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定义中狭义的“僚人”没有包括黎族。当然黎族先民历史上也曾被成为僚人,因此把他们视为“现代僚人”也未尝不可。
只是你引用的资料也是50年前调查所见。目前黎族中文身的习俗恐怕也已经逐渐消失。
参考以下资料:
琼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文身龙被等项目启动
--------------------------------------------------------------------------------
2005年01月16日14:14 新华网
为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海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一批试点项目开始启动。
国家文化部于2003年初就已开始启动全国范围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并已公布了39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国家级试点。海南省的“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试点。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保护对象,主要是珍贵、濒危的并具有历史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包括濒危的古语言文字;口述文学;民间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传统工艺和技艺;民俗,包括传统礼仪、节日、庆典、游艺等;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事物、建筑和场所;其他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
2005年元旦的前一天,海南省十数名学者专家聚集一堂,研讨并审核通过了如下九项,做为海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第一批试点项目。
文身
项目类别:E(民俗)
所属行政区划:海南省
主体民族:黎族
主要特色与价值:由许多种文素经精心设计、结构而成完整地刻在人体不同部位的完整图式。是目前仅存的雕刻在人体上的文化人类学现象。
濒危状况:所剩稀少
文身是黎族历史上最为壮观的文化现象。最早记录骆越族(含黎族)文面文身的是《史记-赵世家》,据推测,黎族这一习俗在有文字记载之前的远古就已存在。黎族文面文身主要在妇女身上进行,男性也偶然有。文面文身是由许多种文素经精心设计、结构而成,完整地刻在人体不同部位的完整图式,这些图式所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意义。而文素与图式,是因群体不同而各不相同。文面与文身是历史上氏族的凝聚符号,特别是与外族发生战争时,文面文身和服饰是“自家人”的最鲜明标志。文面文身也是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象征和成人的符号,带有原始宗教的意义。刻在身上这些由不同文素构成的图案中,包含着对生命的祈求,对幸福的祈望,对灾难的回避,对青春美丽的显示等内容和族群识别的标志,是生命的综合体。估计目前仍健在的70岁以上文面文身老人尚有约2000人左右,分布在海南黎族润方言、哈方言、美孚方言、杞方言四个地区,赛方言地区已失传。
(以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