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浪人在2004-12-29 20:49:56的发言:
从理论上说一点都不错啊!100分。
但偶还是没有弄明白,据偶所知,一个只会说广府话和一个只会说客家话的两个人,不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根本不能通话。但广府、客家、福佬“同根同源”还“同文”,又同在“胡乱”时期同从中原迁移而来。到岭南后,有相同的汉文化基础,在岭南他们居住的地域相连,甚至是穿插混杂在一起的,有上千年或更早的历史了,怎么就不同“声”同“俗”?
在粤、客杂居区互相通晓对方语言是常见的事。如广西防城港(原防城各族自治县县域)的市辖区、东兴市内的客家人基本通用白话和客家话两种方言,北海涠州岛的客家人亦然。博白、陆川两县的讲粤语次方言土佬话的人群大部分会说新民话(客家话在当地的称谓)。合浦则因为粤、客长期的历史矛盾,两者格格不入,但当地客家人只影在沿海的粤人聚居区却以粤语为主要交际语言。
解放初期,广西粤语区的普通民众,一般也听不太懂大军和南下干部的北方腔,甚至需要翻译,至今当地还有国粤误译的笑话。当然,这样的情况只能发生在仅且“只会说普通话”和“只会说广府话”的前提之下了。
真正与壮族人成规模和大面积杂居、接确的是广西籍粤人,而非广东人。由于地缘、婚姻等原因,广西粤人或多或少会懂一点壮话。这与诸如“北姑”等某些粤港人士简略接触若干壮族人而枉自下定论相左。例如用桂南腔白话念的本地壮话“开刀、关刀,思思惜惜”(hɔi55 tou55、ka:n55 tou55,Âi:11 Âi:55 Âik33 Âik33),就是民间笑话之一。
中国籍京族人全民族通用粤方言,大致能听懂当地的客家话。而在京岛普通话是不流行的,甚至有相当人不能听说,我在金滩只能而且只能用白话与京族同胞交流。另一方面京族人却又是中越两国天然的翻译。京族的白话咸水歌唱道:
烧开发水滚就滚
刀刨蛇皮几多鳞
手揸竹篙去撑船
问哥督落有几深
基于两个只会使用其母语的人之间的语言交流,这可以说是“个性大于共性”了。我的一位壮族同乡还曾经悄悄提问我“客家话是不是壮话?”因为他根本听不懂家乡以外的壮话。在本地白话通用性很强的情况之下,他误以为同样不能即刻听懂的客家话也是壮话。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说,一个只会使用靖西壮话的人与一个只会使用龙州壮话,也是难以即时沟通的,虽然两县距离较近。这种异县不同声且不能马上交流的现象,在广西区内大中专院校的壮族学生之间很常见。越南还把国内源自防城垌中的客家人定为“艾族”,独立于以粤语为民族语言的越南华族。因为他们讲话时“艾”(ŋa:i33)字不离口,总是“艾”什么“艾”什么,因而毗邻而居的人便称他们为艾人,其实“艾”是第一人称我的意思。事实这是不明白粤语与客家话之间的渊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