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我是壮族,家族姓氏在当地和越南都有很多族人。我来自百色地区,老家在边防三县地区的镇边县(现政府叫做那坡,民间有叫睦边),农智高建立的壮族曾经的首都安德就在靖西与镇边的交界处,每次经过安德,“南天国”的大字在横跨公路的牌楼上赫赫在目。离开了这边防三县,如果在其他地方遇到来自边防三县的人,不管你是镇边人,还是靖西人,或是德保人,常常会被叫做老乡。开始我不知为何,后来问了老人才知道这三县原先是合一的,而且相互间关系密切。
下面开始进入正题:
在百色地区的学校里,当老师问:谁是壮族的,会有超过五分之四的人举手,于是我以为在广西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可是到了南宁之后才发现,壮族真正成了少数民族。在百色地区,是真正的壮族聚集地。
可是,在这里,据我了解,除了靖西和德保的壮族使用壮语最彻底外,其他多数地方的人都使用属于汉语语系的当地方言,在我老家,县城的一半交际是当地汉语方言,以前,乡下还是以壮语为多,现在也是汉壮语并用。
但是,并没有人觉得奇怪,因为这是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这里的占绝大多数的壮族也没有感到什么母语被破坏的紧迫感,而认为是一种进步和进步的重要媒介;也没有人有什么民族差别的感觉,和汉族和其他民族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以民族差别挑动争斗,很难得逞,因为各族杂居,相互间都是朋友。
在当今壮语中,有许多加入了桂柳话的语音,特别是那些以前没有的词,如今都直接采用自桂柳话,方便实用。而在实际交往中,纯粹使用壮语有许多不便,不说和外来的经商人的交往,就是在当地,两个不同村落之间的壮语就会有不同之处,这时候就要用当地汉语来交流,于是出现这种情况:两个人在用壮语交谈,其间不时出现粤语,当地汉语甚至普通话。至于被定为壮语标准的武明壮语,我问过当地许多日常主要使用壮语的人,听不懂的占大多数,听懂一点的有一点点,说听得懂的,我没碰到过。因此,当今壮语的使用状况是不利于壮族的生存和发展的。
在这种情况下,是使壮语标准化,让壮民们更多的使用壮语,还是推广普通话,在方便壮民间交流的同时,也方便我们和外来的人交流?讲求实在的壮民们一定会选择后者。
标准壮语,就是消除当地壮语,这种做法多数壮民不会理会,你硬逼他,别看人家人老实,惹急了空手都敢跟你拿枪在手的斗。而且,如果要进行标准化,这种在学习上“增负”的行为会使壮语失去许多还作为学生的壮族人群的群众基础,他们会因此反感。
那么,只能让各地的壮民使用各自的壮语,那么,在相互的交流上,就只能使用汉语了(粤语也是汉语语种)。
另外,壮族本来没有自己的文字,主要使用汉字,即使后来出现一些根据汉字而创造的壮文,那也是是方块字而不是今天那种好象越南字的壮文(其实越南以前也完全使用汉字,后来中华文明在近代衰弱,而且因为法国殖民者为了消除中国对越南的影响,才创造了今天的越南字,可是到越南古建筑去看,上边的牌匾和对联都是汉字,现在的对联也是使用汉字——没机会去越南看的可以观看法国影片《印度支那》)。其实一开始,中国政府给壮族创造文字的做法就是错误的,事实上,今天的壮族没几人愿意学习那种生硬创造出来的壮文。在老家的深山中,倒是有没有出过山的老人在用汉字写春节对联,用壮族化的古代汉字写咒符,用今天的汉字记写壮族自己的巫道书籍。春节对联也就算了,可是为政府的唯物论所反对的壮族巫觋迷信文化(是不是迷信难说)的经卷和施法秘法都被壮族人自觉地用汉字来记载,可见这是人民的自然选择。
因此,汉语在壮民间的普及和使用是历史的必然。
再从历史上看,壮族本身的文化不能与汉族相比,这是不容质疑的,因此,我们必须吸收汉族文化。那么,是否必须刻意的在吸收过程中人为的加入保持本民族特色的痕迹呢?我看不必。在过去千百年间,壮族一直在吸收汉族文化,所以才有了今天壮族第一大少数民族的地位。而在这千百年间,壮族即使在变化,也一直保持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在今天,却是有汉化的强大趋势。但是,我认为这是正常的。在已经进入地球村时代的今天,即使如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这样两个时代为敌的文化文明,也出现了相当强大的融合趋势(如阿拉伯国家的西式民主化及伊斯兰教徒为广大基督教徒所接受),而在欧洲,各个不同民族间更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有成为一个统一的欧洲国家的极大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保守的要认为人为的保留什么特色,那是种落后的行为。
我们应该在保持自己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地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这样,我们既能吸收别人的营养,又能传播我们的优良传统,从而为整个中华民族注入自己的一份血液,使我们的子孙不断进步。
可是,在冷战结束后,许多地方狭隘民族主义兴起,在我们这个已经在几百年间和汉族有了很大的交流和融合的壮民族中,竟然还有人幻想“去汉化”,他自己想想而已,如果他跑到我们桂西这个壮民聚集的地方去宣传他的东西,就算没有政府的压制,也不会有多少正经人响应的,因为我们有许多其他兄弟民族的朋友,我们要共同进步。
这些都是一时兴起所写,不严谨之处,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