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322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莫徭、俚僚与诸蛮》

[复制链接]

24

主题

0

听众

917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08-10-10
注册时间
2005-3-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4-3 15:37: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作者 王钟翰

莫徭、俚僚与诸蛮

  第一节 莫徭与东谢、西赵、牂牁诸蛮
  
  一、莫徭的分布与社会生活
  
  莫徭之名,最早见于《梁书·张缵传》,说湘州界零陵、衡阳等郡,住有“莫徭蛮”之人,长期以来依山为险,不归属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表明公元6世纪时,莫徭已出现于我国南部南岭山区一带。莫徭得名,是由于“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②即由免服徭役而得名。这里所谓的先祖有功,也就是指汉代应劭《风俗通义》与《后汉书·南蛮传》所载的;槃瓠故事。即高辛氏畜犬槃瓠咬死敌方吴将军,衔其首级诣阙下,因立功而得与帝女成婚,繁衍后代成为长沙武陵蛮之事。他们长期居住山区,不归朝廷统属。543年(梁大同九年),张缵任湘州刺史,因“宽徭省赋”,“奉宣皇恩”,③召致莫徭开始“向化”,莫徭从此与外界的官府衙门建立了关系。据《隋书》地理志载,当时他们广泛散布在长沙、武陵、巴陵、零陵、桂阳、澧阳、衡山、熙平等郡,足迹遍布洞庭湖周围及湘、资、沉、澧诸水流域。
  7世纪的莫徭主要从事狩猎及刀耕火种农业。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洞庭湖畔写《岁晏行》一诗,反映了莫徭当时的生活场景: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④刘禹锡在贬官连州任刺史时,也写过《莫徭歌》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等五言长诗,表明“莫徭自生长、名字无符籍”,“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①以及“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箭头余鹄血,鞍傍见雉翘”②的分散居住,不受官府管辖,在山头上刀耕火种,依靠罗网、猎犬、弓箭狩猎的生活。刘禹锡的《蛮子歌》:“蛮语钩輈音,蛮衣斑斓布;熏狸掘沙鼠,时节祀槃瓠。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麇顾,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③进一步描述了这群信奉槃瓠传说的“蛮子”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服饰,与外界很少联系的情况。当时他们已经使用铁器,对铁器比较珍贵,所以“婚嫁用铁钻钴为聘财”。④据记载,莫徭男子着白布褌衫,女子则穿青布衫,斑布裙。没有鞋袜,赤足在山地行走。生活是比较艰苦的。
  唐代以后,莫徭名称在史籍中消失。此后,即以“瑶”、“瑶人”或“蛮瑶”的族名出现于宋代以后的史籍。
  
  二、东谢、南谢、西谢、西赵、牂牁诸蛮
  
  7到9世纪,在今贵州大部分地区的东谢、南谢、西谢、西赵、牂牁诸蛮是一些各有首领的部族集团。除牂牁蛮系以居住地区而得名外,其余东谢蛮、南谢蛮、西谢蛮,西赵蛮都是以统治首领的姓氏而得名的。据记载,他们的风俗、物产大致略同,但因为这是一些以地区、姓氏命名的各民族的统称,所以实际上各地境内的居民情况随历史的发展,与后来该地区的一些民族如侗、水、布依、仡佬等族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东谢蛮位于黔州(四川彭水县)以西150公里,629年(唐贞观三年),首领谢元深朝唐,中书侍郎颜师古见其服饰怪异,曾向唐太宗建议,画《王会图》以纪其盛。唐朝廷以东谢蛮地设应州,授谢元深为刺史,隶黔州都督府。应州下辖都尚(今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应江(今贵州省榕江县)、婆览(今贵州省三都县西南)、罗恭(今贵州省雷山县)、■隆(今贵州省台江县)诸县。可见东谢蛮主要分布在今黔东南及黔南一带。东谢蛮地方千里,宜植五谷,种畲田为主,每年都换地新垦。不征赋税。居民住山区,没有城镇,居“巢居”,这是一种传统的干阑式建筑。他们坐必蹲踞,可能当时还没有桌椅之设;平日刻木为契,尚无文字。酋长之属为“贵人”,百姓见贵人“皆执鞭而拜”,对于有功劳者,贵人赏以牛马铜鼓,对犯罪者则“小事杖罚之。大事杀之,盗物倍还其赃”。⑤婚姻以牛、酒为聘礼。新娘到夫家,新郎必外出躲避,过十余天才归家的风俗。谢姓作为贵族,“自以姓高不可以嫁人”,⑥所以不养育女儿,有溺女的习惯。聚集宴会时,击铜鼓、吹牛角,歌舞为乐,与僚人一样,他们是古代记载中使用铜鼓的民族。东谢蛮无论男女都留发椎髻,束以红巾:男子以锦绸或布作衫袄及大口裤,右肩上斜束皮带,上面饰以螺壳兽皮,佩带刀剑,十分英武。
  南谢蛮首领谢疆亦在629年(唐贞观三年)与东谢蛮谢元深一起入觐,唐太宗以其地为南寿州,授谢疆为刺史。次年改南寿州为庄州。下辖石牛(今贵州省省独山县,一说在惠水县)、乐安(今贵州省罗甸县)、石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新安(今贵州省龙里)、多乐(今贵州省贵定县)、清兰(今贵州省惠水县)、轻水(今贵州省福泉县西)等县,可见南谢蛮主要分布在今贵州省南部与广西的北部一带。唐末,部分地区为莫氏、尹氏所有,称都云蛮。又有西谢蛮,首领亦为谢姓,630年(贞观四年)以其地置琰州,州治武侯县(今贵州省安顺市)。领武侯、望江(今贵州省镇宁县东北)、应江(今贵州省平坝县)、始安(今贵州省六枝特区)、东南地及隆昆,琰川(今贵州省贞丰县)等县。主要分布在今贵州省中西部一带。南谢蛮、西谢蛮的风俗物产都与东谢蛮相同,都是谢氏首领统治下的3个部族集团。
  西赵蛮因首领赵姓而得名,共约一万多户。其地因山穴阻深,不知道里。只知南北有18日行程,东西有23日行程,这也是相当宽广的了。
  629年(贞观三年)西赵蛮首领赵磨①亦遣使入贡,647年(贞观二十一年)以其地为明州,以赵磨为刺史,其分布地大约在今贵州省东部的思南县以南地区。西赵蛮的风俗与物产情况亦与东谢蛮相同。其地的东面有夷子,首领季姓,与西赵蛮是同一个民族,也有1万多人口,唐贞观中也遣使入朝廷。
  牂牁蛮因居古牂牁郡(今贵州省大部分及广西、云南部分地区)而得名,为贵州古代民族的泛称。首领谢龙羽于隋大业末据其地,620年(唐武德三年)遣使入贡,于其地建牂州,治建安(原名牂牁,今贵州省黄平县西北),宾化(今贵州省贵定县西南)、新兴等县,分布于今贵州省中部,贵阳市以东一带。谢龙羽被授为牂州刺史,并封“夜郎郡公”。唐开元中(713—742)以后,以赵氏为酋长,其后裔赵国珍曾任黔中都督;授工部尚书。牂牁蛮地区无城郭,散为部落而居,这里的自然条件较好,“土热多霖雨,稻粟再熟”。民无徭役,遇有战事临时征调百姓为兵,无文字,刻木为契。“盗者倍三而偿,杀人者出牛马三十”、“乃得赎死,以纳死家”。②按一定的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其风俗物产亦大致与东谢蛮相同,牂牁蛮首领亦为谢姓,在谢龙羽时拥兵3万余人,据此推算其总人数当在15万人以上。其北有充州蛮,拥兵2万、原为牂牁蛮别部,626年(唐武德三年),赴唐朝贡,以其地置充州。与牂牁蛮等也是同一个民族。
  唐王朝对东谢、南谢、西谢、西赵、牂牁诸蛮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戎夷朝贡、将至都,中官驿劳于郊,既及馆,恩礼尤渥”。③对南方诸族的使节,都给予较高的礼遇。唐武德、贞观年间,先后在这些地区设应州,南寿州,明州和庄州、充州等,并以其原来的酋长首领为州刺史,接受他们大约三年一次的朝贡,与中原王朝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友好的关系。
  
第二节 俚、僚等族

  一、南平僚
  
  唐代南平州(今贵州省独山县以西)的僚人共有4000多户,约2万人左右,分布在今川南以及川、黔、桂三省交界处一带。这里气候湿热,多瘴疠之疫,人们居住的是富有特色的干阑式建筑,即二层楼房,下养牛猪鸡鸭,搁置农具。楼上供人们煮饭、活动、住宿。男子着左衽衣,妇女用两幅横布,从中贯头而穿,叫“通裙”。以三四寸长的细竹筒,斜插耳孔以为装饰。据说该地女多男少,妇女多负担生产劳动,并由女方向男家求婚结亲。僚人有产翁坐褥的习俗,即“僚妇生子便起,其夫卧床褥。饮食皆如乳妇,稍不卫护,其孕妇疾皆生焉,其妻亦无所苦,炊爨樵苏自若”。①贫苦之家没有嫁妆给女儿作陪嫁,所以只能卖给富裕之家作婢女。
  南平僚首领朱姓,称“剑荔王”,629年(贞观三年)剑荔王遣使朝见唐王朝,以其地属渝州。传说僚人中有飞头、凿齿(乌武)、鼻饮、白衫、花面、赤褌等21种。其中有些因服饰(如白衫、赤褌),有些因文面鼻饮等习俗(如花面、鼻饮)而得名。其中有的如“乌武僚,地多瘴毒,中者不能饮药,故自凿齿”(称凿齿)而得名。都有一定的道理。而有的如“飞头僚者,头欲飞,周项有痕如缕,妻子共守之。及夜如病,头忽亡,比旦还”②(称飞头)而得名,无疑是荒唐无稽的。
  
  二、西原蛮、黄峒蛮
  
  西原蛮,据《新唐书》所述“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③862年(唐咸通三年)时曾分岭南道为岭南东道与岭南西道,岭南西道境内设容、邕、桂三管经略使,统辖除了今全州、灌阳、资源等县以外的大部分广西地区,因此上述地望所指比较含混,不易确认。唐置西原州,治所在罗和县(今广西大新县西北),依次推论西原蛮分布地区大约在今广西西南部一带,过去原为宁氏豪酋所统治,境内有依、黄、韦、周等大姓。这里后来一直都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地区。
  从621年(唐武德四年)唐王朝在岭南设置羁摩州、县、峒以来,以当地酋长世袭官职,称作土官。这一带的土著民族已经从事牛耕农业,经济文化有了一定的发展。铜鼓铸造有了相当的水平。《隋书》地理志载,岭南诸郡铸铜为大鼓,鼓成后悬庭中,置酒相庆,豪富家以金银作大钗击鼓,然后留赠主人,名“铜鼓钗”,有鼓者号称“都老”,为“群情推服”。仇杀时击鼓召集群众进行械斗。④唐代流传至今的《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和《智诚洞摩崖碑》是澄州(今广西上林、武鸣、忻城一带)大首领韦敬辩分别在682年(永淳元年)和697年(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所撰写镌刻的。从这两块7世纪时的石碑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生产比较发达,“黎庶甚众,粮粒丰储”,已有“不耕而获之”的统治阶级和称作“黎庶”的被统治阶级。还建有城邑碉堡,已有祖、父、子相传的世袭制度,以及受汉族方块字影响而创制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土俗字”等等。说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①在容州,刺史韦丹对“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奴”。②孔戣任岭南节度使时,“南方鬻口为货,掠人为奴婢,戣峻为之禁”。③可见当时那里还流行人身典当,蓄养奴婢的习俗。桂州都督王睃在桂州一带“堰江水、开屯田数千顷,百姓赖之”。④在一些交通发达、接近汉族的地区,经济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
  西原蛮包括黄峒蛮、乌武僚、乌浒等不同名称。黄峒蛮因黄氏首领居住黄橙峒而得名,是唐代广西地区大姓之一。其聚居地在广西安德、归乐、归城、田州等地,皆属岂州都督府管辖,又称四道黄氏。约当今广西的靖西、百色、田阳、田东等县境。唐天宝初(742),黄氏强盛,攻击附近的韦、周等氏,雄踞十余州,称霸一方,至德初(756)首领黄乾曜自号中越王,分封桂南王、拓南王、南越王、镇南王等称号,拥众20万,影响数千里。乾元初(758)黄乾曜等被官军所杀。794年(贞元十年)黄峒首领黄少卿又攻邕州,占钦、黄、浔、贵4州,其子昌沔十分英勇,曾前后陷13州。807年(元和二年)。黄少卿曾一度归顺唐王朝,被授为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刺史,其弟黄少高为有州刺史,但不久又称雄独立。西原蛮的各个集团长期以来对于唐王朝就处于这种“叛服不常”的状态之中。兵部侍郎韩愈,分析岭南西原蛮地广人稀、“洞垒荒僻”的情形,在向唐朝的建言中指出,“假如尽杀其人,得其地,在国计不为有益”,不如实行羁摩政策,“来则捍御,去则不迫,未有亏损朝廷”,⑤实际上唐王朝与西原、黄峒诸蛮也一直保持着这种时战时和的情况。直到徐申任邕管经略使时,“黄洞纳质供赋,不敢桀”,⑥“而十三部二十九州之蛮皆定”。⑦
  黄峒蛮亦即乌武僚,“乌武”一词是汉代“乌浒”人的同音异写,而“僚”这一词,到了唐代已成为骂人的贬词,《旧唐书》南蛮传载韩愈奏章即有“黄贼(指黄峒蛮)皆洞僚”之语,说明黄峒蛮也是可以称为“僚”的。《后汉书·南蛮传》载,“灵帝建宁三年(170)郁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乌济人十余万内属,皆受冠带,开置七县”,由此可见乌浒人较早已内属接受汉文化。到了唐代,还出现了曾在朝廷担任史官,以刚正不阿、秉笔直书著你的原乌武僚宁氏后人的史学家宁悌原,他因违抗唐玄宗旨意,一定要将太宗诛隐巢事写入国史,被罢官回家,死于故乡钦江县,到肃宗即位后,才被平反,重新举行葬仪。
  
  三、俚
  
  6世纪的俚人“巢居崖处,尽力农事”,①善于铸造铜鼓,解放后仅在高州(今广东省西南部)一带就发现铸造精美、花纹繁缛的粤式铜鼓40多面。②说明当时贫富之间差距已经很大。金钱关系笼罩一切,甚至达到“父子别业,父贫,乃有质身于子”③的状况出现。习俗呼其首领为“倒老”,又作“都老”。史书记载俚人“质直尚信”,“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改”。④还保持原始质朴的性格。
  南越俚人“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⑤首领洗氏,称雄岭南一带。南梁州刺史洗挺,曾持强侵掠近邻,得其妹洗夫人的规劝,怨隙渐息,海南、儋耳归附者竞有千余洞。洗夫人未嫁时,即贤明而多筹略,能抚绥部众,行军用师。后嫁高凉太守冯宝为妻,参预政事,对俚人首领犯法者,虽是亲族,也决不宽纵,从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⑥从6世纪中叶到7世纪初,洗夫人从辅佐丈夫冯宝,儿子冯仆,一直与南朝梁、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由于洗夫人在岭南俚人中有着很高的威信,所以被奉为保境安民的“圣母”。当岭南发生动乱之际,洗夫人亲自披甲乘马,巡抚诸州,接受各地首领参谒,让他们继续统治自己原来的部落,为隋王朝稳定岭南地区作出了努力。洗夫人之孙冯盎被拜为高州刺史,冯宝被迫封为广州总管、谯国公,洗夫人为谯国夫人姓,为岭南地区的安定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是6、7世纪时期杰出的俚人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0

听众

917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08-10-10
注册时间
2005-3-18
沙发
发表于 2005-4-3 15:37:00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乌蛮、白蛮等族

  一、乌蛮
  
  乌蛮是中古时期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众多民族中的一支。它是从汉、晋时期被称为叟(嶲)、昆明的部落群体中分衍出来的。叟、昆明是属于上古时期的氐羌系统,最早居住在甘、青高原,过着“随畜迁徒无常处”⑦的游牧生活。在漫长的生存斗争中,他们逐渐分化,四处迁徙。其中的一支向南翻越大雪山和祁连山脉,遍布到川西北至滇东北、滇西北的广阔区域里。《华阳国志》把氏羌泛称为“夷人”或“夷种”,“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昆”即昆明族,因其人口众多,分布面积最广(今云南、贵州和川西南),故称“大种”;而叟族人口较少,分布面积较窄,故称为“小种”。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西南夷,司马迁受命到这个地区考察,写了一篇《西南夷列传》,说分布在桐师(今四川省保山市),叶榆(今云南省大理)一带的嶲、昆明部落,依然过着逐水草而居,没有君长的游牧文化生活;分布在邛都(今四川省西昌县)一带的部落,有的已经以农业为主,有的则农牧兼营,农业不占主导地位。⑧另外一些分布在邛都与筰都(今四川省西昌与雅安)连接地带的部落,却处于“食肉衣皮,不见盐谷”⑨的原始社会发展阶段。
  叟、昆明族既共同出自氐羌系统又相互交错杂居在一起,不断地融合和分化,到唐朝初年,其中的大部分即组成为“乌蛮”。乌蛮的种类繁多,其中有卢鹿蛮、独锦蛮、长褌蛮、粟粟蛮、磨些蛮等等。除粟粟蛮、磨些蛮以外,其它都是构成现代彝族先民集团的主要成分。“乌”即“黑”,彝族称黑为“诺”,汉语取其意而称之为“乌蛮”。
  乌蛮又分东、北、西三部分。
  东部“乌蛮”,主要聚居在今滇东北、滇东和黔西,南达滇越边境。他们基本上就是南诏统一云南之前的“东爨乌蛮”。当时他们“散居林谷”,各部落组织之间处于一种分散对立状态,互不统属。
  672年(咸亨三年),东部“乌蛮”中的“昆明十四姓”率户二万内附,唐朝设置殷、总、敦3排(今云南省昭通和四川省宜宾一带)对他们进行管理。南诏统一云南地区后,设置了拓东节度(今云南省昆明市)、石城郡(今云南省曲靖市)、通海都督府(今云南省通海县)等机构,更强化了对东部“乌蛮”的统治。
  北部“乌蛮”,主要分布在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和滇东北、黔西一带。共有7个部落:即阿竽路(今云南省东川市)、阿猛(今云南省昭通市)、夔山(今云南省大关、镇雄)、卢、鹿(今云南省宣威及贵州省水西)、磨弥敛(今云南省宣威、曲靖)、暴蛮(今贵州省兴义、普安)和勿邓(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这些部落“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子髯髻,女子披发,皆衣牛羊皮”。①百户以上的大部落设“大鬼主”,百户以下的小部落设“小鬼主”,②说明各部落内部已出现了管理雏型,但经济仍是很落后的。
  西部“乌蛮”,主要分布在今洱海周围地带。唐朝初年,他们逐渐发展形成为六个部落,即史书上称的“六诏”:蒙舍诏、蒙嶲诏、邆赕诏、施浪诏、浪穹诏、越析诏。除越析诏后来发展成纳西族先民的一部分外,其它五个诏都是分布在今滇西地区的彝族先民。在各地区的“乌蛮”部落中,以西部“乌蛮”的经济文化发展较为先进,当时,南诏始祖细奴罗不仅“耕于巍山”,“部众日盛”。还进入了用铸铁制造工具的“铁器时代”。③铁质工具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也是西部“乌蛮”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标志。
  
  二、白蛮
  
  “白蛮”即今白族的先民。它由汉、晋时期的僰人演变而来,僰是“羌之别种”,也就是从氐羌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僰人最早分布在四川西部和云南境内。秦开“五尺道”和南夷道,都以僰道(今四川省宜宾)为起点,向南延伸经滇东北直达滇中地区。“五尺道”是西南夷勾通巴蜀和汉中地区的古代交通大动脉,“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商人往来其间。沿途皆有僰人居住。《水经·江水注》引《地理风俗记》说,僰字从人,被称为“夷中最仁,有人道,故字从人”。这是由于僰族同来自内地的汉族之间,相互交往较密切,吸收了较高的汉族文化,在当时的西南夷中,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而被冠以“仁”和“人道”之称,如西汉末年,朱提郡(今云南昭通)的僰人,已修了“千顷池”,种植水稻,冶铜技术较为发达,达到了同汉族相接近的水平。
  《蛮书》记载:“西爨,白蛮也。东爨乌蛮也。”这里的所谓“爨”,是指当地统治者的大姓,即爨氏家族。在南北朝以前,爨氏家族是戍边屯垦的汉族移民中的大姓,就是从汉族官僚和移民中分化出来的豪强势力。据《通典》记载:“西爨自云本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人,七世祖事晋(为)南宁州刺史,属中原乱,遂王蛮夷”。爨氏在移入“西南夷”地区之后,便和当地的“夷帅”雍闿、孟获家族,共同取代了“滇王”的地位。在省晋时期大姓,夷帅们的兼并斗争中,爨氏又压倒了其它势力,独霸一方。成为南中地区的“蛮夷”之主。《蛮书》卷四说:“在石城(今云南曲靖)、昆川(今云南省昆明市)、曲轭(今云南省马龙县)、晋宁、喻献(今云南省澄江、江川)、安宁至龙和城(今云南省禄丰县),谓之西爨。”西爨聚居的这个区域,地多平坝,宜于农耕,正是秦、汉之际僰族生活的中心,也是汉族移民与僰族相结合、共同活动和开发的中心。到了唐朝初年,这些迁人的汉族移民与内地的汉族逐渐失去联系。而融合于当地僰族之中。因此这一带地方就自然形成了爨氏统治区内“白蛮”成分为主的聚居点,即西爨白蛮。它正是在原来僰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族文化和人口而形成的。
  “白人,有姓氏。汉武帝开僰道,通西南夷道,今叙州(四川宜宾)属县是也。故中庆(滇中地区)、威楚(云南省楚雄)、大理、永昌(云南省保山)皆僰人,今转为白人矣”,①这部分僰人,是指洱海周围地区,以杨、赵、李、董等姓为代表的“白蛮”。它们与西爨白蛮属同一民族。
  南诏兼并东部爨区之后,东部爨氏“白蛮”中的贵族及其部曲、亲兵被迁往滇西洱海地区,以防止他们在原地进行叛乱割据。在不断发展中,滇西“白蛮”人口逐渐增多,而在南诏统治政权的上层,“白蛮”又居多数,他们直接控制南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南诏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极大。天宝年间,唐朝3次对南诏用兵,损失近“二十万众”。这些人除一部分战死外,大部分当了俘虏,在洱海地区落户,成了“白蛮”的组成部分。后来南诏又几次进攻西川,“掠子女、工技数万引而南”。②。这数万名汉族子女、工技,也加入滇西的“白蛮”之中。于是,“白蛮”的经济、文化中心,便从滇池周围转移到洱海地区,使滇西白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更加迅速。
  
  三、和蛮
  
  “和蛮”是现代哈尼族的先民。《蛮书》卷八说:“谷谓之浪,山谓之和,山顶谓之葱路”。这里的“和”,为山腰之意;“蛮”则是对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也含有歧视之意。“和蛮”就是指居住在山坡上的民族。到唐朝初年,才出现这一称谓,它是由叟、昆明族中分化出来的。“和蛮”与“乌蛮”、“白蛮”信仰同一种宗教,首领皆称“鬼主”。656年,“和蛮”大首领王罗祁,伺西洱河“白蛮”大首领杨栋附显一道,向唐“率部落归附,入朝贡方物”。③
  “和蛮”又称“窝泥”、“禾泥”、“斡泥”、“倭泥”等,实为“哈尼”的同音异写。它们主要分布在滇南的今红河州、文山州一带,与“乌蛮”、“白蛮”、“蒲蛮”等杂居在一起。南诏、大理国时,先后在“和蛮”居住的地区设置政权机构进行统治。东部的“和蛮”归通海都督府管辖,下设教化部、铁容甸部、思陀部、伴溪部、七溪部。这5部除教化部在今文山州外,其余4部均在今红河州。西部的“和蛮”,则归开南节度(今云南省景东)管辖。①
  唐朝初年,东西两部分的“和蛮”都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社会的基层单位是农村公社,土地归村社所有,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统治各个村社的分别是“大鬼主”和“小鬼主”,过着封闭式的壁垒生活,经济发展缓慢,整个民族一直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四、磨些蛮
  
  “磨些蛮”是现代纳西族的先民。汉、晋时期,它称为“摩沙夷”,到了唐代才称“磨些蛮”。“磨些蛮,亦乌蛮种类也。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昆池等川,皆其所居之地”②。铁桥即今云南丽江县境。昆池等川,则在今四川省的盐源县和盐边县。这一分布情况,一直延续至元、明时期。
  大约在南北朝年间,一部分“磨些夷”南迁至今云南省宾川县境内,建立了越析诏。“越析,一诏也,亦谓之磨些诏,部落在宾居(今云南省宾川),旧越析州也”。③737年(唐开元二十五年)南诏兼并了越析诏,南迁的这部分磨些人又被迫向北迁回盐源、盐边一带。“磨些夷”居地“土多牛羊,一家即有羊群”,“男女皆披羊皮”。④说明他们的畜牧业生产比较发达,否则,不可能达到每个家庭都有羊群。其“俗好饮酒”,酒为粮食酿造,这也说明他们的农业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居住在各地的“磨些蛮”,因自然环境不同,其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明显的差异。元、明、清时期,有的磨些人“依江负险,酋寨星列,不相统摄”,⑤以林寨为单位,受酋长统领,部落界限仍未打破;有的磨些人“善劲弩骑射,勤俭治生,饮食蔬薄”,①过着狩猎为主的生活;有的磨些人“男薙头辫发,妇人戴毡笠,衣与僰人同”。②受到白族较深的影响;有的磨些人。“近城池,其性淳朴。男女悉以棉布、麻布为衣,种莜稗以资生,卖枋板以为业”,③“其读书入学者,衣冠悉同士子”。④他们受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发展程度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尤其在“改土归流”之后,丽江一带的磨些人直接同汉族的交往更加频繁,其经济文化生活已与汉族趋于一致。此外,磨些人也很擅长手工制造,“能制坚甲利刃”。⑤他们所造铁剑,锋利无比,“所指无不洞”;所制牦牛尾帽,“非矢镐所能穿”。⑥以上情况,一直延续至近代。
  
  五、金齿、茫蛮
  
  “金齿”、“茫蛮”是现代傣族的先民。它们在汉、晋时期被称为滇越、掸、“鸠僚”,“鸠僚”是从秦、汉之际的僚族中分化出来的。从汉、晋至南诏、大理国时期,“鸠僚,是今云南省文山自治州南部和红河自治州南部一带傣族的先民;西部永昌郡内的鸠僚,是今云南省德宏自治州至西双版纳自治州一带傣族的先民。东部的鸠僚,又称为“白衣”、“棠魔蛮”。史籍记载:“邕州(今广西南宁)南江(今广西右江)之外,有白衣、九道等道名”;⑦“安南国……西有陆路通白衣蛮”。(11)“白衣”的称呼是何含义,一说可能因为他们着白色衣服而得名,又说它或许是古代“百越”的音转。而无论怎么说,“白衣”是它称,不是自称。“棠魔”则是“傣勐”的对音。“傣勐”是傣族中的一部分。据说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傣族最早建立村寨的人,都自称“傣勐”。(12)因而“棠魔”不是它称。
  “棠魔蛮,去安南管林内西原十二日程,溪洞而居,俗养牛马,比年与汉博易。自大中八年(845),经略使苛暴,令人将盐往林西原博(易)牛马,每头匹只许盐一斗。因此隔绝,不将牛马来”。⑩这段历史记录,反映了“棠魔蛮”擅长于饲养牛马。牛马多了,不但可用来耕作(南方饲养的大牲畜,主要用于农耕),剩余的还用来同汉人交易。只是由于安南都护府官吏们的苛暴盘剥和不等价的交换,才使“棠魔”中断了同他们的贸易关系。
  西部的金齿,茫蛮等也不是本民族的自称,而是它称。《蛮书》记载:“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并在永昌、开南,杂类种也。黑齿蛮以漆漆其齿,金齿蛮以金镂片裹其齿,银齿以银。”(傣族地区盛产槟榔,傣族人喜食槟榔,久而久之,牙齿被槟榔染黑,而被称为“黑齿蛮”。所谓“以漆漆其齿”,显然是不正确的。傣族的男子,喜欢用金、银饰齿。作为美与富的象征。他们居住在永昌和开南节度管辖区域内,相当于今云南保山南部,临沧西部、东部,德宏的大部和思茅地区。这些地方除有金齿、茫蛮居住外,还有其它“杂类”如“朴子蛮”、“寻传蛮”、“望蛮”、“和蛮”等等。在这些相互杂居的古代民族中,“金齿”、“茫蛮”住在平坝,其它民族住在山区。“茫蛮部落,并是开南杂种也。茫是其君之号。蛮呼茫诏……楼居,无城郭……孔雀巢人家树上。象大如水牛,土俗养以耕田,仍烧其粪”。(这里的“茫诏”,为“诏茫”之误。诏茫即近代傣族中的“召勐”——头人。他们管辖着一定的区域。
  金齿、茫蛮居住的区域气候湿热,雨量充沛,河流纵横,水利灌溉十分方便。从古代起,他们便散居于河流溪谷沿岸,开拓和发展了水稻种植业。这从他们大量驯象,“一家数头,养之代牛耕”①的描写中,也得到了证实。又从他们能把金、银冶炼成薄片,用以装饰牙齿的事例中,证实了手工业的生产也比较发达。他们还能把当地盛产的木棉编织成“娑罗笼段”,汉称“白叠”或“桐华布”,再进一步加工成“五色娑罗笼”,男女通穿。这种情况几乎遍及每户农家。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上述各地区的部落中都已出现剥削阶级而进入了阶级社会。
  
  六、朴子蛮、望蛮
  
  “朴子蛮”是现代布朗族和德昂族的先民;“望蛮”是现代佤族的先民。他们都是从汉、晋及南北朝时期的“闽濮”中分化出来的,由同种而衍变为不同的民族。朴子蛮“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铁桥西北边延澜沧江亦有部落”。②这就是说,在今日云南省的思茅、西双版纳、临沧、保山、德宏等地区(州),都是“朴子蛮”与其它民族共同杂居之处。在南诏国时期,阁罗凤“西开寻传”,征服了“朴子蛮”等各个部落,使其归入南诏统治范围之内,直到大理国时期未曾改变。
  “朴子蛮,勇捍矫捷,以青娑罗段为通身袄。善用泊箕竹弓,深林间射飞鼠,发无不中……无食器,以芭蕉叶藉之”③这说明在“朴子蛮”的经济生活中,一方面已出现了纺织手工业,并且有了一定的农业。据说他们很善于种植木棉和茶树,今德宏、西双版纳山区尚有一千多年的古老茶树即他们所栽。④另一方面,他们仍过着采集狩猎的原始生活,没有食器,仅以芭蕉叶遮身。其所以如此,大概是由于他们分布面广,部落众多,生活环境差异大,经济文化发展显然不平衡的缘故。
  前文提到,“望蛮”即佤族。“望”与“佤”为同音异写。“望蛮外喻部落,在永昌西北”,⑤“望苴子蛮,在澜沧江以西。”⑥这是“望蛮”分布的具体区域。所谓“望蛮外喻部落”,简称叫“望外喻”,居住在永昌(今云南省保山市)西北,就是今腾冲县一带。据史书记载,当时他们是一个较大的部落,人口较多,分布面积较广。所谓“望苴子蛮”,是南诏从“望蛮”中征调来的军队。“苴子”在这里用来称呼勇士或士兵。他们的故乡在澜沧江以西,即今临沧地区的阿佤山区。这些士兵善使弓矢长矛,作战勇敢,所向无敌。南诏统治阶级每次对外征战,其大军将必用“望苴子”冲锋陷阵。
  “望蛮”的经济文化生活,大抵与“朴子蛮”的发展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全唐文》卷八○二,高骈“回云南牒”。
  ③《全唐文》卷八二七,牛丛“报坦绰书”。
  ④同上。
  ①《隋书》卷三一,地理志下,第898页。
  ②《梁书》卷三四,张缵传,第500页
  ③《杜少陵集》卷二二。
  ④《刘宾客文集》卷二六,《莫徭歌》。
  ⑤《刘宾客文集》卷二五,《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
  ⑥《刘宾客文集》卷二六:《蛮子歌》。
  ①《隋书》卷三一,地理志下,第898页。
  ②《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西南蛮,第5274页。
  ③《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蛮下,第6320页。
  ①《旧唐书》卷一九七载“赵磨”,《新唐书》卷二二二下作“赵酋摩”,疑为赵姓酋长名摩之误。
  ②《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蛮下,第6319页。
  ③同上。
  ④李昉:《太平广记》卷四八三,引(唐)尉迟枢:《南楚纪闻》。
  ①李昉:《太平广记》卷四八三,引(唐)尉迟枢:《南楚纪闻》。
  ②《新唐书·南蛮下》卷二二二下,第6326页。
  ③《隋书·地理志下》卷三一,第888页。
  ④《旧唐书·柳宗元传》卷一六○,本,第4214页。
  ⑤《新唐书·韦丹传》卷一九七,第18册,第5629页。
  ⑥《新唐书·孔戣传》卷一六三,第5009页。
  ⑦《旧唐书·王睃传》卷九三,第92985页。
  ①《新唐书·南蛮下》卷二二二下,第6331页。
  ②《新唐书·徐早传》卷一四三,第4694、4695页。
  ③《宋史·蛮夷三》卷四九五,第14215页。
  ④《隋书·地理志下》卷三一,,第888页。
  ⑤蒋廷瑜,《粤式铜鼓》,载《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175~185页。
  ⑥《隋书·地理志下》卷三一,第888页。
  ⑦同上。
  ⑧《隋书·谯国夫人传》卷人○,第1800页。
  ⑨同上书,第1801页。
  ①《史记》卷一。
  ②《史记》卷一一六,第2991页。
  ③《后汉书》卷八六,第2856页。
  ①《新唐书》卷二二二下,第6317页。
  ②《南诏源流纪要》。
  ③向达:《蛮书校注》卷七。
  ①李京:《云南志略》。
  ②《新唐书·南蛮传中》卷二二二,第6282页。
  ③同上书,第6322页
  ④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
  ⑤向达:《蛮书校庄》卷四。
  ①向达:《蛮书校注》卷三。
  ②向达:《蛮书校注》卷四。
  ③李京:《云南志略》。
  ④(乾隆)《丽江府志略》上卷,《官司略·种人附》。
  ⑤(道光)《大姚县志》卷七,《种人志》。
  ⑥(乾隆)《永北府志》卷二五,《北胜州土州同所属夷人种类》。
  ⑦(道光)《云南通志》引《清职贡图》。
  ⑩《桂海虞衡志》。
  (11)《岭外代答》卷二。
  (12)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第229—230页。
  ①向达:《蛮书校注》卷四。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向达:《蛮书校注》卷七。
  ⑤同①
  ⑥同上。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0

听众

917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08-10-10
注册时间
2005-3-18
板凳
发表于 2005-4-3 15:38:00 |只看该作者
在凯迪猫眼上发的“中国民族史”,这段涉及僚人,所以在这里也贴一个。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0

听众

917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08-10-10
注册时间
2005-3-18
地板
发表于 2005-4-3 16:37:00 |只看该作者
楼上,你给出的链接与本帖无关,有明显的汉服广告嫌疑,建议版主删除。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主题

1

听众

9723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20-1-17
注册时间
2004-8-29
5#
发表于 2005-4-3 17:59:00 |只看该作者
大板床  ,大板床   ,我这里怎么上不了北大 啊。你那里能上的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1

听众

1万

积分

社王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最后登录
2006-6-12
注册时间
2005-1-20
6#
发表于 2005-4-3 18:08:00 |只看该作者
汉网人士还真有耐心哦。北大、凯迪、百度到处生花哦。

我就是我。请想象力丰富的皇汉同胞们注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主题

1

听众

9723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20-1-17
注册时间
2004-8-29
7#
发表于 2005-4-3 18:20:00 |只看该作者
俺没去百度哦。呵呵。没事,上网本就找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0

听众

917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08-10-10
注册时间
2005-3-18
8#
发表于 2005-4-3 19:42: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南粤高凉仔在2005-4-3 17:59:55的发言: 大板床 ,大板床 ,我这里怎么上不了北大 啊。你那里能上的了吗?
上不了,那个网站不太稳定,经常有这种技术故障。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9#
发表于 2008-8-31 15:08:00 |只看该作者
蛮是村庄,是南方民族家园。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3 02:16 , Processed in 0.139395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