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到新石器时代,华北地区的人群就不停地向西部的青藏高原、新疆和中亚地区迁徙,这些西部高原上的人群同时又不停地穿过横断山区和河西走廊迁回到中原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故土上。漫长的时代里,这种迁徙运动是互助的、持续不断的。在长达上万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在这块辽阔的地域上,创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中华民族,产生了辉煌的中华文明。
注释:
参见1992年4月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4版,刘志一:《中国古彝文是西方表音文字的始祖》。
见1977年10月9日《人民日报》:《几万年前西藏高原就有人类活动》。
见1979年6期《考古》:安志敏等《藏北申扎,双湖的旧石器和细石器》。
见1985年4卷1期《人类学学报》:黄慰文《柴达木盆地发现旧石器》。
见1979年6期《考古》;安志敏等《藏北申扎,双湖的旧石器和细石器》。
见1985年,文物出版社、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四川大学历史系《昌都卡若》。1983年1期《民族研究》:童恩正·冷健《西藏昌都卡遗址的发掘及其相关问题》,1985年9期《文物》;童恩正《西藏考古综述》
见1985年9期《文物》: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拉萨曲贡遗址调查试掘简报》。1992年1期《中国藏学》:候石桩《西藏考古工作述略》,p47。1985年9期《文物》:西藏自治区文管会《西藏考古工作的回顾》。
拉萨曲贡遗址,以该遗址为代表而命名的考古文化为“曲贡文化”。属于这一文化的遗址有林芝县的六星、红光、居木、加拉马,墨脱县的背崩村、马尼翁、乃东县的钦巴村等共十一处这类遗存。在拉萨曲贡遗址中陶器以泥质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另外在林芝、墨脱地区十一处这类遗存中发现的磨光黑陶以及鬶流等,是甘肃、青海地区齐家文化中常见的遗物。因此,拉萨曲贡文化与齐家文化存在某种联系。
见1992年1期《中国藏学》:候石柱《西藏考古工作述略》P47。
见198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沈福伟著《中西文化交流史》P7。
见1982年8月7日《光明日报》第四版《国外考古集锦》。
见1992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见社科院民族研究所1989年第2期《民族语文》:俞敏《汉藏同源词谱稿·续》。
见郭无兴《〈山海经〉之西荒地理与印度、释曲及西方古地忘》。
见Tucci Prelimiuary Report of Two Scientific Expeditions in Nepal·PP·92—105。
见1962年《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
见1982年《中华文史论丛》。
见1981年2期《社会科学战线》:邓庭良《甲绒与牦牛羌》。
见1994年2期《新华文摘》第66页陈剩勇《中华文明起源随想》。
见1995年3月14日《北京晚报》。
见1993年1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见1994年第3期《战略与管理》:龙西江《中国亟待建立自己的民族学理论》。
见1991年第1期《文物》:杜正胜《夏代考古及其国家发展的探索》51页。
见1994年2期《新华文摘》第66页陈剩勇《中华文明起源随想》。
见郭元兴《〈山海经〉之西荒地理与印度、释典及西方古地志》。
1986年西藏人民出版社,陈庆英译《汉藏史集》P12。
1990年,西藏人民出版社,《藏学研究论丛》第二辑、褚俊杰:《叶蕃远古氏族“恰”“穆”研究——敦煌古藏文写卷P·T·126 Ⅱ解读》。
陈宗祥:《试论“牧誓”“八国”与黑、白族系》《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同。
见《贵州通志·土司志》载:“罗鬼夷书曰:一世孟赳自旄牛缴外入居于邛之卤”当在越巂郡境内。
见西南民族学院研究所:《民族研究丛刊·嘉绒藏族调查材料》第17页载:“传说现在的嘉绒族多谓其远祖来自琼部,其地据说约在拉萨西北,距拉萨十八日程。”
见李宗侗:《中国古代史》第53页。
[31]陈宗祥:《试论“牧誓”“八国”与黑、白族系》《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32]见郭元兴《〈山海经〉之西荒地理与印度、释典及西方古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