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勒布农 于 2018-9-30 23:02 编辑
那桐四月八一日游。
四月八去那桐凑热闹,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只不过,以前的那桐四月八给我的印象只有两个,一是人很多,很热闹,二是东西很好卖,也能卖出好价钱,至于为什么,我一无所知。近年来,尤其是每年的中国·隆安那文化旅游节落户那桐,并和那桐四月八农具节合二为一后,随着官方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和网络的肆意扩散,对于那桐四月八的历史来源才渐渐清晰起来。 据有关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生活在那桐一带的古代骆越人,也就是现代壮族人的祖先,在水稻插秧农事活动结束后,都要把梨耙等生产工具洗净收存,并举行系列相应的祭祀仪式,以祈求稻神保佑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同时也把新做的农具拿去圩场出售或者和人交换,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地方民俗。大约于四百年前的明朝天启年间,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把这种传统民俗和三界庙祭祀结合起来,终于形成了传承至今的民间节日“四月八”。建国初期,因为它既是专门祭祀壮族古代农业之神,也是本地农业用具交易最活跃的时候,被地方政府正式命名为“农具节”。
我不是研究本土历史的学者,也不是民俗文化的“砖家”,对于历史、学术的问题兴趣不大,四月八去那桐,其目的无非是凑凑热闹罢了。
上午八时,包括县城在内的本县圩场,若是往常,街上行人还不是太多,而今天的那桐圩,由于是四月八的缘故,估计街上早就是人声鼎沸了。当我来到时,只见圩场近郊的公路两旁,都停满了各种车辆,有摩托车、手扶拖拉机、面包车、轿车,还有好多辆外地来的旅游大巴,象两条长龙伸延向远方。走进圩场里,果然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人群!到处都是做买卖的摊位!到处都是老板揽客的吆喝声!
向阳街,一条不算太长的街道,除了两边林立的商铺,距离走廊三四米的树下,还有很多卖杂货小摊子。除此之外,街道中间还有两排摊子,都是专卖服装的。由于阳光太猛,摊主临时搭建了棚子,并且用油布把三面围起来,这样做,既能遮阳,也为了防止突如其来的雨点淋湿货物。由于摊位太过于密集,来往行人又多得惊人,本来平时就很宽阔的向阳街,顿时显得拥挤不堪。
摊主有老的,也有年轻的,有本地人的,也有操外地口音的;有卖本地草药的,有卖自家泡浸的药酒的,也有卖各式服装鞋帽的。摊子多,顾客也多,顾客为了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不但要货比三家,还要价比三家。摊主为了多卖东西多赚钱,却又偏偏遇到特爱挑剔的顾客,就不得不多动点脑筋耍耍手段了。于是乎,摊主叫卖声此起彼伏,顾客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一旦买卖成交,双方皆大欢喜。
那桐市场大门对面的整条灯塔街,搭着一排又高又长的棚子,棚子上面印着一行烫金大字:那桐四月八农具节暨美食商品展销会。
棚子里既有本土商家,也有来自五湖四海的老板,摊子一个紧挨着一个,货架上的货物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药材、保健品、化妆品、服装、鞋帽、首饰应有尽有,碗筷、便溺器,乃至针线、牙签等细小用品也都是不一而足。见到有人走过摊前,摊主们皆是笑容绽放口吐莲花,这个说:质量可靠,价格优惠,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那个说:我这东西可是花大钱从某地进货的“正抖嘢”滴啵,看在你识货的份上,就破例一次优惠你;有的在摊上放块牌子,上面写着“中医世家祖传秘方,专治各类疑难杂症”之类的字眼;还有的干脆来个现场演示,以此来证明他的东西确实比同类产品优越N倍以上。
特色美食一条街,也是四月八的亮点之一,足足占据展销会的一半地盘。人还未到,远远地就闻到一股香味,待到走进去,不禁眼花缭乱。有本县特产布泉酸鱼、都结豆腐、乔建熏鱼、雁江粉利、丁当土鸡、那桐狗肉等,还有区内兄弟县区的特色美食南宁水街粉饺、宾阳酸粉、横县木瓜丝、马山黑山羊、环江香猪等。从体型和口音来判断,相当部分的摊主是来自区外的云南、贵州、湖南、广东、福建等省区,再看他们的招牌,可谓内容丰富,品种齐全:青海小肥羊、蒙古王刷羊肉、天津狗不理包子、九寨沟爆烤山鸡、海南鲜榨椰子汁、成都蜜蜂手工糖、台湾香辣蟹、泰国榴莲酥……
为了多揽客,各摊主可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有个摊主穿上和尚服装,扮成猪八戒的模样对着顾客瞪眼睛歪嘴巴,另一个摊主象济公一样穿着破袈裟,摇着破扇子装疯卖傻,有些女摊主则穿上旗袍,一颦一笑之间貌似雍容华贵,却掩盖不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本质。还有一摊卖长沙臭豆腐的,叫“湖南馆”的,除了门框上印着“扑鼻闻其臭,入口尝其香”的广告词,门口还站着两个年轻美眉(bakdou ceq nwnmiz song dah lwgsau oiq haem)。她们穿着不太合身的六五式军装,尽管没有半点军人气质,却也吸引了不少食客。
在我眼前,有一摊卖蒙古烤肉串的,摊主是个愣头青,正拿着话筒唱歌:兄弟抱一下,有泪你就流吧,流尽这些年深埋的辛酸和苦辣……客人来时,摊主停下演唱,一边烘烤肉串一边和客人拉家常。客人走后,又马上打开音响唱《天堂》: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一边唱一边眯着眼睛,虽然个子矮小,声音却很有张力,虽然没有穿蒙古袍,却很有几分草原风味,和腾格尔颇为神似。
其实,利用音乐吸引顾客,以扩大影响增加竞争力,是很多摊主常用的法宝,这位山寨版腾格尔仅是其中之一。不远处卖越南鱼露的摊子里,传来悠扬的独弦琴声,旋律缓慢流畅如泣如诉,深深地拨动着过路人的心弦;那边有一对德保县的夫妻,一边做买卖,一边轻轻的哼着《当代天保》、《Mbanjcuenghsam nyied goreuz nding(壮乡三月木棉红)》的曲调……
顾名思义,既然把四月八命名“农具节”,农具元素应该是主打节目了。这不,不管走到那条街,街上到处摆满了犁、耙、锄、刮、镰、铲、刀、斗笠、扁担、箩筐、畚箕、竹篮、竹椅、簸箕、油茶隔等传统农具,甚至还有箱、柜、凳子、刨壳、木床等精制木质家具和花卉、果苗、土特产等,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东西。虽然很多竹木做成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皿已经几乎被金属、朔料制品代替,但是每年的四月八这一天,传统的东西还是有很大市场空间。有的人买是为了使用,而一些根本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东西,也有顾客把它们当成纯粹旅游工艺品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