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渝著《汉语水语关系论——水语里汉语借词及同源词分层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第1版)引论部分则讲到:
?.1.1 关系词
所谓关系词,指不同语言之间在语音和语义上有对应关系的词(或语素)。例如:
……(图表1)
上表所列数词,各语言间存在明显的音义对应关系,无疑是汉藏语言关系词。
关系词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纵”、“横”两个方面:“纵”——从历时的视角,共同原始语分化后造成亲属语言间词(或语素)的音义对应;“横”——从共时的视角,不同语言间相互接触影响造成的词(语素)上的音义对应。因此,关系词的“关系”既有同源的,也有借贷的,还有融合的。
就汉藏语系诸语言而言,关系词既包括同源词,也包括老借词和新借词。过去汉藏语言关系词的研究,一直存在着同源词和老借词难于区分的问题。正因为这个难题,导致汉藏语言系属关系,尤其是汉语与侗台语关系的争论以及各家针锋相对的结论(见后?.2.1).
关系词的关系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它实质上是语言间复杂关系的反映。因此,研究关系词,首先得对语言关系有比较清晰的理性认识。
?.1.2 语言关系的基本模式
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分化,形成了方言、亲属语言;随社会的统一,而形成了共同语;随社会的接触、交融,而产生了大量的借词,以及混合语、语言联盟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个社会群体始终处于相对独立或者分化、接触、融合的动态过程,由此造成了错综复杂、格局多样的语言关系。
这里,我们把语言间的纵横关系概括为四种基本模式:A、重叠式;B、分化式;C、融合式;D、交织式。图示为:
……(图表2)
重叠式(A式):主要就相对独立统一的民族语言而言,其古今传承关系清楚,如汉语,自古代的雅言—通语—正音—官话,到国语、普通话,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又如古今藏语、古今缅语,等等。
分化式(B式):指由同一原始部族分化出的各民族语言关系,比如古骆越部族的原始侗台语分化出台语、侗水语;再由早期台语分化出泰语、傣语、壮语诸语言,由早期侗水语分化出侗语、水语诸语言。
融合式(C式):因不同民族的共同生活,两种或多种语言长期深度接触而产生出“混合”型语言。例如藏语、汉语融合成的四川甘孜“倒话”,青海五屯话;侗台语、汉语融合成的广西五色话。
交织式(D式):有共同祖先的各民族杂居共处,他们的语言同源分化后又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交织关系。例如,关系非壮族的少数民族往往是壮语和本族语双语交际,他们的本族语言里,如拉珈语、仫佬语、侗语、毛南语,渗入了不少壮语成分,而这些语言都属于壮侗语族,源于共同的原始母语。
对于上述语言关系的四种基本模式,必须说明几点:
(1)这四种基本模式不是截然分立的,就更大范围的若干语言关系看,他们往往反映的是全景中局部性的关系状况,而就语系、语族或语支诸语言之间的关系而言,则很可能是这几种基本模式的层叠交错,或者A式叠加B式,或者C式叠加D式,等等,从而构成更为复杂的语言关系。例如布依语、水语同源于原始侗台语,因黔南地区布依族、水族长期杂居共处,而产生出一种莫话——音系与水语基本相同,词汇约一半与布依语更接近。这样,就形成如下的语言关系:
……(图表3)
这样的语言关系,可理解为分化式(B式)+融合式(C式)。
(2)语言关系模式的古今概念是相对的,不同语言间的关系,所指的具体时间阶段不同。例如,就原始语而言,原始汉藏语可能存在于远古时期,而原始侗水语则可能存在于上古后期。
(3)这种语言关系模式理论也适合于解释汉语方言之间的关系。目前,汉语方言的分区标准存在不少争论,晋语、平话、粤北土语、湘南土话等方言的地位与区划各家说法不一,如果考虑到方言土语(包括方言区内的片、点等)之间关系的基本模式及其层叠交错的可能性,那么,有些纠缠不清的问题就可以理解了。例如平话,我们对广西平话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了数次调查研究,并考察、利用了广西历史文献资料及汉语史研究成果,把关于平话的汉语方言关系图示如下(详细论述见后面的?.2.4):
……(图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