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男子汉古笛:从艺55周年德艺双馨
--------------------------------------------------------------------------------
作者前言:
今年是壮族著名作家古笛先生从艺五十五周年,特撰此文以表敬意。
古笛的“古”字在壮语中是“我”的意思,“笛”字在壮语中是“雄性”,是男子汉的意思。“古笛”即意为“我是壮族的男子汉”。
古笛是壮族名符其实的男子汉,要了解壮族人的钙质元素不能不了解古笛。
古笛也是壮族当代文化的响亮箫笛,要研究壮族当代文化的热血基因也不能不研究古笛。
读天下大书的古笛
我是1976年春认识古笛先生的,当时的南宁地区文化局在南宁办了个十来人的文艺创作学习班,请古笛先生来当教员。他和我还有宋郡先生及陈霭坚先生四人共居一室。他们三人都是名声和鼾声同样响亮的“发动机”,为了不影响我睡觉,古笛先生就叫我先睡,他们三人海阔天空地神聊以消磨时间。于是一屋子便弥满了古笛经历的传奇故事:云南敢抢男人的佤族姑娘、邕宁异想天开造木自行车的农民、研究用电炸田犁地的中科院下放科学家……听到这些闻所未闻的故事,我的脑细胞象过了电般的兴奋,哪里还睡得着。古笛聊了半天看我眼睛仍然亮晃晃的只好叫我也坐起来共聊。几天“零距离的接触”,使我认识了一个脑子里装满传奇的古笛。那时我还是一个从“修理地球专业”抽上县文化馆当专业创作人员不久的插青,满脑子装的除了书之外就是稻田里的泥和水,是古笛使我知道了一个活生生的全息世界,懂得了读天下大书的重要。
古笛作为壮族的一代文化名人,他的学问不长于在书堆中寻章摘句,而是长于广挖壮族大地深处的文化宝藏。他的壮族文化底蕴之深,知之者并不多。他深入西林县考察,发现了驮娘江阿拉伯文的江上丝绸之路的证据。他夜访龙州响水村的壮族老人,发现了壮族绝世的乐器乌猿骨箫和波咧,他在家乡邕宁采风,一位壮族老奶奶专程而来向他传唱绝世的布洛陀古歌……他身上到底藏有多少壮族文化的瑰宝,连与他无所不谈的朋友和学生都摸不透。跟他学习多年,有两件事给我印象很深:
一是他破译“百越”之“越”和广东之“粤”的文化密码。他向我解释,“越”有蛙文化的基因,因为壮语称一种森林中的树蛙叫“蹦越”,他是百越民族远古的图腾。“越”是拿着兵器或工具在森林中开路走的壮族先民。“越”字到了水稻种植的盛世转变成为“粤”,样子象一条有稻米标志的小蝌蚪,仍是蛙文化的遗传。“粤”也像一个腰佩兵器或工具的人,仍然和“越”字的文化内涵相一致,是“越”的异体字。他这一独特的见解连古文字专家陈政听了也赞叹不绝。
另一件事是布洛陀文化遗址的发现。他向我讲述考察田阳敢壮山的感觉。他说,“敢”在壮语中是岩洞的意思,“壮”是洞穴的意思,“敢壮”就是壮族人居住所的意思,这里香火千年不断,又有广西最大的壮族歌圩,很有可能是壮族始祖布洛陀的遗址,要我亲自去考察研究,证明这一猜想。后来我按照他的启发,深入考察研究,终于完成了寻找布洛陀文化遗址的任务。布洛陀文化遗址的发现,使1800万壮族人民找到了自己的文化之源,古笛先生为壮族人民立了大功。
对出天下绝句的古笛
古笛先生给我留下了另一个深刻的印象是他那象刘三姐一样敏捷的诗才。每次跟他外出采风考察,听他即兴赋诗对歌,常常是灵光闪耀,佳句迭出,我们也常常把他的即兴之作拿去抵充沿途的酒钱,一路上大家其乐也融融。近年来他年纪虽逾古稀,但是才华天资仍然令年轻人叹为观止。因为他是歌舞剧《刘三姐》的作者之一,各地的文人歌手都喜欢出难题将他的军,考一考他这个壮族“秀才“的真本事,于是当代的壮族文坛便增添了许多趣事佳话。
1977年的一天,古笛和宋郡到天等县文化馆讲课。当地的一位著名的女歌王叫玉金妹的专程来找古笛对歌,她出的山歌很刁,直奔古笛的名字奚落:“有田拿来种竹子,十口之家那有吃”(壮歌大意,十口即古字,田种竹即笛字),这大有刘三姐当年收拾烂秀才的逼人阵势。她是在古笛不知她姓啥名谁的状况下有备而来的,一闷棍打得古笛无法应对。正在这时,在一旁的文化馆长劝玉姑娘:“玉金妹呀玉金妹,古老师刚到还没吃饭,你这样为难他怪不得嫁不出去。"古笛于是灵感上涌,开口就唱出了对歌:“三十出头宝贝女,还不出嫁等几时?”(壮歌大意,三十出头即玉字,宝贝女即金妹的意思)。这一首对歌使从来没遇见过对手的玉金妹动了真情,当场把自己的银手镯摘下送给了古笛。
1988年古笛应邀到贵州采风,在董酒酒厂,有人拿绝联“懂天下事不如董酒”来向他问事。据说这条绝联是文学大师赵朴初先生在文革中所拟,十多年一直无人能对,不知难倒了多少天下才子。现在要古笛对句,分明是想出难题考倒壮族的“刘三姐”。在众目睽睽之下,古笛楞了二十多分钟也想不出下联,眼看就要认输。这时候有人递了一支云烟给古笛,引发了古笛的灵感,他不慌不忙了对出了下联“云世间理难比云烟”,对得绝妙而又工整,全场于是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以壮族为荣的古笛
在我们壮族一些文人中,存在着一种自卑的心理。他们怕别人知道自己是壮族人,怕别人笑自己的壮族口音,每逢说到壮族文化便心里发虚,不敢直起自己的腰杆。这种文化缺钙的现象使古笛先生倍感痛心。古笛先生从来不讳言自己的壮族血统,从来不贬低自己的民族文化。他一辈子致力于挖掘和弘扬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为此大声疾呼,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唤醒民族之魂。
他经常和我说起已经失传了的壮族古籍《布洛陀真经》,说它是壮族历史上了不起的百科全书。他原来从做道公的父亲那里得到过这本著作的手抄本,可惜在文革中被抄家的人烧掉了。他经常对我说起书中一些惊人的内容:里面有古老的针灸穴位图、有古老的罗盘制作的方法,有古老的壮族造船理念,有古老的壮药配方……古笛先生告诉我,壮族远古时代是用阴阳相济的理念来造船的,船体是阴具,桅杆是阳具,所以桅杆的名字就叫“桅”(壮语阳具的名称),布洛陀所做的指南针就叫罗盘。这就说明造船技术是越人的发明,并驾驶远古时最先进的船舶远涉重洋,现在许多太平洋岛屿上的民族都有越人的文化遗存。这个事实说明古越人在当时并不是个落后的民族。古笛所说的观点当然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明,但他心中那股对自己民族深深的热爱之情却使人不能不感动。
古笛先生曾应邀到南开大学讲学,对着济济一堂的著名教授,他讲课的主题就是“蛮好”。他说:“我是被人称为‘南蛮’的子孙,很多人都以为古代‘南蛮’是没有衣服穿没有文化的野人。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你们都知道古繁体字‘蛮’字是一个‘言’字加两个‘絲’字和一个‘虫’字组成。‘絲’则有衣服也,‘言’则有文化也,有衣服穿有文化何‘蛮’之有?‘南蛮’是发明水稻种植技术、棉纺织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过重大的贡献,在很多文艺作品中不管那个朝代‘南蛮’都被描写成赤身裸体穿树叶披兽皮的民族,这是不懂历史文化的偏见。其实在汉族老百姓中,‘蛮’也不全是落后的意思,北方老百姓口头上不是经常讲‘蛮好’吗!可见‘蛮’就是好的意思!”古笛的这一番话在南开大学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使大家对壮族文化有了新的评价。
对于一些贬低壮族文化的言论,古笛先生常常是不留情面地严厉驳斥。有一次在北方的宴会上,有人讽刺广西文化界的计划生育搞得好,几十年只生了一个刘三姐。古笛一听就拍案而起,他反驳道,《刘三姐》就是那么好生的吗?你们也生一个给我看看!《刘三姐》出国为国家赚了好几亿元的外汇,你们那一个地方的作品对国家有这样大的贡献?这一番话说得对方无言以对,连声说对不起。
这就是古笛!这就是我们壮族的男子汉古笛!
在他的身上我们了解了壮族人民的热血才情和铮铮硬骨!
在他的身上我们更认识了壮族文化深刻而博大的内涵!(作者:谢寿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