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9-4-26
- 听众数
- 4
- 注册时间
- 2014-8-7
- 阅读权限
- 50
- 精华
- 0
- 积分
- 576
- 帖子
- 86
- 最后登录
- 2019-4-26
- 注册时间
- 2014-8-7
|
| | | | 一、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本质目的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起来,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促进少数民族快速发展。包括使少数民族个体同化到主流社会、能全面参与社会生活、使少数民族个体能够与外界交流、使少数民族个体掌握汉语言技能以便获得工作机会和提高社会地位等子目的。二是保护、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不论是基于哪种目的开展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对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作为壮族的最主要聚居地,其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对维护广西文化多样性、弘扬民族文化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二、广西双语教学发展的历史
广西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的最主要聚居地,其壮汉语言相互学习、混合使用局面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以正规的学校教育为标准,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自发的民间双语学习。自商代起,壮族与汉族就有了一定的来往,出于经济、政治、军事上的一些目的,壮汉两族开始自发学习对方的语言以便沟通。因为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所以他们习得的多是只言片语。
2.自发的学堂双语教学。广西壮族地区从东汉开始出现学校教育,主要表现为书院、学堂、私塾教育。基于汉文化的强势地位,我国学堂及科举考试的内容都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平台的。为使学生更好地习得知识、参加科举,教师多采用壮语辅助汉语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是壮族地区根据自身需要,因地制宜自觉发展起来的。
3.正规的学校双语教学。为提高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水平,帮助少数民族提升民族意识,建国后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推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广西于1957年开始推行壮汉双语教学工作,大致经历了尝试-扩大-收缩-平稳四个发展阶段。该时期的壮汉双语教学由教育部门统一规定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考核方式等。学校以服从为主,但同时享有相关的政策、经费的倾斜。
壮汉双语教学曾为广西民族教育的发展、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双语教学发展到今天,对提升少数民族文化水平、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处于向现代化迈进、跟随全球化浪潮的今天的广西壮汉双语教学是否依旧显现出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壮汉双语教学是否有利于现今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这些更值得我们继续探讨研究。
三、广西双语教学的发展前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壮族聚居地区的经济、文化都不发达。由于交通不便、教育落后等原因,居住于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壮族人民尚不能阅读、书写汉字,即便是用汉语进行口头交流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后来一段时期内开展的壮汉双语教学的工作确对壮族人民文化素质、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政治地位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在广西的多数壮族人已相当娴熟地掌握了汉语言应用技能,能够与外界顺利交流并参与社会生活。随着与外界交流的不断增多以及信息资源的频繁增加,更随着学校汉文化主体地位的不断提升,汉语言不再是阻碍壮族人口向前发展的屏障,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障碍。壮汉双语教学促使壮族人口提升文化素质、步入主流社会的教育功能已逐渐消逝。虽然广西双语教学已有较长的历史,各级政府、教育界工作人员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其发展前景却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主动性的壮语教学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各民族通过经济、政治与文化的交往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相互依存、基本融洽的民族关系。汉族作为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处于相对先进水平的民族,成为各少数民族学习的对象。汉语作为政府的官方通用语言,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为汉语文使用的广泛性和以汉语文为载体的文化知识的先进性,以及教育制度的汉文中心制,壮族人民更倾向于选择学习汉语文。不论是在双语教学学校,还是在非双语教学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汉语学习主动性。
在这样一种自觉自动朝汉族文化靠近的思想影响下,学校的教学也深受影响,教师的教学中减少了本民族文化内涵。现在学校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民族语言教材进行壮语文教育,这种教材是直接以汉文教材为模本翻译的,缺乏民族特色,且内容重复,学生对之毫无兴趣。而与民族传统文化有关的一些内容,如传说、神话、民族节庆等许多有意义的事物都没有反映出来。双语教学近乎演变成了单纯为语言教育而教育,已背离了其原出的目的。
2.缺乏实用性的双语教学。从建国初期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壮族地区开展的双语教学曾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作为历史的存在,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随着近些年来广西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原本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无法使用汉语的地区现在都已经铺上了马路、装上了电视,多数人也都能够使用汉语与非本民族人口进行交流。在调查中发现,学校中来自偏僻地区的学生自幼儿园开始就能较为流畅地说汉语。如此一来,以壮语促进壮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功能将逐渐丧失。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把汉语规范化作为国家的语文政策,把推广普通话提到了首位,强调现行汉字的稳定性,从而使得普通话不仅成为汉族的共同语,同时也成了各民族之间相互交际时使用的共同语言。国家把保障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力作为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重要工作,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由于汉字已经深入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拼音壮文发展至今并没有很好地推广开来。现今壮族人民在进行阅读、电视、书信等等一系列的读写活动时仍以汉字为主。拼音壮文依旧被排斥在壮族人民的生活之外。
虽然壮族人口在家庭内部、邻里之间,亦或在农村、县镇中仍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但在总体上的应用并不多。在政治生活中,目前还仅限于口头交际。壮语文在小学仅作为一种教学语言使用。并且,学校中教授的壮族拼音文字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具实用性。社会生活环境中并未有播出拼音壮文的电视节目,也较少有用拼音壮文书写的出版物。即使是仅有的一些用壮文书写的作品在学校中也并不具吸引力。即便学生在学校内,也更偏好用汉文进行书写,用汉语进行阅读。拼音壮文成了一种“摆设”而毫无市场。学校的壮汉双语教学遭遇尴尬。未经悠久历史的打磨也不具有现今使用功能的拼音壮文是否还值得学校专门开课传授则有待我们认真思索。
3.缺乏文化底蕴的民族文字。壮族先民曾经创造过自己民族的文字,即古壮字,又称方块壮字。壮族人民称它为[θαω1tip9],意为“生字”或“未成熟的字”,约产生于初唐。这是由于难以用汉字来记录壮话,勉强记录也是记得不准确,特别是壮人唱的山歌,就更加难以用汉字记录了。因此壮族人民借用汉字进行改造,成为方块壮字,用来记录自己的语言。古壮字是在汉字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是壮族人民利用汉字或汉字的笔画、偏旁作基本部件,模仿汉字“六书”中的一些方法构造而成的,因此,它的结构形成和汉字的结构形成大体一致。在古壮字产生之前,壮族先民已经使用过刻画符号,由于强势文化即汉文化的进入,使得这些刻画符号没有按着原来的轨道继续发展,成为真正的文字。而古壮字也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推广开来。
建国后人民政府为了提高壮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壮族快速发展,帮助壮族人民创制了拼音壮文。这套拼音壮文以拉丁字母为字母,以壮族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县的壮语语音为标准音。这种标准壮族文字在建国后才诞生,历时不长。在汉字深入壮族民心、使用极为普及之时,要在学校开展壮文的学习,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拼音壮文与汉字有着较大的差异。它属于拼音文字符号系统,不能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而汉字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也是我国法定的书写汉语的文字符号。更何况汉族地区的高经济水平、高科技水平、高生活水平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壮族来说更是具有无限的吸引力。他们自然而然地愿意向汉族学习、靠近。只有当本民族的教育机构远离了生存边缘、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拥有较好的汉语文教学质量时,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教育才会被提上日程。
四、小结
语言文字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语言发展演变的最大动力。社会进步了,时代改变了,学校的双语教学工作也应跟随形势作出相应的改变。我们必须以民族文化为骨架构建壮文教学及其教材,并同时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使学校内的壮汉双语教学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使之为壮族文化的传承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将是今后值得我们研究的一大课题。
http://www.qb5200.com/content/2016-01-13/179402.html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