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就是自由神
“我们最引以为自豪的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最自然的艺术语言,并且由深刻的感触而激发的作品,打动了世界上喜欢艺术的人们,在他们那里得到了殷殷的共鸣。”
自周氏兄弟的艺术蜚声国际以来,他们以令世人称奇的组合,被问过上千遍这样的问题:虽有相同的生长背景、壮族人天性中的粗犷和淳朴,以及相似的思想情感,但毕竟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理念,两个人共同合作的作品缘何竟然达到天然合一的美妙意境?
在西方人看来,周氏兄弟的内心世界仿佛中国敦煌莫高窟壁画,丰富而神秘。这是一种现象,一个谜,而解开这个谜,需要跨越时空,需要聆听心声。也许,从中国广西那青山碧水间的花山岩画中,才可以探寻到这对艺术大师的心灵花园。
出生于花山脚下的周氏兄弟不会忘记他们最初的合作。 30 多年前,刚刚成年的他们在一次久别重逢时,不知不觉地在外祖母的小楼里捡起一个布满灰尘的画框,合作完成了生命中第一幅作品《冲浪》。仿佛是冥冥中的定数,兄弟俩从此开始了共同创作的艺术之路,寻找属于他们的艺术语言:他们追溯东方艺术的源流,探索东方的民族绘画;他们探访丝绸古道、敦煌壁画,临摹中国古代的民间绘画、雕塑遗存;他们赴花山寻找灵感,绘就了四幅巨大的《花山之迷》长卷组画;他们以兄弟画家组合走进中国美术馆,用伟大的民族艺术得到了艺术界前辈的肯定……
在汲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养料的背景下,周氏兄弟进入了更广更深的艺术时空,在潜移默化的中西合璧中抵达了创作的自由境界,很多创意像火山般迸发。他们作画的过程是一种交流,一种心灵的交流,而这种交流是超越语言的,绘画时,完全听凭双方艺术的欲望去引导画笔,运用最简单的绘画方式来表达最深沉的思索。
正如周氏大荒所说:“这么多年合作最深的感触是,让我们的感觉得到更自由的发挥,这种自由的境界就是‘感觉',这就是我们总结的一个深刻艺术哲学思想:感觉就是自由神!”多年来,周氏兄弟在欧洲艺术院校讲学,传达给学生们这一哲学思想。他们创造了艺术学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世界现代艺术领域里关于兄弟合作的特殊性,著名艺术评论家李锦萍在上世纪 90 年代介绍周氏兄弟时说:“周氏兄弟现在走的抽象之路是非常艰苦的,但他们却能非常聪明地在画作中加上东方的哲学思想。把注重直觉、情绪表达的抽象表现主义加上内涵和思想层次,使画作更为耐看……他们经过 20 年的努力,已成为世界上极少共同创作而非常成功的兄弟绘画艺术家。”
更有人将他们惊人的个人魅力、艺术天赋,能够得到主流社会的赞赏,归功于他们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的性情与智慧,他们的思想与表达,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两个互相矛盾、互相平衡的艺术领域用周氏语言自由驰骋,极为和谐。同时,除了才华横溢与不懈努力,他们的品格与社交能力也为他们增色不少。
在美国、欧洲一些节假日庆典、名流生日派对和各类开幕仪式、中国文化艺术团体访美的场合上,都能看到周氏兄弟傲然洒脱的身影,哥哥山作儒雅稳重,温和的笑容中有种悲悯的神色;弟弟大荒的眼神比较明澈,眉宇间中透出一股孩童般的真诚。他们慷慨而豪爽,是“让所有人都喜欢的角色”。
周氏兄弟与世界上许多重要人物有着深厚的友情,包括当今世界著名的欧洲艺术家安森·契佛、乔治·巴塞拉、安·阿平……他们说:“周氏兄弟来到欧洲,他们教会我们欧洲的艺术家怎样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他们的德国朋友奥斯卡说:“周氏兄弟艺术追求中的磨难和坚强的意志,对西方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们代表先驱者的一个角色。他们有这种能力把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在国际艺术的大舞台上融汇于整个世界艺术中。他们的作品是不同文化的融合,是这个时代的象征。他们将继续给这个世界带来影响和惊奇!”
艺术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艺术家往往需要一种童心,才可以保持对这个世界无尽的好奇和创作的动力。周氏兄弟对此颇有感触:“我们拥有自己 30 多年前的艺术之光,仍有兴趣和童心,艺术使我们的生命更年轻。就像回到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将一直向前去创造,今后还有很多东西使我们充满着好奇,充满着追求的欲望。”
令周氏兄弟引为自豪的是,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既自然又极富天启的艺术语言,他们用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创作了众多作品,打动了世界上深爱艺术的人们,无论是喜欢艺术的普通民众还是各界领袖,对此,他们深感庆幸。
心怀感恩的夙愿
“艺术是人类最崇高、最卓越的使命。艺术是我们的生命,我们要给年轻的艺术家搭建艺术交流的平台。扶持他们,是我们的职责。”
为筹备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周氏兄弟三十年创作回顾展”,周氏兄弟频繁地在中美航线上往返。兄弟俩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通过这个画展对中国现代艺术有所推动。同时,他们还在积极地推动着另外一件事——在中国投资建立“周氏兄弟国际艺术中心”。
周氏兄弟告诉记者,投资艺术产业,建立“周氏兄弟国际艺术中心”,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搭建起中国艺术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让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家更多更频繁地现身中国,将作品展现在这座艺术中心内,相信这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周氏兄弟的这种做法并非一时心血来潮。早在 1991 年,作为世界著名艺术家,他们就在芝加哥设立了“周氏兄弟艺术基金会”,致力于扶持世界各地的艺术人才。之后,他们又在芝加哥创办了“周氏兄弟艺术中心”,帮助培养世界各地年轻艺术人才,为推动现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努力。 2005 年,周氏兄弟在美国密西根州的森林庄园,创建了面积超过 1000 英亩 的“周氏兄弟雕塑公园”。目前,公园里已经竖立起 20 几座雕塑,最高的雕塑高达 7 米 。他们的目标是这里将有上千件雕塑,其中会有十几米高的雕塑。最后,他们会把这个凝聚了自己心血的艺术展示空间捐给社会。
这样做,源于周氏兄弟长久以来的夙愿。他们曾经这样表达:“艺术是人类最崇高、最卓越的使命。艺术是我们的生命,我们要给年轻的艺术家搭建艺术交流的平台。因为,我们深深地记得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得到老一辈艺术家对我们艺术才华的欣赏和支持,才有今天的这样的成就。看到年轻的艺术家,就会想起我们年轻的时候。扶持他们,是我们的职责。”
是的,尽管声名卓著,周氏兄弟却永远心怀感恩,尽管岁月更迭,那些给予自己帮助的面孔他们却从不相忘。他们不会忘记, 1982 年的秋天,他们扛着装在白布袋子里的四幅长卷和数幅油画作品,叩响了中央工艺美院张仃院长的门,这位著名的当代壁画权威,看了兄弟俩的作品后非常激动,即日吩咐属下安排周氏兄弟的观摹画展;他们更不会忘记曾给予他们指点和鼓励的老一辈艺术家:刘海粟、吴作人、李苦禅、李可染……还有众多给予他们温暖的师长和友人。
正是因为这种心怀感恩的情愫,周氏兄弟在具备了实力之后对付出毫不吝惜。成名后的周氏兄弟,经常应邀到世界各地的著名艺术院校进行讲学,并被聘为客座教授。如今,他们的学生已经遍布世界。
教书育人,回馈社会,这是周氏兄弟家族的传统。他们生长于中国典型的书香门第,上溯两代都从事教育事业,外祖母是家乡女子学堂的首任校长,外祖父任当地教育局局长,母亲是一位教师,父亲是中学校长。亲人的话语经常回荡在他们耳畔。最难忘的是外祖母,在战乱的年代,外祖母曾三次以坚韧的意志在被轰炸的废墟上重建家业,重建用来传播“五四”精神的“锦华书店”。每当他们遇到挫折和委屈时,外祖母总是用那坦然而慈爱的声音轻轻地说:“人,没有勇气经受磨难,怎么能够成为一个杰出的人?” 对于从小立志献身艺术的兄弟俩,外祖母的话给了他们一生的力量。
2007 年 8 月 29 日 ,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为飨慰祖国冥冥相念的呼唤,周氏兄弟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周氏兄弟三十年创作回顾展”。而这个展览将与“美国艺术三百年”、“西班牙国家博物馆馆藏品展览”、“近五十年德国绘画艺术展”一起,共同组成中国美术馆 2007 年度四大展览。在开幕典礼之后,周氏兄弟将在中山音乐堂现场绘画表演《梦中对话》,即兴创作巨幅画作。之后的五天内,他们将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发表系列演讲,他们还将踏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讲坛。
周氏兄弟带着融汇 30 年积淀的艺术作品载誉归来,将其再次呈现于生养自己的祖国,在这个历史的交叉点,他们的艺术生命画出一个漂亮而鲜明的圆,笔触重回起点,却积淀了数十载的底蕴与能量,让人真切感受到两颗火热的中国心在他们胸中跃动。
(一)采访手记
2004 年春,初识周氏兄弟,兄弟二人让我感觉相似,却又不大容易分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哥哥周氏山作给人感觉笑容可掬,神情清朗,其心境是那样的宁静、永恒。弟弟周氏大荒那莫测高深的面部表情,给人以一种惊涛前的沉默,他那较为迟缓却幽雅的举止平添了几分绅士风采。
2006 年夏,记者将补充采访的问题以电邮的方式传给身在美国的周氏兄弟,没有想到的是,我很快收到了他们从芝加哥寄来的光碟,打开光碟,是兄弟俩手拿打印出来的提问稿,一问一答认真回答的录像。对于每个问题,兄弟俩都进行了回答,而后一个回答总是对前面的进行补充,从而使整个答案更加圆满丰富。他们的认真让我不由得感动。
周氏兄弟每次回中国无论多忙我们都能见上一面,原本刻板的采访变成了轻松愉快的 朋友相会。听他们的经历会让你置身在对生命意义的凝思中。
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他们周围非常要好的朋友是用“好的”和“坏的”来区分他们哥俩的。“好的”是哥哥周氏山作,因为给人感觉容易接近。“坏的”是弟弟周氏大荒,因为给人感觉不容易接近。“好的”有时不知制造了什么契机,使“坏的”把正在创作中的雕塑作品推倒摔坏,等第二天主动扶起再创造时,风格迥然不同的雕塑作品诞生了。
兄弟俩无论是像与不像,他们体内都涌动着壮族的血液,以他们饱和激情的心境来点化万物,使兄弟俩打造出浑然一体、震撼世界的艺术作品。无论是那个“好的”,还是那个“坏的”都是生活中的真实,都是这个世界艺术之宝贵与需要。
听着兄弟俩用厚重而亲和的语调讲述他们几十年来对艺术的追求,读着姐姐 周蝶慧 女士写的《周氏兄弟传》,我心中都会为之一震。
原来,在他们那些辉煌的光环背后,蕴藏的是这个家族几代人相依相扶、至亲至爱的家族亲情,外祖母那轻柔而语重心长的鼓励,母亲承担所有重担的坚强和为儿女而担忧的无数个不眠之夜。姐姐借钱为弟弟买的第一台“海鸥”照相机;她在每一次的布展同兄弟俩形影相随。这期间多少个宿无定址,食无定时的疲惫之日,而这个和谐的大家庭充满了温暖的亲情。
周氏兄弟及家族成员给生命作的诠释,使我凝神静思,雕刻脑际,挥之不去。相信周氏兄弟身边的每一位友人,都与我有相同的感悟,他们教人振奋的精神状态,对于这个时代,是一种无以名状的精神财富。
(二)对话周氏兄弟
记者: 在创作中,你们采取了令世人称奇的组合:兄弟携手,共执画笔,创造了东方艺术家的一个传奇。在你们自己看来,你们的艺术创作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周氏大荒: 简单地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比如,我们创作第一幅作品《冲浪》,是凭一种创作的冲动和热情,一种对人生的感触,有突如其来的灵感。为了寻求画面上的和谐,我们在沟通之后形成共识。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起,我们在合作中融合个人的性格和才智,产生火花和矛盾,这是第二个阶段。
周氏山作: 每个阶段都很难忘。现在我们达到了一种很自由的境界,不需要像过去那样长时间的思索交谈,不需要谈论如何构思,如何在画面上形成视觉震撼,这种自由的境界就是一种感觉。
记 者: 从创作第一幅作品至今,你们以兄弟艺术家的身份已经合作 34 年。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风雨同舟,你们认为在合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周氏大荒: 从艺术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怎样使自己的感觉得到更自由的发挥,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感觉就是自由神!这是我们在欧洲艺术院校讲学时,给学生们一直推崇的哲学思想。这种感觉能把很多深刻的思想通过绘画发挥得淋漓尽致。
周氏山作: 最初的时候,我们认为,要成为真正具有创造力的杰出艺术家,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时我们探索和吸收了很多东西方绘画的精髓,力图回到艺术的根。我们周游全国,临摹油画、壁画、民间作品 …… 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创造这个时代的艺术,怎样寻找到周氏兄弟自己的艺术语言。走过很长的路,才达到了一个比较自由的境界。
记 者: 你们是否想过,对于你们兄弟而言,艺术合作有着怎样的意义?
周氏山作: 在艺术的合作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创作语言,自己的创作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够给艺术带来生命。艺术是我们享受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艺术就像一场音乐演奏。
周氏大荒: 我们是两个艺术家,但我们一起创作。我一直尊重我哥哥的才华,不仅是他的画和雕塑,还有他的知识和生活的哲学。我们试图把我们彼此最好的东西放入一件作品中,这就是合作的意义。我们的个性中有很多是相同的,也有很多是不同的。我们的合作到现在持续了 30 多年了,我们能够在一起工作,还各自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和观点,并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融合在一起。这种独特,就是我们合作的价值和意义。
记者: 你们儿时有着怎样的梦想,你们有着怎样的启 蒙 老师?对艺术的倾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周氏山作: 我们出生在广西南宁武鸣县一个书香门第。外祖母是我们最难忘的亲人,也是我们的启蒙教师。她创办了自己的书店,引进了很多最新潮的书籍,涉及哲学、文化、艺术等领域,还收藏了很多 16 世纪的书画。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从小就立志献身艺术。还好,我们的发展没有让老人家失望。
周氏大荒: 是的,直到现在,我们还记得外祖母家的那个犹如鲁迅“百草堂”的院子,阳光下,小鸟在歌唱,鱼池里鱼儿悠闲的摆动,我们就在那儿看书、画画,听外祖母轻轻地讲着壮族英雄勐卡、古卡那古老的传说,这些画面是我们美好的童年回忆。
记者: 在你们兄弟俩的内心深处,在 30 年的艺术创作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中,你们最引以为自豪的是什么?
周氏山作: 我们有幸探寻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背景,有机会到世界各地吸收很多优秀的文化。庆幸的是,我们的作品得到了热爱艺术的从普通百姓到世界各地最杰出人物的喜欢,这使我们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深感自豪。
周氏大荒: 艺术不断地向前发展,是超越时间性的,我们就是要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和前人。
(三)西方艺术评论家谈周氏兄弟
(周氏兄弟的)《绿色摇篮》就像一首富饶生活的欢乐赞歌,画面中心的图腾似人物形象在举行生活的节庆……色彩沉稳地控制在一定的色调中,令人想起伦勃朗。
——《芝加哥太阳时报》艺术专栏评论家马格丽特·霍金斯
在周氏兄弟的画中,那些用来与我们对话的符号是原型与神话的共鸣,但不可避免的也是用艺术史的语言。对我们这些人来说,中国的传统是那么遥远。即使如此,这些符号和形象的重复出现不断地提醒我们这些作品是坚定地建立在周氏兄弟的本土文化的——尽管是以一种比起我们西方更为微妙和复杂的方式表现的。对有想象力的观众来说,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毕加索和他那对充满生气和无畏的野牛形象的迷恋,以及对他那原始的稚拙和对人和动物形象的有趣的变形……
——著名评论家彼得·克罗西尔
20 世纪的艺术家们倾向于将原始和古典艺术家们的作品看作是人类普遍行为模式交错盘缠的展现,认为他们解释了古代文化原型的神话和信仰以及人类思想的普遍心理学。周氏兄弟对中国民间和原始艺术和艺术家的价值和成就感到十分自豪。他们相信他们自己对非学院艺术方向的坚持体现了他们对艺术的新的精神意义的探索。
——著名艺术史家杰拉德·诺德兰德
他们近期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或许可被称作一种沉默的神秘。甚至他们最近的作品的标题——《荣耀与梦》、《梦的对话》、《沉默的时刻》……无论在字义和喻意上都提示一种平和宁静的潜意识状态,特别是睡眠和梦幻的魔幻神秘世界。他们的画中的那些重叠、抽象的形式似乎类似与梦中抽象的、有时非理性的形象。
——美国密沃基博物馆当代艺术部主任迪恩·索贝尔
观赏周氏兄弟的作品时,画面中的形体初看似乎是相互碰撞冲突的,但又并不是完全对立排斥的。形体和线条间的关系互相交织,就像一场无休止的华尔兹舞。舞伴保持着各自独立的身份但有时又完全重叠交织在一起。
——著名艺术评论家福瑞德·坎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