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先生指出,民歌的格律形式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它是鉴别民歌的民族属性的最为可信的尺度之一。侗傣语民族民歌的共同韵律特征,是侗傣民族共同原始文化的底层。这话很有道理。京族民歌与侗傣语民族民歌韵律特征上的共同性,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京族与侗傣语民族【共同原始文化的底层】。
共同的族源、共同的文化特征,意味着越南语与侗傣语族的关系,是发生学上的关系,而不是类型学上的关系。
越南语与南亚语系和侗傣语族都有亲缘关系。潘悟云老师和郑张尚芳先生的“中南语系”说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个很好的解释。
潘悟云老师和郑张尚芳先生经过三十多年的合作,研究了大量的汉语材料(包括文献材料和方言材料)和外语材料(包括藏缅语族、侗傣语族、南亚语系、南岛语系上百种语言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前人学说的合理成分,提出在前上古期,亚太地区曾经存在一个“中南语系”,后来分化出汉藏、南亚、南岛几个语系(潘悟云,1995a,1995b)。这也就是为什么对越南语的归属问题众说纷纭的原因。越南语与侗傣语同为古越濮语的后裔,在考虑越南语的归属问题时,参考侗傣语族这个越南语的近亲是完全必要而且是可行的。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越南语中那些能在汉语里找到对应词的词语,可以肯定地讲,这类词中绝大多数是从两千几年前开始就从汉语中陆续吸收的,但有的词语则很可能是更早的时期的关系词,很难断定这一部分词语究竟是借词还是同源词。以“稻米”和“干栏式建筑”两个词为例:
“稻米”越南语讲gạo([Äa:u6],[Ä]<[g])。侗傣语族中这个词,泰语、老挝语、越南泰语、壮语龙州话khau3,越南岱侬语kh«u3,傣语xau3,壮语武鸣话hau4,布依语úau4,临高语Nau4,侗语南部方言au4,侗语北部方言«u4,锦语«u3,水语au4,毛南语úu4,仫佬语hu3,佯僙语Ä«u4,莫语h«u3,拉珈语kou3,标语kau3。显而易见,这个词越南语和侗傣语是同源的,在汉语中的对应词是“稻”。这个字潘悟云师的上古汉语构拟是*g.lu’。“稻子”是稻作文化的产物。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中,已发现多处人工栽培水稻的痕迹。在江苏无锡的仙蠡墩、吴县的草鞋山、上海青浦的崧泽等遗址的下层、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和桐乡的罗家角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了成堆的稻谷壳、结成团块的炭化稻谷、稻谷颗粒、稻草等。这些地方都是越濮故地,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越濮先民已普遍种植水稻。
“干栏式建筑”越南语讲sàn([§aùn2])。侗傣语族中这个词是“家,房子”的意思,泰语rμ«n2,越南岱-侬语rμùn2,佯僙语raùn2,老挝语hμ«n2,越南泰语hμùn2,傣语h«n2,壮语龙州话«ùn2,壮语武鸣话、水语Äaùn2,仫佬语Ä«:n2,布依语za:n2,临高语lan2,侗语jaùn2,毛南语、锦语jaùn1。这个词在汉语中的对应词是“栏”(至今白话、平话“猪圈”仍讲“猪栏”)。这个字潘悟云师的上古汉语构拟是*g.ran。“干栏式建筑”是一种上面住人下养牲畜或堆放杂物的建筑,至今居住在边远山区的京族和侗傣语民族仍保留着这种建筑。在浙江河姆渡、钱山漾、罗家角,江苏的香草河、梅堰,肇庆高要茅岗,云南海门口等新石器时代遗址里,都发现有干栏式建筑的遗迹。
可见“稻子”、“干栏式建筑”一类的词十分古老,究竟是同源词还是借词(谁借谁?),难以定论。不如将越南语中的这类词连同汉语借词一并称为“汉越语关系词”。这个术语简言之指越南语中那些在汉语里有对应字的词语,包括汉语借词和可能的汉越语同源词。考虑到语言影响的双向性,其中还有少数词语可能是汉语向越南语借用的(如“椰子”、“蕹菜”等词)。
二、汉越语关系词研究的简单回顾
迄今为止,国内有关“汉越语关系词”的研究成果所见不多。主要有:
王力(1948)的《汉越语研究》,潘悟云(1987)的《汉越语中的古汉语借词层》对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的层次划分进行了探讨。关于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的层次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还只是作了初步的划分,至于各层次划分的具体标准尚有待深入研究。
蓝庆元(2001)的《壮语中古汉语借词及汉越语与平话的关系》提出,壮语的中古层次汉借词、汉越语与汉语平话方言有比较深的渊源关系,在中古的桂林地区曾经流行着内部比较一致的汉语方言,它可能是壮语中古汉借词、平话、汉越语的共同祖先。
此外,还有一些论文涉对汉越语关系词的声、韵、调及汉语越南语接触的分期问题作了专题研究:潘悟云、朱晓农(1982)的《汉越语和<切韵>唇音字》,咸蔓雪(2002)的《浅谈汉语与越南语的接触》等。
国外有关汉越语研究的成果也所见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法国学者马伯乐(Henri Maspéro,1912)的《越南语历史语音研究》,首次提出将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分为古汉越语、汉越语及越化汉越语三类;越南学者阮才谨(Nguyễn Tài Cẩn, 1979)的《汉越语读音的由来和形成过程》,探讨了汉越语与中古汉语的关系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日本学者三根谷徹(1995)的《中古汉语与越南汉字音》,将越南汉字音与《切韵》音系作了对比研究。
此外,在越南还有一些论文涉及汉越语关系词(主要是借词)的研究,如:王禄(Vương Lộc, 1985)的《古汉语研究的初步成果》,黎春泰(Lê Xuan Thại, 1990)的《汉越语词的教学问题》,阮玉姗(Nguyễn Ngọc San, 1995)的《安南译语-研究十五至十六世纪越南语的重要资料》,阮德存(Nguyễn Đức Tồn, 2001)的《纯越语词与汉越语词的辨别方法》等。
国外的汉越语关系词研究偏重于中古层次汉语借词(即汉越语)的研究,缺乏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