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平乐的人,都见到桂江上那游成一线,或停成一片的大小船舶,这里的船舶已在桂江上漂游了千年的历史。这些船家人世居江河,以船为家,以捕鱼为生,漂泊不定,一艘小至几平方米,大也不过几十平方米的小船,就是他们的家。他们很少与岸上人家交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独特语言和文化。
桂江疍家的起源
据平乐桂江船家黄氏宗谱记载,由于宋朝初年兵荒马乱,黄家始祖黄冬进,与丁、郑、马姓四人,一同从南海县“珠玑巷”逃到临桂县东乡的马山崴府。后因嵩王征战世乱,又逃到苗洞洲(今永福茅村)。冬进在这里生有二子,长子早年迁到恭城的白羊江背岭土名潭黄瑶河以捕鱼为生,后又从恭城迁到平乐的桂江,兼捕鱼与水上运输为生。
若干年后,与冬进一同迁到永福茅村的丁、郑、马三家發财兴旺,黄家老二因贫穷在这里遭到歧视,因而老二的三个儿子各自分散到荔浦、阳朔、修仁三个地方,分别在荔江、漓江、茶江捕鱼为生。三条江在昭州(平乐县城)汇合后称为桂江,从此江水变得丰盈,江面变得更加宽阔,自然也成为船家渔民们泊船聚集之地。从此,黄家人成为了切头切尾的桂江的“水上人家”。他们在桂江水系上撑船、捕鱼,繁衍生息,历经千年之久。由于历代的招婿上门成亲,如今这个家族已姓氏繁杂,人数已近一万,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情习俗的水上族群。
独特的桂江疍家话
在过去,由于疍家人生活贫困,因而遭到岸上人的歧视,故疍家人与岸上人很少有来往。船上的女子及小孩就更难接触到岸上人了。在长期封闭状态中生活的疍家人,由于经常出航,受到沿江各地语言的影响,久而久之慢慢综合,便形成了自家独特的语言——疍家话。疍家话特有意思,他们叫爸爸为“艾巴”,叫妈妈为“艾甲”、叫奶奶为“嗡来”,叫姐姐为“甲甲”,叫妹妹为“老墨”,叫哥哥为“坝坝”,叫舅舅为“芒粗”;船家人称吃饭为“切饭”,称喝酒为“话酒”、称喝茶为“切磋”。
由于桂林曾经是广西的首府,因而疍家人称上桂林为“上省”。如今的船家话把上桂林还是说成“上省”。
疍家人的忌讳
疍家人有很多忌讳。据疍家人说,在船隻出航时,他们最忌口的字眼是翻、沉、破、散等。不仅是限于上述字,就是连这些字的谐音字也不能讲。他们认为这些字眼都对行船不吉利。说“翻”字意味着翻船,说“破”字意味着船触礁破损,说“沉”字意味着船沉江底,说“散”字意味着船触礁散架。若在行船中天气突变,由南风转为北风,对于这种自然现象,岸上人都说“翻”风了。可船上人不这么说,他们是说“转”风了,或干脆就说“风来了”。船舶桅杆上风帆的“帆”字读音与“翻”相同,故船上人不叫“风帆”,而叫“风篷”。新船制成下水时,船家人不准叫“下水”,而叫“起水”。由于“桑”与“丧”同音,故船家人禁用桑木造船,哪怕是丁点配件都不行。
船隻远航时,船家人忌讳多嘴多舌,他们不允许任何人问及开往目的地。船在中途,任何人也不能说船到某个地方了(如:“船到长滩了、船到阳朔了”等)。疍家人认为,若讲出了船舶所到的位置,就暴露了船舶的去向,让江河中的鬼神知道后会寻踪而来兴风作浪,加害他们。
除了上述与行船不利的语言外,就连一些与行船“不吉利”的动作他们也十分忌讳。如他们对一日三餐吃饭用的锅、碗、瓢、盆以及供奉神灵的鱼都不允许翻转。
船上的艄公舵婆和纤夫
据桂江疍家人说,在没有机动船的年代,他们出航运货时总要请艄公、舵婆和纤夫。过去的货船不是很大,相对大点的船出一次航要请1个艄公(男性,专在船头操作,对遇到礁石等障碍物或发生突发性事件时使用船篙作应即避险处理的人),1个舵婆(女性,专在船尾掌舵的人)和8个纤夫,船相对小一点的要请6个纤夫。
据疍家人说,那时给这些顾员的待遇等级是艄公最高,往返一趟梧州可得3担谷,纤夫和舵婆相对来说待遇要低一些。之所以船上要请个女的来掌舵,疍家人说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掌舵这个行当比较轻松,船主为了节约劳务费而已。据疍家人说,船上除了艄公和舵婆是固定的外,纤夫都是临时聘请的。一般顺水船不用请纤夫,只由一个艄公和一个舵婆操作就行了。往往是货运桂林方向因为逆水行舟故而要请纤夫,到了桂林就将纤夫给辞退了;从平乐运货到梧州因是顺水推舟故不请纤夫,而从梧州运回头货时就要在当地请纤夫了。
疍家人的行船祈祷
平乐桂江疍家人每当行船远航时,总要举行一次祈祷仪式。起航的当天,他们清晨要到就近的庙宇去祭拜土地神仙,要抢在早上8点钟以前备好丰盛的佳肴,他们管这一顿美味叫“早头”。早头备好后,船上的女人便在船头船尾各插上三炷点燃的香,祭拜水神妈祖,然后一边焚烧钱纸,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今天大船出航,漂流远方,祈盼神灵保架护航,一路顺风,保佑人船顺利通达……”祈祷完毕,随船人员便开始赏用美味大餐,然后,驾驶船舶踏上征程。
若船舶在中途触礁遇险,这时,船上的男人便上到岸上,点香三炷,同时烧上钱纸跪地叩拜,祈求当地土地神仙伸出援手,让他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佑他们在异地他乡平安无事。
疍家人的婚俗
水上人家在谈婚论嫁时,男方必须要向女方家里送上一次大礼和一次小礼。船家人称“过大礼”和“过小礼”。过小礼是在男女双方初恋阶段。过小礼时,男方要备上两瓶酒、两包面、两只鸡、两块猪肉作为聘礼送进女家船上,若女方家庭接受了男方送去的聘礼,就意味着女家已接受了这个未来的女婿。过大礼是在双方接婚前3到6个月的时候。过大礼时,男方要准备120斤米、120斤酒、120斤猪肉和120元钱作为聘礼送到女家船上,若女家接受了聘礼就表示女家已同意办理这桩婚事了。
举行婚礼的头天早上,男方家里要到平乐茶江口令公庙对面的沙洲上搭篷升帐,设宴款待舅大老爷和祭拜令公;女方家里同时要在出嫁的头天晚上唱新娘歌,以此形式等待迎亲队伍的到来。
举行婚礼的当天,新郎所在埠头的江面上将会聚集许多船隻。这些船只首尾相连,船船相依。此时,船家人便将所有的船舵取下,让其相互联通,形成一个盛大的水上通道广场,让客人们自由地穿行往来。一切准备就绪后,男方便开始启动“坐花堂”仪式。“坐花堂”仪式是在舅父的歌唱声中开始的。“坐花堂”仪式起动后,然后由亲到疏,在场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轮番唱起吉祥喜庆的歌谣,等待新娘的驾到。
吉时良辰一到,新娘头披红布巾,由红娘打伞陪伴,引送到五彩缤纷的小艇上,然后喜气洋洋地朝着男方“坐花堂”的船舶聚集地点进发。
丰富多彩的桂江船歌
平乐桂江疍家人世世代代在江面上漂流,他们驾驭着船舶或顺水推舟,畅游无阻;或逆上急滩,拉着纤绳寸步难移。在长年的生产劳动中,行船的酸甜苦辣成了疍家人自娱自乐的吟唱素材。在秀丽的江面上顺水漂流时,他们看着从眼前划过的山山岭岭心情愉悦,触景生情,信口吟唱;船上急滩,拉着纤绳艰难前行时,他们便喘着粗气齐声喊着协力语,艰难而行。经过近千年的演化,那些劳动号子和吟唱素材便形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歌——桂江船歌。
桂江船歌归纳起来有如下类型:喊镝歌、行船歌、打鱼歌、喊风歌、闲散歌、婚嫁歌、哭丧歌等。
喊镝歌也叫逆水号,是在船舶逆行急滩时喊出的号,其腔调短促有力。喊镝歌主要是起到所有纤夫过急滩时齐心协力的作用,大多是些拉纤用力的内容。如船在逆水中停滞不前了时,船上的撑笛便喊出这样的号子:“兄弟们呀,用力拉呀,出假力的是龟公呀!”这一句实际上是一个咒语,据船家人说,因大家都不愿当龟公,只要喊出这个号子来,停滞在激流中的船舶会立即前移。
行船歌是船行平水或温水处唱的船歌,又叫平水号。行船歌内容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可以触景生情,或唱海北天南、或唱沿途风光、或唱俊男靓女等等,内容包罗万象。
喊风歌是在船隻扬帆逆水航行时唱的船歌。他们根据行船时风向的需要,用一种特定的腔调或喊南风,或喊北风。船家人认为,在日常行船中,只要他们一唱喊风歌,他们所需要风向的风有时会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