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从宋代开始,南宁就是广西壮族地区的中心城市、了解壮乡以外世界的最大窗口。假设2000多年前秦朝几十万虎狼之师没有进入岭南、侬智高反宋起义未遭遇失败,那么壮族的历史可能要改写,壮族标准语也有可能不是武鸣双桥音而是南宁音(或许广州最有可能)。位于壮语南北两大方言交接点上的南宁城本应成为壮族的文化中心,可是城内的壮语早就被强势的汉语侵蚀殆尽而退出历史舞台了。上世纪50年代的壮语标准语制定者们大多认定南宁壮语为首选,但是南宁市区不通行壮语,因此只能望城兴叹,后来退而求其次采取离其较近的武鸣双桥音。这也没有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思维。照此想法,讲壮的三塘、大沙田不是距南宁市区更近,更有做标准语的资格吗?可终究莫名其妙地选择了双桥。三塘和大沙田的壮话,既不典型又无影响力,双桥壮话亦如此。可见,选择壮语标准语,城市中心论或者近城市论的思路都是没有意义的,那么,选择武鸣双桥音为壮语标准音的做法也就说不过去了。
哪里的语音才有说服力呢?我觉得,武鸣灵马镇这个地方是比较值得考虑的。灵马镇位于一个三叉路口上,一路往平果去巴马百色,一路过周鹿(马山)直通大化县城,剩下一条当然是去武鸣南宁了。南百高速公路开通之前,百色地区右江北岸各县、巴马凤山的车辆大多经灵马来往南宁,现在马山中西部乡镇开往南宁的大巴还是经过这里。可以想像,在古代和近代,此处的地理位置一定非常重要。前面我说过,南宁是壮族地区了解外面世界的最大窗口,主要指其经济中心地位(壮语未在此生根开花,壮族文化中心无从谈起),特别是近现代,洋油洋钉洋布等货物无不是通过南宁然后再转运到桂西各乡镇。旧时桂西壮族地区交通不发达,尤其水上交通,所以那时小商贩到南宁批发大宗货品,定是以陆路为主,至于交通工具,除了马车就是两条腿了。偏远些的地方去南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南宁到各地之间必定有若干个货物中转站,而灵马肯定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从地图上看,灵马是旧时陆路交通的咽喉,且又处在中途位置。马山都安、平果巴马的道路在此交汇,于是批发商选择在这里稍做安顿(我想不会在武鸣县城,那里近南宁,更不可能在双桥),把从南宁带来的货物转发给附近县的小贩,或直接销售给四面八方前来赶圩的人们。邕北土语、右江土语、桂西北土语和红水河土语在此相激相荡,碰撞出火花,经过千百年的锤炼,灵马土话形成为一种融汇贯通壮语方言。壮语通用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是正确的(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灵马音为标准音也不错。
说了这些,大家可能觉得我是武鸣灵马人,其实我是地地道道的马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