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勒布农 于 2017-7-10 23:13 编辑
走进名著
人类文化的众多载体中,地位最高的非文学莫属。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那些历经了不同历史时期,越过了漫长的时光,还能流传至今,还能被当代无数人相互传阅的,无疑是好书,是经典。文学名著,必定是好书中的好书,是经典中的经典。
与名著结缘,几乎与识字同步。刚上小学,为了哄我开心,父亲买了几套连环画给我看。其中有一套《三国故事》,分上下两册,是根据《三国演义》里的某些章节改编的。里面的大部分情节,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官渡之战、草船借箭、三顾茅庐、蒋干盗书、定军山、空城记……后来又从一本民国时期的国文课本上看到一篇《景阳岗》,讲的是武松打虎的精彩故事。
小学时能看到的名著大多是改编后的连环画,上了初中,学校有个图书馆,再加上向同学借的,多少能接触到一些原著。然而,图书馆里的大多是杂书,同学能借给我的也很有限,再加上学习任务繁重,因此,我能看到的原著仍然不多,能认真精读细读的更少。
初中毕业,走上社会,“武侠热”持续升温,大街小巷的书店里,地摊上到处都充斥着金庸、梁羽生、古龙、陈青云的著作。继几年前《霍元甲》、《陈真》之后,《谢雕英雄传》、《再向虎山行》等连续剧又在荧屏上粉墨登场。与此同时,曾风靡一时的连环画倍受冷落,受老一辈人奉为至宝的古典名著也跟着失宠了。然而那时的我,不知哪根筋出了毛病,抑或吃错了药,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依然如故,只要有时间,就尽量多读,只要精力允许,就尽量精读。为了能尽量多读,我可谓费尽心机,或在街头旧书摊上掏宝,或向亲朋好友借阅,或在某人家里的某个角落,拾起蒙上灰尘的破书,低声问主人:“能不能把这本书送我?”。每当主人用不屑的语气伴着鄙夷的眼神:“拿去吧”,我便喜出望外如获至宝。
我长年读书,只是缘于对文学的热爱,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小时候读由古典小说和传统评书改编的连环画《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家将》、《说岳全传》,只是出于爱好,并不求甚解,稍长后多次精读了原著,才明白了许多道理,才品出了个中滋味。
《红楼梦》绝对是一部好书,它涉及到语言、民俗、服饰、饮食、建筑、政治、法律、宗教、书法、绘画等领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横跨了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学等多个学科,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说它位列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首,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绝不为过。然而,正因那个貌似胸无大志,绣花枕头似的,整天钻在女人堆里放浪形骸的贾宝玉,正因那句“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的经典对白,导致后世读者对此书褒贬不一。所有读者中,鲁迅的观点可谓最有见地:“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
褒也好,贬也罢,后人折服于其艺术性和思想性之高超,不断围绕着它研究,使它成为和甲骨学、敦煌学并称的显学——“红学”。以一部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不光在中国,就算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