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6月27日07时31分 南国早报网-南国早报
本报南宁讯 (记者王世杰)“八音”绕梁不绝于耳,民族文化代代相传。6月26日,“壮族八音”传承保护基地在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良信村挂牌。
当天上午,挂牌仪式后的八音现场表演吸引了不少村民观看。邕宁区文体局局长苏凯精说,邕宁壮族八音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个乡镇、每个行政村都有数个农民八音队,农忙时做农活,农闲时练八音。农民八音队常年参与农村婚嫁、祝寿、新居落成等喜庆活动,深受群众欢迎。2006年,邕宁壮族八音被自治区政府公布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才定和梁贵加,有着20多年演奏壮族八音历史。据他们介绍,邕宁壮族八音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清末民初。民国初期,蒲庙一带,农村举办婚嫁、祝寿、新居落成、迎宾等喜庆活动时,大家都请“八音班”吹奏,因此当时壮族八音就十分盛行。此后,随着广东粤剧班频繁进入广西,邕宁壮族八音在富有壮民族和民俗特色的吹打乐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广东音乐精华,逐渐发展为极具壮民族特色的“邕宁壮族八音”,并在当地盛行不衰,在民间深深扎根。经过100多年的演变,目前邕宁的壮族八音已简化为以吹奏唢呐为主,配以打击乐的一种演奏形式,逐步形成了热烈、欢快、富有民族特色的演奏风格。如今邕宁壮族八音已成为邕宁民间艺术的缩影和邕宁知名的文化品牌。
苏凯精说,保护基地成立以后,有关部门可以对壮族八音的传承和发展进行多方面的扶持。目前已经与附近的城关中学等学校联系,让壮族八音走进学校,并组织学生成立了60多人的八音队,在不耽误学生学习的前提下每周一节八音课,以老带新,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可以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