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10235|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广西大明山(全文)

[复制链接]

39

主题

1

听众

2365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3-4-25
注册时间
2004-11-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5 11:23: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文发表于《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3

 

1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广西大明山(上)*

 

黄世杰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摘要:各地人们对盘古的崇拜在地理上相连成片,形成了盘古信仰。盘古信仰圈的出现说明壮侗语族诸民族先民——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和南越民族世居地都可谓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从盘古信仰圈的凝聚力出发,就地理、堪舆图腾、祖、活化石、民俗等六个方面论证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所记的南海“三百里”的“盘古氏墓”的具体位置就在北回归线经过的中国南方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壮侗语族民族中的壮族居住的古南海的中心区域广西桂中平原地区的大明山上。具有显赫景观形象和浓厚礼法含义的广西桂中大明山其人文地理特征与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所记录的“三百里”的“盘古氏墓”相吻合,古代西瓯骆越世居地的广西大明山是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关键词:南海;三百里;盘古氏墓;堪舆;龙首蛇身;盘古化生神话;广西大明山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09)  

 

The important birthplace of pangu metaplasia myth culture locate in Damingshan Guangxi

Huang Shiji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ing,Guangxi,530006)

 

AbstractWorship of Pangu among different peoples linked geographically into a stretch of land, forming a circle of pangu faith. The emergence of pangu faith circle shows that the native places in which ancestors of the Zhuang and  Dong language ethnic groups as Xiou,Luoyue in Baiyue groups and Nanyue ethnic groups liv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can be said to be the birthplace of pangu culture.Started from the cohesion of Pangu belief circle, this paper demonstrated with geography, geomancy, totem, respect for ancestors, living fossils, folk customs that the specific location of  pangu's Tomb which is a mountain rolling 300 Li near the South China Sea recorded by Liang Ren Fang's "Shu Yi Ji" in Southern dynasties is  the Damingshan which locates in the plain region of middle Guangxi in the center district of the ancient South China Sea where the Zhuang group from the Zhuang and Dong language ethnic groups lived with rice agriculture in southern China by the Tropic of Cancer. The Damingshan located in the  middle region of Guangxi ha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landscape image and strong meaning of etiquette .Its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geography coincide with the pangu's Tomb which is a mountain rolling 300 Li recorded by Liang Ren Fang's "Shu Yi Ji" in Southern dynasties .So Damingshan in Guangxi as place of residence of ancient Xiou and Luoyu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s an important birthplace of pangu metaplasia myth culture.

Key words   South China Sea;  a mountain rolling 300 Li;  Pangu's tomb geomancy;  with dragon head and snake body;  Pangumetaplasia myth;  Damingshan in Guangxi

 



本文系广西民族大学社会学硕士点资助研究课题“探寻西瓯骆越文明:大明山文脉研究”,课题编号:20070515

作者简介:黄世杰(1967~),男,壮族,广西武鸣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广西民族大学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人类学、壮学及南方神话地理学研究。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1

听众

2365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3-4-25
注册时间
2004-11-10
沙发
发表于 2010-1-5 11:38:00 |只看该作者

(二)堪舆学标准

昉所记录的盘古故事“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涉及了堪舆术中的阴宅,所以要寻找“亘三百里”的“盘古氏墓”的所在位置,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堪舆入手。

堪舆学最重要的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并以“八卦”来确定地理堪舆的五要素:龙、穴、砂、水、向,其本质是气。所谓龙脉山脉,本意是指山川的形势、气象、脉络等,原是堪舆学上的概念。《阴阳二全书》云:“地脉之行止起伏龙”,《地理大成.山全书》又云:“龙者何,山之脉也”。山脉是在宇宙星体的引力和地球深处的高温高压相结合而形成的地应力作用下逐渐隆起而形成的,其间还有地表水天长地久冲刷的功劳。所以,凡山势雄伟的地方,都是地球表面的高能场分布地带,同时也是水源较为丰富的地带。地表上的高能场分布,大体上与山脉的坐是相一致的。这种能量场在堪舆术上就叫气。龙气是地应力、地电场、地引力、星体引力等复杂成分组成的综合场。龙、点穴、砂、水、定向,目的是察寻适于人体的吉气,避开不利于人体的煞气(易海一黍——逢然2006 :赣南杨公风水术基本知识系列讲座[Z]http://www.lidingxin.cn/forum/viewthread.php?tid=535)。在古代中国,一般人都认为,山水有灵性,对人有影响,不少士绅和百姓还是相信山水有其生命,断了它的命脉之后,会导致人自身的毁灭

1.大明山天子地留题

坊间流转在广西有一天子地。现在在广西,具有王者风范的是大明山,四周群山环绕,典型的鹤立鸡群,山体庞大,龙局雄浑,许多堪舆都到大明山寻觅,并有题为证。所谓留题,又称风物记、风土记。风土一词,是指某个地方的龙脉、穴位、手、水流、山向等方面的自然环境,其山川壮丽、生气磅礴,结成了藏风聚气的好风水宝地,经过名师观察,用心琢磨写成流利优美的诗句或者是不规则的记载。这些风土记,从古至今,相互转抄、广泛流传于民间。民间的风土是一种纪录当地文化、地理、历史、农业、神话和民俗的重要史料。

个案8  大明山天子地的四首留题

其一,唐代风宗师杨筠松杨公留题:地龙脉,巽龙,九龙朝宗之大贵之地。

镆铘山上好风光,龙头龙爪世无双。六千粉黛迎送远,八百烟花半天。五星归垣明堂现,龙楼凤阁到面前。大地日日有神,龙真穴的待英。福人有缘点得对,代代出王与侯。

其二,宋朝著名地理名家赖文俊(号称赖布衣) 留题大明山

山中年年结雾烟,阵势巍峨插碧天;山高日夜生明远,大平南宁降横州;金云生定天吹,归结祖宗万笔荣五山无极山,鼓响胜天边;乾山乾向水流乾合山水胸中立;三百六十龙神足,三十六公朝天子;千水万水归一水,水曲迢又湾湾;广东大海作明堂,洪福滔天作圣君;固是天子地,万世着帝袭

点评曰:此地结三,上出神仙,中出帝君,下相,只有九代阴功大福之人方葬得着,无福之人无须强求,谨记。

其三,明朝大明山二首。

老龙年年结雾烟势巍峨挂碧天。高山日夜生明月,万里来到此。九宫八卦朝天子,五岳四灵山川。明堂广阔随护舞翩翩。横洲南宁作案,江来宾降波毡。粉黛娇娥居左右,文臣武职喧喧。镆铘山真遥望主,洪福滔滔万万年。若有九代积功德,土神送与祖宗。大仁大义配天地,无仁无义鬼无传。

大明山上崇,四方行龙峰;金牛星隐谁知,楼台帝坐半天云;万山聚伏远朝辑,广大海作明堂;龙虎角砂关穴,天生非常非易逢;两边文武星峰现,世代皇候万万春。

主出世代天子之应。

有关大明山的四首风水留题文字不一样,但是意思差不多是一样的:大明山上有“龙真穴的”,其龙、穴、砂、水、向指的都是同一个地方:此地向为坐西向东,如果福人有缘点得对,便可代代出王与侯。宋朝著名地理学家赖文俊公的“山中年年结雾烟,阵势巍峨插碧天,山高日夜明远”和明朝的“年年结雾烟降势巍峨挂碧天。高山日夜生明月,万里来到此”,其具体所指就是指现在桂中大明山上的龙头山。

2. 大明山“龙真穴的”,是乾山巽向帝王之范的龙脉

大凡天子地都是“龙真穴的”,其第一大特点就是:来龙远,要真。堪舆术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将逶迤奔腾,形象万千的山脉称之为龙脉,比喻是非常恰当的。

堪舆学上考察,可以发现,大明山的山脉动态气势确实像一条真龙在起舞:大明山起源于昆仑山南麓,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百色的隆林、田林、凌云、河池的南丹、都安到南宁的马山,来悠远生动,风情万种,富贵万千,经过重重剥换,过顿跌,形体转换,脱胎换骨,左闪右摆,闪展腾挪,左有九万大山,右有十万大山陪护,随左有红水河、右有右江送龙到了马山县古零镇乐平村水锦屯和石丰村长林屯的交界即江隘以乾龙入首,先后分别结作于马山县、上林县、武鸣县和宾阳县,特别是到了武鸣县的两江镇和马头镇小陆处忽然隆起,形成一座气势威严、雄伟挺拔的山峰——大明山最高峰,海拔1760.4米,也是桂中南第一高峰——大明山的龙头山。现在的龙头山上常年云雾缭绕,烟雾云气,郁郁霭霭,日出的霞光,照透迷雾,形成奇特的风光。这正应了风水留题所说的“老龙年年结雾烟降势巍峨挂碧天。高山日夜生明月,万里来龙到此眠。”之后,随龙的两条大河交汇于广西桂平后变成九曲大河流向广东大海,沿途山峰一座比一座高,做北辰,将入海时,在广东形成巨大的华表门广东新会桂峰山和莲花山系余脉深圳之梧桐山,广东大海面岛屿星罗棋布,拱守水口,气势非凡。可资证明这就是真迹。

天子地的第二大特点就是:砂要秀,有多重吉砂护卫,最好是“随护舞翩翩”。大明山是西北千里来龙,开阳到头结,穴位是龙之生气凝聚的孔,大明山的“龙脉”聚结处——龙就在龙头山上。继而龙脉蜿蜒南下,至江边作广西首府南宁市。

大明山的主峰龙头山,其来峰峦高峙耸拨,端正尊贵,龙头山所在地其四周山峦起伏,行之有止,起到很好的贮藏生气的作用。由主峰龙头山向左右各分出一支山脉,分枝布叶,层层降落,弯环如马蹄,横向展开阔大,形成屏障之势

其左翼(桂中盆地中部的大明山—来宾— 象州隐伏断裂带,呈北东东向展布)由大明山北西端向东蜿蜒,青龙昂首,经来宾— 象州—武宣,其断裂带中部在来宾一带有明显切割泥盆系地层,最后结象州县妙皇乡的高楼山。高楼山海拔932,是象州、武宣两县境内最高的山峰。是故明朝公的大明山风水留中有“江来宾降波毡”之称

其右翼(桂中盆地西部的大新—西大明山—越南高平省—越南太原省断裂带)白虎低伏,向西延展结作隆安的叮当附近、南宁石埠左、右江和邕江三江汇合河畔上的三江口宋村。之后半隐伏延展至大新以及越南太原,如《越南地舆图说》就记载说:“北太原省有昆仑山,其源自上国而来,经高平而至太原,横峰壁立,峻岭空,人迹所不到。”记述者谓越南太原省的昆仑山,其源自中国而来,中国的广西与越南的高平省接壤,然后延至太原,所以,越南太原省的昆仑山也是广西大明山的余脉。

大明山主峰龙头山来两翼分包罗于外以成大局,中间的明堂自成一个“罗城” (大明山主峰龙头山面向的就是武鸣盆地,整个盆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盆地内错纵分布着低山、丘陵、地和小平原):大明山的西南麓对面的丘陵地带是小明山,小明山起于马山的杨,到武鸣的马头、罗波、陆一带隐伏化为开阔地,过罗波的李村后又凸起往宾阳的思蜿蜒而去。两边高山夹峙,中间为平地。武鸣主要的河流是右江支流武鸣。武鸣主要一级支流就是流经马头镇不远的香山河,香山河流经马头、小陆、陆和罗波等村镇,之后向中南汇集成武鸣河之后向西南注入右江。所谓水出之处有两山高耸,贵地也,所以从龙头山侧面看去,从武鸣的马头到罗波、陆一直到武鸣县城有一片开阳地(现在的武鸣到马山的公路就在这片开阳地中间),四周山环水,形真意切。两边有两手,层层降落,弯环如马蹄,形如两龙拉车,如双龙戏珠,如皇冠毓帽,如龙凤阁;到了武鸣盆地中部,其右边有黄道山,左边有起凤山,犹如两只狮象把门关,更像两只金鸡相对。到南宁的高峰山脉前为一字案,高峰山脉一字横排过去有高峰隘、剑脊隘和甘峒隘(甘圩镇香炉)等五座峰,犹如对华表龙门,可谓如龙堆凤窝,如宰相案。

天子地的第三大特点是:五星归垣明堂现。风水格局中最贵者是五星归垣。所谓五星归垣者,一名五气朝元,又称五星升殿,为龙中最佳之格,万不一。以其水星于北,火星于南,木星列于东,金星待于西,土星结而居于中央。五星左右各归于本宫本位,所以有“五气朝元”,“五星升殿”之称。若星辰观之,四面相等各得其位,为天造地设,为五星聚精,为万灵所,为正气所钟。如此上应天星,下又合方位,诚为最尊之吉地。史书中记载木生长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最尊之吉地,如,《山海经•海内经》卷十八云:“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唐之丘、有得之丘、孟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有,青叶紫茎,实,名曰建木。”这条文献记载的九正迎合了五星归垣”的格局。九实为九星,相聚环绕昆吾之,以昆吾之为中心,昆吾之丘的中心生长有神建木。可见,如此之地,有福德之家,其正,主出皇帝圣贤。其次主出王侯将相,贵极人臣,流芳百世,皇亲国戚,文武双全,大英雄豪杰,状元神童等,上上至尊之富贵,均在此中藏。

登上大明山最高峰龙头山,只见群峰连绵起伏,周围的几座山峰按金木水火土五星团聚九星相聚环绕龙头山,以龙头山为中心,分别向四周散开去,起其格局如风水术中的五星归垣,是一个垣局完整的地方,符合堪舆学上所谓典型的“五星归垣”格局:龙头山四周从北到东依有公益山、望兵山、水陈峰、象头山、六毛山等五座山峰围绕龙头山而排列,而龙头山居中是主峰,主峰龙头山的背斜二全为泥盆纪的石英砂岩,硅质页岩、硅质岩裸露,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是典型的土山,山高脉厚站在大明山的龙头山顶上,绝对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周围众山匐朝拜,如三十六公作揖,又如三百六十仙童跪拜;这正是堪舆学家们所说的群山拱卫、水环绕、乾山巽向的帝王之气的龙脉——大明山的神奇就体现在这里——在先天八卦图中大明山位于“四”方位中位,在后天八卦图中大明山的走向是西北东南方向——乾山巽向,也是位处位,可谓龙中最佳之格,万不一。

凡称得上是大富大贵墓地的,都有内外明堂,而且明堂里要有水,因为水是龙的血脉,无水送,不知龙之来处,无水界,则不知龙之所。考察大明山,可以发现,受穴之山的龙头山其区前中轴线上近对的浅南宁的高峰山脉,此为风水格局中的龙头山其区前的一字横案山。以现在的高峰作为水口的横山可以分内外明堂内明堂可谓关严密。内明堂左边是武鸣马头镇的安等,是一个不高的丘陵山口,形如马鞍;安等再往前即是渌潭隘渌淇隘渌黎隘渌昌隘渌赵隘等五隘皆在马头境,再往前是渌良隘(武鸣罗波镇坛李村)、葛圩隘(武鸣太平镇葛阳村马曼岭西侧)、渌桥隘、宗马(武鸣太平镇林东)。内明堂右边是石磨,在两江东北方向,大明山西南麓对面的小明山上有十三个隘口从两江到马头一线都排列成半弧形。内明堂背靠大明山龙头山,明堂内万山朝拱、万水归堂,而且其中间有月山、山和马山等印台之形,是为印星印星好像特别受到西瓯、骆越先民的欢迎,因为在武鸣县境内发现的几处岩洞葬基本都是在印星山上,如武鸣马山岩商代岩洞葬武鸣两江独山战国岩洞葬等。此外,在武鸣县境内发现的其他几处岩洞葬如岜旺山等,这几处也都是印星山。星在风水理论上属于金星,俗语有云:“有,定是官居极品”、“华盖与印星共会,管仲佐霸良臣”。

3.龙头山的内明堂有三潭随龙水,这是证明大明山是远方贵龙来的重要标志

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地理之道,山水而已。水是龙的血脉,龙无水送,不知龙之来处,穴无水界,则不知龙之止所。堪舆术上水的种类很多,按位置论,有随龙水、虾须水、合水、三阳水、对朝水、正朝水、天心水、极晕水(并非真有水)、真应水、储水等。随龙水为该龙脉所生,是从龙的祖山一路伴随而来的水,随龙水的大小及其流程的长短是分辨龙有力还是无力的主要标志。中国的风水术认为,一般大地才有龙水。

令人称奇的是大明山龙头山的内明堂里就有三潭随龙水。

龙头山下的武鸣马头清江定水库有一个水潭,清水自流,是香山河的源头,属于丁水,方来水,水去。

在内明堂的中间是罗波。罗波潭的潭水面积约两千平方米,潭水最深处达四十六米,水清冽而宁静,久雨不溢,久旱不涸,冬暖夏凉。罗波旁边有一个罗波,庙的坐是辰山戌向,有、丁、丙三潭水,水出方。三潭水因水深不等而划分为三颜色显深而称深蓝,丁、丙颜色较浅而称浅蓝、淡蓝。潭的周围绿树成荫,潭中有石岛,长有树木,树木葱绿,石水相间,仿佛天然水石盆景。

在内明堂的外面是武鸣水。水又名源,灵犀水,惠泉,是一个天然泉水,湖面面积达2.93万平方米,周长一公里许,水深23米。水源于九股从石缝中涌出的清泉,它们急浪滔滔,气势磅礴,永流不断,人称“九龙喷水”。湖水终年澄澈见底,湖岸怪石嶙峋,绿树成荫。据《武鸣县志》记载:“古灵水泉源自石壁底仰注而出,大者三尺许,小者一尺许,亭亭如玉柱,积水成池,口有天然石门,水由此流于江,何谓‘水’,传说古代池中有一犀牛,光彩夺目,百姓以此为神灵,故以此命名”。水有两大奇妙之处:一是不管天时大旱大涝,自不涸溢;二是无论寒冬夏,水温常年保持23摄氏度左右,令人冬觉暖夏觉。信步南岸,可到武鸣河与水汇流处——人称金银。河水自大明山浩荡而来,浊流奔涌,澄碧如银,故名“金银”。可见灵水这个地方历来也是风水中的宝地。

龙头山的内明堂有三潭随龙水,“三阳水向尽源流,富贵永不休”。三阳水都源远流长,不但说明从远方来,而且说明迎送之也是从龙的祖山一路护送而来的,这是贵龙的一个重要标志。

高峰之外的南宁横县、桂平是它的外明堂,南宁横县那边过来的郁江缓坡稀疏,阡陌连亘,处的珠江水系郁江水癸丑方向流,水势走向是从右到左,其河水流激荡,河面却屈曲盘旋,波浪不惊,顾盼有情,正是“澜”之地。到了桂平这个地方,有从贵州、柳州流过来的黔江与郁江汇流成江。此处可谓明堂宽阔无边,河汊纵横。四周千山朝拜,众山朝拱众水会聚,万水归宗,星辰累累,穿帐换出,顿起一个大星辰,将入海时,在广东形成巨大的华表新会城桂峰山和深圳梧桐山,广东大海面岛屿星罗棋布,拱守水口,气势非凡。此也乃是大明山真龙结作的象征。天气晴朗的日子,从大明山上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广东幽蓝的海面,闪着磷光……所以风水留题中有“广东大海作明堂”一说。

4.盘古是中华帝之宗,贵比天子,“三百里”的“盘古氏墓”所在地的大明山是堪舆眼中所谓的天子地

风水格局中的立向要按自然之地势,以来向为立向法则。从地理上考察,大明山的山体走向是从西北走向东南。从风水学上考察,大明山的山脉来势,其远山在西北,山势入首处为天元,近山在东南。因为堂局龙脉走向是天元,所以按天元龙立线取向,即大明山的山势为乾走向(乾山巽向),是为龙脉。所谓龙脉的由来,源于《易经》乾卦。易经建立在八卦的基础上,八卦建立在阴阳的基础,混屯之时阴阳不分,盘古开天辟地,首分阴阳——首,龙也,盘古也,分阴阳,盘古分阴阳也。阴阳分而万事万物分类而生,故曰:“首出庶物国咸宁”——出而生万事万物,万物成而宇宙秩序(刘龙生,2004盘古山女娲山考,中国先秦史论[Z]ttp://zgxqs.org/bbs/dispbbs.asp?boardID=19&ID=1302)。在《易经》中,以乾卦代表西北方为阳,巽卦代表东南方为阴。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而宇宙之道,源于阴阳。先秦的阴阳家从宇宙生成论出发,把阴阳的互根互待视为万物内部固有发展变化的动力。

在壮语中,大明山的名字叫“Byacwx”,Bya”为山的意思,cwx”是什么意思?在张声震的《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第二卷)》(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中,译者把cwx” 译为始祖的意思。笔者自幼生长在大明山脚下,对大明山的自然地理条件、文化氛围和文化脉承,以及社会人文背景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对“cwx”的来历也做过不少探讨,在当地壮语中,“cwx”的意思除了有始祖的意思外还有“柱子”的意思。“Byacwx”直译就是祖宗神山、灵山或者是撑天的柱山的意思,即为山的祖宗,“万山之宗”。能作为山的祖宗,其必须是堪舆学上讲的龙山、龙脉,没有脉和巨龙的气势自然成不了山。从堪舆学上考察,大明山是远方西北来的真龙,乾龙入首,山体走向西北—东南,用堪舆学的术语来说,西北—南走向即为乾走向(乾山巽向),在风水理论中山为天柱。另外,壮族民间也认为,大明山上有撑天的柱子,为地。而古代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作为地中处有自己独特且唯一的天文特征:“日中无影,而无”、“日中时日,人上无景晷”。 这样的地方要在自然地理上落实,唯落实在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才有可能发生。所以,从天象上来看,北回归线穿过大明山中部,这样的地方在古人看来就是所谓的地之中的地方,为地所以,大明山上阴阳互根,二气冲和,由此而生成了世界万物。故而,大明山有“Byacwx”之称即为山的祖宗和“万山之宗”。

行文论述至这里,笔者的结论应该是比较明确了大明山是远方西北来的真龙,龙在山为龙,为金龙,乾龙入首,乾山巽向,来山相生相,天地人三元全盘贯通,形成一卦纯清,所以说大明山的风水格局符合坊间所流传的天子的地方

有些看到这里也许会认为是无稽之谈,堪舆不是科学,“风水”迷信,你怎么会相信这种东西啊?其实啊,风水地理之学,在中国已流行数千年之久,其灵异事迹,流传民间,载诸典籍者甚多,代出名师,佚事流传更是深民心。商朝是中国有确凿可信历史的最早王朝。商汤之前国都迁徙了8次,自汤至盘庚又迁徙了5次,最后迁到了这个地方(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所以商朝又叫殷朝,也可合称殷商。殷商多次迁都,说明商人早就有了风水思想。可见,所谓“风水”好,实际上就是给予人和经济以影响的地理环境的好其实,对于人类学家来说,寻求“原生文化”的“土著解释”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风水是否科学以及它的真假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反映在其背后的社会信仰和意识形态及其社会政治结构存在。

一个能出天子的地方,其中的秘密是什么?因为绵延三百多里的大明山是山、撑天的柱山、龙山、龙脉之山,大明山的地理特征可谓是风水中的最佳格局,万不一,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内涵,符合坊间所流传的天子的风水格局。这种奇异的山水位置,是盘古神话产生、流传、发展的自然环境。“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盘古是传说中远古时代开辟天地、创造了世界的大神,盘古是中华民族的万帝之宗,华夏始祖,创世之尊,其身份地位自然贵天子。绵延三百多里的大明山是眼中所谓的天子地!龙脉聚结地!自然而然也就有后人附会大明山这个实物标志作为“可信物”并把它当作追葬盘古之魂”的最佳地方。因此,传说和具象的虚实结合使大明山成为“盘古氏墓 这样“可信物”的实标志,证明南海 “三百里的“盘古氏墓就在广西大明山上。(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1

听众

2365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3-4-25
注册时间
2004-11-10
板凳
发表于 2010-1-5 11:39:00 |只看该作者

参考文献:

马卉欣:盘古之神[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茅盾茅盾说神话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71-75.

袁珂古神话选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黄世杰盘古神话在壮族地区的流传与变异[A],《肇庆盘古祖殿与岭南文化》文集[C] 肇庆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研究会,2000

覃乃昌, 潘其旭, 覃彩銮,等:广西来宾市盘古文化的考察与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 2004,(01)

过伟:南方民族盘古神话的新发现[J]. 广西民族研究2004(01): 75~79.

罗勋:根[M].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4

曾祥委:文化圈与核心群:盘古神话的一种研究[]. 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广东省民族研究论丛》十三[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40341.

覃彩銮盘古国文化遗迹的实证考察——盘古神话来源问题研究之四[J]. 广西民族研究2007(01)

过伟 毛南、瑶、汉盘古神话的比较研究[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 (03)

蓝柯:壮族的史诗,婚姻的教本——试论壮歌《同古》的文化价值及艺术特色[J]. 广西民族研究,2006(04)

刘冰清,王文明沅陵盘古文化的实践、生活和伦理特征 [J] .文史博览,2006,(02

肖军,刘纯意:开天辟地中华始祖盘古就住在沅陵[N].湖南日报.20030212

曾祥:岭南的盘古崇拜[J].民族文学研究,2002,(04)

农学冠:岭南神话解读[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傅光宇:试论白族地方性开辟神话的民族特色[J]. 思想战线, 1989,(03)

Stephen L.Field寻找龙脉——风水中的民间生态[J]. 弘道,2007,(04):6574.

王铭铭天.地.人:古代观念的人类学意义[J].  西北民族研究,2007,(01

张春生《山海经》中的宇宙模式[A],山海经研究[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 北京:三联书店,2005

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编中国天文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李斌. 史前日晷初探——试释含山出土玉片图形的天文学意义[J]东南文化, 1993,(01)

刘宗迪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宋镇豪:殷商纪时法论——关于殷商日界, 学术月刊,2001,(12

珂:中国神话大词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

 

黄世杰: 《山海经》“大荒南经”中的“氾天之山”所指为今天广西的大明山[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31]张明华:桂中晚古生代含油气盆地控盆断裂特征及遥感解译[J]. 桂林工学院学报,2007,(01

 [32]黄世杰: 广西大明山人文历史朔源[J],贵州民族研究,2007, (05)

[33]农冠品、曹廷伟:壮族民间故事资料(第一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

[34]蓝鸿恩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丛书•故事大系•壮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35]罗世敏、谢寿球:大明山龙揭秘[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36]莫幼政:马山县国兴壮族师公经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 1416.

[37]张声震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第二卷)[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P2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主题

1

听众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6-10-14
注册时间
2006-8-28
地板
发表于 2010-1-5 12:38:00 |只看该作者
功力好深厚的一篇文啊!可作为资料收藏参考

热爱祖国,热爱壮族! 团结民主,自强自立! 坚强勇敢,尚文尚武! 沉稳求实,积极上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1

听众

2365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3-4-25
注册时间
2004-11-10
5#
发表于 2010-1-5 11:24:00 |只看该作者

一、问题的提出

前辈学者在探讨盘古神话的发祥地时,大都是从解读三国吴人整的《三五历纪》、《五历年记》和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记载始。如马卉欣等就以《三五历纪》、《五历年记》中记载的盘古神话故事所涉及地名“盘古死后……血为淮……”中的“与淮河发源地相联系,以此证明盘古神话起源地应是中原的桐柏山

整的《三五历纪》、《五历年记》所记述的地名显然不如《述异记》所记载的盘古神话故事时的地名多,《述异记》所记载的盘古神话故事时的地名最多且更为具体。

个案1 《述异记》所记载的盘古神话

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说:盘古氏为东岳,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说:盘古氏为江河,气为风,目为电。说:盘古氏为阴。吴楚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三百里,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昉按: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

在这条文献中,具体提到的地名有“四”、“五岳”、“吴楚”、“南海”、“桂林”,明显的地理特征还有 “三百里”的“盘古氏墓”以及“盘古祠”、“盘古国”等。一方面,“四”、“五岳 ”是中国古代对山神崇敬拜祭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汉代以前对五岳的称法不一,直到汉宣宗神爵元年(公元61)颁布诏书,才确定以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天柱山、西岳华山和北岳恒山为五岳。后来隋文帝又改南岳为衡山,之后始成定制。秦汉间说把盘古神话与“四”、“五岳”这样重要的具有法统意义的地理概念联系起来,说明至少在秦汉间盘古神话已经深入了当时人的心中,其时盘古的地位绝对不会比“四”、“五岳”低,并且成了一种人们用以认同王朝政权正统性的文化标识:中华自古就有“盘古开天地”之说,盘古不仅仅是一个神话概念,而是超越了其本身属性从而构成了一套象征王朝正统性的经国体野的文化符号。

另一方面,茅盾以徐整是楚地之吴人以及对他的《三五历纪》有关盘古神话记载的分析与研究断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当流行在南方(是两);袁等神话学家则解读古桂郡和古桂林县的治所就在今来宾市象州境内。两位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对盘古研究进行综合性和深入研究的基础。笔者在2000年出版的《肇庆盘古祖殿与岭南文化》文集中,也曾经发表过《盘古神话在壮族地区的流传与变异》一文,提出了“盘古神话的族属是壮侗语诸民族,盘古神话在壮侗语族诸民族民间流传历史悠久”的观点,又把该领域的研究往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为了印证《述异记》所记叙的虚实,壮族学者覃乃昌、覃彩銮、潘其旭、郑超雄、蓝阳春等于200391328日到古桂林郡的桂中来宾市(当时桂林郡治不在今桂林市,而在今来宾市象州县境)考察,发现当地壮族民间保留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积淀深厚的活态性盘古文化,他们从地理学和考古学、历史文献记载、语言学以及地名文化和神话等民族民间文学五个视角来认定来宾市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过伟教授对此一结论大加赞赏:这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南方民族盘古神话的新发现。结论妙就妙在“重要”二字, 若无此二字, 便是唯一的祥地了。有此二字不排斥其他祥地

笔者理解过伟教授的意思,那就是认为覃乃昌等学者的关于盘古神话不属于华夏民族的神话体系,华南—珠江流域壮侗语民族的开天辟地神话、化生神话、兄妹婚再造人类神话是中华民族盘古神话的主源。后来,随着民族的融合,其神话传说也进入了汉族的神话体系。《桂中日报》副总编辑罗勋在其所著《问》中则对广西壮学会覃乃昌等“来宾市是盘古文化重要发祥地”,认为“论证还不够充分”,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他们引用的民间神话故事《盘古兄妹》故事中 “没有开天辟地的情节内容” 、“论据尚待充实”、“起源仅限于来宾,范围显然太小”是的,毕竟来宾市从地理位置上看,辖属古代的西瓯,而古代的西瓯对应于后世当代的民族是壮侗语族诸民族中的壮族。

这种批评是对的,笔者表示认同。因为在中国的神话时代,以盘古氏为创始标志具有广泛的群众心理基础,并以“历史文化遗留物”的形式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

个案2 路史?前纪一》罗苹注说到南方多盘古遗存

今赣之会昌有盘古山,本盘固名,其湘乡有盘古,而都有盘古祠,盘固之谓也。按《地理鉴》云:“龙首人身。”而今成都、淮安、京兆皆有庙祀。事具徐整《三五历纪》及《丹记》。至袁天纲言之《真赋》,元始应世,万八千年为一甲子。荆湖南北十月十六日为盘古氏生日,以候月之阴暗,化之所宜,有以也。《元丰九域志》:“广陵有盘古、庙”,神假者。

尤其特别重要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南方的广西、湖南、江西、广东、贵州、云南等省区许多民族中发掘出不少盘古开辟天地的神话和出土文物可作佐证:盘古庙和盘古地名密集分布于广西广东和粤、桂、结合部,包括湘南、赣南在内的南岭山脉,表明盘古崇拜的核心群就在上述地区

如在岭南的广西,覃彩銮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在《述异记》中所记载的桂林郡故地(古桂林郡郡治武安——今广西象州县境,统辖武安、桂林、中等县。区域包括今柳州市辖区中部、南部,来宾市及河池中部等广大地区)发现有大量的盘古庙,当地壮族民间至今仍流行对于盘古的信仰与祭祀之俗,保留有许多盘古地名和“以盘古为姓”的居民。同时,覃彩銮还对广西的临桂、灵川、义宁、修仁、罗城、全州、贺州、富川、钟山、平乐、荔浦、金秀、柳江、州、贵港、城、岑溪、南丹、宜州、融水、苍梧、百色、宾阳、灵山等地做了调查,在这些地方目前都还保存有盘古庙。 另外,过伟教授经过调查认为,在毛南族民间也有盘古神话故事流传蓝柯经过调查也发现在广西宜州市的龙头、德胜, 河池市金城江区的白土、东江,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思恩、大才、水源一带有叙述壮族始祖盘和古再造人类的《同古》神话故事手抄本

在湖南,盘古庙与盘古地名主要分布在邵阳、衡阳、郴州、安人、江永、江华、道县、蓝山、常宁、新宁、城步、沅陵、凤凰等13个县市,主要集中在湘南和湘西南的湘桂和湘粤边区,湘西南的江华、江永、蓝山等处有数以百计的盘王庙。另外,2003年初,何光岳等专家,通过对沅陵县丑溪口乡境内新发现的一处古洞穴居住遗址和大量史籍资料考证, 最终把这个拥有早期人类生存遗迹的古洞穴定为盘古居室,并“一致认定沅陵就是中华始祖盘古的发祥地”

在江西,已知3个盘古山、大量的盘古庙和盘古地名分布在于都、会昌、泰和、吉安、龙南、定南、全南、上犹、安远、上饶、寻乌等11个县市,这些地区都有瑶、的历史印迹

在岭南的广东,曾祥经过多年田野调查以及查阅方志、典籍及调查资料统计得出的结果是:岭南畲族、瑶族、汉族都存在盘古崇拜;粤北和粤东地区至今仍有大量的盘古庙。他认为,盘古崇拜的核心群在瑶族地区。盘古崇拜随着瑶族的迁徙传播到华南和西南。这样的观点,笔者不认同。盘古崇拜的真正核心群应该是壮侗语族诸民族。

在贵州,农学冠教授经过调查认为,在布依族也有盘古神话故事流传。他得出的结论是:百越民族中的布依族先民是盘古神话的最早创作者和流传

在云南的白族民间流传有《创世纪》长诗,也叙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综上所述,可见,现在很多地方都声称盘古开天辟地是自己的民族或在自己的家乡,这表明开天神话在中华民族中广泛深远之影响和对人类始祖的崇敬之情。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好多地方几乎都不具有地缘、物证、史迹诸多方面的系统性证据。人们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各个地方都说自己的发现重要,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但是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发现谁敢说自己的发现就是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其实,以上各位学者研究所提到的地方在地理上可相连成片。用台湾学者的“祭祀”和“信仰”理论来看,其结论十分耐人寻味。各个地方对盘古的崇拜构成了一个个盘古祭祀。所谓祭祀是指一个以主祭神为中心,共同举行祭祀的信徒所属(所居住)的地域单位。而由各个地方各自的盘古祭祀圈在地理上相连成片,大致形成了一个以盘古为主神的信仰圈。所谓信仰,是以某一神明或﹝和﹞其分身之信仰为中心,信徒所形成的志愿性宗教组织,信徒的分布有一定的范围,通常必须超越地方社区的范围,才有信仰可言。 可见,各地人们对盘古的崇拜在地域上相连成片,确实是超越地方社区的范围,形成了盘古信仰。盘古信仰圈的地域范围大都处在远古时期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和南越民族世居地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盘古信仰崇拜在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和南越民族世居地已经渗透于民俗之中,内涵深厚。盘古信仰圈的出现说明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和南越民族世居地都可谓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之所以笔者在这里只是说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而没有说是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因为,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与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属于源头与枝蔓的问题:在盘古神话研究上,到现在为止,人们只找到了所谓的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而还没有找到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故而,在这一点上,笔者与过伟教授是有同感的:覃乃昌等学者的盘古神话研究是南方民族盘古神话的新发现。以洪水遗民兄妹婚为核心的盘古神话重要发祥地在广西来宾,而盘古化生神话文化,开辟神话文化的发祥地又在哪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找到“三百里”的“盘古氏墓”的具体的位置。在笔者看来,“三百里”的“盘古氏墓”其具体位置所在地就是盘古信仰圈的中心区域,人们对盘古的信仰就是由这个中心区域一圈一圈地扩散开来。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典籍记载的盘古神话中,盘古是神,有开天辟地、垂死化身的神力,其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化万物”说,即化生成为盘古神话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在盘古神话研究上,我们的研究人员如果还抱着否认南海有盘古氏墓存在这样的态度,那么我们在盘古神话研究上永远不会有突破。

个案3 覃彩銮教授否认南海有盘古氏墓存在

因为盘古是神话中的天辟地造人伦,并非真有其人,自然就不会有其坟墓。任《述异记》中有关于“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三百余里,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的记载,其中的“盘古氏墓”应是那些以“盘古”命名的山岭。而这些山岭,多是因其上建有盘古庙而得名,应是人们赋予的盘古之灵的寄居之地,是人们寄托对这位伟大神话人物的怀念之情而命名的,可以理解为人们心目之中的“盘古氏墓”,是“后人追葬盘古之魂”所为。这一记载中的“云”二字也说明了人们是为了怀念盘古而将这些山岭命名为“盘古”的,而不是真有其

值得令人注意的是,在徐整和任昉所记录的盘古故事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风水,如整的“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立乾坤,启阴感阳,”任昉的“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盘古氏墓”、“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因此,要解读徐整和任昉所记录的盘古神话故事,必须从中国传统的阴阳风水术入手。

风水术,又称堪舆术,是一种从古代沿袭至今的择吉避凶的术数。风水在传统社会中的力量,在于它指出自然自身的生命,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自古以来中国古人堪舆术去理解世界,按堪舆术去行事,风水观念不仅在民间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对官方亦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因为,像中国这样人口密集的国家没有法律保护个人的权利,需要一种体系使每个家庭保护好自己周围的环境,以免危害别的家庭。所以,我们现代人要去了解古人,就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和现代人的思维去理解古人,而应该从古人的角度去理解古代的事物。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对盘古神源问题的探讨不能回避化生这个母题问题化生这个问题就是盘古神话的核心问题。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一般认为,人除了肉体还有灵魂。灵魂在人死后,还会有生命。所以,古人强调“是以民生有用,而死有所葬。”正是死者的灵魂根据生者为死者确定墓地的能力,有意识的赐福或降罪。这一二分的“人观”, 充分体现在任昉《述异记》所记载的盘古神话之中:盘古生前开辟天地,过世后化生成万物。盘古之所以伟大就体现在这里:盘古作为“超人”,其最终的命运就是使自身成为他人的消费品,也就是被活人消费后成为活人的祖先可见三百里”的“盘古氏墓”就是 “后追葬盘古之魂”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具有生命力,能影响人生。否认“盘古氏墓”的存在,把那些以“盘古”命名的山岭都理解为人们心目之中的“盘古氏墓”,是“后人追葬盘古之魂”所为,其内容恰恰正是在否定山水的生命力、肯定山水的“无机性质”。这样的做法,不符合古代中国的传统,是错误的。因为,在古人心目中,地有吉地和地之分。是故,郭璞《经》上说:“地美则神灵安,子孙盛,若培其根而枝叶茂,理固然也,则反是。”所以,“上智之士,图葬于吉地之中,以内生气,外子孙思慕,一念与之吻合,则可以复其既往之神,其已散之气”。因而,人“死有所葬”时,为过世的先人找坟墓,也是需要有一定的宗教以及仪式的约束,不然,灵魂可能会因为无礼的利用而施行报复。

任昉《述异记》中在记述“南海有盘古氏墓”之后,紧接着说“桂林有盘古祠”,然后才是“南海中有盘古国”、“今人皆以为姓”。 显而易见,三百里”的“盘古氏墓”显得最为重要。而昉的“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一语,说明南海有盘古氏墓,三百里”,就是“后人追葬盘古之魂”所为,也就是后人把有灵性的山水附会成盘古氏墓。这正说明了这里必然会藏有地方的历史文化因子,反映了人们传统的阴阳观念:它将山水万物与人的生命贯通起来了。历史不是对过去的再现,而是对过去的组织和理解。后人附会总有其原因的,因此,必须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方知古人附会人事之原因。

中国古人历来有“事死如生”的理念,按这种理念,为死人选墓地是为了像他生前一样对待他,是一种悼念死去的亲人的方式,是一种被后来称为“孝道”的观念。人们对神灵的信仰是通过祭祀的形式来表达的,古代就有“礼莫大于”的说法。因此,没有这个所谓的“三百里”的“盘古氏墓”,那么,所谓的“盘古祠”、“盘古国”都不是很重要了。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如果能找到“亘三百里”的“盘古氏墓”,那么,就可以认定,这样的地方,确实就是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1

听众

2365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3-4-25
注册时间
2004-11-10
6#
发表于 2010-1-5 11:30:00 |只看该作者

二、广西大明山其人文地理特征与《述异记》所记录的“三百里”的“盘古氏墓”相吻合

经过多年的考证和实地对广西大明山地区的考察研究笔者认为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所记的南海“三百里”的“盘古氏墓”的具体方位就在广西大明山,换另一种说法就是,在盘古信仰圈中,以大明山为中心,在其周围民众中,围绕盘古神话产生了许多神秘色彩的传说和相应的民俗,这些传言之凿凿,后人附会到具体的大明山上,说那就是三百里”的“盘古氏墓”所在地,大明山因有了这盘古之神而富有了个性和地域特色,有了摄人心魄的魅力

支撑笔者的点的是“六把尺子”,即:地理、堪舆、图腾、敬祖、活化石、民俗。笔者的这些发现,有确凿证据,不仅为历史古籍和民间宗教文书所载,也已为考古出土实物所证实,并与民间传说相吻合。 

(一)地理标准

1. “吴楚间”泛指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原以南的南方地区广大区域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所记载的盘古神话故事时的地名有“吴楚间”说。“吴楚间”究竟是指何处呢?

个案4  春秋五霸与“吴楚间”

春秋之初,诸侯中出现了春秋五霸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无宋襄公、秦穆公而有吴王阖阊、越王勾践)是春秋时代土地最为广阔的大国,先后统一了江汉、淮河流域的各方国部落,其疆域大为扩展,东北已达今山东南部,西南到今广西西北角,东南到今江苏、浙江。史称“人地沅湘,北绕颍泗,西包巴蜀,东裹郯邳”(《淮南子兵略训》)。拥有今湖北全省,地跨豫、陕、川、皖、五省各一部分的地区。吴国拥有今江苏大部、上海市、安徽和浙江的各一部分地区,定都姑苏(今江苏苏州市)。越国位于吴国之南,定都会(今浙江绍兴市),初时拥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一部分,前473年灭吴后尽有吴国故地,其地盘扩展到了今山东东南部,成为一个东方大国(华林甫:《“中国”名称和中国历代疆域的演变》,《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可见,“吴楚间”大概是指吴国(江苏、上海市、安徽和浙江)和楚国(湖北、河南、陕西、四川、安徽、江西)之间的(包括越国所拥有的地方)在今中原以南的南方地区广大区域。古籍所记的盘古神话故事所涉及“吴楚间”其地域主要在这个区域,古代的桂林和大明山都属这个范围。

2. 先秦到直至三国以前的这段时间内的“南海”并非水名,实为地域名

在古代的中国,南海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概念。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所记载的 “南海”究竟是指何处呢?笔者认为要了解“南海”,有必要从“四海”谈起。

在古书中,四海首见于商遗民所作《诗•商•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左传•僖公四年》:“子使与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里古人从自然地理角度出发以为四方海。与自然地理不同,《尔雅•地篇》从人文角度解释四海:“九、八狄、七戎、六,谓之四海”。如此则四海类似四夷。将、蛮、戎、与东、西、南、北联系成系统概念始于《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被发衣皮,有不食者矣。北方曰,羽毛穴居,有不食者”;又指出:“中原、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服、利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达”。这成为后世东夷、西戎、南蛮、北系统观念的滥觞。按《荀子•王制》说“北海则有走马,然而中国得而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草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东海则有紫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四海相当于四方。从四方的物产地理来看又相当于四夷。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段话,已经大致勾勒出了今天所谓族群应持有的文化边界。这种后来成为“天下”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要了解“四海”, 则又必须从古代地理分区的观念谈起。

关于古代地理分区的观念,《尚书•禹贡》采用二分法:九州、四海;《吕氏春秋•有始览》三分法:九州、四海、四极;《尔雅•地》四分法:九州、四海、四荒、四极;《淮南子•地形》四分法:九州、八寅、八弘、八极。虽然各书的性质、内容不同而区分观念有粗细繁简之分,但把整个大地作为思考对象则是相同的。可见,古代的四海并非是对中国周边海湖和地区的称谓,也并非古代王朝中国(指先秦之前的神话传说黄帝、颛顼、帝喾、尧、五帝时代及夏、商、周、春秋、战国等)所涉及的疆域概念,而应该是对渺茫远方的猜测。

在中国古代,古人的地理认识总围绕着四、五、九三个数目,这几个数目中,“四”比较容易理解,因为根据天象,古人很容易得到四个方向的概念,按照四个方向的框架,便归类出许多“四分法”的地理事物。“五”是在“四”的基础上加一个“中”,形成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在五个方位的基础上再加入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便得到“九”的格局。在四、五、九三个地理分法中,五、九分法的基础是社会结构,因此属于古代文明的范畴,而四分法的根据是自然征象。所谓自然征象,就是古人仰望星空,看见天上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由此有一些问题使古人困惑不解:它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呢?日月在东升以前和西落以后究竟停留在什么地方?为了探讨这些问题,古人由此开始了对宇宙结构的探讨。 

中国古代最早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也是人们认识天地时最容易产生的直觉。盖天说据说产生于殷周之际,但是据笔者研究,盖天说的产生应该还可以追溯到先秦之前的神话传说如黄帝、颛顼、帝喾、尧、五帝时代,而到了《周髀算经》的写作年代,即公元前1世纪,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定量化的体系。李斌认为大汶口文化中期时就产生了,他以1985年发掘出土的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一块夹在玉龟背、腹甲之间的带有刻画图形的玉片为证。而到了汉代,盖天说、宣夜说、浑天说三种宇宙论已成形。

个案5   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三种宇宙论

盖天说简单的说法就是天圆地方。据《晋书天文志》记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天地各中高外下。地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六万里,外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按照盖天说这个宇宙图式,天地形体相似, 二者分离, 天在上, 地在下,天如一顶斗笠,地则如倒扣的盘子, 北极是天盖的中心,太阳北极旋转: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盖左旋,日月星辰右转。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氏炼石补天的神话便是从盖天说的图像编造的。到了战国末期,盖天说得到完善。

天说是中国古代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宇宙学说:天不是一个半球形,而是一整个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不过浑天说并不认为“天球”就是宇宙的界限,它认为“天球”之外还有别的世界。有学者认为,早在战国之时就有了浑天说思想,但并未能立即取代盖天说,而是两家各执一端,争论不休,到了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提出了完整的浑天说思想,才使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宣夜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无限宇宙观念:所谓“天” 是没有形质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天穹”,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游浮动。宣夜说否认了神的存在,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自然的。宣夜说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代的《庄子》。“杞人忧天”的故事便是从宣夜说角度编造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1

听众

2365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3-4-25
注册时间
2004-11-10
7#
发表于 2010-1-5 11:31:00 |只看该作者

记载在《山海经》开头的一段话可谓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宇宙论主要是盖天说:“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

综合《山海经》《淮南子》和《楚辞》等古代文献的说法,可以发现盖天说是一种地方性的宇宙学说,它的基本观点大致有三点:

一是地平观点,它认为大地是一个四方的平面。如《晋书.天文志》云:“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

二是四海观点,它认为大地的中部是陆地,而四周是海洋,合称四海。如《博物志》云:“天地四方海水相通,地在水中,无几,戎六蛮夷八狄,形类不同,总而言之谓之四海,近于海也。四海之外,复有海。”《淮南子.天文训》卷三在“四海”“五方”的基础上还得出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九宫:“子午、卯酉为二,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东北为报德之维也,西南为阳之,东南为常,西北为蹄通。”《淮南子.坠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

三是关于日月出没的看法,它认在一年之中日月出没在大地上有一定的地点,如《大荒东经》中记日月所出之山凡七:大言山、合山、明星山、鞠陵于天山、孽搖頵山、天苏门山、明俊疾山;《大荒西经》中记日月所入之山亦七:方山、丰玉门山、龙山、日月山、鏖鏊钜山、常阳之山、大荒之山。现代学人刘宗迪还具体指出了《大荒东经》中所记日月所出之山中,每一座山所对应的月份:大言(上半年十一月下,下半年十一月上)、合虚山(上半年十二月,下半年十月)、明星(上半年一月,下半年九月)、鞠陵于天山(上半年二月,下半年八月)、孽搖頵山(上半年三月,下半年七月)、天苏门山(上半年四月,下半年六月)、明俊疾山(上半年五月上,下半年五月下)

此外,当时的人们认为,太阳每天从早到晚一天在天空中出没飞行,也在固定的地点休憩。

个案6 太阳在一天(早到晚)的飞行中要停留的各个驿站

《淮南子天文训》卷三记载了太阳在一天的飞行中要停留的各个驿站:“日出于砀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于扶桑,始将行,是谓明。至于曲阿,是谓明。至于曾泉,是谓蚤食。至于桑野,是谓食。至于衡阳,是谓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次,是谓小。至于悲谷,是谓时。至于女,是谓大。至于渊虞,时。至于连石,是谓下。至于悲泉止其女,马,是谓车。至于虞渊,是谓黄昏。至于蒙谷,是谓定。 日入于虞渊之谷之,行九州七舍,有五亿万七千三百九里。朝、、昏、夜。”

《初学记》引此文时,又加有缺失的文字:“日入崦嵫(亦曰落棠山),经于细柳(细柳,西方之野)。入虞泉谷之蒙谷,蒙之水)。日西垂在树,谓之桑榆。”

依据《淮南子天文训》和《初学记》的记载,可以发现,古代先民用一系列代表一日白天及黑夜之间不同时间单位的“时称”来时:明————晏食—中——正中———时—舂—车——黄昏———桑榆。

非均匀时之制可谓是最古老的沿用历史最悠久的中国古代纪时法,是本之于日月运行以及人类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活动规律的划分时段的纪时法。至春秋战国时期,似乎已进入比较均匀的分段时的阶段。如《论衡.说日篇》就“日出扶桑,入细柳。”秦汉以来,是中国古代分段时之制的鼎盛期,形式为十六时制,时精密,时间恒定,间距均匀,无论内地还是边陲地区,时称基本一致,沿用年代也较长。如:——日出——食时——莫食——东中——日中——西中——日昳——餔时——下市——日——日入——黄昏——人定——夜半——鸡鸣

综上所述,古人认为,太阳日循环过程中其一天要经过大概十六个驿站,这其中有四个驿站是比较重要的:朝、晝、昏夜。

日出之处,位于东海(东方——谷、咸池),此处有一个神话学上所谓的“乐园”名叫桑野,生长有一棵神树为扶桑。《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三株青铜神树,最大的一棵高达3.9米,底盘圆环形,三叉支架交汇成山,布满云气,树干三层,三枝,端各立金乌一只,与《山海经.海外东经》扶桑记载相合。

正中之处——昆吾,位于南海(南方),此处有一个 “乐园”广之野(如《山海经海内经》卷十八:“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鸟自,凤鸟自,灵寿实华,草木所聚。有百兽,相群爰处。此也,冬夏不死。”可见,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位处南海中心区域的都广之野是个四季如春,气候温润,溪河横溢的乐园,乐园里什么都有,丰饶的五谷,茂盛的草木,奇花异草,一片自然花园,众多的鸟兽,野兽们之间没有强食,只是一起嬉戏玩耍,而鸾凤的和与共舞即是幸福快乐的象征, 广之野上生长有一棵神树为。《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有木青叶紫茎,,名曰建木……太暤,黄帝所为。”1976年广西文物工作队发掘的罗泊湾1号墓发掘出土的西汉树形青铜灯的主干为圆柱形,上细下粗,下端为宝瓶形,底座为覆盘形。从主干分三层向外伸出九条支干,每支顶端一桑叶形灯盏,主干顶端置金乌形灯盏。干、枝、叶、金乌分别铸造,用榫卯套扣,合成一体,可以自由装卸。枝干有长短,上层的短,下层的长,上下之间互相错叠,有重复。枝干之粗端刻有“×”形符号。这件铜灯正好枝在下,一枝在上。这个《山海经.海外东经》扶桑记载相合,但出土地点在广西,是古代建木生长的地方,故而,笔者认为罗泊湾1号墓发掘出土的西汉树形青铜应该就是建

落之处,位于西海(西方——蒙谷此处有一个 “乐园”名叫生长有一棵神树为若木(格之松)。《离骚》:若木以,聊逍遥以相羊。”王逸注“:若木在昆仑西,其华照下地。”《山海经•大荒西经》卷十六:“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之处,位于北海(北方——虞渊之),此处有一个 “乐园”名叫委羽生长有一神树为(槃木)。《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有先民之山,有槃木千里。”

太阳天天轮流从这几株树上升起落下,他们同为中国古代的宇宙四大神树。可见,古人认为浩渺的天穹实际上是由东极扶桑、南海建木、西极若木、北方日渡之处格之松槃木)等四棵神树支撑起来的,即使是太阳与众神也要循着这四棵神树攀缘上下。

正是以上盖天说的三个基本观点形成了“宇宙/世界”同构的秩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1

听众

2365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3-4-25
注册时间
2004-11-10
8#
发表于 2010-1-5 11:31:00 |只看该作者

好啦,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四海观点源自于中国古代的盖天说这种宇宙学说。

在古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感知与思索最终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易”学。 “易”学的固化形态表现为八卦图。关于八卦诞生和孕育的过程,《易•系辞上》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由此可知,“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最终本原,而“两仪”既可看作是由物质本原的运动所产生的阴阳两气,也可指天和地。阴阳两气相互结合然后产生万物。“阴”、“阳”概念的产生和形成就是先民们通过对宇宙万物矛盾现象直接观察得出的结果。“阴”、“阳”概念的形成为八卦的诞生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个案7  《易经》里八卦图有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它们在空间方位上完全相反

《易经》的核心就是天人关系的探究,认为天、地、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万事万物的荣辱兴衰都是互相联系的。对“易”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易经》里八卦图有两个: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它们在空间方位上完全相反

据传,先天八卦图为伏羲所创,《周易系辞下》曰:“古者包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伏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先天八卦图的理论依据是“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八卦相错”。因其为伏羲所创,故又称为伏羲八卦。其八卦的序数为一、二、离三、四、五、六、七、八。称为先天八卦数;先天之气是万物生发之源,也是堪舆的理气之源。春夏秋冬昼夜寒暑之理皆可由先天八卦推之。先天八卦与地理方位的配合关系是南、北、离东、西、东南、西北,西南、东北。在先天八卦方位中,南、北、离东、西叫“四”方位,其他四方位叫“四”方位。

后天八卦为周文王所创,也称为文王八卦。其排列顺序与中国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四季寒暑变化也有极其密切的关联。其八卦序数为一、二、三、四、中五、乾六、七、八、离,称为后天八卦数。八卦方位为“出乎,相见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 后天八卦与地理方位的配合关系是:代表东方,代表南方,兑代表西方,坎代表北方,此为“四”; 巽代表东南方,坤代表西南方,乾代表西北方,艮代表东北方,此为“四”。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地理方位标志法主要是在四海观点的观照下,分为五行体系和八卦体系两种。五行思想直接来源于古代五方观念,古代的五方观念源于在“四海”的基础上加一个“中”,形成东西南北中五方观念;在五方观念的基础上再加入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便得到“九”的格局,这个“九”的格局就是八卦方位系统中的九宫。所以在理论上,五行体系和八卦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都可用来反映和标志地理方位。以八卦体系为例,在八卦体系中,古人以中原为中心点,使用先后天八卦图方位作为空间方位系统应用于实践。

现在我们把四海这个十分经典的地理观念放入八卦体系来看,就可以发现,古人以中原的河南、陕西的西安、宝鸡、天水一线为中心点(北纬3435度之间,大体相当渭水和黄河中下游流经的地方,黄河源头大约在北纬35度线上),标志性的地理特征是中岳嵩山(1492米),位于河南登封县。其四海具体应该指向这些地方(只是大致方位,没有刻意追求精确):

东海位在东方(包括东南方到东北方),大致范围为现在的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上海等属于正东方及东北方,浙江、江苏、福建、江西等属于东南方。居住的民族主要是,标志性的地理特征是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海位在西方(包括西南到西北方),大致范围为现在的陕西、甘肃属于正西方,四川、重庆、西藏属于西南方,青海、新疆、宁夏属于西北方。居住的民族主要是。标志性的地理特征是西岳华山(2160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北海位在北方(包括东北方西北方),大致范围为现在的山西、河北、内蒙古北部等属于正北方,北京、天津等属于西北方,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属于东北方(以北纬41度左右为分界线,大体在黄河北上转弯处,即今秦皇岛、北京、张家口、大同、呼和浩特和包头一线,为古代中国农牧分界线),居住的民主要是;标志性的地理特征是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南海位在南方(包括西南到东南方),大致范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广西等属于正南方,贵州、云南等属于西南方,广东、海南、台湾等属于东南方,居住的民族主。标志性的地理特征是南岳衡山(1290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在中国古代,盖天说这种宇宙学说观照下的四海这种独特的描述华夏文明的地理语言是一个重要的具有法统意义的地理概念:它无形中成为历代王朝国家的疆域坐标、国土象征与地理框架(唐晓峰,2005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先秦汉代地图方位的表述与现在地图的通用表述方法方位正好相反:现在地图的表述方法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先秦汉代地图方位,按图记事以上南为先的模式其实就是按八卦图方位作空间方位系统使用,其方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不同的篇章结构主要表现为两种不同方位顺序和其差别的文化含义。一个人如果对中国古老的八卦方位记录系统不甚熟悉,仅从现在地图的表述方法出发,那么当他把八卦方位图系统使用的先秦汉代地图(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转换成现在地图的表述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时,往往会出错,这样,会导致位处(方)海的扶桑神树位处西(方)海的若木神树在古代文献中时常紊乱使用,如《楚辞.天问》:“和之未扬,若何光?”王逸《注》:“日未出之時,若木何能有明之光华乎?”这条文献资料说明东方日出处亦有“若木”。 另外,《初学记》卷一云:“日入崦嵫(亦曰落棠山),经于细柳(细柳,西方之野)。入虞泉之池,曙于蒙谷之浦(蒙谷,蒙汜之水)。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这条文献资料说明西方日入处亦有“(扶)桑树”。 袁珂先生则认为扶桑原本在东方,后才传播到了西方。这些意见似乎都可以解决扶桑若木方位上的矛盾问题,但恰恰忽略了先民对宇宙观念的系统认识:这是后人整合古代文献时把先秦汉代地图方位置换为平常地图的通用表述方法而导致的紊乱所致,由此导致东方桑树和西若木的位置相对换。

通过对“四海”的解读,可以发现,“南海”确实是相对于“四海”而言。这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记载,如周春秋之世的青铜器铭文有“南”、“仓吾”、“南”、“南国”、“南海”的记载。先秦诸文献提到的“南海”并非水名,实为地域名。如《尚书•禹贡》:“黑水,至于三,入于南海”。《诗经•大雅•江汉》也云:“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吕氏春秋•本味》还提到“和之美者……越骆之菌”(竹笋)及“饭之美者……南海之”(黑)。这些文献记载的“南海”其地望指的是当时中原以南的南方地区广大区域。

《山海经•海内经》卷十八:“南海之内,有衡山,有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 这里的衡山指的是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的南岳衡山。《山海经•大荒南经卷十五:“南海之中,有氾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与叔之所也。”上古传说中所谓的“苍梧之野”在今广西东北、湖南南部与广东西北部,那里有一座大山即九嶷山,相传舜葬于此。而“氾天之山”,据笔者考证,就是现在的大明山

以上史实足以说明:先秦以前的南海泛指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蛮荒之地”,地域大致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等,广西的桂中地区就是南海的中心区域(位于先天八卦图“四”方位中乾位)。

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后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先秦之时,今来宾市属于桂林郡地,而大明山地区属象郡范围。西汉元鼎6(111),在郁林郡置中(今武宣县)和桂林(象州县境),而大明山则属郁林郡的领宾阳县芦圩镇)所辖。到南朝梁任昉作《述异记》的时候,来宾境内设桂林郡,郡治在今象州、武宣两县辖地。而南朝梁时的大明山地区则属郁林郡临浦县所辖。

可见,秦统一六国前后,“南海” 实为秦代岭南地区的泛称:一是专指南海郡所辖的地区;二是泛指当时尚未臣服秦王朝的西瓯、骆越和南越族居住的岭南地区。

公元前204年,代行南海郡尉职务的赵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赵从前219年作为秦始皇平定南越的五十万大军的副帅,一直到汉武帝刘彻建元四年(前137)去世,一共治理岭南81年。南越国共经历五(赵、赵昧、赵婴齐、赵兴、赵建德),存在93年。在汉代的时候仍实行从天子大社取某方交给受封人作为封于某方的凭证。因此以赵封地的所在“南海郡”来泛指称岭南珠江流域广大地区为南海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以上的论述可见,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所记录的“南海”并非仅仅指秦统一岭南后设立的南海郡所属的地望,也并非是指现在的广东南海县,而是泛指中原以南的包括岭南珠江流域在内的南方地区广大区域,当时的大明山自然也包括在其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1

听众

2365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3-4-25
注册时间
2004-11-10
9#
发表于 2010-1-5 11:33:00 |只看该作者

3.《述异记》中有关“桂林有盘古祠”中的桂林并非仅仅是指现在的广西象州县,而是泛指现今以柳州、来宾、桂平、贵港等地为中心的广西壮族腹心地区

袁珂先生是中国第一位通过对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中有关“桂林有盘古祠”的记载的研究,指明“桂林盘古祠”在今广西象州县:桂林,置郡名;三国吴也设桂林郡;南桂林郡,其治所都在现在的象州。所以袁认定《述异记》中有关“桂林有盘古祠”中的桂林就是指现在的象州县(袁1979)。

据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张昭远、贾纬的《旧唐书.地理志》载:“江源多,不生杂木,故秦时立为桂林郡也。”秦代桂林郡的设置是“桂林”得名之始,但是秦时的桂林郡包括了现在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并不是今日桂林市所在地设置的桂林郡郡治为布山,位于今广西贵港境内,其中布山作为县的地名出现,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郁林郡条,布山被列为郁林郡所辖十二县之首。现代考古人员在贵港境内发现的出土文物和古城汉墓可以印证。

南越国时也有桂林这个地名。公元前112年,吕嘉反叛,汉武帝派遣军队分四路往南越平乱,《汉书》卷九五《南粤传》记载:“苍梧王赵光者,越王同姓,闻汉兵至,及越揭阳令定自定属汉;桂林监居翁瓯骆汉:皆得为侯。”苍梧王赵光降汉,封为随桃侯。南越桂林监居翁闻汉兵破番禺而归附汉朝,并“告瓯骆四十余万口降”。《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和《汉书》卷十七《景武成功臣表》也记载,汉元鼎六年五月壬申,南越桂林监居翁“封为,食邑830户。”南越桂林监居翁地据考证应该在现在的来宾市和贵港市境内。

汉平南越,在秦三郡的基础上置九郡,其中郁林郡置桂林县(象州县全境,县治设在妙皇下古城村边,遗址尚存)。这是史书记载明确指出汉初的桂林县其治所在象州县境之始。三国时,孙权建立吴国统该地,孙皓凤凰三年(274)分郁林郡地增设桂林、安、临贺三郡。其中的桂林郡,郡治武安(今象州县境罗秀军田村),统辖武安、桂林、潭中、中6县。隋朝潭中、中两县桂林县。开皇十二年(592)象州,此为象州得名之始。

现代桂林的行政建置始于西汉武帝时期,桂林郡与其并无直接关系。现代桂林之称,自南朝梁大同六年(540)置桂州府,治在始安县(今临桂县),是为广西称桂之始;唐代在今广西设置桂州总管府,治所今临桂县;到了宋代,称静江府城为桂林城几成惯习。如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宋之问《安秋日》有句:“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白居易《送严大夫赴桂林》亦称:“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明初在桂州设静江府,到了明洪武初改静江府为桂林府,治所在今桂林市。这便是“桂林”为政区之称从郡、县、州到府的历史变迁。可见,近现代的“桂林”一名始自唐代,具体是现在的桂林市。

而古代至秦至汉直至三国以前的这段时间内的“桂林”一名大概是泛指现今以柳州市(柳江、柳城、鹿来宾市(兴宾区、象州、武宣城)以及相邻的桂平、贵港部分地区为中心的广西壮族的腹心地区。

4. 具有显赫景观形象和浓厚礼法含义的大明山其地理特征与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所记录的“亘三百里的盘古氏墓”相吻

综上所述,从“桂林”地名的沿革变迁,笔者认为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所记载的盘古神话发生的具体时间大概是指由直至三国以前的这段时间。而盘古神话流传的大致地方是指现今以广西桂中地区的环大明山为中心的武鸣、马山、上林、宾阳和大明山外围的城、横县、邕宁、隆安、平果、田阳、田东、百色、都安、大化、巴马、东兰、凤山、河池金城江、天南丹、宜州罗城、环江、左市、扶绥、宁明、上、龙州、大新、天等、靖西、来宾、武宣、象州、柳州、贵港、岑溪桂平、临桂、灵川、钟山、平乐、荔浦、金秀、融水、苍梧、灵山等地的广西壮族腹心地区。

从地理上考察,桂中地区是一个陆内张裂的沉积盆地,具有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地层、地形起伏不大、植被发育程度中等、断裂构造部分为隐伏性质的特点, 而控制桂中晚古生代盆地发育的断裂主要为盆地北部的河池—宜州—柳州北边的东泉—鹿寨断裂带(呈近东西向展布); 东部的永福—柳州— 来宾断裂带(呈北北东向延伸)、桐木—妙皇—东乡断裂带(呈北北东- 北东向展布); 西部的大新—西大明山—越南高平省—越南太原省断裂带,忻城—融水—三江断裂带(地表由系列断层面倾向南东东或北西西的逆冲断层和轴面倾向北西或南东的不对称线状褶皱构造组成)、南丹—河池—都安—马山—武鸣—上林—宾阳断裂带(呈西北向东南展布);中部的大明山—来宾— 象州隐伏断裂带(呈北东东向展布,此即勾漏山脉之所在)等。这些不同方向的断裂组成了桂中地区基底构造的基本格架[31]在这些不同方向的断裂带中,以南—河池—都安—马山—武鸣—上林—宾阳断裂带为桂中地区地势最高的地方,此即大明山所在的山脉(图3、图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1

听众

2365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3-4-25
注册时间
2004-11-10
10#
发表于 2010-1-5 11:37:00 |只看该作者

大明山的地理位置处于广西中部偏西南宁东北部、红水河和右江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08°20′~108°24′,北纬23°24′~23°30′。北回归线穿过大明山中部。其山体走向从西北走向东南,绵延三百多里,五十多里,地势为西北及顶峰线一带高而东南低。

其实,无论从地理位置,或是周边的经济文化地位来看,大明山处都是处于古代百越民族西瓯、骆越和南越民族世居地的中心腹地,也是现代壮族地区的中心地带。历史上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大明山一直以来没有一部独立的山志,人们对它的历史沧桑知之不详。但是,翻开中国的古书,人们可以零星地发现汉文文献记载的大明山,古称氾天之山、博邪山、鎁山、五峰山、大明山、大鸣山、大名山、大山等[3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明山海拔1760 .4米,在地形起伏不大的桂中地区中部,其相对高差达1563,是桂中桂南第一高峰。从百里之外的地方遥望大明山都可以隐隐约约看见。在壮族民间,人们传说大明山就是祖宗神山、灵山。因为,大明山的壮语名字叫“Byacwx”。在壮族民间文学中,学者们把大明山译作岜赤”[33][34],在壮族民间山歌唱本中,一般记作“岜取山”[35],在壮族师公经书中记作“岜柱山”[36]和“岜社山”[37],其实意思都一样,“Bya”为山的意思,“cwx”为、灵的意思,直译就是祖宗神山、灵山的意思(在云南文山的师公道经书中,也出现有“岜柱山”,但是当地的人们一般都把“岜柱山”当作神灵居住的地方;在田阳田东巴马一带的师公道经书中,也出现有“岜柱山”,但是当地的人们一般都把“岜柱山”当作祖宗居住的地方;在环大明山周围的师公道经书中,“岜柱山”所指就是指大明山)。即为山的祖宗和“万山之宗”。《山海经•大荒南经》关于大明山古为“氾天之山”《淮南子.地形训》把赤水(红水河)视为帝之神泉的记载,透露了大明山在西瓯、骆越心目中可能是一座神山天梯的信息文献记载在五代十国(907960)时期,曾经有僧道隐伏在大明山中修练,由于有道行而得到当朝皇帝赐紫衣。如《旧五代史•书》卷四:“,镆铘山僧法通、道璘有道行,各赐紫衣。”据《上林县志》和《武鸣县志》转述历代志及民间相传,五代时确实有道人四、卢坐化于大明山的天坪上。现在民间相传大明山上的天坪是古老的鬼神妖怪和神仙经常聚的地方。“天坪仙圩”就是壮族人死后灵魂归天可以与神共度永生的地方——登之乃神

历代地方志书在记载大明山时,都说大明山“三百里”。如:

《大明一统志》记述大明山(大名山):“大名山在府(指思恩,今武鸣县府城镇)东三十里,一名大鸣山,与上林武两县接界,高数百丈,延三百里,上有风,高秀为府境诸山之最。”

《古今图书集成》也记载说:“大明山在府东三十里,止戈(清代武缘县止戈今武鸣东部的两江、马头、罗波、陆等乡镇及府城镇的一部分为清朝时的止戈)五图(今两江镇),与上界,高数百丈,延袤三百里,为思武诸山之最,上及飞来寺”。

 清乾隆六年(1741)知县县志》也载:“大明山高数百丈,延三百余里,下有神庙,古木连云,层峦目,武诸山之冠。”

可见,历代志书提到大明山时,都不约而同的说到大明山延袤“三百里”,这说明绵延三百里”的大山成了大明山最为明显的地理特征!这与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所记录的“三百里”的“盘古氏墓”地理特征是多么相似、多么接近啊

综观记载盘古神话的千古典籍,遍查全国盘古神话流传区的方志以及当地的地形地貌,与盘古化生神话密切相关的实景地名,唯有具有显赫景观形象和浓厚礼法含义大明山的地理特征与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所记录的南海“三百里”的“盘古氏墓”相吻合。况且,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所记载的盘古神话其所记载的具体地名如“吴楚”、“南海”、“桂林”等都可以落实在大明山的地理范围内。据此,笔者认定绵延三百多里的大明山即是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所记录的南海“三百里”的“盘古氏墓”的所在位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3

听众

6579

积分

东灵神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6-7-21
注册时间
2005-8-15
11#
发表于 2010-1-20 09:40:00 |只看该作者

汝可证此处有此物,亦可证彼处无此物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主题

0

听众

2619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1-7-19
注册时间
2009-5-1
12#
发表于 2010-1-21 17:29:00 |只看该作者

汝可证此处有此物,亦可证彼处无此物乎?

墨禀落卡,棍淘漠朝(zhao)篼禀召卡!

卡?奴隶的语言吗?你说你们祖先的语言也太不伦不类了!


呵呵~~`````现实很残酷`太残酷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主题

0

听众

2619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1-7-19
注册时间
2009-5-1
13#
发表于 2010-1-15 19:31:00 |只看该作者

对于龙?这种东西,以蛇鸟为祖先图腾的齐国,楚国,东方夷和南方越(上至任何国家的皇族下至平民)等各个中国古代王国疆域,好像根本就从未声称说过比他们祖先的原始图腾蛇鸟图腾更重要了,也从未将龙头加入自己的祖先图腾之中,好像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试想一下他们会出卖自己的亲生祖先吗?可以这么说直到他们的王国被灭亡的最后时刻,他们根本就从未以自己的祖先图腾蛇鸟去攀附炎黄龙图腾过,看下历史他们这么做过吗?

如果他们这么做了那么在未来公正的历史面前留下他们那些族群的名声就只有什么你应该猜得到?

虽然有部分专家教授和我们请教不明白的历史语言,历史生活习俗(互相对照之后这也让我们明白更多的历史遗迹,不过翻遍全部傣族也绝对找不出任何的盘古龙王概念),但我们不敢代表任何一方祖先或我们祖先的同族发言,是因为我们都怕在以后的公正的历史中留下攀附精神杰出的名声!

好好的想下去吧蛊先生!


呵呵~~`````现实很残酷`太残酷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1

听众

2365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3-4-25
注册时间
2004-11-10
14#
发表于 2010-1-6 09:01:00 |只看该作者

(三)图腾标准

1.古籍记载盘古的形象是“龙首蛇身”,说明上古先民是把开天辟地的盘古视为龙神来崇拜

翻开记载中国古代神话的集,发现传说遥远古代的某先民是“人首蛇身”真是何其之多也,如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极其显赫地位的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是人首蛇身。如《列子》记载:“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骨虎鼻。”另外,《山海经》和其他典籍中的好多神人如龙、雷神、共工等都是“人首蛇身”,可谓数不胜数[38]

而龙首蛇身的则仅有盘古一神。明代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九引《五历年纪》云: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毛发为草木。

《古今图书集成•功典》卷八三引《补开辟》也说盘古“龙首人身,神灵”。

由此可见,上古先民把开天辟地的盘古视为龙神来崇拜。在中国神话中,时代越早的神,与的关系就越密切,大多表现为人首蛇身,与相伴等形式[39]盘古为龙首蛇身,可见其是时代越早的神。

龙首而蛇身,可见在神话中,蛇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蛇,俗称长虫,是颇具神秘意义的。人们常对它的来去无踪、脱皮蜕变、水陆两栖、无足无而能蹿突腾越感到惊讶和恐惧[40]。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对蛇的崇拜几乎遍布各民族、各地区,被许多部族视作图腾崇拜物。另一方面,蛇又具有非凡的力量,原始人惧怕蛇的毒性威猛,则与自身不能控制深深恐惧的自然威力相联系,因而把蛇加以神化(或禁忌),从而形成风雷褚神形象。这样,被定位于神(灵祖)与世俗之间[41]一方面。原始人在原始思维“相似律”的支配下把蛇加以崇拜,将视为万物之始,所以便有了龙首蛇身的图像。龙首蛇身是人的似兽化形);另一方面,原始人在原始思维“互渗律”的支配下又对灵蛇的形象进行改造工程,把蛇视为灵祖,于是便有了人首蛇身。人首蛇身是兽的似人化(人兽同体)。从龙首蛇身(人的似兽化—形)到人首蛇身(兽的似人化—人兽同体)。中国神话中的蛇龙意象,折射出中国上古时代曾经有过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性的变迁:同是神话人物的发展历史进程,前者的历史比后者要长久的多,从到龙其形象的演变就是这一巨大变迁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2.把龙蛇和鳄鱼奉为老祖宗和承认自己为其子孙,既与祖先崇拜有联系,又与蛇和鳄鱼崇拜有联系,是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文化的典型

龙的原始图形是什么?现在学术界公认的关于龙的原形的来源最主要的说法是原型学说和鳄鱼原型学说两种。原型学说有历史文献记载而鳄鱼原型学说十分少见,如《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有曰:“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而庆富则龙为鳄鱼说,他认为“最早的‘龙’就是鳄鱼,传说时代的‘龙’就是人工驯养的鳄鱼”[42]

最早从学术的角度论述由来于蛇的学者是闻一多[43]。闻一多用古文字学、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列举了许多古文献的论据,同时采用了当时新兴的民族学、民俗学的方法和研究成果,认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崇拜被称为龙的某种大蛇的图腾团族,这一集团后来“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闻一多从图腾的角度主张作为合成兽的龙是以为基调而创造出来的[44]。闻一多之后李岳南[45]、李[46]、刘城[47]、钟敬文[48]、王维[49]、王明达[50]根据新的资料和不同的论点试图发展原型学说。刘城维和王明达则主张龙的原型是与同为爬行动物的鳄鱼。王明达认为鳄鱼才是龙的真正原型,龙的观念最早产生于信仰鳄鱼的南方民族中,这种观念后世传播到了中原地区。

把龙蛇和鳄鱼奉为老祖宗和承认自己为其子孙,既与祖先崇拜有联系,又与蛇和鳄鱼崇拜有联系,是百越民族文化的典型。如《说文解字》记载说越人是蛇种:“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太平御览》卷一七○:“闽州越地,即古东,今建州其地,皆蛇种。”《逸周书.王会解》说:成周之会,“东越海蛤,欧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于越纳姑妹珍且瓯文蜃,共人玄贝,海阳大蟹自深桂会稽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和《驻军图》上标有特殊的居民点君、垒君、部,以及“蛇障蛇上(里)、蛇下里”等,这里的蛇君所指的就是汉王朝通过长沙国在湘南民族地区设置、利用少数民族首领统治其民众的、相当于乡里级的行政区划名称,是岭北岭南的越人的居地,以他们的图腾物来标注地名[51]

古百越民族先民的拜蛇龙之风往往是通过断发文身的习俗来表现。关于越人对文身内涵的认识,史籍也多有记载。《礼记王制篇》曰:“东方曰夷,被发纹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汉代刘安《淮南子》也载越人“文其身刻画其体,内其中,如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害也,故曰以象麟虫也。”高注解说:“文身,刻画其体,内墨其中,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害也。故曰以象鳞虫也”。南方多为水乡泽国,百姓每天都要与水打交道,被各种水中动物冲击和威胁也是颇为常见的,将自己装扮成水中动物之形,而避免伤害或少受伤害,这是原始初民的自然而然想法。此外,他们又笃信神灵,认为水中遭灾或遇难多为水神作怪,而作为水神之王“龙”也自然是人们的膜拜对象。他们把自己扮成想象中的水神“龙”的形象,也是极其自然的事[52]

壮族作为百越民族西瓯、骆越先民的后裔,其文身也渊源久远。《尔雅》说壮族先民“黥面绣额,为花草、蜻蜓、蝶之状。《太平寰宇记》在言及宋代州左、右江各州的壮族先民时说:“其百姓题,齿,画面,纹身”。后代史志对此亦多有记载。

3.在大明山周围的桂中地区有龙蛇图腾崇拜的民间传说,以及与“盘古之君,龙首蛇身”之说如出一辙的龙首蛇身石雕像,从图腾标准来看,说明大明山盘古神话显然出自正宗

关于是如何演变为龙的?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有这样的解释:“西土司,蚺蛇过三十丈皆称。”《粤西丛载》云:“过三十丈者为龙”。另外,《述异记》也云:“五百年化为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化为角龙,千年化为应龙。”按以上说法,显然,按照排名顺序,古代中国龙的发展顺序是:蛇————蛟——龙——角龙——应龙。这与《淮南子.地形训》的说法有一点相异,即《淮南子.地形训》仅认为古代中国存在四种——飞龙、应龙、蛟龙、先四种龙以飞龙地位最高,其次是应龙。

总之,历史文献记载反映了壮族先民对蛇的观察素有大者为龙,小者称蛇的习惯,并且不同的年龄的龙其称谓不同。

在庆远、柳州一带即广西北部地区,龙王崇拜尤为兴旺。乾隆《庆远府志》卷二《坛庙》记载庆远府宜山县(即今宜山市)有龙王庙,“在府学东,旧有天庆观,元元贞间改名元扁题廖阳殿著,宋致和年号,相传柱盘二木龙……呼龙,乾隆初宜令杨师游祷雨有应,建小亭,树下龙神,后腹建庙于树前,本树益大,旧柱包裹将口口一奇观。”乾隆《柳州府志》卷十七《坛庙》记载柳州有龙王庙,“在小南门外,乾隆九年里重修。

现在在广西壮族民间口传故事中就是龙蛇并称,对龙蛇的崇拜也很突出。在广西大明山地区的武鸣、马山、上林、宾阳四县及其周围地区如果、隆安、天等、大化、都安、城等流传有蛇化为龙的民间传说故事。故事的大意是,有一老妇(是寡妇,人称“乜掘)在外面捡到小蛇,后把蛇养起来,后来为了使它长大,便砍断了蛇的尾巴,人称“ Daeggud话是秃尾巴的男子),老妇过世时,由蛇化为龙回来为老妇守灵、出殡, 把老妇到大明山顶上(具体的位置就在大明山的龙头山上,从现在大明山上的观日山庄——大明山观日出的最佳地点往南方望去,可以看见主峰龙头山—耸立南边,连绵群峰犹如蟠龙起舞),以后每年三月三还给老妇扫墓(拜山) 。这个故事就是有名的“特扫墓”故事。

由于“特扫墓”的故事是一则传统的民间故事。故而在对它的解读上不应该用神话研究常用的方法。众所周知,神话和故事的研究在方法上大有不同。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 神话中人类借助想象和幻想征服自然和支配自然,其中蕴含着大量蒙昧时代人类的文化信息,表现的是原始人类在“万物有灵”观念指导下的奇思妙想, 必须将其置于原始文化的视野下才能对其有所认识或了解。而对故事的研究重点却应该放在对其所表现的理性意识上,而断不可完全从原始思维的角度去考察[53]在 “特扫墓”的故事里,“乜掘”是寡妇,而寡妇的厄运直接就是“无后”。她们老死之后,无人祭祀,就成了“饿鬼”,多么凄凉!故事就让“特”这类精灵充当了尽孝的儿子,为老死的妇人出殡, 把“乜掘”抬上大明山埋藏,并每年都来扫墓。在当地人来看是尽了孝道[54]。什么是孝道?《论语•为政》载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无”,事后又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特”身上,凝聚了东方民族特别看重传宗接代的文化传统观念。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居住在大明山周围的壮族群众历来把大明山当作宇宙或祖宗神山看待,人死后灵魂都要归于大明山,即“魂归岜社(大明山)”。现代居住在大明山周围的壮族群众历来把大明山当作宇宙或祖宗神山看待。在大明山周围的人们对老人表孝道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dai cij   ram  hwnj  Bya cwx  bae”,即“人老死后抬上大明山埋藏”,当地的壮族群众在人死后都要请师公和道公前来念经举行葬礼,把死者灵魂送归祖宗神山大明山,此即所谓“魂归岜社(大明山)”。民间相传大明山“天”是壮族古老的鬼神妖怪和神仙经常聚集成的地方。

民间口传故事每每虚幻而生动,但是在现实的历史上,“特扫墓”的故事在俗世中也有着具象的影子。你看,在 “特掘扫墓”的故事里,“特”是主角,“乜掘”是配角,主角“特”在配角“乜掘”的关照下,由蛇化为龙,“特”的主角特色由始至终都被强调着,并煞有介事的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武鸣罗波镇的布凌村有龙,传说是“特”成龙之地。在武鸣县的罗波有罗波潭、上林县塘红乡的石门村有石南海(这个的水面约60亩,海底冒出清澈的两大喷泉,静静地流淌出一条20米宽的小河,灌溉河畔的良田,流向珠江入海),这两个潭底据说都是“特”的龙宫水府,正可印证了《管子.形势》:“蛟龙得水神可也”的说法。武鸣县两江镇合耸村后大山谷石壁间据说也有“特”庙。与龙有关的地名也相当多:如大明山东南方的龙湖,大明山东麓的大龙洞、大龙湖,以大明山主峰命名的、大明山脉东南部分的龙山自然保护区,都和龙的文化内涵息息相关[55]

人首蛇身的例子,有现代出土文物可以作为佐证,如山东济宁地区嘉祥县武氏祠汉代画像石刻,西壁首图就是伏羲女娲造像,蛇身人首盘结而立。而龙首蛇身的盘古一有没有现代出土文物作为佐证呢?在别的地方没有发现,但是在大明山周围却有着令人称奇的发现,当地到处都有龙首蛇身的图腾石雕像,村民把这种龙首蛇身的图腾石雕像视为龙神来崇拜,对龙神的崇拜成为大明山文化的主要精髓和灵魂。

如在大明山西南麓武鸣县两江镇龙村的石雕像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高约1,整体如一只大蟒蛇(图5)。当地人把这龙首蛇身的图腾石雕像称为“特”,即秃尾龙。石雕刻随意,形象,用刀圆润,无棱无角,具有明代石刻风格[56]另外,据调查,在大明山的东麓上林县,只要在河流上建石拱桥的,桥上必蛇首秃尾的蛇神像,以作镇桥之用,而蛇首都面向石南海。过去村村寨寨都有龙石雕,头部像蛇首,身像狗,像蛇,立在村口或是祖坟前,作镇邪之用。在文革中要一切牛鬼蛇神的浪潮中,龙石雕多被毁掉,但也有幸存的离石南海四里地的长帅村。另外,从石门到周安到水河边以及城县城,一路也都有龙首蛇身的图腾石雕像,而且龙首蛇身的图腾石雕像的朝向都是面向大明山。如在距离石门两公里处的石南海故道的双好桥上,有两个似龙非龙、似凤非凤的石刻蛇头,秃尾,面朝“敢仙”方向;在蓝干河边的龙祥村长帅庄,该庄的庄前、后也分别保存有一只石刻蛇头,蛇脖子上挂有一只葫芦。周安村的增福庄,也有两只蛇头,一只胸前刻有“泰山石敢当”,一只刻有“龙飞凤石”的字样。在周安的横山桥、周安桥、永吉,也都分别刻有两只似龙非龙、似蛇非蛇的头像,这和壮族“龙即是即是龙”的观点相通[5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1

听众

2365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3-4-25
注册时间
2004-11-10
15#
发表于 2010-1-6 09:03:00 |只看该作者

在大明山周围有如此之多的由蛇化为龙的民间传说故事和实物的龙首蛇身图腾石雕像,这与文献记载的“盘古之君,龙首蛇身” 如出一辙,由此,笔者推断,这个所谓的“特掘”其实就是以盘古为原型。在大明山周围的桂中地区有龙蛇图腾崇拜的民间传说,以及与“盘古之君,龙首蛇身”之说如出一辙的龙首蛇身石雕像等等造型,正相互辉映,都象征着西瓯、骆越的盘古崇拜信仰。

遍查全国盘古神话流传区的神话传说和出土实物,唯有大明山周围地区有由化龙的传说故事,并有与传说故事配套的实物“特”(盘古)龙首蛇身石雕像,并处处显示出其图腾身份,这些与明代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九引《五历年纪》所云: “盘古之君,龙首蛇身”之说如出一辙。出土实物与历史文献记载相印证,说明具有龙首蛇身图腾石雕像特征的大明山盘古神话显然正宗。

(四)敬祖标准

在神话流传区,人们对神话人物崇敬程度的深浅是神话产生根源地的标准之一。在大明山周围地区,人们对祖先盘古的崇敬程度达到了极致。

1.在红水河流域周围流传的壮族麽教经诗《布洛陀经诗》中的布洛陀和盘古一样同为开天辟地神。在布洛陀经流行时,当时还没有盘古这种说法,后来,盘古神话开来,人们又把盘古神话糅进布洛陀经中

壮族麽教经诗《布洛陀经诗》作为民间宗教麽经的经典,以诗的语言和形式, 生动描述了布天、造地、造太阳、造日月星辰、造火、造谷米、造物件等的造化过程。告诉人们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农作物和牲畜的来历以及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布洛陀经诗》及其神话主要流传于西江中上游流域, 其中国内主要在红水河及其上游南、北盘江流域, 右江及其上游驮娘江、西洋江流域, 左江流域, 邕江流域, 柳江上游龙江流域, 红河上游盘龙江和普梅河流域。国外的越南北部地区、老挝和泰国也有布洛陀神话传说。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心目中创造万物的神,其主要事迹就是开辟天地和化生万物[58]。现在在壮族地区,布麽和道做法事,都要《布洛陀经诗》, 以传颂、崇拜和祭祀布洛陀,而此类活动已成普遍习俗[59]

从当地民间传说和《布洛陀经诗》的内容来判断,姆勒甲和布洛陀两位神祇名字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进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姆勒甲和布洛陀两位神祇处于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变化,布洛陀是父系氏族社会时代壮族先民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他不仅是行政首领、军事首领,而且按照氏族部落社会的习俗,他兼有祭司的职能,是本氏族的宗教领袖,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受到人们的尊崇,后来人便把本氏族部落的兴衰过程,本氏族部落所创造的业绩,例如钻木取火、疏通河渠、建造房屋、发明渔猎、发明稻作农耕等等,都集中到他的身上,使他成为本氏族部落的始祖神、创世神和宗教神,并成为维系本氏族部落或更大的人们共同体的团结的精神力量[60]同样,在壮族人民心目中,盘古也是作为开天辟地神,其主要事迹也是开辟天地和化生万物。在桂中桂北地区,公道做法事,也都唱盘古。显然在壮族祭祖的神里他们都居于显要的地位。

那么布洛陀与盘古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而盘古又与前文提到的“特 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三国吴人徐整所著的《三五历纪》、《五历年记》所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人们对远古社会形成和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追忆,表明盘古所处年代是旧石器时代(170万年前~1万年前)。按古书所说还是一个“混沌时代”,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到了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所记录的盘古神话,盘古有了“变化”:盘古最初当是伟大的女性。到了夫权时代,确立为男性。有了夫妻形式的时代,才有“盘古夫妻”的说法。而盘古一词的出现,已经是经济发达到了一定程度的阶段,应该到了新石器时代[61]只是盘古神话由于流传时间较长,又无系统整理,所以灾难重重——盘古神话发生在南方,但是在南方民族远古时候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好多口头民间传说没有记载下来。

众所周知,中国传说的古史系统, 不是自古就有的, 而是由不同的时代“层累式的造成的”,这就是顾颉刚先生有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他把这个基本的古史观的思想内涵及历史演化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时代愈后, 传说的古史时期愈长”。第二,“时代愈后, 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我们对于古史, 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真确的状况, 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62]

由此,笔者推断,百越民族西瓯、骆越、南越地区的历史,也层累式的造成的”:布洛陀为人之语,是壮语的神名,是壮族先民原始的开天辟地神。汉语名的盘古则是后来传说之开天辟地神,盘古的原形应该就是布洛陀。布洛陀经诗流行时,当时还没有盘古这种说法。汉语名的盘古一词显然系汉人对南方语言的音译。后来,盘古神话流开来,人们又把盘古神话糅进布洛陀麽经诗中,所以,才有了《布洛陀经诗》中的局面:民间二神同立。如《布洛陀经诗》中,布洛陀就是壮的至高:他为人创麽教,经书,祭鬼招魂,安定天下。他智慧过人,连盘古圣人都要向他请教。麽公经典也屡屡布洛陀“在上方看到一切”,他派盘古王开天地,盘古阳间,天王氏天,四脸王造十二月十二日,他指示人用铁柱顶天往上方,地降往下方。天小地大,地做山坡,地做山坳,天地。盘古神百姓,老君下方十二部族。教伏羲兄妹杀牛敬祖宗,耕作大王教人耕作[63]二神同立之现象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是文化交融的产物。

从时间序列上来说,在百越民族西瓯、骆越、南越地区,出现最早的神话人物是布洛陀,到了三国时代以后则出现了盘古,到了明代的时候出现了特掘”, 可谓“时代愈后, 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特掘”的原型是盘古,盘古的原型是布洛陀。正是“层累式的造成的”历史带给了后人诸多想象的空间。另外从神话的分布地域来看,以中的大明山为中心,大致形成了一个以盘古为主神的信仰最内卷的是流传“特”故事,主要流传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武鸣、马山、上林、阳四县及其周围地区如果、隆、天等、大化、都安、城等地,信仰圈的最外卷的是布洛陀,主要流传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最围的百色市、河池市、左市、南宁市以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在信仰圈的内卷和外围的过渡地带流传的主要是盘古神话,主要流传在桂中桂北桂南以及湖南、广东、贵州、云南一带。

2. 以大明山为中心的桂中地区大量建有崇拜龙神的庙宇和盘古

经实地调查,在来宾市所辖的象州、武宣、兴城等区、县,贵港市所辖的桂平市,柳州市所辖的柳州市区及柳江、安、鹿寨等县,贺州市所辖的八步镇,已发现42座盘古庙。这些庙宇主要是根据当地文化部门提供的线索前往考察,并非是全面普查。所以,桂林郡区域修建或保存的盘古庙远远不止此数。在广西的临桂、灵川、义宁、修仁、罗城、全州、贺州、富川、钟山、平乐、荔浦、金秀、柳江、柳州、贵港、城、岑溪、南丹、宜州、融水、苍梧、百色、宾阳、灵山等地,目前都还保存有盘古庙凡是有盘古庙的地方,每年都举行隆重的祭祀盘古活动。

首先,数量如此众多、分布如此广泛的盘古庙,堪称全国之冠,说明历史上两广地区以盘古神话和盘古信仰为核心,以盘古祠庙为载体构成的以盘古文化为标志的“盘古国”存在的真实性;其次是在桂林郡地共发现近40座盘古庙,其中仅武宣一县就有26座之多,特别是在武宣县东乡镇的东乡河沿岸,几乎村村都建有盘古庙,地理上相连成片。其盘古庙数量如此之多,分布如此密集,同样为全国其他地方所未见。正是这些实证资料,印证了昉《述异记》记载的真实性和可信性[64]

据中央民族大学蓝多民教授的调查,在宋、明代年间,在上林县石门村的几个村庄,分别为蓝、韦、覃、谭、黄几大姓的乡亲,都称“特和“乜掘”为他们的祖先,壮话为“miuz daeggud 意为“特掘庙”,争了几百年之后各姓氏来一个大妥协,在山坡上共同为和“乜掘”立庙,用谐音起庙 Miuz gong caeuh”,即公周庙按照当地的壮话意思叫“我们的老祖宗庙” 是各姓氏的共同祖先,历代香火鼎盛(蓝多民:至高无上的壮族女神——龙母http://bbs.shanglin.net/上林网 )。

以上说的是在大明山的东麓有盘古庙的情况。其实,在大明山的西南麓也一样有盘古庙。

武鸣罗波在清代,传说是“特”的龙宫。罗波潭旁边有一个罗波庙,庙宇位于风光奇异的罗波潭边。罗波位于广西武鸣县城东22公里的罗波镇小学西侧,其西北约50为罗波街墟庙坐向为辰山戌向,单层三开间,为石基,砖墙、石柱、瓦面的砖木结构。现存的主建筑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五年,原来有三进,现保存完好的有二进。神像也在民国年间被毁,现在的神像是1999年群众自发捐资重塑的。供奉的神祇“特掘”、“佬仆”、岑瑛、神农、观音、关公、岳飞、土地等。“特”是罗波供奉的主神。“特”当地人也喊作“”,由此可以说明罗波庙是一个龙神庙 晚清至民国年间,武鸣本地文人及外地来武鸣做官的文士,写有不少咏叹”的诗。最有名的就是清道光七年任思恩知府李彦章的《窟潭》: “一壶天作九华开, 面面清印月来。龙常时剑气, 螭肠何处选碑材。云烟蒸蔚随神雨 城郭荒唐鬼才。莫怪三山成本, 眼前真有海如。”清代武鸣举人黄思让对罗波底神龙仰月蟠”很是赞慕,也写有《罗波龙》:“一泓溶漾渺漫漫,底神龙仰月蟠街竹照空沙尾静,抢珠潜隐水晶坡浮落日铺红縠,光映川枫浸碧澜 莫道容身非禹浪,一声雷震云端。”

 横县也有盘古庙。横县南乡镇治所5公里的松柏月村旁的丘陵,有盘古庙的遗址。盘古庙始建年代,废记年代已不可考。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到盘古庙 (1950年停止,1995年恢复庙诞)的百姓有两万多人,进行庙诞活动的壮族、汉族百姓们说,我们是为了纪念盘古开天辟地造福于子孙后代,并教育子孙永世不忘。历代人、汉人都怀念盘古这位开天辟地的英雄,只有这盘古庙活动,才能说明盘古庙的兴衰及远古的神话对今人的微妙影响[65]

读者君也许会感到奇怪,为什么笔者把桂中地区都归入大明山范围呢?正如笔者在前文所说的,桂中地区是一个陆内张裂的沉积盆地,东部、西部、中部都有不同方向的断裂带组成了桂中地区基底构造的基本格架。在这些不同方向的断裂带中,以南丹—河池—都安—马山—武鸣—上林—宾阳断裂带为桂中地区地势最高的地方,此即大明山所在的山脉,而其他的断裂带都源出大明山而且地势都比较低。大明山—来宾— 象州隐伏断裂带为大明山的余脉,在风水中,山脉龙脉,龙脉隐伏所到之处,都跟最高山脉有关。风水格局讲究的是百里江山一瞬间,大明山的东麓过去就是江来宾,因此,来宾市所辖的象州、武宣、兴城等区、县,贵港市所辖的桂平市,柳州市所辖的柳州市区及柳江、安、鹿寨等县以及武鸣南宁横县甚至更远的广东一带都可以和大明山有联系。明堂前面就是横南宁,再往前就是“广东大海作明堂”。 所以,在前文的明朝大明山的风水留题中,就有这么几句:“横洲南宁作案,迁江来宾降波毡。

正是大明山这个地区的风水形峦格局决定了它周围的人文环境,因而在大明山地区人们建有崇拜龙神的庙宇和盘古庙,在做法事时,师公们仍以神唱(第一人称)的形式,歌颂盘古开天辟地和垂死化身的神话。人们对祖先盘古的崇敬程度达到了极致,把盘古作为自己的祖宗来敬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1

听众

2365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3-4-25
注册时间
2004-11-10
16#
发表于 2010-1-6 09:04:00 |只看该作者

(五)活化石标准

现在还挂在人们口头上的神话,被专家称为活化石。它的数量和当地人们的知晓度是体现神话传说根源地的标准之一。

1.在壮侗语民族的开天辟地神话、化身神话、兄妹婚再造人类神话中都可以找到盘古神话的身影,盘古神话是壮侗语民族共享共存的族际文化

现在学术界都公认,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黎族等在内的壮侗语民族是华南珠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他们在远古时期是同一起源,都属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后裔。

壮族民间神话传说的故事》中有盘古再造人类的故事,广西文联的农品和曹廷伟等主编的《壮族民间故事资料(第一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4月)和蓝鸿恩主编的《壮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9月)这两本书都已经收录了。壮族民间文学家蒙光朝《壮师剧概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在介绍壮师剧剧目时,其中的剧目就有《盘古》,其剧情大概与《布的故事》相似。覃彩銮主编的于2005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多维视野中的来宾壮族文化》中记载有在来宾搜集得到的《盘古兄妹》故事。其中《盘古兄妹》又有《水泡天门》《布》《葫芦兄妹》《同古》等多种名称。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编辑委员会编纂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的《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中,也收录了靖西县的黄小明演唱的黄伟搜集的《盘古歌》。不累赘,以免枝蔓

在壮侗语族八个民族中普遍存在有开天辟地神话、化身神话和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神话,如过伟教授的《毛南族文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中就有毛南族洪水遗民盘兄古妹育人神话《盘兄、古妹的传说》,布依族《盘果王》、《盘古王》等。在壮侗语族八个民族的神话其包含的大概内容是:(1)日;(2)为得到雨水与天上的雷公作斗争;(3)智捉雷公;(4)兄妹得到雷公送给的牙齿种成大葫芦;(5)雷公兄妹得水喝逃回天上降大雨天下;(6)兄妹坐进葫芦躲过灾难,世界只剩兄妹二人;(7)在仙人的劝说下兄妹结婚;(8)兄妹婚后生出磨刀石一样的肉团;(9)兄妹把肉团剁碎到四野再造人类[66]。在这些神话内容里都可以找到盘古神话的身影。

2.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桂中地区,盘古开天辟地和垂死化身的神话,至今仍以神唱(第一人称)的形式,大量地保存在壮族师公们用古壮字书写的唱本里

笔者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桂中地区如武鸣、马山、上林、宾阳、都安、巴马、东兰等地做田野调查时,在当地的壮族师公中搜集到他们的唱本(壮族师公的唱本材料为用树皮做原料生产的一种纸即纱纸,唱词内容用“土造方块字”即古壮字记录,由师公一代一代地珍藏、保存和传承,这类用纱纸撰写的宗教文书文本对于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来说是极为珍贵的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证据),唱本中有如《》、《盘古》、《三皇》、《三界科》、《雷公雷母》、《雷大帝》等,还保留有盘古哥哥与盘古妹妹开天辟地后,兄妹结婚,创造人类的神话。

在大明山外围的广西来宾市所辖的兴宾区、合山、武宣、象州、忻城等县市,这些地方的麽公师公道公的唱本中凡是涉及盘古部分,其内容主要是以神唱的方式赞颂洪水遗民盘古兄妹婚造人伦功德为核心,有关盘古开天辟地的情节内容比较少。如来市就有还广为流传着盘古兄妹再造人伦的神话故事、用古壮字抄写的赞颂盘古开天地造人伦功德的师公或道公唱本、演唱“水泡天门”的师公戏《水泡天门》等[67]来宾市的壮族盘古庙会2006年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来宾当地,人们把盘古敬奉为创造人类的始祖。每年农历春节或六月十八日,定为盘古的诞辰日,农历六月十八日至十九日各村都举行隆重的祭拜盘古、盘古像游村活动。另外农历六月十七、十八日两晚还举行有祭祀盘古壮师剧演出《水泡天门》《唱盘古》等剧目活动和“唱欢”。

蓝柯在宜州市的龙头、德胜, 河池市金城江区的白土、东江,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思恩、大才、水源一带也收集到内容大致相同的壮歌《同古》的手抄本, 全部古壮字抄写。他还了解到, 在宜州、金城江区、环江一带做还愿等法事的麽公唱本中也有壮歌《同古》, 也是用古壮字抄写[68]。关于宜州的壮歌《同古》,笔者通过查询,发现在“春绿宜州文化网”上的“三姐歌谣文化首页”中的 歌谣集锦 《宜州山歌三套集成(壮族神话)》说的是《盘和古》(http://www.25yz.com/sjwh/2008/0901/article_174.html),宜州的壮歌《盘和古》也是以洪水遗民兄妹婚为核心的盘古神话,在《盘和古》唱词中有“水泡了山寨和顶天柱次山”以及“行架上到顶天柱——山上,看见一对名叫汉彭的鸟”等词句,这里的“天柱——次山”是什么意思,可能翻译者都没有搞清楚,其实,就是大明山的壮语名字 “Byacwx 壮语的“cwx”译为汉语有“次”的味道, “cwx”的直译就是。“Byacwx”直译为“次山”,也即就是顶天的柱山,是为山的祖宗和“万山之宗”。

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武鸣、马山、上林、宾阳等四县麽公师公道公的唱本中,单独有《盘古》这样的唱本,《盘古》唱本主要以盘古开天辟地的情节为主要内容,叙述盘古的开天辟地业绩,把盘古王献身开辟天地的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另外的唱本如《》等则以唱的方式赞颂洪水遗民兄妹婚为核心

个案9 武鸣壮族师公跳神中的《盘古唱》赞歌

  泰山盘古,大岭盘古是我身,庚子其年造天地,盘古出世到如今。自我盘古出世,造化天盘及地盘。左眼化为日宫照,右眼化为太阴。骨肉化为山石土,头脑化为黄金银,肚肠化为江河海,血流是水去无。手指化为天星斗,毛发化为草木根,只是盘古有道德,开天立地定乾坤

另外一首盘古王歌唱道:“一去了一当,先王盘古出来。天皇地皇人皇降,三皇五帝定太阳。但打开天地日,又无日月昏昏。先王头发化草木,连心十指化石山。将那两眼化日月,日照山河太平。两耳将来化卦子,鼻孔将来定阴阳。一口牙齿化头,骨肉将来化泥尘。大肠化为五湖海,小肠化为五岭盘王一身都化,一身化留英名。酬你台上来请,先王盘古来临”(胡忠实:《试论盘古神话之来源及徐整对神话的加工整理》,盘古文化网)。

另外,笔者在广西马山古零镇集得到的《盘古唱本中,除了叙述了盘古辟天地的业绩外,还明显提到古人选定明山天柱(神话中雷王砍顶天柱的地方,就是现在大明山上的天)。

个案10 马山县古零镇《盘古唱词

烧烟香蜡凤还山,开天盘古降古坛,昨夜你在西眉庙,功曹持送到家。生得盘古下马来光临,进来按护(斋)场,鼓手,伏羲姐妹又来临,昨夜你在西眉庙,功曹持去登临,生得伏羲下马来光临,进来按护这丧(斋)场,奉烧香,三皇大帝香茗,昨夜你在西眉庙,功曹持去登门,生得三王下马来光降,进来按护这丧(斋)场,故事凤呀凤,打马来中,你住四眉大庙,才到这现场。这场不来到,过后无用,盘王住州府,持柬入纷纷。那时出了个盘古,原来是他天堂,那时出了个鲁班,造房屋给人们住,任由天下百姓人,总有二成是穷人。咱们不正,请木匠来安,那时有了个盘王,造成世界天和地,创造人民的故事,万世有恩德。找出和田,造成山水和世界,低处作水田,高处作旱地,三兄弟三王,因银块而死,人人心急,留银块成石。山下无数,兄弟相残,两兄长精明,死于饭和菜。两兄心不诚,大路挖陷阱。弟弟心不正,午饭下毒药。个个想独拿,无数鬼抓尔。个个想要。钱多归天。依与子妹,一同造人民,人全天下,出自本心。只因水淹天,才给你们婚配。老君来断定,兄妹和婚姻。洪水淹到大明山,大明山顶。水淹到眉山,剩伏子妹。任蚱蜢飞虫,畜生来箕中,水淹人仅剩。上香主人,上香降临。斟酒吧主人,斟酒给神饮。上香上三根,六庙遍天下。自收自归位,太爱才降临。

阳首调,首又打还山。生打鼓声另一调,开天盘古降古坛。今朝在西眉庙,功曹持柬去呈郎仙郎听到书柬请,急派潘当放坐骑。只盘古会放马,又一只牵一只。马儿鬃毛飘飘,兵勇奔跑跟前。马儿鬃毛飘飘然,兵勇奔走马前。兵勇后又排前,盘古骑马走中间。马不用,一抽一到坛前。来到前勒住马,社王持茭洒君马,三师拿简接坐骑。酒浆金杯放手,金杯酒浆八杯。碗碗尽叫放郎手,上供酒浆金黄,酒浆入杯黄似糖也得喝,戴上面具赞美,不唱前王和好汉,诉说当年父母生,丙寅丁卯生盘古,来造山河地理人,来造山河及地理,天高地才不平,天高地才不正,没有日月照光明,去到佛山请大佛,安排日月照光明,每年安排十二月,每日安排十二时,每月安排三十天,正月初一始建,东来山台地华开,南来六害地名,西来江山公开,北斗何老星斗,鲤鱼河边水边,河流中间水转入,河边石头水边,田园正是盘古身,大路正是老君田园正是盘古身,父辈吃过儿又,父辈吃过儿又接,儿子生子有生,只盘古造天地,造就天地造人民,只叹玉翁两兄妹,妹妹造地哥造天,哥哥天天也,妹妹造地地也平,天上就造成星星,地上连造风,盘古造狗给咱狗吠,神农造米给咱吃,盘古造牛给犁田,盘古造鸡给啼鸣,猫儿火烤,承郎造肉给咱吃,造成葫芦平地海,七星八卦相通,造成东南与西北,东方水北造雨,造成五行与八卦,选定大明山天柱,只公公皇帝子,他去落座花园中,你视花草如稻米,双手接受拿来吃,你吃花儿才下肚,身子怀孕生子民,身子怀孕心有喜,生得天子下凡民,第一生得上清,上清化为平先公,第二生玉清,玉清化为先公,第三生太清,太清化为先公,第四生得四师,四兄弟四方天,第五生得道德,半边做佛半做人,一边做皇帝天下,一边做管阴间,泰山泰陵盘古,泰山泰陵盘古住,泰山泰陵盘古气,山河地理盘古(黄世杰搜集,原文为古壮字抄写本,见图6,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蒙元耀教授整理翻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1

听众

2365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3-4-25
注册时间
2004-11-10
17#
发表于 2010-1-6 09:05:00 |只看该作者

古零镇师公《盘古》唱本唱词中明显有盘古开天辟地的情节内容,如“那时有了个盘王,造成世界天和地”。“ 丙寅丁卯生盘古,来造山河地理人,来造山河及地理,天高地低才不平,天高地才不正”、“田园正是盘古身,大路正是老君肠,田园正是盘古”等等。“安排日月照光明,每年安排十二月,每日安排十二时,每月安排三十天,正月初一始建”,在古代,只有王者才可以制,盘古能制,可见,古人把盘古当王者看待。另一方面说明马山县古零镇一带的师公《盘古》唱本中的盘古神话具有开辟天地的性质,所有这些都与任昉在《述异记》中所记载的盘古神话时提到“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十分吻合。

   总之,神话传说和宗教是文明中最强有力的特征,始终是过去和今天的文明的中心问题。如前所述,盘古神话属于天地起源神话,其核心问题是开天辟地,即盘古是开天辟地的大神。而在大明山周围一带的师公唱本唱词中有盘古开天辟地的情节内容,盘古开天辟地和再造人类的神话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桂中地区出现,显然也说明大明山盘古神话为正宗。

(六)民俗标准

1.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桂中地区有三月三盘古特掘)民俗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官民()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对于三月三日,汉应劭《风俗通》曰:“按周礼,女巫掌岁时以除疾病,禊者洁也,故于水上盥洁之也,也,邪疾已去,也”。《韩诗》曰:“三月桃花水之时,郑国之,三月上巳,溱洧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续魄除不祥”。《汉书》曰:“太后春幸蚕馆后列侯夫人遵灞水而除”。因此,可以看出三月三是与水有关的日子。三月三与水有关,而水是阴的表现,所以可以这样认为,三月三是阴的发生时间。

在广西,三月三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早在1983年就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确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并于20065月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民间相传是为纪念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而在大明山周围地区的武鸣、上林、马山、宾阳、城、山、来宾等的壮族民间也相传为纪念“特”的节日,每当三月三季风一来, 大明山周围的壮族老人就会说:“特来扫墓了。”当地村民认为“农历三月三日是特掘给老母扫墓的日子”, 更是青年男女集会唱歌的歌节。如,在罗波潭的沿江两岸是著名的廖江三月三歌圩所在地,每年的三月三至三月十三,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对歌活动。宾阳甘棠、和吉、洋桥等地的壮族同胞也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壮族歌节,是时,男女青年在歌圩上交流歌艺和谈情说爱,别有一番情趣。 “特”(秃尾龙)扫墓故事产生于珠江流域,贯穿两广的珠江干、支流流域是特掘扫墓故事的兴盛区。如在珠江流域下游的梧州、广州一带,每年清明前后,都要刮一场风,人们也把那场风叫做“秃尾龙拜山”,意思是说“秃尾龙”回家扫墓。如前文所述,“特掘”的原型应为盘古,所以,纪念歌仙刘三姐只是表象。人们之所以把三月第一个巳日称为“上”,从纪日的视角来看,所谓,是地支中的干位。在十二生肖中,,而南方农谚历来有“三月三出山。九月九蛇进土”一说。在堪舆学上,位于北方叫,玄武指的就是龟蛇。在道教中,农历三月三日,是道教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的寿诞。广西的真武信仰很兴盛,不仅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庙,而且流行在三月三庆贺真武圣诞[69]。据清沈自修《西记》:“宣化(邕宁县)、武(武鸣县)之俗,三月三日,各村以乌米饭真武。”《隆安县志.地理考》:“三月初三,北帝诞。”民国《贵县志.风俗》记载“三月三日,有武当帝与天后龙母”的活动。来宾(即今来宾县),“最崇奉者为玄武神,号曰‘北极玄天上帝’,帝’。县城北楼及江、寺脚、大湾、三墟皆立庙专。岁夏历三月三日,赛会游神”。近世的壮族仍在三月三建,俳优歌舞,祭祀保护神真武大帝。从表面上看,在三月三的壮族地区青年男女集会唱歌,因为刘三姐是歌仙,所以后人附会为三月三是纪念歌仙而形成的节日,其实,其深层次的缘由是宗教祭祀上,如人们对真武大帝、特掘等祀奉,应该是基于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广西三月三的起源与盘古神崇拜有关。崇拜的背后显然隐藏着一种有关礼仪的政治话语。

徐华龙认为农历三月三,是相传的盘古爷的生日。为什么将盘古的生日定于三月三,他认为其中就隐藏着今人难以捉摸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传统的阴阳观念。三月三象征着,因此可以看出盘古文化属于一种阴阳八卦里的阴。盘古是神,他的生日是人给定的,这里必然会藏有地方历史的文化因子,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人们在给盘古定下生日的那时候起,就使得盘古生日带有人文的痕迹[70]

2. 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桂中地区有崇拜龙蛇的种种习俗

人类学家历来把民间习俗看成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更将其看成是一种生活的记忆。这种生活的记忆常常把遗留物转变成为具象的日常生活,或者表现为文本被实践,使得记忆在现实中复活。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桂中地区在对龙蛇崇拜的习俗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1974119日~20日,广西武鸣县马头公社全苏大队第一生产队农科组的几位社员在苏村全苏勉岭挖出一件兽面纹提梁铜卣。这件铜的提梁是陶索形的,颈部有夔龙纹,腹部有兽面纹装饰,底部有金文“天之父”三个字,是商代晚期文物。笔者认为大明山下元龙坡的铜西瓯、骆越(埋)礼拜山岳(大明山)留下的东西。因为,先秦,王者之命天定,秦汉以后,王者通过政治,通过他们的“顾问”(方士),找到了一些大山,使自己通天[71]在古代,王者要想通天,必须要礼拜山岳(天),而武鸣马头苏罗村苏勉岭遗址正好位于大明山最高峰龙头峰的山脚下,当时大明山附近的古人之中的王者(主要是西瓯骆越人,这正好可以从侧面可以反映《述异记》所记载的盘古神话中“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确实是真有其事,因为在汉代之前,祭天是王者之事)在苏罗村全苏勉岭遗址燔燎两种方式合一,用上述珍贵物品(兽面纹提梁铜卣)酒进行山(天)。用兽面纹提梁铜卣盛酒这种礼仪道德的形式进行祭拜大明山,真正使大明山具有厚的礼法政治含义(武鸣马头苏罗村苏勉岭将是世人三月三公祭盘古大帝典礼的最佳地点)。因为,大明山下的兽面纹提梁铜卣19911月经全区(所)专家审定为一级藏品;199511月,经国家文物局全国一级藏品专家确认组审定,确认为一级藏品(图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1

听众

2365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3-4-25
注册时间
2004-11-10
18#
发表于 2010-1-6 09:05:00 |只看该作者

另外,在大明山西南麓的武鸣马头元龙坡316号墓出土蛇形玉雕饰,这一玉雕像一条蜷曲的鳄鱼,是广西发现的最早的玉雕。玉雕的工艺非常复杂精细。佩饰呈椭圆长形,通长8.4,最宽2.50仅有0.2厘米。通体磨制光滑,洁白细,纹饰采用镂空、琢磨、切割等工艺。整个玉雕似蛇蜷曲之,两侧的圆孔又似某种凶猛兽类的眼睛。在这个古墓中还出土了上万片状如鱼鳞一样的片,这些玉片每一片都有一个细小像头发絲一样的小孔。这些以龙为装饰的文物的出土,说明在远古时代,就成为百越民族先民崇拜的图腾[72]

龙坡出土的一个铜盘上有变形的龙纹图案,一件石范上,刻划两蛇相背的图案,蛇的首尾各圈曲成椭圆形状。在马山出土的一件陶纺轮上也有类似的图案,但其线条采用点连成整体图形,密密麻麻阳的点无疑是蛇鳞的象征。石范和纺轮都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在这些重要的生产工具上刻上蛇的图案[73],说明龙蛇是大明山古百越民族先民崇拜的图腾。

在现实的世界中,大明山周围地区的壮族群众对龙神的供奉十分虔诚,他们认为龙神不但居于水中,有时候平地、山上也有龙卧着。因此,他们相信在建造坟墓、住宅、村寨等时,若其地点选取在龙穴处,则可发家致富、子孙兴旺。在各壮族村落,一般都有“龙山”,每年都要杀猪祭祀,认为这样才能保护人平安,五谷丰登。大明山周围的群众,村里遇到天灾人祸,如兵洗劫、水旱虫灾、瘟疫流行等,便认为是龙脉受污秽,就要打醮安龙。所谓的“安龙”,其意为恢复龙神原位,庇护村民安全。安龙是宗族性质的集体活动,通常以村为单位,大型的安龙仪式则是几个村联合起来举行[74]一旦人们认为村上的龙被污秽失灵后,就要在村头的大树下举行安龙仪式,置办祭品供奉龙神,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仪式结束后,于村口立碑,谢绝外人进村。 封村期间,村道主要路口均有人把守,不准任何外人进入村子。大明山周围的壮族人进新房时也要举行“安龙”习俗:请地理先生来定进新房的时辰,到时用红带子緾在横梁中间,在新房的厅堂贴上红色的利市,抱一个公鸡新房一周,然后燃放鞭炮。壮族人认为这样“安龙“后,房子才会牢固安然。

罗城的仫佬族人也有“安龙” 习俗:仫佬族人认为每个村寨都有龙神,每个家庭也有龙神。凡是村寨发生不幸,全寨子的人要举行“安龙”活动。如果家庭内发生不幸,则全家人举行“安龙”活动,以求平安无事。

另外大明山地区的壮族师公在做“打醮做斋 立祠社、游神跳庙、祈福还愿、祈风求雨”等法事时,都要请事主用熟糯米(五色)做成一条龙的样子,并对这条龙顶礼膜拜。大明山地区的壮族同胞都以“掘尾龙拜山”(壮语叫“特扫墓”)的三月初三那一天作为扫墓的节日,并且以五色糯米饭作祭品(传说母的养子“掘尾龙”是五色)。

在广西都安和上流传具有壮族特色的板凳龙,由一人或两人、多人板凳进行的单龙舞、双龙舞、多龙舞和多的长龙舞等。广西宾阳县也流行有炮龙节(20088月广西宾阳炮龙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间在每年的正月十一这天。所舞的炮一般由当地居民自发组织、凑钱请老工匠制作的,炮龙比一般常见的舞龙大许多,短的有7节,长的有11节,龙长3040米不等,龙头和龙尾由竹篾扎制,用砂纸装裱,龙身由麻绳串联,用色布包裹而成。起舞前,一名汉子将生公鸡血酒向蒙着红布的龙眼,以示开眼下山为民造福。然后“龙牌”、锣鼓、八音开路,花篮火把相随,舞龙者有大人,也有小孩,分多套人马,轮流举舞。他们脖子上系着红绸带,赤膊上阵,着黄裤子,任由鞭炮,毫不畏惧。众大汉赤膊上阵,沿街游。临街商铺、住户家家炮仗充盈,单等炮龙靠前,一串串龙身上丢,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富贵平安。传说炸龙能带来一年的兴旺,特别是龙头能带来头运。如果谁能把炸断,就是炮龙节上最幸运的人。冲天火光炮声中长龙狂舞,观者如潮,其热闹之状、火爆之气无以伦比,令人热血沸腾!舞完大街小巷,往往需要一昼夜。宾阳的县志没有记载炮龙节的起源。笔者推测,宾阳县炮龙节的起源应该也与盘古的崇拜有关。

大明山周围地区的壮族人对蛇十分崇拜,如在忻城县的莫土司衙门,那里面的建筑图案大都是以蛇的原形创作的。另外,大明山当地还有一个独特的民俗:忌讳吃蛇和杀蛇。一些受外来人影响的年轻人杀蛇吃蛇都会受到老年人的责骂。他们传说吃蛇会遭到灾异的报应,在家煮蛇烟尘落下会中毒[75]

民间习俗作为某种历史记忆的符号,它的产生和流传过程恰恰包含着丰富的社会舆论与情境的历史真实。大明山民间流传着许多崇拜龙蛇的种种习俗,可以说是原始盘古神话的遗存。所有这些与盘古神话有关的特异民俗事项,都成为大明山是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样一个文化空间的文化要素。

 

三、结语

盘古是中华民族开天辟地的神话人物,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伟大开端的一个不朽的象征,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凝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何处?源自什么民族?这是历来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历史不是对过去的再现,而是对过去的组织和理解。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文中,笔者在人类学整体观的观照下,从盘古信仰圈的凝聚力出发,就地、堪舆图腾、祖、活化石、民俗等六个方面论证南朝梁任昉《异记》记的“三百里的盘古氏墓”的具体方位就在广西大明山:它有史料记述,还有与众多的文物遗迹双重印证,故事地点明确,史实依据充足。广西大明山就是人附会“追葬盘古之魂”的地方!六个方面的证据之间互为补充, 互为促进,尽管它们总有进一步提高的余地,却没有被推翻的危险。这六个方面的证据构成了一个系统性的证据,是辩证统一的,可以充分支撑笔者的观点,证明广西大明山是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盖天说这种地方性宇宙学说观照下的古代中国文明 “宇宙/世界”同构秩序中,四海中的南海其中心区域可以确定在广西桂中地区。远古时期的广西桂中地区有一个神话上所谓的“乐园”叫“都广之野”, 广之野上分布有一颗神树。在古代,是“居于天地中央的天梯,就是各方的天帝或上天或下地的梯子,他们就是缘着这棵直入云霄的细长的树爬上去爬下来[76]”建木生长的地方具体位置就在广西大明山上。具有显赫景观形象和浓厚礼法含义的广西大明山其人文地理特征与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所记录的南海“三百里的盘古氏墓”相吻合

现在的大明山地武鸣、马山、上林、宾阳等四县,在古代大明山处于西瓯和骆越的交错杂居地区,大明山是西瓯、骆越人的神山,过去,大明山被很多西瓯、骆越人视同于自己的生命、视为生命和灵魂的归宿——精神家园。在近现代大明山正好处在岭南腹地的桂中地区,以大明山为中心,往北部可达河池—宜州甚至贵州、湖南,往东部可达柳州、贵港、广东,往西部南部可达大新以及东南亚等,前文所提到的有盘古崇拜的地方在地理上可相连成片,都处在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和南越民族世居地范围之内。而大明山地区一带就是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的中心区域。传奇神话为大明山这座千古文化名山平添了几分灵异神彩。如今,大明山的天坪、龙头山等地方风物遗迹在壮族神话谱系里具有崇高的地位,它们既是盘古神话故事中的重要佐证,也成为盘古神话故事可以印证在大明山的“可信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1

听众

2365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3-4-25
注册时间
2004-11-10
19#
发表于 2010-1-6 09:05:00 |只看该作者

参考文献:

[38][41]刘伟: 略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J]. 应学院学报, 2004,(05)1417.

[39]国高:蛇,上古人类的食物和工具[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5))。

[40]万建中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

[42]庆富:养鳄与[J],博物,1981(02)

[43]闻一多: 伏羲考[A] 闻一多全集: 第一卷[M] . 北京: 三联书店, 1983

[44]伊藤清司, 张小元: 龙的起源论[J]. 思想战线, 2003,(02)

[45]李岳南:白蛇传神话[A] . 神话故事•歌谣•戏曲[M] . 上海:新文艺出版社, 1957.

[46]李 崇拜的起源[J ] . 学术研究(云南) , 1963, (9)

[47]刘城: 略谈龙的始作者和模特儿[ J ] . 学术研究( 云南) 1964 , (9)

[48]钟敬文 马王堆汉墓帛画的神话史意义[ J ] . 中华文史论丛,1979, (2)

[49]王维:龙的原始形象及地方变化[J ] . 民间文艺季刊, 1988,(4)

[50]王明达: 也谈我国神话中形象的产生[J ] . 思想战线, 1981,(3)

[51]曹学群:论马王堆古地图的绘制年代[A],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C],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

[52]晓梅、家祥:论百越族裔的纹身与龙崇拜[J]. 思想战线,1998,(S1): 197210.

[53]陈金文 壮族民间故事《妈勒访天边》的文化解读——兼与廖明君先生商榷[J]. 贵州民族研究,2006, (01)

[54]农学冠: 蛇郎故事的原型及()崇拜[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1): 6871.

[55][57]侯金谷神奇的壮族母文化之源[J]. 绿色中国,2006(13)

[56] 罗世敏、谢寿球:大明山龙母揭秘[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58] [60]覃乃昌: 布洛陀文化体系[J]. 广西民族研究, 2003,(03)

[59]黄桂秋:壮族民间教与布洛陀文化[J]. 广西民族研究, 2003,(03)

[61][70]徐华龙: 盘古新[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62]赵吉惠, 毛曦:顾颉刚“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的现代意义[J]. 史学理论研究, 1999,(02)

[63]张声震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第二卷)[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64]覃彩銮盘古国文化遗迹的实证考察——盘古神话来源问题研究之四[J]. 广西民族研究2007(01)

[65]黎天业、黎之江 广西横县盘古庙与炎帝庙[A]. 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2002

[66]覃乃昌追问盘古——盘古神话来源问题研究之一[J]. 广西民族研究,2006(04)

[67]郑超雄盘古神话与历史盘古国一一盘古神话来源问题研究之三[J].广西民族研究2007(02)

[68] 蓝柯:壮族的史诗,婚姻的教本——试论壮歌《同古》的文化价值及艺术特色[J]. 广西民族研究,2006(04): 141~146.

[69]梅 莉: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玄天上帝信仰[J],中国道教,2006,(03)

[71] 王铭铭:天•地•人:古代观念的人类学意义[J].  西北民族研究,2007,(01

[72]罗世敏,寿球:大明山的记忆——骆越古国历史文化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73]郑超雄壮族文明起源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74]黄羽壮族道教“安龙”仪式音乐——桂中澄泰乡洋渡村“安龙”仪式调查报告[J]. 艺术探索, 2007,(06

[75]黄达武: 壮族古代蛇图腾崇拜初探[J]. 广西民族研究, 1991, (Z1)

[76]珂:中国神话传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0

听众

1万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10-12-26
注册时间
2006-12-31
20#
发表于 2010-1-7 02:42:00 |只看该作者
想学进去当然要有相当实地研究了。。。。。。一般人做不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12 05:47 , Processed in 0.321307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