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传承壮语言文化2009-1-24 11:48:09 来源: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 网友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2008年12月,为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南宁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灯笼高挂。在喜庆的气氛中,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在一些宣传标语中有一串串的字母出现,他们既不是汉语拼音,也不是英语单词,原来它们是壮文。
“壮语”对不少广西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听到有人说“壮话”,而陌生的是很多人对“壮文”一无所知。
但是,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为保护壮族语言与弘扬壮族文化而努力着……
壮族是个充满魅力的民族。
“作为壮乡儿女,光是会说壮话还是不够的,毕竟壮语是一门有文字的民族语言。只有学会了壮文,我才能更自豪地说我是壮族人!”
她,用甜美的声音把壮语传向全世界
壮语,一直伴随我们的生活:GVANGJSIH BOUXCUENGH SWCIGIH LAEBBAENZ 50 HOPBI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是去年我们在南宁街头见得最多的一句壮文;2008年12月,壮语版电视剧《西游记》的播出;12月11日上午,在南宁民歌广场举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上,壮语翻译还将来自全国的贺词和领导讲话,用甜美的声音翻译成壮语向全世界直播……
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的壮语翻译卢晓媚是一位地道的武鸣姑娘。卢晓媚是说着壮话长大的,所以她对壮语有种特殊的感情。卢晓媚翻译出来的壮语不仅声音甜美,而且发音标准。
卢晓媚告诉记者,为了准备庆祝大会的壮语翻译,每天她完成自己的壮语节目播音工作后,还要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练习,为的就是让全世界都能感受到壮语独特的魅力,毕竟这是第一次在自治区成立大会上采用壮语现场翻译。一句GVANGJSIH BOUXCUENGH SWCIGIH LAEBBAENZ 50 HOPBI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她就练了不下百遍。
在她为庆祝大会壮语现场翻译彩排的时候,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朋友看到了她手里的壮文资料,都好奇地问她,这些字母是表示什么意思?它既不是拼音又不是英文……“这是壮文,我们壮族的文字!”卢晓媚自豪地告诉他们。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还特意向卢晓媚学习壮语“早上好”的发音。
说起自己担任广西电视台壮语播音员的经历,卢晓媚笑着告诉记者,自己的家在武鸣双桥,周围的亲戚朋友街坊邻居都是用壮话来交流,她从小就能说一口流利的武鸣壮话。上学后,卢晓媚开始接触普通话。喜欢播音主持的她还专门到广西艺术学校学习了3年的播音主持,练就了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毕业后,她到柳州市歌舞团担任了普通话主持人,积累了一些播音主持的工作经验。2008年4月,卢晓媚开始到广西壮文学校学习壮文。“作为壮乡儿女,光是会说壮话还是不够的,毕竟壮语是一门有文字的民族语言。只有学会了壮文,我才能更自豪地说我是壮族人!”经过3个月的学习,卢晓媚掌握了基本的壮文书写。6月,凭着自己扎实的壮语功底和播音主持工作经验,19岁的卢晓媚幸运地成为广西电视台的一名壮语播音员。
每天,卢晓媚都在用壮语向观众播报每天发生的新闻,让观众领略我们广西壮乡独特的民族风情。荧幕下,她继续在努力地学习壮文,同时,她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壮话,让广西这门独特的民族语言能发扬光大。
他甚至尝试着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来念台词。“对!对!对!就是这个感觉!”导演激动地在录音室外叫了起来。
他,用壮语为孙悟空和唐僧配音
近期,壮语版电视剧《西游记》、《水浒传》的播出,不仅满足了壮族群众以及能听懂壮语、学习壮语的电视观众的需求,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使广西人对壮族民族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壮语版电视剧《西游记》中,为孙悟空和唐僧配音的其实是同一个人,他,就是壮语播音员黄海辉。
黄海辉告诉记者,早在6年前他们就为壮语版《射雕英雄传》配过音,当时壮语版《射雕英雄传》播出后反响很好,甚至有不少观众写信、打电话到电视台要求重播。这次还是6年前的导演组制作壮语版的《西游记》和《水浒传》。
起初,导演组在全区范围内寻找壮语配音员,但由于广西各地壮语的语调各所差别,而且有的人会讲壮话但声音缺乏稳定性,无法为重要的角色配音。所以一开始导演组就遇到了壮语人才缺乏,难找配音演员的困难。无奈之下,身为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壮语播音员的黄海辉同时担当了剧中孙悟空和唐僧的配音。
凡是看过《西游记》都会对孙悟空调皮而跳跃的声音记忆深刻,但坐在记者眼前的黄海辉温文尔雅,无论从声音还是外表,记者都很难把他与孙悟空的声音联系起来。黄海辉告诉记者,在为唐僧配音时,他可以用平常说话的声音。但是为孙悟空配音时,他就须换一个声音。为了寻找这个具有“猴味”的声音,黄海辉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普通话版的《西游记》,模仿着里面的配音找感觉。声音可以很尖,语速也可以很快,但他试了好多次,始终找不到表现孙悟空说话时那种灵活跳跃的感觉。怎么办?导演让他先停下来,到录音室里找找感觉。因为孙悟空的声音感觉没找到,耽误了整个配音录制的进度,这让黄海辉感到坐立不安。他甚至尝试着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来念台词。“对!对!对!就是这个感觉!”导演激动在录音室外叫了起来。
运用猴子一样的动作,带动起自己的声音的变化,黄海辉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给孙悟空配音的。但是,这对性格内向的黄海辉来说确实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感觉要‘疯’了的状态才像猴子的声音。”黄海辉开玩笑说。
由于壮语配音演员都有各自的工作,所有的翻译和配音工作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从2008年4月开始,历时8个多月,终于完成了壮语版《西游记》、《水浒传》。
壮族文化源远流长。
目前,广西还在积极筹办壮语卫星电视频道,这对于保护壮族语言,弘扬壮族文化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他们,为保护壮族语言与弘扬壮族文化而努力
壮语属壮侗语支,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语言,其语言活泼生动,优美传神,极富语言表达的魅力。在东南亚6个国家、20多个民族有共同的“知音”。早在隋唐时,壮族先民就创造了古壮字作为壮语的重要辅助工具。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上林县的唐代《智城碑》,就有多个古壮字。但是,古壮字创制不够完善,缺乏统一规范,不能普及流行。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中外语言专家的反复调查、研究、论证,《壮文方案》最终产生。1957年11月29日,在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63次全体会议上,讨论通过了《壮文方案》,并批准在壮族地区正式推行使用。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唯一一种新创民族文字,壮文已走过52年的风雨历程。
从事播音工作20多年的壮语播音员黄海辉告诉记者,他学壮文只因父亲的一句话。上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群师”(帮助群众扫盲的老师)很流行,因为他会说壮话,只要学习壮文就可以当“群师”了。于是父亲就对他说:“你去学壮文吧,不管怎么样至少比别人多懂一点……”父亲这个地道的农民,用这句朴实的话给黄海辉今后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由于自己从小说壮话,学习起壮文相对容易多了。于是,大学毕业的他在广西壮文学校学习了3个月的壮文后,进入广西电台成为一名壮语播音员,一干就是26年。
但除了工作,生活中的黄海辉也很少讲壮话,因为没有语言环境,周围的朋友几乎都是用普通话沟通。在老家的年轻人几乎都不讲壮话,很多人都认为讲壮话会影响普通话的发音。这些都大大地影响和局限了壮语的发展和壮文的普及。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壮文在广西壮族民众中的普及率不高。
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自1980年起,武鸣、上林、马山、隆安、邕宁、横县、宾阳等县相继开展了壮汉双语教学和推广工作。武鸣县教育局还把壮文进校实验工作纳入教学工作,“以壮促汉”,达到“壮汉兼通”,探索出了壮汉双语教学的模式。2008年12月8日,中国首部大众普及壮语学习用书——《壮语九百句》正式在广西南宁市出版发行,以此书为蓝本摄制制作的中国第一张大众普及的壮语学习情景教学光盘也同时发行。这本壮、汉语对照版学习用书的出版,既可以供母语为非壮语的人士学习掌握壮语、壮文,也可以供母语为壮语的人士学习壮文,了解和掌握壮族的语言文化。目前,广西还在积极筹办壮语卫星电视频道,这些对于保护壮族语言,弘扬壮族文化,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壮语的普及,壮语主持人的卢晓媚认为,作为壮乡儿女,都有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所以仅会说壮语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壮文将这门壮族的民族语言。壮语播音员黄海辉则认为,增强壮语的社会地位光靠一个人或是一个机构的努力是不够的,只有全社会重视起来,关注壮文的普及和发展,才能使这门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字源远流长。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有关人员也指出,要增强壮文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必须加大壮语的使用,尤其要加大壮语在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互联网等领域的使用,才能使壮文更贴近民众,促进其发展。(记者 杨 玲)
http://www.nnnews.net/News/09/01/24/NNNEWSQ59791T20090124NGBYUM2F1.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5 21:45:5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