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西民族学院 陈丽琴
--------------------------------------------------------------------------------
(本文发表于《广西社会科学》 2002年第6期
[内容摘要] 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当代小说中,描绘了一幅幅声色斑斓的风景画,时空交织,美景多变;动静相依,画面流韵;浓淡相宜,色彩纷呈。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 壮族 当代小说 自然景观描写 审美
在我们民族的词汇里,“风情”一词最早可见于《晋书·庾亮传》,其中有“风情都雅,过于所望”,说的是元帝赞赏庾亮的风采情态之意。而唐代诗人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的诗句是最为有名的了,但对那“风情”的解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寓意悬殊。我们这里所说的“风情”既指作家笔下所描写的作为审美客体的风土人情,也包含作为审美主体的作家自己的审美感情,是二者的有机融合。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有许多就是以风情之美取胜的,至少可以说“风情美”是它们之所以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凡杰出的作家,几乎都毫无例外地是描写特定地区风俗画的能手,他们在自己的作品里勾勒出了一幅幅逼真的生活画面,在这些画面里表现了一定区域的独特的生活方式、社会风情和社会形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勾勒了构成法国巴黎上层社会生活的全部风俗。屠格涅夫笔下的俄罗斯草原风光,呈现着迷人的斑斓色彩。曹雪芹以生花彩笔,将京都、姑苏一带市井乡野的民情乡俗描绘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叶文玲的江南风俗画宛若江南民歌小曲那样纤细柔和,婀娜多姿。沈从文所展示的湘西古老而神秘的世界更是令人神往。这些作家的作品,由于具有卓然不凡的乡土气息,不仅博得本民族人民的由衷喜爱,而且赢得了国外广大读者的赞扬。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在作品里成功地描写风俗人情,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方风采,从而吸引着读者、感染着读者,给人以新鲜的情趣,以艺术美的享受。壮族作家也深谙其中奥妙,他们大多生长在民族地区,熟悉本民族的风土人情,自然在小说中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色彩鲜明的民族生活画卷,并寓时代变迁、社会风貌、人物命运于其中,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使作品的寓意升华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其深层的美学意蕴给读者以亲切的熏陶和感染。
对于壮族当代小说的这一特点,不少专家、学者进行了探研,但较多论及一两个作家或一两部作品,少于从壮族当代小说整体来研究,从审美角度对壮族当代小说的民族风情特色进行研究的更是少见。笔者拟从美学角度,对壮族当代小说的民族风情描写进行研究,揭示小说的审美意蕴及审美价值,挖掘它们特殊的魅力,并对壮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作深层次的透视。由于陆地、韦一凡、黄钲、韦编联、孙步康、潘荣才等壮族作家的小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壮族风情小说的艺术成就,因此,这里着重分析他们的作品。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壮族当代小说中的自然景观描写的审美意蕴进行探讨。
骏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地域不同,山川风物自然不一样。壮族作家大多是从南疆泥土中滚出来的,他们笔下的景物带有南国壮乡特有的色彩、气息和声响。
山高水长,风光旖旎。壮族当代小说几乎篇篇都描写了生机盎然、情趣横生的民族风景画面:苍翠的群山、清澈的流泉、翠竹掩映的村寨、四季常青的树木、水绕山环的城镇、山花烂漫、瓜果累累的土岗坡岭、池塘里“嘎嘎”叫唤的鸭群、夕阳中骑牛晚归的牧童……犹如一幅幅绚丽缤纷的水彩画,使读者沐浴于南方壮乡秀丽的山光水色之中,得到强烈的审美感受。
一、 时空交织,美景多变。
壮族当代小说家总是在时空变化中描绘自然景物的百态千姿,以时空转换来显示自然世界的流动美。作品中的自然美的世界是以南方壮乡的自然景物为主体构成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描写:(1)以山水为主体的地理形象;(2)以云雨为主体的气候形象;(3)以花木动物为主体的生物形象。以时空变幻,多层次、多角度地描绘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景物,并使景物具有流动变幻之美。
南方的水因时空变幻而呈现千姿百态,但“清澈”则是它的特质。江水“清极了,可以看见纹彩斑斓的卵石铺满江底,阳光透到水底,折射出来,显得满江金辉。”(梁芳昌《桥工的妻子》)“河水能照见人影。”(韦编联《雪的梦》)“河水清彻得象面镜子。”(陆地《美丽的南方》)溪也是“清澈”的:“小溪水浅,水面清澈,晶莹的小颗石英静静地躺在水底,让柳叶一般大小的鱼儿在胸脯上嬉戏。”“那清澈见底的小溪河,依然涓涓流过。”(陆地《瀑布》)“花瓣散落在碧绿溪水里,缓缓向前流去。”(韦编联《洁白的金樱花》)
在壮族当代小说的自然美的世界中,山与水结为一体,相得益彰。水的特质是“清澈”,而山的特质是“秀拔”。“秀”为山之色,“拔”系山之势,无论是拔之于水的奇峰,或矗立于烟云的列岫,或是环抱城镇村庄的巅峦,均给人予“秀拔”之美感。山都是“连绵起伏,巍峨挺拔。近的郁郁葱葱,林木参天;远的灰蒙蒙,只一抹曲线。”(黄夏斯榕《持灯女郎》)“满山遍野苍松挺拔,翠竹葱笼,山花簇拥,泉水纵横,岩石秀丽。”(韦纬组《岭南血花》)河边的山峰“耸入云霄。”(陆地《美丽的南方》)在云雾烟雨中的峰峦则更清丽动人:“千姿百态的峰峦,隐隐约约浮露在云海般的薄雾怀抱中。”“那腰间轻烟缭绕的立人峰……宛若穿戴着紫袍金带的巨人……”(陆地《瀑布》)
南方山水的地方性特质,构成了壮族当代小说中自然美境地理形象的特色:清澈、秀拔。但这地理形象的美在气候形象的装饰下,不仅变得更绚丽多彩,且其地方特质也愈加浓郁。南方自然美境中的气候形象以云雾最具特色,这些云和雾随着四时朝暮的变化呈现出万千不同的姿态和色彩,构成了一个象梦一般的朦胧幻异的境界。南方的云雾具有灵动美,而这灵动美则是由雾的朦胧和云的幻异等特质构成的。
南方的云姿态各异,但最美丽动人而又能显现其幻异特质的则是黄昏时的落霞:“幽暗的暮色立即落到面前来了,树影逐渐模糊,晚霞倾刻变幻,火烧云一下子变成黄沙浪,黄浪一下子又堆成一座座山峦。”(陆地《瀑布》)“太阳快落山了。广阔的苍穹,在靠山处堆着厚厚的灰暗的云,云边镶着一道红色,云后的夕阳把大束大束带着暮霭的光投进山窝。……”(岑献青《告别》)“那阵子日头斜落到莽莽群山顶尖上,玫瑰色的霞光把歌坡染得一片辉煌。”(孙步康《歌痴》)“晚霞的余辉,在天空和青翠岗相接的曲线上,涂上几抹耀眼的金桔色。”(梁芳昌《山村恋》)以上可以看到,南方云的光影形线不仅美丽,而且变幻莫测,正是这幻异的特质,形成了南方云的灵动不滞的流动美。
雾,其姿态与色彩同样因时而异,但朦胧却是其变中不易的特质。陆地、韦一凡、黄钲、黄凤显、韦编联等等壮族作家笔下的雾都是淡白而轻柔的。由于它的弥漫、流动,使色彩斑斓的自然世界即刻变成朦胧缥缈的水墨画。
南方壮乡特殊的地理、气候,滋生出独特的生物,其中以木棉、榕树、龙眼最具特色。在《瀑布》(陆地)中,美丽的木棉成为整个作品的自然背景,被作者作为与壮人生存和历史攸关的内容加以描绘。作品关于木棉的生动描绘令人沉醉:“眼下正是木棉花开的季节。这些高出林表的猩红而鲜艳的花朵,如同黑夜的火炬,燃遍了大地。”韦一凡也在《被出卖的活观音》中描绘木棉花开的美景:“高大的木棉树在它横空伸展的枝条上,长满了大小不一的花蕾,有的已经绽开,像红玛瑙雕成的酒杯。”榕树、龙眼这一壮乡特有的风物在壮族当代小说中随处可见:村边古榕“树身粗得十个人都合不拢。那浓枝密叶在天空中舒展开来,活像一把大罗伞。”(潘荣才《在有生命的绿伞下》)“东边的窗挨着一株龙眼,树长得有炮楼一般高。”(陆地《瀑布》)这里不仅写出了木棉、榕树、龙眼的形色之美,而且传出了其神采:生命的茁壮美。这生命的茁壮美与壮族人在同样环境下形成的进取精神是一致的。茁壮美是强盛生命力的外化,它同样为其他花木动物所具有。枇杷树有“阔大而浓绿的叶子”,(陆地《美丽的南方》)芒果树“葱郁如绿球”,野花“把山上点缀得犹如古装仙女的首饰”,(陆地《瀑布》)满塘的鸭子“抖着双翅,昂着头,不时潜到水里。“(梁芳昌《山村怨》)这些描绘,都无不表现了生命的活泼和茁壮美。
空间因素除形成自然美的地方性特色外,还直接影响着自然美的结构,使自然美因多角度、多层次而富于立体感。壮族当代作家描写自然图画时注意到了层次性和多角度,做到远景和近景分明,“远山不得连近山,远水不得连近水。”(王维语)从而使笔下的自然美景富有生动的立体感。如《美丽的南方》中关于黄昏景色的描写,三个层次就非常分明:远景是“西边天的晚霞”,中景是“村边的树林”和“玉带般的江面”,近景是“村道上”的“牛群”。《江和岭》(黄钲)中写南方晨景也是由远而近逐步展开的:远景是东边远山,中景是八尺江,近景是江边的翠竹。这种层次性的景物描写也在不少壮族作家笔下出现。此外,许多作家还善于以流动视角对自然景物作多角度描写,即往往是仰视、平视、俯瞰、环顾等多种视角交错并用,使自然景物姿态万千,每看每异,展现了自然美的立体形态。
壮族作家在作品中所建构的自然美境是一个形色随四时朝暮而变化的活体,其色彩是绚丽多姿的,但春夏秋冬却各有主色和同这主色相应的主要气候和生物形象。如春天是红色的,相应的主要生物形象是花;夏天是绿色的,相应的主要生物形象是树;秋天是金黄色的,相应的主要生物形象是稻禾;冬天是银白色的,相应的主要生物形象是冰棕榈。四季中的主要气候形象也各不相同:春天是风,夏天是云,秋天是露,冬天是雪。由于时间的流动,自然景物的形色与姿态不仅四时不同,而且每时不同,朝暮显异。如韦一凡在《劫波》中对大明山四时的不同景色的生动描绘,体现了自然美的丰富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壮族作家善于以空间为纬,时间为经,交织描绘自然景物的百态千姿,美景极富流动美和变幻美,使读者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二、动静相依,画面流韵。
壮族作家在描绘自然美景时,善于在静景中描写动景,在动景中描写静景,形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以静写动,以动写静的境界,从而使画面气韵生动,富有动态之美。在他们笔下,我们可以看到自然景物的形象大致分具动与静两种不同的素质。如地理形象中的山具有静的素质,而水则具动的素质;气候形象中的雪具静的素质,而云雾则具动的素质;生物形象中的花卉草木具静的素质,而鸟兽虫鱼则具动的素质。动静相依,搭配和谐。《瀑布》中写了九月南国郊外的幽静。作者在构图中运用的形象都是静的:一片金黄的大地、黄花绿树、正待收割的稻田、青翠的菜圃。但在静景中出现了一个动景:“无数的蜻蜓在半空中飞翔。”以动写静,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美丽的南方》中的田野“铺着一片橘色的阳光”,“河岸上的一带树林和村庄的当腰,挂着一道淡淡的雾霭”,“田野很寂静”,却有“彩色的野鸡跑到光秃秃的田边来寻食”,这一动态细节的描写使南方田野生意盎然,极富情趣,充满活泼灵动之美。《洁白的金樱花》(韦编联)中描写了小溪两岸热闹的动景:“摇来摆去”的竹尾,“一群群鹩哥在花间嬉闹着”,“忙碌地叮啄着花朵”,人一涌来,“‘呼’的一声,成群飞到远外的竹坡上去了”,“花瓣纷纷散落在碧绿溪水里,缓缓向前流去”。而这些景物的背景是静静地挺立着的“花像巨大火把”的木棉树。以静写动,更衬托出动景之动态美。《美丽的南方》中,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时节里,一切都是那样的生机勃勃:“蜜蜂在花丛中嗡嗡喧闹,鹧鸪远远地传来求偶的呼唤”,斑鸠“不时唱着咕咕的悠长而安逸的调子”,画眉“尽情地唱着它的快乐的清唱”,“有节奏的水声从小溪流过”,而村头、野地里,静静立着“结了小小的发青的果子的桃树”、“换着新嫩的阔大的叶子”的芭蕉、“没有脱竿”的竹笋、“银色的金英、粉红的杜鹃花”、“散发着浓烈的香气”的鹰爪兰,这些景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画面生动成趣。陆地还在《美丽的南方》中描写了一幅“清明暴雨图”,先是“大风大雨”“摇撼着大地”,后是“天空露出太阳,在东边现出一道鲜明而美丽的长虹”。从天摇地动到天清地静,由动到静,以动写静,以静显动,相当传神而富有风采。许多壮族作家在描写景物时都特别注重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动静相依,使描绘的自然画面活泼跳脱,气韵流动,富有生气,给小说注入一种清新跳荡之美。
三、浓淡相宜,色彩纷呈。
壮族作家在创作中总喜欢以清新抒情的笔调,着意描绘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的风情画,他们使用的艺术笔墨也变幻多姿,时而情景融汇,时而临摹素描,或是大段泼墨、工笔细描,或是点染写意,简洁勾画,手法灵活多变,因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南国风光,也就百态千姿,色彩缤纷了。我们看到,作家们有意地随时间向前推移,从春夏到秋冬,在大自然的调色板上点染着那些最醒目、最生动的花花草草,描绘那高大的榕树、挺拔的木棉、清澈碧透的江河、葱绿的秧田、星星点点的菜园瓜架、依山傍水的村寨……不仅如此,更以工笔写生的手法,把同一花木,如木棉,在各个节令的不同生意和形态精当细腻地描绘出来。浓重地涂抹,轻淡地描画,画面色彩浓淡相宜,绚丽斑斓,从而显示出作品艺术描写的生动活泼,流畅多姿。在这方面,陆地堪称绘画高手。我们看看他在《美丽的南方》中对冷风细雨的南方壮乡残冬的精致描写,只寥寥几笔却异常传神:
……天空飘着牛毛一样的雨雾,风大一点给刮跑了,风一静,这些雨丝就在树叶、草堆、牛背落下,积成一层湿湿的茸毛,树枝子的蜘蛛网成了银色的网罩,远山和树林罩着轻纱似的烟雾,老不见消散。
笔致细腻入微,色调素淡雅致,于空蒙的淡墨水彩中又有几缕精细的勾描:“湿湿的茸毛、”“ 银色的网罩”、“轻纱似的烟雾”。真是精微传神之笔!南方壮乡冬天的冷风细雨让人可感可触。而他描写的一幅“清明暴雨图”更是以精微淋漓笔触,将景物点染得精确生动:
太阳忽然被云彩遮住了。远远的天边轰隆隆地响着雷声,云头从东边涌上来。……南面的山峰已经被雨雾笼罩住了,就像天空挂下一匹灰白的帐幕似的,鸟雀都往树林飞来了。
这里,浓重地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接着暴雨袭来了:
地面上噼噼啪啪地落下粗粗的雨点,像一面筛眼似的。……大风大雨正在摇撼着大地。树木、芦苇、庄稼,都在风雨里摇摆颤栗着,麻雀躲到屋檐下唧唧喳喳地叫唤。天空一道闪电过后,一声霹雳立时在附近打下来,仿佛要把天地辟开来似的。
真是天摇地动,雷电交加,好一幅泼墨挥洒的清明暴雨图!大雨过后却是另一番清新宜人的气象:
天空露出太阳,在东边现出一道鲜明而美丽的长虹,大地是一片清新的欣欣向荣的气象。……鸭群在注满了水的鱼塘里嬉戏,鼓着翅膀呷呷地叫……
前面一气奔泻,使人紧张至极,这时宁静舒缓,令人赏心悦目。从惊天动地,到天清地静,作者用生花发彩之笔,浓墨重彩地描摹点染,淋漓尽致,使这一清明暴雨场景显得生动逼真,传神动人,“在我们文学艺术作品同类景象的描写中,获得它隽永的艺术地位。”(1)
此外,许多壮族作家也善于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精心绘制他们笔下多姿多彩的自然画卷。黄钲在《江和岭》中常用点染写意的手法描写他可爱的故乡:“八尺江弯弯曲曲,时隐时现,……飘过我们的村子眼前。……江面上飞翔的白鹤,像一粒粒小小的白芝麻”。只稍一两抹色彩,却精妙地勾画出了八尺江的神态,画面空灵淡远,意境清美幽深。黄凤显则精致细描了壮乡春天的晨景:“天蒙亮出来了,又细又密团团粉粉的水粒上下左右飞旋着飘忽着,不知是昨夜的雨还是早上的雾在升起:一簇簇竹林的轮廓本来就挺柔美秀气,裹上这么似雨非雨似雾非雾的一层,就像是一朵朵洇水的白云从池塘边腾腾飞升。”以精雕细刻的语言细腻传神地描绘了南方壮乡所特有的景象,有别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北国风光,显得清新秀美,极富诗意。
壮族作家总是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致力于表现当代民族尤其壮民族生活,展示人们不同的精神风貌,并以抒情的笔调、灵活多变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独特的南国壮乡秀丽的自然图景。这些画面上,有中国山水画的写意,也有色彩缤纷的西洋画的浓烈,中西合璧,浓淡相宜,达到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给读者以强烈的美感。
壮族当代作家生于斯,长于斯,美丽的壮乡村寨孕育着他们的文学之梦,是他们的情之源,魂之根,他们的灵魂深处渗透了对家乡土地的眷恋,渗透了对家乡父老乡亲的热爱、同情与关切。提起故乡,他们总是满怀深情。陆地在他的《故乡与童年》中这样描写他的故乡:“附近有座高耸入云的山,……每当雨后,山上树木葱笼,景色如洗,显得特别挺秀。”(2)韦一凡在他的《自传》里写道:“家乡美丽的环境,经常成为我作品中的自然环境。”黄钲的笔更离不开对家乡的赞美:“我希望自己写出的东西能描绘出我们古朴优美的神州的一角。”(3)他们在作品中倾注了对家乡所有的热情与爱恋,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将笔下的南国壮乡描绘得如此绚丽多彩,声色斑斓,从而为他们的风俗画小说涂抹上了空灵、秀美、神奇的浪漫色调。
张贤亮说过,即使是天才的画家,“它们的色彩和线条虽然能唤起经常是沉睡着的美感,却引不起那生动的、勃勃的激情和要去探索命运的联想。只有人,只有一幅风景画的画面中出现了人,才会在霎那间爆起灵感的火花。”(4)风景画的对象是自然,它只是一个民族环境的外在体现,而以人和社会为对象的风俗画比风景画更富有社会内容和生活气息。民俗是一种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传承,是世世代代相沿成习的民族心理素质,它比自然景观更能反映一个民族深层的文化意蕴和心理气质。要展现真正意义上的真而美的民族生活风情画,就必须挖掘一个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只有将风俗溶化在人物的血液中,民族的典型环境与民族的典型性格的结合,才能生下真正的艺术产儿。壮族当代作家已努力这样做了,他们在整体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深刻的民族底蕴,表现了具有生命力的民族风情。限于篇幅,我们将在另一篇文章里探讨这个问题。
注释:
(1) 曾庆全《〈美丽的南方〉艺术浅赏》,见《陆地研究专集》,漓江出版社1985年版第199页。
(2) 陆地《故乡与童年》,见《陆地研究专集》,漓江出版社1985年版第26页。
(3) 黄钲《〈江和岭〉后序》,见《江和岭》,漓江出版社1984年版第239页。
(4) 张贤亮《满纸荒唐言》,《飞天》1981年3月。
参考文献:
(1)《民族风情与审美》,红旗出版社1987年版。
(2)白崇人著《民族文学创作论》,出版社年版。
(3)蒙书翰主编《陆地研究专集》,漓江出版社1985年版。
(4)王敏之等主编《广西壮族文学评论集(上下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5) 黄绍清著《壮族当代文学引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 梁庭望、农学冠编《壮族文学概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