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儿育女本来是妇女的一种特殊功能,但在人类发展史上,“男人分娩”、“男人坐月”也并非天方夜谭、危言耸听。人类学、民族学把这种奇特的习俗称之为“产翁制”或“产翁坐褥”。所谓“产翁制”,就是男子在其妻子生产期间,模拟妻子“分娩”,或在妻子分娩以后装扮成产妇卧床抱子,代替妻子“坐月”,而真正的产妇则照例外出干活,并为卧床“坐月”的丈夫准备饮食。在这里,模拟妻子“分娩”、代替妻子“坐月”的产妇之夫便称之为“产翁”或“产公”。
“产翁制”作为一种原始遗俗,在人类历史上并不是一种个别或偶然的现象,它曾在许多民族中普遍而长期地存在过。我国的壮族、傣族、仡佬族、藏族等都曾保留着这种古老的习俗,不少中外典籍对我国南方及西南少数民族曾经盛行的“产翁制”也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载。
据宋代《太平广记》卷四八三引《南楚新闻》记载:“南方有僚妇,生子便起,其夫卧床褥,饮食皆如乳妇。”文中提到的“僚”乃仡佬族先民。此文大意是说:南方的僚族妇女,生了孩子仍旧起来到处奔忙,她的丈夫则卧床褥,像产妇一样讲吃讲喝。同书又记载:“越俗,其妻或诞子,经三日,便澡身于溪河。返,具糜以饷婿。婿拥衾抱雏,坐于寝榻,称为产翁。”这里“越”族就是壮族的先民。此文大意是说:根据越族的习俗,妻子生了孩子,三天后便到溪流河川里洗澡。洗完后返回,就给丈夫做稀粥喝。而这时丈夫却拥着被子,抱着婴儿,坐在床上,称为“产翁”。
另外,明《百夷传》、清《顺宁府志》及意大利人马克.波罗的著名游记则记载了盛行于傣族地区的“产翁制”。其中,《顺宁府记》记载:傣族先民,“生子三日,贵者浴于家,贱者浴于河,妇人以子授夫,已仍执焚、上街、力田、理事”。大意是说:傣族妇女生了孩子后第三天,富贵人家就在家中洗澡,贫贱人家就到河里去洗澡,此后,产妇就把婴儿交给丈夫,让丈夫坐月子,而自己则仍旧去做饭、上街办事、下地劳动、料理家务。意大利人马克.波罗在元代曾到过中国的西南地区,他在著名的《马克.波罗游记》中记载:傣族“妇女产子,洗后裹以襁褓。产妇立起工作,产妇之夫则抱子卧床40日。卧床期间,受诸友庆贺”。这就是说,傣族妇女生了孩子,将孩子洗后就用襁褓包裹起来。产妇就立即起床照常劳作,而她的丈夫则抱着婴儿坐月子,卧床40天。卧床期间,接受亲友们的祝贺。“产翁坐月”固然荒唐,但更为滑稽有趣的是,“产翁”在模拟“分娩”时,往往还哼哼呀呀,装出一副十分努力、痛楚的样子,以至大汗淋漓。待小孩出生之后,便戴起头帕,捂严身子,生怕中风得了病。然后,抱起婴儿,模拟给孩子喂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