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姚
来源:网易摄影天地
心中的黔东南,已经不是梦景……
2004年的五一黄金周,一行六人前往贵州的黔东南,满载而归地进行了一次民族摄影的采风行动。这次采风行动,路线大致是广州(出发,乘火车)-凯里(宿)-南花苗寨-朗德上寨-排卡-掌坳-西江千户苗寨(宿)-雷山新桥苗寨-三都(宿)-坝街乡-摆贝-车江侗寨-从江(宿)-芭沙苗寨-高增侗寨-小黄侗寨-肇兴(宿)-地坪-三江-程阳风雨桥(宿)-马胖鼓楼-桂林(长途汽车直回广州)。旅途中选择全程包车的旅游方式,适合自由选点拍照。
贵州省的黔东南,是一个充满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山区。素有“百节之乡”之称的黔东南,观赏到的是苗族漂亮的服饰、侗乡的鼓楼、木材构建的吊脚民居,成为中国民族摄影的一个胜地。
谈到旅游开发程度,是广大自助旅游人士希望了解的情况。迄今为止,座落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到处是崎岖山路的黔东南来说,其旅游开发还歇在初始阶段。交通不方便的情况下,庆幸景点没有被黄金周的人海所淹没。建筑特色、朴素的民风保存尚好;还能欣赏到苗族姑娘们的身上多都着特有的民族服饰、为您敬上好客的迎客酒等习俗。
南花苗寨。离凯里市不远的一个景点。苗寨门口的停车场,散发着零星的汽车废气。早上的阳光透擦过屋檐,形成一道道的光柱,沐浴着潮湿的、窄窄的石板路。挑着箩框的寨民、嘻哈着的小孩、懒洋洋的看门猫,若隐若现在此美妙的光线之中。我们远离城市的熙囔,为首次抱起满身银饰的苗族小孩、甚至穿上苗族服装而感到兴奋!还误以为,拍到走过那些穿上了苗族服饰的人们,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南花苗寨小山坡上的芦笙堂是民族歌舞表演的地方,当地人用舞蹈为寨子带来旅游经济收益。给小孩子拍照的时候,从他们都高举的“V”字形手势的举止中,似乎感受到一种蜕变…… 苗族妹妹头上的银冠,光辉四射。其服饰、银饰上的花纹、图案的内涵和艺术,使我很有兴趣慢慢研究。只是看到她涂上的嘴红,似乎是旅游开发后的腐朽产物。穿过她的眼神,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背后的无奈。
朗德上寨。一个拥有宽大的芦笙堂的苗寨。我们不枉此行,正赶上一场大型的芦笙舞表演。当地的苗族人,无论男女老少,欢聚在芦笙堂。漂亮的苗族妹妹们在歌声中摆弄着舞姿、男的一边吹着芦笙一边欢跳,喜气洋洋、轻松愉快的音乐节奏和气氛让旅客们深深地感受到苗族人能歌善舞。
苗芦笙,是苗族最喜爱的乐器。我们在排卡,简单了观看了人家怎么做芦笙。芦笙就是用竹管做的,材料方便采集、价格便宜,所以芦笙成为苗族最普遍最常见的乐器。而且在苗家人的观念中,芦笙是由他们的“母亲”(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芦笙发出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声音,所以无论生活在何处的苗族,都把芦笙作为自己民族凝聚的象征。
掌拗。座落在朗德至到西江千户苗寨路上的一个半山腰中的苗寨。在苗寨的山脚下我喝了迎客酒,真正感受到了苗家人的热情好客。虽然那自制的米酒纯度不高,但是后劲十足。烟酒不碰的我一次喝了三杯,然后摸回车子里醉得眼前一片发白,死去活来!:(
西江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寨。众多的吊脚楼环形分布在山谷中。四周环山,谷洼地方是一片油绿的绿田。此气势不减婺源的江岭风景区。当晚,我们也碰巧能欣赏到寨里一间小学里面为场地的歌舞表演。除了欣赏,还可以踏上舞池跟苗族妹妹们同歌共舞、拉近各民族之间的友谊!清晨的西江苗寨,细雨迷离,黑色屋瓦反出的光线特别有味道。添上烟囱冒出的硝烟,西江苗寨弥漫着中国农村古朴的气息。
新桥苗寨。离开西江苗寨后奔上满是石沙子的烂路,驶进一条平坦的水泥路,就进入了新桥苗寨。相传这里的苗族女性是穿短裙的。冷清的寨子里,看不到穿短裙的苗族人。只看到旅游开发了的痕迹和一堆堆的牛粪。
离开新桥苗寨,直奔榕江。新桥苗寨到三都那段山路上,可以拍片的景色非常多!穿过一幅幅的苗寨、村庄的画面。众多的梯田、农民在田中耕种、割禾的场景,都是很好的摄影题材。遗憾的是我们需要赶路而没法停留拍摄,惋惜也!
坝街乡。是水族聚居之地,位于三都到榕江的路上。水族的妇女们头上都围着朴素的白色头巾,深蓝的衣服绣有花边。依靠着公路的方便,她们进行粮食的买卖交易、积极地维持他们的生计。水族妇女。相对苗族来说,这里的水族的民族艺术色彩并不浓郁。相反显得更为朴素。
摆贝苗寨。是得用一小时爬上一个山头的后面才看到的一个世外桃源。这里并没有任何旅游开发,只遇到一队自助游人士同游此地。我们和苗族姑娘们互相投着好奇而友好的目光。碰巧,摆贝今天为了纪念村里的某人过身一年,而全村甚至其他寨的人前来聚餐。可爱的是,他们男女分开地方用餐。姑娘们热情的邀请我们的女同胞吃她们的手抓糯米饭团;而男人们就叫囔着希望我们几位男士坐下来一起喝酒、吃菜。虽然我们语言很不通(与世隔离的摆贝里很少人会国语),但是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好客。我们请寨里的人给我们表演芦笙舞。在简陋的芦笙堂,姑娘们穿上苗族百鸟衣跳舞,男的穿着深紫色的传统苗族男士服装一边跳一边吹着芦笙。他们就边吹边跳地围一个圈地转。可笑的是女的舞蹈姿势单调的重复着类似用双手撮肚皮的舞蹈动作。他们的舞蹈艺术比朗德上寨看到的差远了。
车江侗寨。寨里有几棵大榕树、有一个翻新过的鼓楼、有一头牛和一群鸭子……此景点就只值得这么几个字去描述一个完全旅游开发过的景点了。
芭沙苗寨。位于从江附近的一个号称是“最后的枪手部落”的苗寨。虽然离大城市很近,但芭沙似乎并没有因此而让自己的传统给磨灭。一进寨就看到好些男人都手持长枪、腰间配刀。还在小孩子的头上找到了清朝的发饰。芭沙,果然名不虚传。芭沙人的审美、生活习惯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模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2 11:01:3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