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CDB6E-AE6D-11cf-96B8-444553540000" codebase="http://download.macromedia.com/pub/shockwave/cabs/flash/swflash.cab#version=5,0,0,0" width="480" height="70"> |
▲本报记者2006年给汪宗猷老人拍的照片,他是落广祖第八代子孙。倪黎祥摄 |
1946年,参与筹办“广州市私立国光小学”,并任校长,该小学后来改名广州市满族小学。
参与创办全国首家少数民族团体——“广州市满族联谊会”。
晚年醉心广州满族历史研究,出版著作15本。
本报讯 (记者曾卫康 通讯员林滨)昨日,原广州市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汪宗猷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广州市殡仪馆举行。
汪宗猷同志4月23日凌晨病逝,享年90岁。汪宗猷同志病逝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副市长陈国专门到其家中进行慰问,老领导李兰芳、李碧娴、陈绮绮、王玄同志前往吊唁或送去花圈,省民族宗教委、市委统战部、市人大华侨外事民族宗教委、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市民族宗教局、越秀区委统战部、越秀区民族宗教局、越秀区教育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市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市满族小学、全市各有关单位、民族宗教团体代表及汪宗猷同志亲友前往吊唁。
又讯 (记者曾卫康)昨日,被誉为广州满族历史的“活字典”的汪宗猷驾鹤西去,走完了人生九十个春秋,大家依依送别这位热衷民族事业、教育事业的老人。
“我们家原来姓完颜,祖父是最后一代清朝八旗兵。”汪宗猷女儿汪文静忍着泪水回忆了父亲的一生,“父亲1919年出生在一个满族末代八旗兵的家庭。”她说汪宗猷家族在广州扎根源于满族八旗兵驻扎布防,乾隆二十一年,镶红旗汪全德随部队移驻广州——汪宗猷就是他的第八代子孙。辛亥革命后,八旗兵逐渐没落。
汪文静回忆,父亲的童年很艰辛,他还记得跟随祖父亲卖鱼、卖鸡蛋的经历。尽管家境清贫,汪宗猷还读过“卜卜斋”,当时他在惠福西路的一个只有10名学子的“卜卜斋”上学,从7岁直到10岁,从《三字经》一直学到《论语》。
“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和其他满族镶红旗知识分子,目睹广州满族失学儿童占学龄儿童49.56%非常痛心”, 汪文静说,大家决定征得该旗代表和管祠人汪玉泉同意,将位于光塔路89号的“宗祠”作为校舍。当时,父亲负责筹组办校事宜。1946年6月向广州市教育局申请开办,校名定为“广州市私立国光小学”。经批准,父亲任校长。同年9月正式开课。
1950年7月12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批示:准予广州市私立国光小学重新备案,批准汪宗猷继任校长,李剑晖任教导主任。
汪文静说,1954年11月,经过商议,作为学校领导人的父亲主动将满族国光小学全部财产献给政府。自此,学校由广州市教育局接办,并将校名改为“广州国光小学”。1956年8月,广州市教育局接受学校及满族人民的意见,将广州国光小学命名为“广州市满族小学”。
家人回忆,汪宗猷老人曾多次返回东北老家,查阅散落的家谱和各种资料后,梳理出先辈村落的大致线条。他还是全国首家少数民族团体“广州市满族联谊会”创办人之一……
近年来,汪宗猷老人醉心广州满族历史研究,编著(主编)满族书籍《广州满族简史》、《民族与教育》等共十五本,约二百多万字。其中,《民族与教育》是汪宗猷用一年多时间四易其稿而成。它是以完颜汪家的历史为主题,描绘了清代、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汪文静说,父亲在世时有四个理想:建一间满族人学校、建一个满族人的坟场、写一本广州满族历史书、成立一个满族人民间团体,“四个愿望都实现了,可以说他是开开心心地走的……”
据介绍,汪宗猷是广州市满族代表人士,广州市满族小学创办人、校长,曾任广州市满族联谊会会长、广州市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州市第二届人大代表,广州市第五届政协常委。汪宗猷从事民族工作50多年,热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对民族工作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广州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81年被市委授予“广州市知名人士”称号,199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多次荣获省、市民族团结进步表彰。
背影
如有类似线索,
请致电020-8191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