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 来源:广西日报
梁庭望
在壮文推行55周年之际,我们来研讨最近出现的“靖西现象”,别有深意。什么叫“靖西现象”?简单地说,靖西原来几十万人家电视机上的灰尘扫掉了。为什么?过去靖西电视节目只有汉语文的时候,仅能覆盖几万听得懂汉语的人,听不懂的人,不开电视机,电视机蒙上一层灰。现在靖西电视广播用壮文稿,以方言播出,观众一下猛增到几十万人。他们每天安排一个小时壮语节目,重播两次,等于每天有3个小时的壮语节目,群众非常喜欢。“靖西现象”有“蔓延”之势,从最近自治区民语委在三江举办各县(市)民语委领导培训班得知,已经有十多个壮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县开办壮语电视广播。
“靖西现象”奥秘何在?
第一,它说明壮语文和汉语文功能是互补的。汉文和壮文都有功能,它们的功能是互补的,汉文在学校教育、政府及政治活动、主流新闻媒体、不同民族之间交往、外交、大型商贸活动、国家各级研究机构等领域有绝对的功能。但它的功能不是无限的,其功能达不到的地方,其功能不能完全发挥的地方,就是壮文功能可以发挥的地方。壮文功能可以发挥的地方不让它发挥,必然造成文字的真空和半真空状态,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
壮文的功能可以发挥的地方在哪里,试举几个例子:(1)壮族农村种养技术领域;(2)乡村宣传领域(政策宣传和文艺宣传);(3)使用双语教学的中小学;(4)壮医药和防治领域;(5)民歌和民间长诗创作;(6)传统民歌和民间长诗的收集整理;(7)面对壮族乡村的新闻媒体;(8)汉文文艺翻译;(9)法院用壮语审判翻译;(10)麽公、师公、道公经书壮文转写。在这些领域,汉文基本发挥不了功能。此外,在壮学领域,也离开不了壮文。这就是“靖西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说到乡村宣传,群众有源源本本看到党和国家重要政策文件的必要,但这些文件是汉文,壮族乡下群众看不懂。国家级文件是翻译了,但全国性大会之后就束之高阁。个别参加全国“两会”的广西代表,连会议印发的壮文文件,都没有带回来,这就是文化上下断裂造成的结果。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群众有必要读到各级党政部门的政策文件,听到环球信息,尤其听到与市场经济关系密切的政策文件。我们不给他们,叫他们如何参与市场经济。这也许是广西条件与广东相似,经济却差得很远的一个原因。因为广西每10个人里面就有4个少数民族人,他们难以投入市场,势必阻碍经济发展。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群众参与,群众受益,地方应当更注重这部分人群和地区的发展。
第二,民族“集体无意识”——母语情结的顽强存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外语学院,有几对教英文夫妇,他们英语纯熟,担负接待外宾的翻译工作,但在家里从来不用英语交谈。几对日语老师也是如此,为什么?母语情结!“集体无意识”是瑞士著名分析心理学家CoGo容格的著名论断,他认为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化当中,都形成了一种特别的超个体的民族“集体无意识”,是个体人格和生命之根。“母语情结”是“集体无意识”里最顽强的部分之一,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包含有用语习惯、民族认同、地域认同、亲情、文化孕育等感情,非文化转用难以解构。这就是国外存在用汉语的唐人街的原因。法国《最后一课》表达的也是这种情结。有人认为教育普及了,壮语就没有了,这不可能,不科学。不用说壮语,就是汉语的方言吴语、越语、闽语、粤语、赣语、湘语、客家话、平话都顽强存在,尽管这些方言区汉族人一般都懂普通话,何况壮语。因此,即使掌握了汉语的壮人,也还在相应场合讲壮语,他们有使用壮语文的要求和权利。汉族人一般都能听懂普通话,广西地方电视台有普通话、广州话、桂柳话、客家话和平话五种语言的节目,照顾了汉族人的母语情结,所以建议广西电视台也适当考虑用壮语标准音、都安话、龙州话等播出节目来满足整个壮族的母语情结。
第三,自觉弥补文化断裂。世界上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类,可分为四类:一是传承型,如汉文化。这种文化底子厚,顽强,但有时偏于保守。二是转用型,如满族转用汉文化,在特殊情况下才能转用。一般都是转用比较先进的文化,发展随之。三是重建型,如美国文化,在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基础上吸收世界上多种文化而成,易于发展。四是断裂型文化,如壮族文化,发展不畅。壮族文化因为历史上没有全民族通用的文字,故其文化出现古今断裂、内外断裂、(汉)文(壮)言断裂、传承(学校教育无壮文化)断裂、上下断裂,虽然断裂不是断绝,但影响很大。理解了就会出现新动向,靖西就是如此。普通群众的文化状态和要求受到关注,就出现了壮语电视广播,这就是对文化断裂的弥补。靖西、上林等县进行了这方面的弥补工作,支持开播壮语电视节目,解决了群众的收视困难,很受群众欢迎。
“靖西现象”是一种可喜的现象,说明壮语文有其功能,可以弥补汉语文功能的不足。两种功能实现互补,定会促进壮族地区的发展。50年来,壮文的推行不顺,但它仍顽强存在,直到近期出现的“靖西现象”,就是其功能在起作用。这个奥秘本来不是奥秘,但理解也不容易,相信通过“靖西现象”,会有更多的人理解。
(来源:广西日报)
在壮文推行55周年之际,我们来研讨最近出现的“靖西现象”,别有深意。什么叫“靖西现象”?简单地说,靖西原来几十万人家电视机上的灰尘扫掉了。为什么?过去靖西电视节目只有汉语文的时候,仅能覆盖几万听得懂汉语的人,听不懂的人,不开电视机,电视机蒙上一层灰。现在靖西电视广播用壮文稿,以方言播出,观众一下猛增到几十万人。他们每天安排一个小时壮语节目,重播两次,等于每天有3个小时的壮语节目,群众非常喜欢。“靖西现象”有“蔓延”之势,从最近自治区民语委在三江举办各县(市)民语委领导培训班得知,已经有十多个壮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县开办壮语电视广播。
“靖西现象”奥秘何在?
第一,它说明壮语文和汉语文功能是互补的。汉文和壮文都有功能,它们的功能是互补的,汉文在学校教育、政府及政治活动、主流新闻媒体、不同民族之间交往、外交、大型商贸活动、国家各级研究机构等领域有绝对的功能。但它的功能不是无限的,其功能达不到的地方,其功能不能完全发挥的地方,就是壮文功能可以发挥的地方。壮文功能可以发挥的地方不让它发挥,必然造成文字的真空和半真空状态,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
壮文的功能可以发挥的地方在哪里,试举几个例子:(1)壮族农村种养技术领域;(2)乡村宣传领域(政策宣传和文艺宣传);(3)使用双语教学的中小学;(4)壮医药和防治领域;(5)民歌和民间长诗创作;(6)传统民歌和民间长诗的收集整理;(7)面对壮族乡村的新闻媒体;(8)汉文文艺翻译;(9)法院用壮语审判翻译;(10)麽公、师公、道公经书壮文转写。在这些领域,汉文基本发挥不了功能。此外,在壮学领域,也离开不了壮文。这就是“靖西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说到乡村宣传,群众有源源本本看到党和国家重要政策文件的必要,但这些文件是汉文,壮族乡下群众看不懂。国家级文件是翻译了,但全国性大会之后就束之高阁。个别参加全国“两会”的广西代表,连会议印发的壮文文件,都没有带回来,这就是文化上下断裂造成的结果。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群众有必要读到各级党政部门的政策文件,听到环球信息,尤其听到与市场经济关系密切的政策文件。我们不给他们,叫他们如何参与市场经济。这也许是广西条件与广东相似,经济却差得很远的一个原因。因为广西每10个人里面就有4个少数民族人,他们难以投入市场,势必阻碍经济发展。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群众参与,群众受益,地方应当更注重这部分人群和地区的发展。
第二,民族“集体无意识”——母语情结的顽强存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外语学院,有几对教英文夫妇,他们英语纯熟,担负接待外宾的翻译工作,但在家里从来不用英语交谈。几对日语老师也是如此,为什么?母语情结!“集体无意识”是瑞士著名分析心理学家CoGo容格的著名论断,他认为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化当中,都形成了一种特别的超个体的民族“集体无意识”,是个体人格和生命之根。“母语情结”是“集体无意识”里最顽强的部分之一,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包含有用语习惯、民族认同、地域认同、亲情、文化孕育等感情,非文化转用难以解构。这就是国外存在用汉语的唐人街的原因。法国《最后一课》表达的也是这种情结。有人认为教育普及了,壮语就没有了,这不可能,不科学。不用说壮语,就是汉语的方言吴语、越语、闽语、粤语、赣语、湘语、客家话、平话都顽强存在,尽管这些方言区汉族人一般都懂普通话,何况壮语。因此,即使掌握了汉语的壮人,也还在相应场合讲壮语,他们有使用壮语文的要求和权利。汉族人一般都能听懂普通话,广西地方电视台有普通话、广州话、桂柳话、客家话和平话五种语言的节目,照顾了汉族人的母语情结,所以建议广西电视台也适当考虑用壮语标准音、都安话、龙州话等播出节目来满足整个壮族的母语情结。
第三,自觉弥补文化断裂。世界上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类,可分为四类:一是传承型,如汉文化。这种文化底子厚,顽强,但有时偏于保守。二是转用型,如满族转用汉文化,在特殊情况下才能转用。一般都是转用比较先进的文化,发展随之。三是重建型,如美国文化,在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基础上吸收世界上多种文化而成,易于发展。四是断裂型文化,如壮族文化,发展不畅。壮族文化因为历史上没有全民族通用的文字,故其文化出现古今断裂、内外断裂、(汉)文(壮)言断裂、传承(学校教育无壮文化)断裂、上下断裂,虽然断裂不是断绝,但影响很大。理解了就会出现新动向,靖西就是如此。普通群众的文化状态和要求受到关注,就出现了壮语电视广播,这就是对文化断裂的弥补。靖西、上林等县进行了这方面的弥补工作,支持开播壮语电视节目,解决了群众的收视困难,很受群众欢迎。
“靖西现象”是一种可喜的现象,说明壮语文有其功能,可以弥补汉语文功能的不足。两种功能实现互补,定会促进壮族地区的发展。50年来,壮文的推行不顺,但它仍顽强存在,直到近期出现的“靖西现象”,就是其功能在起作用。这个奥秘本来不是奥秘,但理解也不容易,相信通过“靖西现象”,会有更多的人理解。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