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我们大龙屯是位于“汉龙村”的一个屯(mbanj),而汉龙村是位于紧挨着德保县城西北部的一个行政村(现在地图上已经改为“波堂村”了,因为汉龙村的行政办公室在波堂屯的范围内,但民间还是按照以前的习惯称为汉龙村),在德保县文化历史上颇有名声,因为汉龙村是德保县马隘土戏(南路壮剧前身)的最初发源地,马隘土戏的主要唱腔“马隘调”的最初雏形“汉龙调”就产生于清代汉龙村的“汉亭屯”(Zanghhams),马隘土戏也可以叫做汉龙土戏(事实上汉龙村就是德保县城和马隘乡的中间结合部),所以汉龙村可谓是南路壮剧的故乡之一。“汉龙”这个汉译名字的由来,其实就是由“汉亭”的“汉”和“大龙”的“龙”合成的,可能因为汉亭是汉龙村户数和人口最多、而大龙是汉龙村面积最大的一个屯,两者最有代表性吧。
“汉亭”这个汉译名称更加离谱,壮语原名叫 Zanghhams,其中 zangh 是“匠”、“匠师”的意思,hams则是“祭祀”之意,相传是专门给镇安土府的土司制作祭祀祭礼用具的一个村屯,“汉亭”的“汉”大抵是hams的音译,但“亭”字何来却不得而知了。旁边还有一个屯叫“铁匠”(也属于汉龙行政村管辖),壮语原名是Zanghlek,zangh是“匠”,lek是“铁”,这样意译的名字尚可以说得通。
而有趣的是,“汉亭屯”和“大龙屯”这两个屯和我们廖氏家族都有直接的关系,首先我们大龙屯的廖氏家族最初是清朝初年的时候出自汉亭屯的周氏,原因是由于大龙屯的舅舅家(廖氏)没有子嗣,因此要了一个周氏的外甥到大龙屯去继续廖氏的香火,这个来自周家的外甥,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大龙屯所有廖家人的真正先人,说起来我们大龙廖氏家族(包括清后期的廖逢源)其实都是汉亭周氏的后代,所以我们现在大龙廖家还和汉亭的周家保持着同一家族的认同感。大龙廖家(包括在德保县城的我家)的厅堂牌位上,都是写着“廖周门堂上历代一派宗亲之位座”,即廖周连祭,而我父亲那一代,所有男丁都是用廖周双姓而用单名,我父亲叫廖周武,而其他伯父也是如此,如廖周棋,廖周肆等。
而汉亭屯周氏入大龙继廖氏香火之前,却有廖氏的另外一个人迁去了靖西魁圩,后来繁衍了不少子孙,最近几年他们来到我们大龙屯寻根问祖,由于他们祖辈口传下来的记忆当中还有我们屯的名字“Gahraengz”,而且他们的祖传记忆当中还记得当时廖氏是住在一个山洞里的,这个祖上曾长期住过该山洞的历史(包括山洞的名字)和我们大龙廖氏(周氏后代)的祖传记忆完全吻合(至今这个位于大龙屯弄音山的山洞里还可以找出许多住人的遗迹,有废弃的生活用具如陶瓷片、碎碗片等),所以可以肯定他们是真正的廖氏后代,反而我们这些现在还生活在大龙的廖家人却不是真正的廖氏后代而是周家之血脉。去年他们(魁圩廖氏)还来大龙和我们大龙廖家一起扫墓。和魁圩廖氏认亲之后,我们堂兄弟当中有人在玩笑之余,说他们好好的水田区不呆,却跑到那个地方去种玉米(魁圩是靖西农业条件比较恶劣的乡镇之一)做什么啊,反而让我们这些周家人冒姓顶替了廖家的祖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6 11:48:4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