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文现在最缺的是统一及有效的推广,而不是争论什么完全没有可能达成100%一致的各种细枝末节,能把壮文应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一切都是白忙。”
这话有一定道理。
关于“最缺的是统一”的问题,是因为文字的不统一(其实是标准文字与各地方言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才造成学习和推广上的困难的。通过讨论,可以统一认识。
现在各个板块的壮文,正是在讨论中逐步形成新的“统一”的。这个发生在各个网友眼皮底下的事情,本身是最有说服力的。不过,可能有些网友忽略了或者视而不见,可能有些网友因为习惯于“权威的灌输”而认为原来的壮文没有问题,可能还有些网友不习惯于“研讨式的学习”而认为这种讨论和改动是一种“混乱”。
但从这个讨论中,我看到的和想到的是令一种情景:首先,是红棉树宽广的襟怀---该完善的地方就完善,而且不完全采用别人提供的现成答案,而是经过一番思考后有创造性地加以完善。如果我们的老师、学生以及行政管理人员都有这样的思想素质,那真是壮族的造化呀。
其次,通过讨论,我从红棉树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包括壮语尽量不用借词的思想和方法,其中,“遨游僚学”栏目重在“僚学”建设的指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遨游”也很重要,只建设而不“遨游”,建设就失去了意义,而且,边建设边“遨游”本身是有效的建设方式)。
通过讨论,我也学会了liuh这个词,虽然在我的母语里没有,但那么广大的区域都这样用,那在我的关于“玩耍”、“娱乐”的壮语词汇里,就在guhcaemz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知”。须知,这种同义词是丰富壮文表达、形成不同书面语言风格必须的语言材料。
关于有效推广的问题,我觉得讨论式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推广办法之一。相反,过去那种“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把有争议的东西强行推广的办法,最后多半以“事与愿违”而告终。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看“怎样跟农民打交道”的帖子。
关于完全没有可能达成100%一致的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凡事都没有100%的绝对性。至于规范壮文的书写形式,与各地的口语有?%的一致性?大家不妨粗略统计一下《壮汉词汇》收录的词条有?%是你母语所用的,?%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民族词汇,?%是对民族词语构成威胁的汉语借词?
如果这种粗略的统计太麻烦,太耗时,那可以考虑怎么把南北两大方言词汇约40%的差异降低下来,因为,要顺利地推广壮文,方言间存在的60%左右的一致性确实是需要进一步提高的。
关于把壮文应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一切都是白忙的问题,这是很多壮族人都关心和支持的观点。关于这一点,我只想简单地说这么一些事实:壮文广播、电视新闻、民族报和《三月三》的壮文版以及壮文翻译局每年翻译的大量的壮文资料应该是“壮文应用”的例子,全区各党政机关的门牌大部分都表写壮文也是“壮文应用”的实例,但有不少人认为,这一切也是白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