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常思维里,公安形象是强势的,很牛气冲天,而且属于国家机器,用不着宣传。
不过,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惯性思维,让负面导向逐渐占据了绝对优势。如今,无论警察的英雄事迹有多感人,民众的第一反应就是拍砖,拍砖,再拍砖,直到拍死了还叫好。例如:惠州缉毒民警杜宇华,他明明是一名6年中就缴获400多公斤毒品的缉毒精英,得到过公安部的公开表扬。在7月25日出事的当天,他明明是不仅成功抓捕犯人且缴获到10公斤的毒品,是在完成任务中牺牲的,于情于理,我们对他即使不能肃然起敬,但也应该生出一丝的惋惜情怀才对。不过,结局是:他人牺牲了,得到的依然是拍砖。
——这,正常吗?
面对这样的尴尬,粤警有三个应对态度:
A、继续保持“我是公安我怕谁”的矜持;
B、
发牢骚,说:“警察是人,是人就存在着好人和坏人,你们干嘛整天都只盯着坏的那部分,而对绝大部分的好总是‘视而不见’呢?你们是不是人来的?!”
C、
采取积极的应对态度:借助主流媒体平台,推出正面形象中的典型事例,调性是“真实、感人、正面”,去掉所有“高大全”的东西,贴近老百姓,让老百姓相信警察中是有好人的存在性。特别注明的是:所有的“领导开会、领导表扬、权威发言、学术探讨”等空洞的东西都不能在影片中出现。
粤警采取了C方案,在播出第三集《巴士大叔——谢光春》时,收视率偏高,良性。
换而言之,僚人面对自己被边缘化的尴尬时,或是拍砖窘境时,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是采取自我封闭式的矜持?或是发出“绝望啦”之类的牢骚?还是寻求更好的、且积极的解决方案?
呵呵,我目前也只是个摸索“如何拨乱反正”的人,《粤警先锋》也仅仅是我的第二个实验性作品,还不具发言权,所以没答案,抱歉。
小注:我在《粤警先锋》中的工作,将由“现场执导”转为“文稿统筹”,因为,在此类的宣传工作中,“如何说”比“如何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