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1623|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壮族器乐小合奏《壮娃乐》(黄广扩作曲,土胡、马骨胡合奏作品)

[复制链接]

9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最后登录
2020-1-10
注册时间
2002-5-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7-27 03:00:00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新的关键词◆土胡:土胡是壮剧乐器当中的一朵奇葩,用泡桐木做琴筒,薄板做面,櫶木为杆,金属丝为弦,以深沉洪亮的中音色而成为马骨胡的搭配乐器。

壮娃乐  作曲、演奏、录制:黄广扩      音乐录制后期处理:马尔德

用土胡与马骨胡的合奏,以德保壮族民间童谣为素材,创作和演绎了自然活泼的巫调音乐……

这首器乐合奏的曲子活泼轻快,听起来令人舒畅。其实乐器的考量很考究,用了五把马骨胡,三把土胡,小三弦、中三弦各一把,大提琴一把,木鱼一个。与上几个的作品一样,全是黄广扩先生一个人操演,多轨录制合成后由凹凸乐队队长马尔德先生进行后期处理而成。而乐器当中的土胡和马骨胡,全都是黄广扩先生茶余饭后在自己家里的乐器作坊精心制作的。令人不得不再次惊叹,这位先生的才艺真可谓精湛绝伦!

这首器乐小合奏是黄广扩先生根据德保县壮族民间流行的童谣诗歌而创作的,随着歌谣词句的声调自然高低进行谱曲,音乐素材富有巫调情绪。这种音乐素材的源头,是男童女孩玩耍嬉戏的时候经常朗诵的一种口头歌谣,昔日在天保人的少年儿童群体当中是十分流行的。壮语本是就是一种声调十分丰富的语言(德保话就有9个调类和难以计数的语气调值),而这种童谣在喃叨的时候,随着壮语诗句丰富的声调起伏和语音腔调的长短配合,会产生自然的音乐节奏,黄广扩先生正是在回忆孩提时代曾经诵读过的歌谣而进入陶醉状态的时候偶然感悟到,这种抑扬顿挫的诗歌语调其实与音乐符号是有着天然的相符之处的,他就是在这样的陶醉情绪当中创作了这首童趣十足的乐曲。

听着这清澈圆润的马骨胡声和浑厚质朴的土胡音色交响奏出的旋律,即便是暮年老者,也会沉醉在儿时的美好回忆当中:忆昔天保初夏日,村僮成群玩耍忙;马隘大峒田埂边,蚱蜢蜻蜓伴螳螂;鉴水河边树荫下,迷藏喧哗抓成双;那甲古阁村边闹,你追我赶戏水塘;燕峒山野多趣事,漫坡童趣牛羊欢……。没有这种生活经历的人,不妨憧憬一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一群纯朴天真的壮家孩童边玩边唱歌谣情景,或者拿个小木棍逗土穴里的小昆虫,或者三三两两的扑腾在清澈的河水及溪流里,或者静悄悄的等候在水塘边的鱼竿旁,如此美丽动人的画面,十足的返璞归真,这些都是现代都市孩童可望不可得的一种渴求啊。

不敢再烦扰贝侬闲情逸致的欣赏情绪,就这样寥寥数语吧,言难概括、语难倾情,只是匆匆乱点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8 11:15:28编辑过]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Gin kauj ndip naz, Gin bya ndip dah(僚人民谚:吃饭惜田,食鱼爱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33#
发表于 2010-12-19 20:27:00 |只看该作者
全版,请来个全版的。多谢了。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听众

495

积分

水精灵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最后登录
2009-5-19
注册时间
2008-1-9
32#
发表于 2008-2-25 00:48:00 |只看该作者
好久没去拜访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听众

1223

积分

枫树精灵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最后登录
2010-8-29
注册时间
2005-11-14
31#
发表于 2007-10-20 21:00:00 |只看该作者

久违的动人乐章,太绝妙了,令人心驰神往!

这种调子确实令我想起了昔日民间的童谣,那个年代的德保人几乎个个都懂的童谣——“巴末巴冥,冥梗节类,请蝶杯莫麻,请蝶吖莫到,到哏喽哏茶,组斤麻航府,编米搜航城,仕米伦百色,安咘蹬钕吞,双蒙擎过念,伊咁摆很歪,伊掰摆及忾,伊誒又很润……”--意思是“请蚂蚁请蝇虫,臭虫蟋蟀,请你姐姐来,请你阿姨到,来喝酒喝茶,一起来府圩(德保),相约往城圩(靖西),土官去百色,泉水立石上,双手举过水,驼背的看牛,老幺去捡屎,老小在看家……”——这种看起来夸张和跳跃的思维,却充满了脚腰韵的民族诗歌情绪,和浪漫主义联想力的乐趣,所以能够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当中口耳相乘,流传至今。

除了这首童谣外,德保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童谣,但因为当前社会风气所影响,现在城里的小孩子都是从普通话开始牙牙学语了,而农村也深受现代影视等媒体文化的侵袭,大多数人对山歌和歌谣等都越来越没有兴趣,所以壮话的童谣无形中成为了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文化),面临断代的危机,因此对这些童谣进行纪录和编录在册,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黄广扩先生通过马骨胡和土胡,把这一幅充满童趣的画卷重现我们大家面前,真令人感动不已。更欣喜于濒临绝迹的土胡重新在黄广扩先生的技艺当中,希望这一壮族民间乐器瑰宝能够传播开来,成为继马骨胡之后壮族乐器的代表之一。


岑公天保,望重德高;迁府振邦,武略文韬;马隘立祠,流芳当朝;庇护子孙,文兴人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

听众

1554

积分

榕树精灵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最后登录
2011-3-24
注册时间
2006-5-10
30#
发表于 2007-9-21 11:57:00 |只看该作者

回27楼:僚僚无己是靖西的贝侬,不过他对德保也很有感情的。

没想到叔扩还有这样的酷爱音乐的童年,真是佩服。


Guenz Tojrauz Gangj Tojrauz Laiz Sleyrau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5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4-7-14
注册时间
2005-3-26
29#
发表于 2007-8-14 10:43: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桂德那甲在2007-8-13 23:27:00的发言:
   你们不知道吧?那个叫布多阿森的家伙,他既是田阳古美人,也是半个德保崽,他的媳妇是城关镇人,家就在东安街邮电局斜对面。过去,他可不叫陈立身,真名是陈立新。他真是科班出身,也有一手过硬的胡琴技艺,他70年代最得意的,就是曾经改编罗马尼亚的著名乐曲《云雀》,并用马骨胡独奏,交响乐队协奏。可为什么远走他乡呢?看看他现在的一身打扮吧:洋装穿在身上,可心却不是那美.......国......心......!答案就在此!!!

英雄无用武之地,肯定要寻找明主。从陈先生的艺名上看,他还是很在意自己的民族身份。


鳳山山出鳳,鳳非凡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听众

427

积分

水精灵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最后登录
2008-10-4
注册时间
2007-7-28
28#
发表于 2007-8-13 23:27:00 |只看该作者
   你们不知道吧?那个叫布多阿森的家伙,他既是田阳古美人,也是半个德保崽,他的媳妇是城关镇人,家就在东安街邮电局斜对面。过去,他可不叫陈立身,真名是陈立新。他真是科班出身,也有一手过硬的胡琴技艺,他70年代最得意的,就是曾经改编罗马尼亚的著名乐曲《云雀》,并用马骨胡独奏,交响乐队协奏。可为什么远走他乡呢?看看他现在的一身打扮吧:洋装穿在身上,可心却不是那美.......国......心......!答案就在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3 23:30:0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听众

427

积分

水精灵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最后登录
2008-10-4
注册时间
2007-7-28
27#
发表于 2007-8-13 22:52:00 |只看该作者

   7月28日收到舅公(黄广扩)越过琼洲海峡的短信,晚间迫不及待地抢过儿子的鼠标进入僚人家园。听过舅公的《壮娃乐》,接着点击新编的《平板》......过场,以及一个人的《马骨胡齐奏》、牛骨胡独奏《汉宫秋月》......,隔天才有了那段关于《壮娃乐》、关于那首我们壮家不知传了多少百年千月的小乐曲《嗨,嗨,嗨茫茫》......

   总版主“越色僚人”以及版主“僚僚无己”为此跟了很感人的帖子。不知僚人家园的老总“越色僚人”及版主“僚僚无己”是不是也是喝鉴河水长大的天保人、那甲人呢?但少少的几列文字,字行里间,依然有股浓浓的乡音乡味。

   可能“僚人”、“无己”等贝侬不知道,舅公这一生为了壮音壮乐,不知为之付出了多少血汗。说一段过去的事情吧:

   舅公、我等这辈在那不堪回首的六十年代,过年过节,十岁八岁光景的舅公,最快活的享乐,不是粽子、红烧肉,也不是鞭炮或者压岁钱,而是光着屁股挤在戏台大幕旁,看那百看不厌的壮戏,听那千遍不烦的《平板》、《末伦》。以至于到后来,小小年纪,不顾大人的千拦万阻,为了学音乐,为了买不起的那把3、5元钱的板胡、二胡,一到星期天,便偷偷约上三五个伙伴,徒步几十里,到红泥坡林场,寻找红松、油松的干枝,回家分割成一小段一小段,再用五分钱一把的小刀掏空做琴筒。琴弓,自然的,听老艺人的话,到自家门后的“老鹰山”上找柔韧性极好的“弩弓木”,截上长度合适的一段,在火上烤烤,加热,折弯,矫正,冷却成型。琴弦用的是部队的电话线钢线芯,弓毛起初是用白色的塑料绳,解开,放到开水中拉直做。后来,时常徒步二十公里,从那甲到德保6909部队所在地“洞旗”村一带,冒着被马踢伤的危险,在田埂上追着军马一根一根的拔马尾毛......

   至于学艺,那就更搞笑了。常常是在排练场,常常是等着“旁面(即乐手)”到场外休息抽烟的那一会,几个小乐迷便一哄而上,不约而同的各抄起自己心仪的胡、琴便有模有样的干将起来。那时的舅公,那时的我等小痴迷,就是这样学的音乐的!哪像现在的小孩儿,八千上万的乐器,坐着私家车去学琴,或者家教登门教授,大多数情况下,除了会拉锯木头般难入耳的那几个音阶,剩下的,不是不男不女的超女话题,便是没有营养,只会长肉的麦当劳了......

   是的,舅公是那样的痴迷,那样的痴心不改,那样的像你们所赞颂的那样,为了壮族音乐永不言弃!永不放弃!

   因为他努力,因此他出色;因为他钻研,因此他成就!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首席马骨胡演奏家廖家修1987年在广西壮剧团,现场听了舅公(黄广扩)的演奏后,也不由得树起大拇指:“哥扩,了不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听众

2628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09-7-16
注册时间
2005-3-15
26#
发表于 2007-8-3 13:15:00 |只看该作者

好久沒有上論壇了,聽說叔擴有新作品,一定要來聽聽。果然,就是好聽。

應該還有很多不同的童謠,叔擴有沒有想要繼續給我們一系列的童謠作品?很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听众

201

积分

新来贝侬

Rank: 1

最后登录
2007-8-1
注册时间
2007-8-1
25#
发表于 2007-8-1 23:24:00 |只看该作者
十五楼的艺名让我感到迷惑,“布多阿森”好像原来是已故壮族音乐家李学伦用过的艺名啊,李学伦原来是百色右江歌舞团团长、国家一级作曲家,他也是田阳人,“布多”是壮话“土人”的意思,阿森是他的小名。什么时候这个艺名让给了陈立身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听众

2096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09-8-5
注册时间
2007-8-1
24#
发表于 2007-8-1 23:16:00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操这么多乐器还能都弹这么好?佩服。可惜好像只有黄老师一个人有这样的水平了,在德保官府严重打压本土文化艺术的十几年来,德保民间文艺的境况是惨淡不堪的,想当年德保壮剧团那帮前辈的辉煌,现在的德保真的可以说是风光不再了。一个人的力量能够改变德保文艺衰落的命运吗?我是很悲观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 23:16:4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

听众

912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4-4-17
注册时间
2007-7-28
23#
发表于 2007-7-31 21:20:00 |只看该作者
前辈家住那里的呢?有机会去拜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

听众

1554

积分

榕树精灵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最后登录
2011-3-24
注册时间
2006-5-10
22#
发表于 2007-7-31 14:46:00 |只看该作者

布多阿森的形象设计应该改一改,要不然很难让大众接受。

我前天跟红棉树贝侬在中山一起见了“叔卡”和“婶卡”(弦子的父母),我们聊得很愉快,我也知道了弦子的一些家史,还有叔卡他们的奋斗历程,叔卡还送给了红棉树一张弦子的正版CD《箭在弦上,不得不爱》,上面还有弦子的亲笔签名(如果让弦迷等粉丝知道的话红棉树就麻烦了,哈哈)。后来红棉树放这首叔扩的《壮娃乐》给叔卡婶卡听,他们一听就听出来近似哪首童谣的音调,然后就当场滔滔不绝的朗诵了几首童谣,可见当时在他们小时候的那个年代,壮族的童谣文化是很兴盛的,弦子的父母都是在德保县城出生长大的,当时的县城都有这么丰富的口头文化,更不用说农村了,可惜我们这代人就算是在农村长大的,知道的童谣也都比较少,也没有象前辈那样篇幅那么长、内容这么丰富了。其实仔细想想,作为人类的口头文化,童谣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呢!现在叔扩在童谣的基础上创作出了这样的器乐作品就是传承发展的一步,非常值得我们尊重,我觉得应该再让小朋友们来录音朗诵或者演唱,而且应该发展到幼儿园小学的课外活动当中,这样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

为壮族语言文化干杯

Guenz Tojrauz Gangj Tojrauz Laiz Sleyrau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1

听众

1840

积分

榕树精灵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最后登录
2015-9-24
注册时间
2005-12-3
21#
发表于 2007-7-31 12:20:00 |只看该作者
壮族歌曲也要发展才行,不然都听汉语歌曲把母语忘了

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跨,没有精神文化不打自跨,贝侬们一定要为自己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尽心尽力,不能做只为三餐奋斗的动物,抵制外族人欺压同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7-5-18
注册时间
2006-3-27
20#
发表于 2007-7-31 09:55:00 |只看该作者
僚影贝侬,我已在xtl456贝侬帖子上的布多阿森音乐网的地址下面贴上陈立身的主页图片了,这样事先就有底了,不会再闹出什么事情来了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1 10:00:1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听众

877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07-10-2
注册时间
2005-12-29
19#
发表于 2007-7-31 09:49:00 |只看该作者

看了15楼介绍,感觉有点不伦不类,不土不洋。看不出来跟壮族音乐有什么关系,一身洋服加上两把胡琴,不知道要走什么路线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听众

231

积分

新来贝侬

Rank: 1

最后登录
2008-9-24
注册时间
2005-10-13
18#
发表于 2007-7-31 02:34:00 |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听众

203

积分

新来贝侬

Rank: 1

最后登录
2007-7-31
注册时间
2007-7-30
17#
发表于 2007-7-31 02:07:00 |只看该作者
看了版主的回帖,我服气了,下次我再也不敢在壮族网站里介绍所谓的“壮族音乐家”了,怪不得当年陈立身要离开广西去外地去谋生。记得原中央民族学院的教授,副院长罗汉田(广西田阳人)说过。广西是“太平天国”,我不相信,这次领教了。谢谢教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3

主题

1

听众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6-9-11
注册时间
2003-4-28
16#
发表于 2007-7-31 01:48: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xtl456在2007-7-31 1:18:00的发言:

陈立身:艺名“布多阿森”,原是广西右江民族歌舞团(百色地区文工团)的乐队队长,外号“老耳”,广西百色市田阳县古美人,中央民族学院二胡本科专业毕业,1991年出走,到福建省宁德市畲族歌舞团工作,始任艺委会主任、副团长、团长职务。现任福建省音协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福建省分会副主席、刘天华二胡传习学校校长。关于他的资料和音乐作品,以及音乐活动内容,皆在网站的介绍之中。虽然身在他乡,却心系壮族音乐的发展,请同胞们去看看这个流浪在外的壮族音乐家。

布多阿森音乐网:http://www.bdlaoer.com

如果有心介绍,何不开设另外一帖来介绍呢?在他人作品的专帖上发有点不相干的感觉,也容易让人忽略。

刚才去转了一下,感觉这个布多阿森的音乐作品还真不错,可惜没有一首本民族的乐曲作品。但恕我直言,“音乐专题介绍(牛角胡的研制)”以及简报的介绍,我个人感觉有点过于吹嘘了。据我所知,牛角胡在壮族、布依族民间向来都是水牛角和黄牛角都有用的,用水牛角来制作牛角胡并非“布多阿森”的发明,那个音频广播吹得有点失实了。而在该网页里,马骨胡、牛角胡都是“布多阿森”改良的了,这个说法得到壮族音乐界、壮族民间文艺界的普遍承认了么?个人觉得,真正有水平的艺术家,是不屑于依托“发明”和首创情结的。希望下次能够听到布多阿森的壮族音乐作品。


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听众

203

积分

新来贝侬

Rank: 1

最后登录
2007-7-31
注册时间
2007-7-30
15#
发表于 2007-7-31 00:49:00 |只看该作者

壮族音乐家

壮族音乐家,马骨胡、牛角胡演奏家,原右江歌舞团陈立身(老耳)的音乐网站。

陈立身:艺名“布多阿森”,原是广西右江民族歌舞团(百色地区文工团)的乐队队长,外号“老耳”,广西百色市田阳县古美人,中央民族学院二胡本科专业毕业,1991年出走,到福建省宁德市畲族歌舞团工作,始任艺委会主任、副团长、团长职务。现任福建省音协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福建省分会副主席、刘天华二胡传习学校校长。关于他的资料和音乐作品,以及音乐活动内容,皆在网站的介绍之中。虽然身在他乡,却心系壮族音乐的发展,请同胞们去看看这个流浪在外的壮族音乐家。

布多阿森音乐网:http://www.bdlaoer.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5-2-25 01:14 , Processed in 0.158406 second(s), 5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