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10175|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话说木屐

[复制链接]

135

主题

2

听众

1万

积分

社王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最后登录
2015-7-17
注册时间
2011-3-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00:56: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广西木板鞋

木屐,古作“屐”或“屉”,俗称木头鞋、木拖鞋。一般多用轻质木料制成,形状比脚底板稍大,并开置有用于系绳结带的若干小孔。早期多为平底屐,其后才出现了齿(跟)部,是潮湿多雨的南方地区先民古代最为盛行的一种鞋具。

  “屐”,《广雅•释器》曰:“木屉也”;《急就篇》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颜师古所释用以“践泥”的“齿”,《释名•释车》称作“楮”,即今日所说的“跟”,大多是为了行走轻便,尤其是雨天防止路滑和泥水溅湿脚部之故。日本名画《扇面法华经册子》中所绘脚著高跟木屐急于躲雨者,就是一个生动的说明。

  1984年6月,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郊发掘的三国东吴名将朱然(此公曾因与潘璋一起在临沮擒获蜀主将关羽而威震海内)及其妻妾合葬墓,出土有一大批珍贵的文物。尤其是墓中出土的漆木屐,更是轰动了日本,引起了强烈的反映,有些日本朋友还发表文章说,原先一直以为木屐是日本人独特的脚上穿的东西,“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这木屐的根,竟扎在中国三国时代的吴国。”

  

出土的5000多年前木屐


日本木屐的根,确实是在中国,但并不是三国之时的东吴。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最早的木屐是1988年在浙江省宁波市慈湖原始社会遗址中出土的。共发现木屐二件,均属无齿(跟)的平板屐,屐板正面平,且比足稍大,前端左侧稍呈委角的圆弧状,故知其均为左脚穿的木屐。其中,编号为T503(上):1的木屐,平面近似委角(前左侧)状的长方形,屐面坦平,前端中间和屐板中部与后端两侧各凿一小圆孔,着地的底面则在中部与后端的圆孔间分别挖凿一道横向的浅凹槽(宽1厘米),以便把穿入作系带的绳索嵌入槽中,不致行走时磨断。屐长21.2厘米,前端掌部宽8.4厘米,后跟宽7.4厘米,圆孔经1厘米。编号为T302(上):1的木屐,前端掌部较宽,且向左侧斜弧;足跟部较窄而稍方,屐面坦平。前端两侧各凿一圆孔(其中一孔已磨损);中偏后两侧也各凿两对圆孔,且底面也同样在圆孔间凿有横向的浅凹槽。其屐长24厘米,前掌部宽11厘米,后跟宽7厘米。此两件木屐结构合理,制作巧妙,从与木屐同层采集的标本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结果,距今年代为5365±125年(树轮较正),大致相当于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过渡阶段之时。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木屐实物,是原始先民为适应江南气候炎热、潮湿等自然环境而创造发明的一种鞋具。

  木屐,因制作简易,穿著凉爽,故很早就盛行于温暖多雨的吴、越地区。2004年上半年,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附近曾发现有1件高齿木屐,屐板略呈长方形,长21.5厘米,宽8.5厘米,厚1厘米,屐面坦平,前端中有一直径为0.5厘米的小圆孔,中部偏后部位的左右两侧边也各开凿有一长方形(长2.2、宽0.6厘米)扁孔,这与前端的小圆孔一样,显然是为了穿带系绳,使木屐能绑牢在脚板上不致脱落之故。屐底(即朝地的底面)采用暗榫形式,于前后各设一与屐板等宽的扁平状高齿(跟),其齿部厚0.9、高5厘米(至屐面)。根据此木屐的结构特征和与之共存的采集品分析,其年代大致为东周时期或稍晚,。可说是吴越先民的鞋具之一。

  相传春秋晚期越国沦为吴之属国之时,吴王夫差得到越国进献的美女西施后,特地在今日苏州市西南太湖之畔的灵岩山上,建造有初具规模的馆娃宫,作为西施消夏游憩之所。为讨得西施美人的欢心,夫差还想入非非地造了一条“响屐廊”,即在雕梁画栋的长廊下挖坑,埋上一排排大陶缸,尔后再在其上铺一层富有弹性的薄木板,令身穿系有各种玉佩和小铜铃的衣裙,脚著轻盈木屐的西施,于廊中翩翩起舞,这时廊中便会发出木琴般的节奏,与清脆悦耳的玉佩声,铃声共鸣,伴随着西施婀娜优美的舞姿,交相辉映,宛如一曲美妙动人的古典舞乐……。吴王夫差经常以此为乐,醉生梦死,从而导致了国破家亡的悲剧。宋代王禹■曾有游“响屐廊”诗云:“廊坏空留响屐名,为因西施绕廊行;可怜伍相终死谏,谁记当时曳履声”。

  木屐,不但流行于南方地区,而且很早就传入到黄河流域。相传孔老夫子当年周游列国要到楚国去,途经蔡国之时,蔡国君因害怕楚过早地礼聘孔子对已不利,便有意制造种种障碍以拖延孔子时日。有一天深更半夜,孔子置于客舍中的那双大木屐便被人偷走,从而给孔子一行带来了诸多的麻烦。后来直到西晋之时,孔子的木屐才又出现,并被作为国宝珍藏于皇宫武库之中。按《晋书•五行志》载,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闰月庚寅,武库失火,“张华疑有乱,先命固守,然后救火。”致使库中珍藏的历代奇珍异宝,王莽头、孔子屐、汉高祖断白蛇剑及二百八万器械一时荡尽“。这是春秋晚期黄河下游地区先民也行木屐鞋具的见证。

  延至汉晋之时,木屐已十分盛行,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夏天的鞋具都普遍使用木屐,尤其是下雨天和室内更是如此。而贵族阶层所穿的木屐则很豪华。《后汉书•五行志》记:“延熹中京都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五彩为系。”如此看来,上述朱然墓所出高齿漆木屐,孔眼较细,显属其妻妾随葬品,当时应有五彩系带,装饰豪华自不待言。

  汉代以降,木屐形式多样,且用途也有所不同。《晋书•宣帝纪》曾载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帝率兵追击蜀军时,因“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后马步俱进。”说明当时那种轻便平板无跟(齿)的木屐,还曾是蒺藜荆棘丛中行军的绝好鞋具。

  到了南朝之时,人们还发明了一种前、后齿(跟)都可卸下,以专供游山游水时穿的轻便木屐。《南史•谢灵运传》称谢灵运脚上所穿的木屐每逢游览山水,上山时去其前齿,而下山则去其后齿,使用起来轻便灵巧,并不太费力。此种可以装卸的木屐,直到唐代仍有蛛丝马迹可寻,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所写:“脚都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就是一证。
木屐,很早就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以及我国的台湾及至东南亚各国。日本弥生时代所见的田木屐(下馱)和镰仓时代名画《扇面法华经册子》(12世纪后半叶)及《明惠上人图》中所画的高齿木屐,就与余杭瓶窑发现的高齿木屐及其后朱然墓中所随葬的漆木屐基本相同。

  
防制品

于木屐具有众多的优点,具形式多样而又制作简便,特别适宜气候炎热、多雨潮湿的南方地区使用(尤其是近距离和室内使用),因而深受南方人所喜爱,延续使用了相当漫长的历程,并与北方的履(布鞋和皮靴)构成了南北两大鲜明的鞋具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色。“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南宋叶绍翁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不仅使我们感悟到诗人游园不值的心情,而且还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脚著有齿木屐,在春光下久扣柴扉的身影。

  直到现代,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和东西亚及日本等地的农民,脚上穿的仍然还是木屐,只不过形制已有变化,既有平板屐,又有低跟屐和高跟屐,多以整块木料制成,屐板上用以套进脚掌的系带,常被钉以一宽扁状皮(或布)带(圈)或“人”字带所取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泡沫塑料拖鞋的兴起,木屐才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大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慢慢销声匿迹。

本文来自:中国鞋网http://www.cnxz.cn/news/200805/17/127627.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31 1:06:10编辑过]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1

主题

5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5-12-14
注册时间
2008-7-4
沙发
发表于 2011-12-31 12:38:00 |只看该作者
haizku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主题

8

听众

5515

积分

东灵神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3-15
注册时间
2011-12-15
板凳
发表于 2011-12-31 09:10:00 |只看该作者
呵呵-------哥以前就有一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4-11-16
注册时间
2007-2-14
地板
发表于 2011-12-31 12:49:00 |只看该作者

回复:(土人香草)haizkuk[em01][em01][em01]

Giz gou gangj baenz "moeggieg",aenqgaeq seih ciq hek lou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2

听众

6339

积分

东灵神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1-5-18
注册时间
2008-12-31
5#
发表于 2011-12-31 12:52:00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自己做过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7-10
注册时间
2002-7-6
6#
发表于 2011-12-31 14:33:00 |只看该作者

邕宁那楼话:

mogx kik 木屐

gaiz lepj 拖鞋

八十年代曾有人到我村大量收购新鲜的软质木材,主要是maej miak和maej kux,在村里用机器加工成木屐再运出去销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31 14:34:20编辑过]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2

听众

1万

积分

社王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最后登录
2015-7-17
注册时间
2011-3-13
7#
发表于 2011-12-31 01:06:00 |只看该作者


良渚博物馆公布的古良渚人基因的检测结果

http://www.luoyue.net/show.aspx?tid=486

近年来的分子人类学研究成果证明,东亚族群的祖先最初达到了东亚南部,约在在约20000到40000年前开始分化,一支自越南进入中国,并沿海岸线向北,成为百越和东夷的先祖,其中一个亚群在北部湾一带就转而南下,最终成为南岛语族的先祖。而另一支则向自云南穿过四川一直到达黄河中上游盆地,成为汉藏羌的祖先。其中一个亚群在约8000-6000年左右向东向南扩展,最终成为华夏族群的先祖。而另外的一些亚群则调头向西南发展,最终成为藏缅语族的祖先。

  古良渚人的古基因检测也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据浙江良渚文化博物馆提供的研究成果显示:创造了灿烂的玉文化的古良渚人的基因经检测Y染色体SNP单倍型以M95和M119两类突变型为主,而这两类SNP单倍型突变起源于北部湾一带的古骆越地,也就是说古良渚人是由古骆越人沿海岸线北上在浙江一带形成的。近年来广西发现许多与良渚古玉相似的骆越古玉,古良渚文化的许多元素都可以在广西古骆越水流域找到它的原型。这也为良渚人起源于古骆越地提供了新的证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31 1:09:1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2

听众

1万

积分

社王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最后登录
2015-7-17
注册时间
2011-3-13
8#
发表于 2011-12-31 01:13:00 |只看该作者




《 浅谈慈湖遗址出土的木屐及其东传》 慈湖木屐
章国庆

1986年10月,在慈湖遗址中发掘出土的众多遗物中,有两件器形完整的木屐,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木屐实物。

慈湖遗址位于宁波市区西北24公里,距举世瞩目的河姆渡遗址仅8公里遗址背山面湖,西北群山环绕,东南地势平坦。该遗址是宁绍地区河姆渡文化向良渚文化发展阶段上的一种新文化类型,距今5365?25年。出土的木屐均为左脚屐,底部平整无齿,第一只屐为前宽后窄,圆头方跟,底部六孔,其中前头部一孔磨损成半月形,后端二组四孔间距较近,屐的两侧边缘略为凸隆,端面呈凹状,屐长24厘米,前部宽11厘米,跟宽7厘米。第二只屐为前宽后窄,有五个小孔,前头部一孔,中部和后端各二孔,两孔间挖有凹槽,屐长21.2 厘米,头宽8.4厘米,跟宽7.4厘米。

从整个器形观察,木屐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屐形设计趋于成熟,符合保护足部,便于行走的要求,长宽比例适中,略呈宽体型,底部前后均为削磨成弧形,使用时用柔性的绳子固定足部,而通过底部的绳子,恰好嵌入凹槽,避免与地面接触,增加了使用寿命,就象今天宽松式保健鞋,穿着舒适方便,行动灵活自如,又坚固耐用。

2、木屐所用材料质地细密轻便,制作工艺精细,并运用了切削、刻槽、钻孔、磨光等多道工序,使屐面平整光滑,孔位准确合理,边线流畅美观,充分显现了娴熟的加工制作手法,与同期出土的木耜、木柄、木桨等器物相比,其制作工艺要细致不少,这一点第一只屐更为突出,估计为有一定身份的人穿用。另外根据一般人体比例测算,两屐主人身高在1.55米和1.45米左右,有较大的年龄差异。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慈湖遗址出土的木屐并非是偶然现象,它说明了远古的“慈湖人”对制作木屐就象制造其他生产工具一样,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项专门技术,并且在各个年龄层次和身份等级的“慈湖人”中已广泛地使用了木屐。在布满沼泽和荆棘的原始环境中,木屐的使用,对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快速行动,捕杀各种猎物或从事其他活动,创造了便利条件,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木屐一向被认为始于春秋时期,传称孔子周游列国到蔡时,蔡国因怕楚礼聘孔子,就有意软禁孔子。有一天半夜,孔子脚穿的一双大木屐被人偷去了,长期不知下落。后来孔子的木屐复又出现。到西晋时,被视为国宝,珍藏于皇宫武库。公元295年,武库失火,以致历代异宝“王莽头、孔子屐、汉高祖断白蛇剑及二百万器械一时荡尽。”而所见最早的实物是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郊三国东吴名将朱然及其妻妾合葬墓出土的漆木屐。慈湖遗址木屐的出土,把我国木屐历史向前推进3600多年,堪称当今中国乃乃致世界第一古屐。

如果仅此而言,还不足以说明木屐对古人进行生产和各类活动所产生的巨大的优越性以及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据《广雅?释器》:“屐ju槟疽病!庇帧都本推?释车》云:“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不仅说明木屐早就被古人所重视,而且迟至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屐底前后有齿的木屐。随着生产技术不断发展进步,木屐在古代鞋类中越来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据所关考古资料记载,进入南北朝时期以来木屐的品种规格已多样化,甚至出现了竹屐、帛屐、蜡屐、棕屐、草屐、皮屐、金齿屐、勾背屐和画屐等。可以想见,在长江流域,脚着木屐已成为一种时尚。不仅如此,就在黄河流域也颇为流行。相传晋国大臣介之推被烧死在锦山上,晋文公十分悲痛,将其死时所抱之树制成木屐,每年此日便向木屐深深鞠躬。木屐的广泛流行,也进一步拓展了它的使用功能。据《晋书?宣帝纪》载:“青龙二年诸葛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帝出兵追之,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后马步俱进是也。”这是木屐用于军事目的一个实例。甚至连敦煌出土的观音画象中所画的观音菩萨也穿上飘逸潇洒的木屐。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前齿和后齿均可拆御的,供游山玩水所穿的木屐。《宋书?谢灵运传》称谢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使用起来,既科学又十分方便。还有一种与木屐功能相同的鎏金铜钉屐,更是把木屐装饰得华贵富丽。如出土于吉林省集安县的鎏金铜钉屐,每只屐上鎏金铜钉多达35枚。

木屐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具,凡此种种实例,在近几年考古资料中举不胜举。另一方面,我们在古代的诗文中来考察木屐,会惊奇地发现,古人对木屐更是作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描述。如唐代大诗人李白“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描绘的是唐代贵妇穿木屐的情景,而“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又给人以无穷的?想。诗人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使道士幽闲、静雅的居处顺着屐印而隐约可见。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直至清代诗文仍然有深深的屐印。如孔子七十代孙孔广綮《春雨》:“高低绣陌湿无痕,处处苍苔屐齿存。”
对木屐的穿着习俗,古代规制也颇为讲究。《后汉书?五行志》载:“妇女出嫁时必须穿木屐,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带系之。”在南北朝时期,妇女着圆头屐,男子着方头屐,圆即顺从之义,当时社会男尊女卑的陋习可见一斑。不过到近代,著屐只是为了轻便、凉爽,在重要场合是不能穿木屐的。

木屐在我国传承了5000多年,今天尽管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销声匿迹,只有在原百越文化圈边陲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还有木屐身影。但印刻在木屐身上的历史信息,并不会因之消失。相反,会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而愈加丰富。

谈到木屐,自然让人联想到素称木屐之邦的日本。确实,在当今日本木屐无所不在,每逢过年(元旦)或婚、嫁、寿等喜庆场合,成年男女都身穿和服,脚着齿屐,以示庆贺。尤其是对歌妓和传统舞蹈来说,木屐更是必备之物。据日本的有关考古资料记载,日本使用木屐最早可以追溯到北九州吉野ヶ里遗址为代表的弥生(文化相当于我国春秋——汉朝)。该遗址范围之大,保存实物和遗址完整且内涵之丰富,为日本近年来一项重大考古热点。该遗址所体现的中国江南文化要素特别丰富,如稻作农业、高床式(干栏式)建筑、石室土墩墓及下驮(木屐)等遗迹遗物,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乃至以后裔周至春秋时期宁波地区土墩石室墓有惊人相似之处。因此,有很多中国和日本学者认为该遗址的主人就是当时中国江南人,沿“华中说”线路直接从宁波一带东渡去日本的。无怪乎在日本语言中,至今仍保留许多方言,如:“mae”、“mo jang”,在日本写作“猫”和“麻将”,读音和词义完全相同,而音同义近词更是不计其数。由此推断,木屐沿着这条线路开始传入日本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志敏先生介绍,日本弥生时代吉野ヶ里遗址出土的木屐,与慈湖遗址出土的木屐相比,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而且形制相同,只是尺寸略偏大,制作工艺较粗糙而已。但遗憾的是没有能看到吉野ヶ里遗址出土木屐的实物照片,无法作器形比较。而这一点在日本廉仓时代名画《扇面法华经册子》及《明惠上人图》中得到进一步证明,其所画齿屐与朱然墓中的漆木屐几乎相同。因此可以说,日本木屐的根在中国,中国木屐始于良渚时期的慈湖遗址。

(作者单位 宁波市考古研究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0

听众

2829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5-11-25
注册时间
2010-5-30
9#
发表于 2011-12-31 08:11:00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这边的地摊还有很多在卖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1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9-5-8
注册时间
2008-5-3
10#
发表于 2012-1-1 03:30: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土人香草在2011-12-31 12:38:59的发言:
haiz kuk

鞋屐(keg)

[size=3]vot vot vot[/siz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4-11-16
注册时间
2007-2-14
11#
发表于 2012-1-1 00:09:00 |只看该作者

回复:(度莫)靖西话,似乎叫“yaiz kep”.小时候穿过...

这个词很熟,"鞋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9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花王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最后登录
2020-5-28
注册时间
2005-9-17
12#
发表于 2011-12-31 15:13:00 |只看该作者

靖西话,似乎叫“yaiz kep”.

小时候穿过,在街上走,不留意就摔跤。因为以前的街道是石头铺砌的,很滑。不是石板啊。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

听众

1448

积分

枫树精灵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最后登录
2015-4-27
注册时间
2008-12-23
13#
发表于 2012-1-1 13:40:00 |只看该作者
haiz gyi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

听众

948

积分

禁止访问

最后登录
2012-3-15
注册时间
2011-12-17
14#
发表于 2012-1-28 16:11:00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15#
发表于 2012-1-28 16:53: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凌大溪在2011-12-31 12:52:09的发言:
小时候自己做过很多

上个世纪80年代我还在做在穿呢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23 18:56 , Processed in 0.179810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