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河谷幽兰 于 2014-11-25 15:16 编辑
我区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荣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获奖项目主持者韦兰明(左三)与获奖成员林少棉(左二)、零兴宁(左一)、李一鸣(右二)、黄永和(右三)、覃其文(右一)合影。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零兴宁 覃其文) 日前,由教育部主办的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共评选出5项特等奖、148项一等奖及1167项二等奖。广西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处长韦兰明主持的“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创新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符合区情
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是按照“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的教学思路建立起来的一种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内容是根据“一分为二”的原理,从语义入手,用壮汉两种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任务分解,课堂教学同时使用同一教材内容的壮、汉两种文字教科书,同一篇课文由同一位教师用壮、汉两种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先由壮语文课来完成词义、段意、中心思想、文章结构、写作知识、壮语语法基本知识等环节的教学任务,再由汉语文课来完成汉语的字、词、句式和朗读教学等环节的教学任务,壮、汉文课的两个教学课时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完成壮、汉《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壮汉兼通的目的。
韦兰明介绍说,1990年,我区在贵港市覃塘区蒙公乡壮汉双语实验小学创开“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1991至2010年,陆续在武鸣、德保等24个县(市、区)64所壮汉双语实验小学(含教学点)推广应用该教学模式。2010年,我区改进和完善了“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1-2年级按完全相同内容的壮汉两种文字的课文,先壮后汉授课,壮汉课时相当;3-4年级壮文课时递减,只有上精读课文,不上略读课文;5-6年级壮文课时再次递减,只上大部分精读课文,其他课文为学生自学或教师指导自学。形成新的“低年级大同步、中年级有同步、高年级小同步”的“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
韦兰明说,在以壮语为主要交际语言的壮族农村地区,如果在学前和低年级直接用汉语授课,已习得壮语或不通晓汉语的壮族儿童,存在语言障碍和语言思维转换问题,听不懂老师上课或似懂非懂,在学习上有困难,甚至厌学而辍学、流失。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壮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和语言实际,充分利用母语优势开发壮族儿童智力,发挥壮语文教学功能提高壮族地区中小学教学质量,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了壮族优秀传统文化。
据了解,2011至2014年,确定全区59所小学为“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实验学校,进一步实践检验“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
实施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意义重大
一是独创 “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模式。“双语同步教学模式”是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独一无二的教学模式,并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和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可在壮族地区小学阶段推广运用。也可向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提供借鉴运用的意义。
二是揭示了壮汉双语教育的内在规律。“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将民族语教学和汉语教学两个教学系统进行有机结合,揭示了双语教学内在规律性,阐明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功能的科学性。
三是促进开发儿童智力。充分利用母语优势开发少数民族儿童智力,用民族语对他们进行启蒙教育,符合其文化背景和语言思维习惯,可以有效开发智力、培养潜能,为其以后的学习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四是有利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壮汉结合、以壮促汉”, 起到帮助壮族学生快速学习好国家课程的作用,双语教学效果明显,从而提高了壮族地区中小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