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地区解放前是军阀土匪横行的地方,汉语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成为壮族地区通行语言,壮族人是世界上是掌握语言最多的民族壮族地区通行10几种少数民族语言和六大汉语方言。不过尽管如此,由于壮族地区居民绝大部分是农村人,故壮话仍是壮族地区流通语言,壮话与多种汉语方言长期并存,汉字虽为上流社会所应用,但仍不能取代各地壮字土字成为社会的主流。
解放以后,壮族地区成为中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1957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壮文方案》,照理壮语应该比解放前更流行,甚至正式成为主流语言才对。但事实与此相反,中国政府大力提倡全国普及汉语教学在壮族地区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尽管《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让壮族地区学校进行壮汉双语教学,但是由于双语教学没有经费支持,师资无法保障,而且壮语没有纳入中高考,壮语教学反而成了民族中小学的一个负担,很多学生害怕学习壮文影响汉语学习,所以法律表面上支持壮文推广,在实行当中却遭遇不公平对待。
由于中国官方语言仍是汉语,大学教学也采用汉语,加上不少人强调壮族地区是连接东盟各国的国际区域,强调汉语的重要地位,通晓汉语可以在政府内有较好的发展、高薪厚职;在商界也能如鱼得水。其它专业性领域,如法律、医界、建筑等等也无不以中文为“专业语言”。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壮族家长为了子女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当然也会选择汉语学校为第一选择,但这样一来,壮语便成为不可侵犯的“语言新租界”,壮文的地位不但没有改变,而且比五六十年代更受歧视,半数以上壮族人以会讲普通话为荣,有一部分壮族人拒绝承认自己是壮族人,这是很多人始料不及的。
以现实角度而言,汉语学校确实占尽优势,但从长远考虑,普及母语教育却是必然选择。推行母语教育是需要有压力和做出一定的牺牲的,放任自由等于是放弃重建壮族地区人的民族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