三天三夜的引诱,牛魔精终于将头伸出洞外看热闹。早已埋伏在洞口两侧的高岳二将,挥大刀将牛魔精的大半个头劈了下来。除去妖精,群情激昂,欢欣鼓舞,他们抬着牛魔精的头到处宣传,喜报佳音。为了纪念这个吉祥的日子,为了铭记唐王天子的恩德,人们在村庙设了唐王天子神位,并将每年正月定为纪念日。每到这个时节,人们都跳起“牛头舞”,重温当时除妖时情景,久而久之发展为现在的棒棒灯。

  棒棒灯虽无严格的师承关系,举行活动却有一套完整的仪式。主持仪式者通常由村负责人和棒棒灯跳得较好的人担任;在村庙主持祭奠的寨老,则由稍有文化的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由于传说在诱灭妖魔后人们舞牛头开道游行庆贺,以后在举行纪念活动时,便将其称为“弄蚜崴”。随着汉、壮文化的交流发展,遂取其主要道具棒棒和灯,渐将其名称为棒棒灯。

  牛头舞在发展中,很大程度上受到汉族狮子舞的影响,而成了牛不牛狮不狮的结合体。另外还加进了一个舞“绣球”的角色,就连灯上也贴着“狮子滚绣球”的对联。可以看出,这是吸收汉族狮子舞的痕迹所在。

  棒棒灯伴奏音乐有三种形式:一是以笛子、二胡、三弦、秦琴演奏当地传流的洞经乐曲;二是以鼓、锣、镲为主要乐器的打击乐;三是不需伴奏的领唱与齐唱。

  棒棒灯舞蹈动作虽以音乐节奏为准,但不严格限定舞蹈时必须反复几遍乐曲,常是舞完曲止。


People laugh and people cry Some say hi while some say bye Some give up and some always try Others can forget u but never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主题

0

听众

3253

积分

热心贝侬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09-2-14
注册时间
2002-5-19
5#
发表于 2004-8-22 15:36:00 |只看该作者
琵琶舞

  “琵琶舞”流传于云南省师宗县黑尔嶆一带,因舞者手持“琵琶”(月琴,壮族称为琵琶)边弹边舞而得名。

  舞蹈以一男青年抱琵琶弹跳为主,两女青年持霸王鞭(金钱棍)相伴,属一种自娱性舞蹈。大多活动于广场、庭院之中。

  在舞蹈动律上具有屈伸、拧动、重拍向下的特点。舞时也可抱三弦。


People laugh and people cry Some say hi while some say bye Some give up and some always try Others can forget u but never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最后登录
2020-1-10
注册时间
2002-5-6
6#
发表于 2004-8-22 18:54: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右江水红河岸在2004-8-22 15:26:29的发言:

……全国壮语分为南部和北部方言,云南壮语按支系区分,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侬人语,属壮傣语支南部方言。(二)沙人语,属壮傣语支北部方言。(三)土僚语,属壮语北部方言。……

土僚语其实就是壮语南部方言文马土语,但是此处称“属壮语北部方言”,是错误的。

另外,侬人语属于“壮傣语支南部方言”、沙人语属于“壮傣语支北部方言”这样的表述也是不严谨的,应该分别改为“壮语南部方言”、“壮语北部方言”。


Gin kauj ndip naz, Gin bya ndip dah(僚人民谚:吃饭惜田,食鱼爱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24 12:03 , Processed in 0.180098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