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14877|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侬兵:傥犹州故地及雷火频婆变迁调查琐记

[复制链接]

501

主题

5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5-12-14
注册时间
2008-7-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3 09:46: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原文来自http://www.nongshi.org/news.asp?id=250&ArticlePage=1

我是师范出身,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多年。中学历史课程有一定分量的乡土教材,侬智高反宋起义是广西乡土教材的重要章节,讲到侬智高,就很自然地联系到傥犹州和雷火频婆四峒。傥犹州的位置在哪里?雷火频婆的变迁如何?这些问题很有必要弄清楚。我带着这些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发现了一些线索。在此,不揣鄙陋,愿发表自己的看法。

    蛛丝马迹

  先从壮族地名说起。壮族有语言没有文字,历来都借用汉字,地名也不例外。借用汉字的壮族地名,多是汉音壮义,即汉字标音,壮语标义,如那坡、晚隆就是如此。“那”就是水田,“坡”是土坡,“那坡”意为坡地上的水田;“晚”是村庄,“隆”是大,“晚隆”的意思是大的村子。大概在宋元时期,壮族先民创造了一种汉壮结合的古俗字,如水田写成“”,庞大写成“”,水写成“淰”,米仓写成“”,树木写“”,等等。这种汉音壮义的形声字,后来称为古壮字。因为书写复杂,难以推广,同时汉文化不断普及,人们普遍使用汉字,这些古壮字就不推行了。不过,汉音和壮音不尽相同,有的壮音有,汉音无,如黑暗的“黑”,红白的“红”,得到的“得”,燕子的“燕”等字的壮语含义,无法用与壮音相同或相近的汉音来标明,就只能借用汉字汉义来代替了。黑色土质的水田写成“那黑”,“那”是汉音壮义,“黑”是汉音汉义,变成壮汉合璧,同“那坡”、“晚隆”的组合方式不同了。同样,红泥岭写成“陇红”,村名得,“”是壮音壮义,“得”是汉音汉义,这就变成多重壮汉合璧了。借用汉音的壮族地名,遇到壮汉同音的好办,倘不相同,就只有取其读音相近的字来代替,谐音是常见的现象。然而,汉字的同音字很多,同音异字很普遍,借用时常有一义多字的写法,如“田”可以写成“那”、“纳”、“拿”等,“村”可以写成“晚”、“板”、“曼”等。这种谐音的壮族地名常见,一直沿用。比如中越边境上的硕龙,土名“陇匡”,也写成“龙光”、“光”,意为横岭;龙邦原来写成梆,因这地方桄榔树很多而得名,桄榔树壮语叫“梆”,“”“陇”读音相近,于是又写成陇梆,后人删繁就简,就写成龙邦了。如果不明底细,不理解汉音壮义地名的实质,把硕龙解释为巨龙,把龙邦解释为龙的家乡或华夏龙,那就名不副实了。壮族地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壮义的本来面目,从中可以探明古今地名的联系。傥犹州虽消失已久,但“傥犹”两字谐音地名尚在其故地保留,按照历史线索和地理方位来考察其原址,还有蛛丝马迹可寻。
  在今大新县下雷镇仁惠村有个百荡屯,三湖村有个布荡屯,天等县上映乡那花村有个土荡屯,越南高平省下琅县有个曼荡屯。这几个“荡”字的村落,村名都是汉音壮义。百荡和布荡在原下雷州的辖区内,土荡属原上映州的范围,曼荡在德天瀑布下游越南一侧,与下雷州更甲隔河相望。按照当地壮语的含义,百荡和土荡的两个“荡”字都是门槛的意思,“百”是嘴巴,古壮字写成“”,“土”是头颅。百荡和土荡相距约三十公里,百荡在西南,土荡在东北。布荡和曼荡的两个“荡”字,都是南蛇的意思,“布”是一定的地域范围,“曼”是村庄,布荡与曼荡相距约三十公里,布荡居中,曼荡在西。从这两个“荡”字地名的壮语含义来看,这带地方多南蛇,乃我国古书上所说的瘴疠之地。把四个“荡”字地名联系起来,可以理解为百荡和土荡是进入布荡和曼荡的门槛,这个地域的中心在布荡。布荡又称峒荡,汉译为荡峒,这个地域也可以称为荡峒,这几个“荡”字地名与傥犹州的“傥”字是谐音。依照桂西流行的广西官话,“傥”“荡”读音相近,傥犹州在这里露出了端倪。
  再说“犹”字,原下雷州是在雷火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下雷州建立后,将其辖区划分为六甲,加上州城及郊区上厢下厢共七个行政单位。六甲是:更甲、苑甲、上祐甲、中祐甲、下祐甲、个赖甲。每个甲都有土语地名,更甲叫布更,苑甲叫峒苑,汉译为苑峒,上祐甲叫“祐”,中祐甲简称“中甲”,下祐甲叫“祐底”,个赖甲地处四城岭西麓,叫布陇,又名二十四寨。六甲之中有三个甲有个“祐”字,后来调整,把上祐甲和中祐甲合并,叫上祐中甲,六甲变成五甲。上祐甲的土名“祐”,是古地名,“”读“女”音,与“你”同音,上形下声。下佑甲土名“祐底”,也是沿用古地名,三个“祐”字甲统称为“祐”,六个甲合称为:更、苑、祐、个赖。顾名思义,这几个“祐”字地名是“犹”的谐音。傥犹州有了清楚的眉目。
  根据民间传说,土荡屯原来归属未定,下雷州官和上映州官都说这个村子是自己的祖宗地,谁也舍不得割爱。后来双方协商,两地土官互相派人监督,限定在同一天的鸡啼头遍时分从各自州城骑马出发,以同样的速度相向而行,相会的地点就定为界线。结果两地土官在今土湖街头和那花村之间相遇,就以此地为界。土荡屯在那花村一头,归属上映州。那花村过去叫广源村,也写成广元村。看来,民间传说也有一定根据,今下雷镇通音屯和上映乡弄四屯交界处,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刻有明朝洪武三年(1370)立界的标记,两地州界终于划定。可以推想,在此之前,“荡祐”的范围不止下雷州一地。四个“荡”字是村名,三个“祐”字是甲名、“荡祐”处于同一个地域,追本溯源,线索分明,傥犹州在这里“出土”了。

寻根究底

  “荡祐”是傥犹州的谐音,换句话说,“荡”“犹”就是傥犹州的故地。以此为据,还可以联系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壮族古代社会,峒是政区单位,峒以下是社,社以下是晚(村)。峒是一定范围的行政区域,社是若干村落组成的基层组织,“晚”是大小不等的自然村。唐朝时期的黄峒、韦峒、侬峒,就是左右江一带的地方政区。峒的另一种含义,是村落以外的耕作区,此如一片相连的水田叫“峒那”,一片宽阔的旱地叫“洞”,人们到地里干活叫“卑峒”(卑:去)。壮族是农耕民族,行政区的峒与耕作区的峒关系密切。恰当地说,一定相连地段的山沟河谷形成峒的范围,我国古书上所说的左右江溪峒就是这个意思,符合山旮旯的特点。后人为了避免混乱,把政区的峒写成峒,把田峒的峒写成垌,把山洞的洞写成洞,以示区别。但后来都统统写成“洞”,没有区别了。北宋时期的雷火频婆四峒属羁縻州,傥犹州也是羁縻州,根据历史线索和地理方位,雷火频婆四峒和温闷峒应属傥犹州范围。
  宋人范成大所撰的《桂海虞衡志》载:左右江溪峒“自唐以来内附,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再小者为峒”。在当时的左右江地区,州领县的隶属关系少见,州领峒甚为普遍。这带地方,县一级的建制在改土归流以后才普遍出现,而峒则古已有之。峒又有大峒小峒之分,形成大峒管小峒的地方特色。例如雷火峒内有峒苑、峒荡,温闷峒有峒巴、峒岭,上映峒内有峒列、峒锐,等等。这是左右江流域壮族先民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些地名都带有壮语语法特点,单位名称在前,地名在后,当地土语地名一直沿用壮语语序,体现了壮语地名的稳定性,从实际意义上说,一个峒就是一个种落。这些不同的种落,往往是以土话语调的差异来区分的。同是南壮方言,不同的种落表现为不同的语调,操同一语调的种落就有一个名称。比如下雷的土名叫“布法”,操下雷语调的就叫“讲法”,上映的土名叫“布映”,操上映语调的就叫“讲映”,龙英的土名叫“侬英”,操龙英语调的就叫“讲侬”,归顺(靖西)的土名叫“阳”(也写成“洋”或“央”),操靖西语调的就叫“讲阳”。由于地域相连,方言相同或相近,历来就把靖西的土名“阳”和下雷州属的三个“祐”甲连结起来,称为“阳祐”,其实就是一个种落群体。对壮族地区而言,古今壮语地名的连贯性保留着历史发展进程的踪迹,也烙下了社会变革的印痕。万变不离其宗,“荡祐”和“阳祐”就是傥犹州的脉络。失落了的傥犹州有迹可循,有痕可辨,轮廓分明。
  据《宋史》记载,侬姓为广源州首领,广源州和傥犹州同属羁縻州。北宋时,交趾封建势力崛起,觊觎广源州和傥犹州。侬智高的父亲知广源州,不服交趾控制,被交趾王杀害。侬智高怀着深仇大恨,“与其母奔雷火峒,其母又嫁特磨道侬夏卿,久之,智高复与其母出据傥犹州,建国曰大历”(《宋史》卷495《蛮夷传》)。从这段文字看出,雷火峒和傥犹州都是侬智高抗交反宋的根据地,按照州领峒的隶属关系,雷火峒是傥犹州的一部分,为傥犹州管辖。傥犹州也曾是侬全福的任所,雷火峒是傥犹州的辖区,侬智高与其母“奔雷火峒”有立足之地,就能站稳脚跟;“据傥犹州”就有群众基础,就有用武之地,这也是他们建“大历国”的重要条件。从今日的行政区划来看,雷火峒在“荡祐”,频婆峒在“阳祐”,雷火频婆四峒的范围包括从硕龙到岳圩的中越边境广大地区,这个地区正是侬智高在傥犹州建立的“大历国”的版图。

按图索骥

  要探明傥犹州故地,还有必要把与其相邻的州峒位置弄清楚。广源州、思浪州、傥犹州及雷火频婆诸峒是互相毗邻的地域,其位置都在左江上游,地跨今之中越边境。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写、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一书,注明广源州在今越南高平省广渊一带。该书没有“思浪州”词条,但有“思琅州”解释,注明思琅州在今越南高平省下琅县一带,“思琅”疑为“思浪”,属同名异字。万涯州在今越南高平省广渊附近。七源州在今越南谅山七溪。武勒州阙如,但据《宋史》所载分析,侬智高的母亲是左江武勒族人,他的弟弟侬当道知武勒州,可以推想,武勒州当在中越边境一带地方,今龙州县的武德乡,宋时为武德峒,也许是武勒地名的嬗变。这些州峒,当时都属北宋版图的羁縻州,从地理方位的角度上看,雷火频婆四峒与思浪州为邻,雷火峒与广源州的距离隔着一个思浪州,这些州峒都受交趾王的武力威胁。这一点,《宋史》写得很明白:“交趾攻拔傥犹州,执智高,释其罪,使知广源州,又以雷火频婆四峒及思浪州附益之。”(《宋史》卷495《蛮夷传》)显然,交趾兵是从广源州出发,先占据思浪州,再侵入雷火峒,进而“攻拔傥犹州”的。雷火峒是傥犹州的桥头堡,首当其冲。侬智高在这带地方早已建起防御工事,布下罗网,在这方面有侬智高的遗址群为证。岜特山的侬王山寨就是针对交趾入侵而建的山顶城墙,毗邻的岜倖山顶防城和后龙山山顶防城,都是侬智高在雷火峒构筑的防卫设施,是傥犹州的要塞,也是“大历国”的卫城。当地老百姓称侬智高为“王欧”(Wou,汉语无此音),世代相传,也是一种依据。傥犹州的范围颇大,交趾王“攻拔”之后,采取调虎离山之计,要侬智高“知广源州,又以雷火频婆四峒及思浪州附益之”,以此笼络侬智高,把雷火频婆从傥犹州割裂开来,“附益”广源州从而分化傥犹州,达到其侵吞的目的。然而,侬智高不受交趾王的利诱,也不满宋仁宗的昏庸,终于揭竿而起,发动安德起义,起义的目的是逼宋抗交。此后,傥犹州随着侬智高的反宋失败而消失了。
  雷火频婆四峒及温闷峒的地名解释,散见于有关辞书和地方史志。雷峒与火峒合称为雷火峒,其故地在今大新县硕龙、下雷两个乡镇。《中国历史地名辞典》里的顺安州条注明:“顺安州治所在雷火峒(今广西大新县西北下雷)。”下雷泛指下雷州,古称雷火峒。雷火峒境内有一条逻水,西岸为雷峒,东岸为火峒。雷峒是后来下雷州的上厢、下厢、苑甲、更甲。火峒是上祐、中祐、下祐三甲和个赖甲。火峒还包括龙英峒的一部分,即今天等县福新乡里进村和康苗村一带地方。这带地方同个赖甲相连,地处四城岭西麓。这个地方的壮语口音“火”“候”两音相近,“候”是我,“候雷”是我们,现在的福新乡居民还操“候雷”这个词,可谓乡音不改。原先下雷州和龙英州的这段界线不明确,两地州官商量决定,下雷州官离火峒近,骑羊;龙英州官距火峒远,骑马,双方在同一时间相向而行,相遇之处就是边界。结果双方在今之信隆村和里进村之间相会,就以此为界。操“候雷”口音的一部分火峒划入了龙英州。下雷州上祐甲有个布候屯,大概也与火峒有关。由于“火”“候”是近音,改土归流以后,上祐、中甲、下祐三个甲改为土湖乡,壮语“湖”的读音又与“候”相近,遂写成土湖。“土”是头颅,“湖”即“候”,意为布候的那一头。布候屯距土湖乡公所很近,乡所在上,布候在下,“上”是“头”,故名土湖。下雷方言把“土湖”读成“土候”,这大抵是地名的演变。雷火峒土名“布法”,“法”是天,雷电在天上发生,“候雷”(我们)是天覆地载之民,表示对天地的崇拜。
  频峒即今靖西县岳圩乡。明代万历年间成书的《殿粤要纂》(杨芳编纂,范宏贵点校,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出版),绘制了明代广西省各州县示意图,镇安府图标为频峒,归顺州图标为频庄,都是指同一个地方。清朝光绪年间刊行的《归顺直隶州志》,绘有一幅归顺直隶州全图,图上标明频峒,频峒南有频峒圩。20世纪60年代编印的《靖西地图册》有岳圩地名,注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顺安峒主张氏置频峒辖治,清设频峒团,1932年改频峒乡,后来改称岳圩。”
  频峒地名古今沿用,因设圩场改为岳圩,土名“巷压”(念粤语)。“巷”是集市,“压”的粤语与壮音相近,是杂乱、不整齐的意思。这地方过去杂树丛生,藤蔓遍野,是瘴疠之地,故名。清朝历史学家赵翼于乾隆年间知镇安府,他在《簷曝杂记》一书中写道:“镇安沿边,与安南壤处,皆崇山密箐,斧斤所不到,老藤古树,有洪荒所生,至今尚葱郁者。其地冬不落叶,每风来万叶皆飐,如山之鳞甲,全身皆动,真奇观也。余尝名之曰‘树海’,作歌记之。”这位清官不辞辛劳,深入边境沿线体察民情。在《树海歌》一诗有段小序:“自下雷至云南开化府,凡与交趾连界处八百里,皆大箐,望之如海。”频峒的“巷压”土名,可以同赵翼的文章对得上号,杂树丛生,名实相符。
  婆峒故址有两说,一种说法认为,婆峒在今越南上琅县北标村,即我国靖西县岳圩街对面。壮语“北”音是嘴巴的意思,也写成“百”或“”,标是簕竹,这地方簕竹丛生,北标意为竹林的入口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与频峒的土名有相同之处。杂树丛生与茂林修竹,都有芜杂之意。这个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因为雷火频婆四峒相连,算起来是四个峒,实际上是两峒,雷火合二为一,频婆同属一体。频婆两峒相连,频峒在北,婆峒居南,合称频婆。地名的结合连称是以地域接壤为依据的,古之齐鲁、吴越,今之武汉,六盘水,古今皆然。雷火频婆,北宋时皆为羁縻州,后来频婆分离,频峒属中国,婆峒入越南,历史使然。另一种看法认为,婆峒在今我国大新县安平乡。王昭武先生在《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中写道:“安平地区可能是当时的雷火频婆四峒中的婆峒,后改为波州。”查《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有波州条,释为:“波州,唐置,治所即今广西大新县西南安平。北宋皇祐元年(1049)改为安平州。”据此,认为波州的前身是婆峒不符合历史事实。唐时已置波州,宋时又如何将婆峒改为波州呢?况且,按此说法,婆峒虽与雷火峒相连,但不同频峒接壤,频婆合称隔着一个雷火峒,变成强拉硬扯了。
  温闷峒又名温润峒,与雷火频婆四峒相邻,雷火居南,频婆居西,温闷居北。北为上,南为下,故傥犹州解体时,将雷火峒改为下雷州,由来如是。温闷峒土名“陇满”,“陇”是泥岭,“满”是水草丰茂的意思,联系赵翼的《树海》小引,“陇满”是绿树丛中的鱼米之乡了。《靖西县地图册》注明:“湖润唐为羁縻地,宋元为温闷峒,明为湖润州及湖润寨,万历间废州,改为湖润寨,属镇安府。后属南宁府,清雍正十年复改属镇安府。峒主、知州、巡检均岑氏,世袭。清乾隆十一年改流官,改属归顺州。1912年为湖润团,1932年撤团为乡。”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冬,徐霞客从龙英州经下雷州到湖润寨,取道向武州赴南宁,走的是一条由边境通往内地的古道,这条通道看来是傥犹州境内的一条要道了。温闷峒的北面是下峒,土名那诗,那诗往北是果老,今为同德乡,果老往北是化峒,化峒土名“巷化”。这大概是傥犹州的后方了。
  与雷火频婆毗邻的思浪州,大致包括如今越南高平省的上琅县和下琅县。上琅县又名重庆府,土名“棵寿”(念粤语),是树木成林的意思,地接频婆两峒,后为岳圩入越的通道。法国侵占越南时,棵寿是边贸集散地,法国货就从棵寿向边境我侧倾销。下琅县县城附近有个“巷戛”,“戛”的意思是狭窄的通道,可能是雷火峒入广源州的要隘。下琅近硕龙,隔河相望,雷火峒和思浪州大概是以河为界了。
  傥犹州的州治在哪里?州治的选择往往与河流有关。逻水是傥犹州境内的主要河道,州治很可能选择在逻水两岸的适当位置。侬智高在逻水东岸的岜特山上,构筑了一道环山城墙,后人称为侬王城。侬王城下有一个百达村,土地平旷。《殿粤要纂》一书有一幅下雷州图,在百达村的位置上标明“古州基”三个字。下雷建州后多次选址,最初在岜倖村,因地震改在今下雷镇政府所在地,最后迁到今下雷中学校园内。这三处都在逻水西岸,与百达村隔河相望。百达村的“古州基”疑为傥犹州的州治所在地,当时西拒交趾,“古州基”隔着逻水天堑,又有侬王山寨作后盾,有安全感。现在百达村后面的山脚下尚有残留城墙,这也许是州治遗迹。
  靖西县湖润镇位于逻水上游,其东岸有个旧州,也称旧街,这地方唐五代时设温州,旧州名称大概由此而来。傥犹州很可能就地利用,作为州治。旧州北面有个坡州侬智高洞,是个营盘,这都是傥犹州遗址。据《靖西县地图册》的文字注释,湖润明朝初年建州,但史书不载。湖润巡检司衙署在西岸,靠近三叠岭南麓,西通重庆府,西北接频峒。
  峒荡地处逻水支流北河下游,是雷火峒的后院。北河下游产黄金,历来用土法开采,峒荡因淘金业的兴起而成为圩场,迄今每年正月十五还照例开峒荡歌圩。峒荡的南面是岸屯,有40来亩的湖面,风光旖旎,地势宽阔。下雷土州始建时,曾选为州治,后因交通不便而作罢。峒荡北面有个正屯,“正”是将军的意思。相传这个地方曾有个将军在此住过,这个将军就是侬智高,“布正”因而得名。布正、峒荡、岸屯连成一片,周围有却撇、怀座、怀等多处侬智高据点,很可能是傥犹州衙署所在地。由于侬智高在这里活动,产生很大影响,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认为这地方风水好,怕出像侬智高一样的“蛮王”,于是派堪舆家来观测,调差役来破坏龙脉,挖掘土坡建瓦窑,以断龙气。迄今还留下峒荡、岸屯、通麻等多处瓦窑遗址。
  傥犹州的存亡与侬智高抗交反宋的成败关系密切。要认定傥犹故地,很有必要把侬智高建立的据点联系起来,同时参考与之有关的故事传说。侬智高是“山獠”的后代,他生在山,长在山,他的活动离不开山。他在山上筑城墙,在洞里建据点。侬智高是“王”,但他不像中原王侯那样营建堂皇的宫室,塑造众多象征王权尊严的石兽。傥犹州遗址,大历国遗址,南天国遗址都没有碎砖瓦。侬智高和他的“广源州蛮”祖辈,住的大抵是干栏式的竹寮茅舍,因而留下的只有山间石垒的断垣残壁。在这方面,雷火峒和温闷峒较为典型,而且相对集中。侬智高遗址有山顶防城,高山洞穴据点,山深处练兵场等多种类型。在下雷,除了侬王山寨和侬王火灶洞之外,还有十多处木榔岩。这些侬智高据点,笔者另有专文介绍,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亦编入侬智高故事传说专辑,恕不一一列举。在湖润,除了坡州侬智高洞,还有多处侬智高金银洞和侬智高练功岩。在向武有侬智高练兵场,在龙英有象征性的皇帝墓。从这一系列的侬智高遗址来看,雷火频婆四峒和温闷峒、龙英峒、上映峒、向武州的部分地区是傥犹州故地。有的学者说,傥犹州范围在今靖西县东部,这个方向没有错,但今靖西县东部侬智高遗址较少,故事传说也不多,最多的是下雷、湖润和向武。这几个地方的侬智高据点分布广,构成侬智高遗址群。应该说,傥犹州范围包括今靖西县东南、大新县西北、天等县西北,德保县南部,这样说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古代的政区和今日的政区不尽相同。
  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还有一段话:“智高乱后,侬氏善良,许从国姓,今多姓赵氏。”这带地方,农赵两姓杂居,由来如此。在下雷,侬王山寨附近,即二十四寨赵姓居多。在龙英州赵姓尤众。侬智高洞所在地坡州村几乎都是姓赵,上映、向都、镇结、靖西、德保农姓甚为普遍。狄青“平蛮”,傥犹州是重灾区,侬氏因侬智高的失败而被迫改姓,那么,作为反宋根据地的傥犹州,当然也就被赵宋王朝斥为“贼窝”而格杀勿论,以绝后患。傥犹州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被革除、被撤销、被瓦解的。废弃之后的傥犹州,化整为零,划入附近州峒,分而治之,从此销声匿迹了。然而傥犹州形散而神不散,其主体部分改为下雷州的时候,为避人耳目就来个改头换面,保留了“荡”“祐”的谐音。傥犹州“荡”之不去,终得保“祐”,在被遗忘的角落埋下了伏线。

一脉相承

  傥犹州分化后,雷火频婆及温闷峒隶属顺安州。顺安州于嘉祐年间(1056—1063)设置,州治在雷火峒。那是侬智高失败之后,北宋王朝强化边境统治的措施。顺安州的辖区,大部分是原来傥犹州的范围,当时的统治者怕有隐患,不放心,因而于元丰年间(1078—1085)又解散顺安州,改设下雷州,管辖雷火峒的范围,把频婆和温闷峒分离出去。在下雷州辖区内,改用“荡”“祐”地名,傥犹州保留了名亡实存的脉络。
  在此期间,北宋王朝对左右江溪洞进行大调整,州领峒的隶属关系依然保持,如伦州(今德保)领燕峒(也写成砚峒),养利州领耸峒,安平州领金龙峒,归顺州领频峒、化峒、禄峒等,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壮族社会的溪峒组织形式。在雷火峒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下雷州,把峒改为甲,取消了峒的建制。但每甲的头目仍然称为“卜峒”,而不称甲长或峒长。“卜峒”以下按传统的村社组织形式,设卜旗、卜亭、卜郎等大小头目,分级管理,各司其职。每甲还有两名差役,叫“总先”、“总扫”。卜峒是一甲之长,“总先”是他的近身差使,随时听从他的使唤。“总扫”则是一甲的跑腿差役,负责催粮收税,派丁拉夫等杂务。一州之内,土官是最高统治者,壮语叫“官土”或“司土”,通常称“卜司”,意为土人的头目,即土酋。这实际上是壮族原始村社组织的继续,也是傥犹州的治理方式。“卜司”以下是“卜峒”。“卜”是成人男性,“峒”是一峒之主,女性不得参与,说明唐宋以前壮族早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卜峒”是部落首领的称呼。“卜峒”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有威望的人方可当选,一般三年选一次,长则五年,可以连任,但不能世袭。换届日期定为三月十五,由“卜司”派人监督和处理有关事宜。“卜司”世袭,原则上由嫡长子继承,倘无嫡生子,则由庶母长子接任,若嫡庶均无子,改为胞弟承袭。卜峒、卜旗、卜亭、卜郎不照此例。总先、总扫位卑职微,由卜峒委任。这种做法,直到改土归流后才彻底废除。下雷土州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傥犹州的体制。
  卜峒、卜旗、卜亭、卜郎、总先、总扫都有一份俸禄田。当选者耕种这份田地,收获物归己,倘若改选时落选,就将这份田地让给新任。这几份田地分别叫那卜峒(峒长田)、那卜旗(旗头田)、那卜亭(亭头田)、那卜郎(郎头田)、那总先(差役田)、那总扫(仆役田)。这几种土目田在改土归流后归公,属村一级公有,谓之公田。民国时期,村长继承卜峒的那份俸禄田,收获物归己,作为补充薪俸和接待过往官员的费用。其余属于村民公有,叫“那邓众”(众人田)。公田的一部分划为学田,由村民代耕,专供村校教师口粮和学杂费开支。有一部分公田出租,二五开,公私各得一半。公家所得的部分,用做社坛祭祀或公益活动之用。这种出租的田地叫“那端管”(出租田)。“那端管”古已有之,这种出租方式世代相沿,推而广之,养猪养牛也采用这种出租方式,出猪本牛本的一方将猪牛出租,租用的一方负责养大,变卖时各得其半,租牛则由租用的一方役使畜力,母牛生小牛分半,两只各得其一,母牛所有权归畜主。这种出租方式甚为普遍,租养的猪叫“某端管”,租养的牛叫“莫端管”(壮语猪叫“某”,黄牛叫“莫”)。这种“端管”的租用方式大抵唐宋以前就有,可以说是傥犹州的传统出租形式。再说,当地买卖东西,多是估计,很少过秤,卖果论个,一只果多少钱或一块钱多少只果,卖甘蔗论条,看长短大小讲价,卖肉猪论只,不论肥瘦轻重,都作估价,双方没有异议便成交。这种交易方式,当地壮语叫“价兰”(估计议价),一直沿用,也可以说是傥犹州的遗俗了。话说回来,土目田变为公田之后,有的变卖,有的保留。1943年前后,张鸿钧任下雷乡仁爱村村长时,欲将该村的公田出卖,不少村民反对,向雷平县政府起诉。打铁村青年黄建明曾为此事去到天保县找同族书生写诉状,屡次上告。结果卖不成,保住了那份公田。上房乡信笃村村长赵忠权和土湖乡智正村村长黄武,都种过“那卜峒”,作为在任期间的薪俸。土湖乡智能村布岸屯和布仰屯因“那总先”“那总扫”的处理不当而引起纠纷,两屯分别向雷平县政府告状。这个悬案一直到1949年都未得解决。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才算结束。这恐怕是雷火峒、傥犹州影响后世的余波了。
  雷火峒、傥犹州、广源州同处一个地域,属古侬峒地,侬氏累世为首领,史书称为“广源州蛮侬氏”。侬全福知傥犹州,侬智高在傥犹州建立“大历国”地方政权,承袭了首领地位,他们在这个地方建立功业,政绩显著,他们对这带地方的治理保持着民主选举溪峒土目的做法,政治清明,深得民心。卜峒、卜旗、卜亭、卜郎等土著民族职官称谓一直为后世沿用,是这种治理方式的延续。首领权力最大,当地壮语叫“卜豆”(念粤语),意为大人物,大酋长。侬智高继承祖业,功勋卓著,被老百姓尊称为“老彝”。这些土名称谓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各级地方土目的俸禄,以田地代替货币,很适合土著头目的需要,对社会安定很有好处。货币可以转移,可以贬值,可以耗散,土地则不然,丰年增收,歉岁亦可保住基本收入,不为生活所困。土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羁縻制度的继续,下雷土州袭用傥犹州的某些治理方法,土目的遴选和俸禄的制定,就体现了这种治理方法的传承性。侬智高随其母奔雷火峒,据傥犹州,想必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宋史》卷495《蛮夷传》称:“智高母阿侬有计谋,智高攻陷城邑多用其策。”阿侬非但有攻城之妙计,而且有施政的良谋,对稳定傥犹州的局势发挥了很大作用。上面所举的关于土目的选拔和俸禄配给办法的事例,看来同阿侬的参与有关。尽管如此,历代统治者还是尽其诋毁之能事,诬蔑侬氏首领和阿侬。同上书所载:“广源州蛮侬氏……善战斗,轻死,好乱。”妄说阿侬“性惨毒,嗜小儿肉,每食必杀小儿。”在御用文人的笔下,阿侬成了滥杀无辜的嗜血狂。人们不禁要问:抗交反宋,守土安疆,是“好乱”吗?阿侬真的以小儿肉为餐吗?果真如此,他们在傥犹州有立足之地吗?说到底,“善战斗”,表明了侬军战士的英勇顽强,“轻死”表现他们的不屈服精神,而“嗜小儿肉”,纯属攻击造谣。
  下雷土州由许姓土官世袭,共传二十四代,长达八百余年。该州宋元之时归镇安路,明朝直属南宁府,清初改隶镇安府。由于地处边徼,在中越边境沿线设五隘四卡,即下骨隘、口更隘,亭松隘、连隘、逐更隘;本村卡(则卡)、岩陋卡、德天卡、吞登卡。各个隘卡派土兵防守,轮流执勤。民间有句俗语:“布法(下雷)五斗隘,万代不出兵。”就是说,下雷州的边防线有五隘四卡,自己守卫,国家不向这个州征集兵员,不调遣该地守军。其实,每有外患,朝廷还是征调下雷州的土兵的。明朝天启年间,第十三代土官许光祖就奉令率土兵赴闽粤前线抗倭,因立战功而被封为昭毅将军,还大加封赏,将下雷土州晋升为壮雷土府(有的书写成“牡雷土府”,有误)。第十四代土官许文英也奉诏出征平倭,他偕夫人岑氏配合制敌,双双取胜,被授予抚夷将军称号。班师之日正值霜降,颁奖庆功,自此霜降这天年年照例庆祝,成为下雷传统节日。下雷土官之女嫁给向武土官之子为妻,向武土官也因此分享殊荣,两地同时张灯结彩,欢庆三天三夜,这便是下雷和向武(今向都)都有霜降节的来历。光绪十二年,下雷州由归顺直隶州领属,此后为太平思顺兵备道所管。民国初年,归顺直隶州改为靖西县,下雷州改设弹压,是为靖西县下雷州,变成县管州,是个特例。1928年下雷、安平、太平合并为雷平县,“雷”即下雷,“平”即安平、太平,各取一字作为县名。傥犹州的范围,不止今靖西县东部。
  下雷州归雷平县后,因距县城太远(最远处200华里),设下雷区,下辖五个乡。下雷州治及上下厢改为下雷乡,苑甲改为巷口乡,更甲改为硕龙乡,上祐、中甲、下祐改为土湖乡,个赖甲改为上房乡。乡以下设村。村以下设甲。村长相当于卜峒,甲长相当于卜郎,卜旗、卜亭、总先、总扫革除。下雷区五个乡分别以“仁、义、礼、智、信”作为各村村名的头一个字。下雷乡的村名冠以“仁”字,有仁惠、仁爱、仁和、仁寿、仁厚、仁风等村。巷口乡的村名冠以“义”字,有义昭、义彰、义宁、义显、义良等村。硕龙乡村名冠以“礼”字,有礼文、礼化、礼贤、礼威等村。土湖乡村名冠以“智”字,有智慧、智明、智民、智刚、智略、智权、智正、智能等村。上房乡村名冠以“信”字,有信隆、信笃、信诚、信孚、信严、信德等村。几个“荡”字屯名不变,几个“祐”字甲变成了几个“智”字村,但土名“祐底”、“祐”不变。荡祐与傥犹有内在联系,根深蒂固。
  下雷地名的变更始终保留着某种纪念的意义。原下雷州治北郊的上厢改为仁惠村,大抵与侬智高有关。这个名称是下雷街几个秀才商量决定的,这几位清朝遗老略通诗书,对雷火峒的往事颇多了解。侬智高在安德起义后,挥师南下,占据邕州,“僭号仁惠皇帝,改号启历,赦境内”(《宋史》卷495《蛮夷传》)。侬智高在傥犹州时,“招纳亡命”,攻占邕州后“赦境内”,表现了他的治国安民措施,与“仁惠”称号相符,这几个秀才根据史实,以“仁惠”为村名,表示纪念。原下雷州下祐甲有个正屯,“正”的当地壮语是将军。相传侬智高在这地方住过,因而得名。改土归流后,这带地方就起名为智正村。这个村名也是由这几位秀才敲定的。这些变更的地名保持着承前启后的连贯性,具有汉壮合璧的特点。
  下雷州并入雷平县后,下雷区五个乡的官民赴县城办事(县城在太平街),要取道越南高平省下浪县的里板、弄煲、晚孔三村,俗称里板三村。这三个村子原属中国广西省太平府安平州。中法战争后,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在划分边界时,法国殖民者千方百计要把里板三村划入越南,以控制中国边境的交通。中国清朝官员几经交涉无效,这个问题悬而不决。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边患日蹙。迫于当时紧张局势,清朝政府最后让步,“通融”里板三村划入越南,但要保留一条古老通道。就这样,里板三村终被肢解,满足了法国殖民者的要求。里板三村是我国边民的交通要道,是归顺(靖西)至龙州的必经之路。里板三村划给越南后,我国边民往来经过此地就得假道外国,借路过界,受法国人盘查。下雷区官民赴雷平县城要出国,当时广西边督和对汛机构总部都设在龙州,镇边(那坡)、归顺(靖西)的边务人员去龙州执行任务也同样要借路过境。去时从硕龙出境到底墩入境,来时从底墩出境到硕龙入境,在境外步行两个多小时。然而,两国政府规定,军人和携带违禁物品的平民不得过境。于是,首任广西边督苏元春(当地人称为苏宫保),调动军民开辟了一条十九峺便道,作为巡边专线,还在边境我侧建起靖边城和靖边台,派兵驻守,这两座建筑物如今犹在。1896年前后,中法两国在底墩村头立一块石碑,碑文用中法两国文字刻写。中文为:“中国广西界,自底墩隘起至下骨隘止,仍留里板三村原路以为中国人往来归顺之路。”这就是中越边界的第48号界碑。1936年,第29任广西边督覃连芳又在硕龙街头我侧立一块石碑,上书:“督办覃示:越境里板通底墩一路,我国人民得自由往来,但不准带军火或违禁物品。”同是雷平县的居民,来往要出国,这种情况在国内恐怕是绝无仅有的。笔者从老家下雷去龙州读书,曾走这条路。想来唐宋时期的西原州、广源州,这个地方是内地,到了清朝就变成边界了。当年侬智高家族誓死捍卫的傥犹州,有一部分已划入了异域。这种变化,只有当地的土著后代才深有感受。然而,时至今日,有人竟不承认这块失地过去曾是中国的领土,也极力否认侬智高是中国人,把他骂为“越南军阀”,真是千古奇冤呀!借道外国的状况,一直延续到1965年。那年我国拓宽了十九峺便道,打通了从崇左到下雷连接靖西的公路,借道外国才告结束。此外,我国边民在越南有祖宗地,过境耕种是常事。1953年,土地改革完成后,耕者有其田,边民不再顾及境外田地了。再者,双方边民都在对方有祖坟,每年三月初三彼此过境扫墓,平时过界采樵、放牧,从不间断。如此关系,剪不断,挥不去,与其说这是羁縻州的残余,倒不如说是侬智高家族所开创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傥犹州、思浪州、广源州以及雷火频婆诸峒,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维系着本是同根生的网络。傥犹州的位置在今之靖西、大新、天等,德保一带,也向越南的上琅、下琅辐射。据《粤西文载》卷十八《安南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安南统治者莫茂洽以要挟的手段占据了下雷、归顺两个土州一百二十六村的土地,明神宗乃诏曰:“朝廷优待远人,已曲从所请。”这件事也载入了《明神宗实录》卷一六二,其文曰:“万历十三年六月乙丑,先是万历八年,安南与广西所辖雷峒、归顺二土司争疆事,朝廷为遣官割雷顺六甲十六村之地畀之矣。”这片土地正是雷火频婆的属地,也是傥犹州的辖区,与广源州毗邻。甲是土司制度的行政单位,一甲之内有若干个村落,六甲十六村同一百二十六村大致相等。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宋神宗遗弃广源州,明神宗割让雷顺六甲十六村。傥犹州挡不住交趾王的扩张,侬智高为之捍卫的领土,就这样被肢解了。
  下雷州并入雷平县后,原广西省曾两度在下雷设立龙湖警备区署,作为非常时期的军政合一机构。第一次是1939年前后的抗日战争时期,龙湖区署官兵驻守边防,遏制了日军妄图从越南侵入我境的行径。第二次是1949年,起初名曰龙湖警备区署,后改下雷警备区署,那是国民党政权在濒临覆灭时所作的垂死挣扎,以图苟延残喘。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也针锋相对地组建龙湖游击队,并设置龙湖县,管辖从硕龙到岳圩一线的广大乡村。龙湖县辖区,大致相当于雷火频婆诸峒的范围,也就是傥犹州的前半部。1950年初,下雷警备区署官兵被迫缴械,龙湖县全境解放。龙湖县实行民主改革,在下雷区增设下雷、逐更、巷口、义显、硕龙、隘江、土湖、新湖、三湖、上房、吉门、信隆等乡,汉语地名变更,壮语名称照旧,祐、祐底、布法、陇匡(硕龙)、布陇照用。1950年底撤销龙湖县建制,下雷区重归雷平县,陇满(湖润)、岳圩(频峒)重归靖西县,三加(壮语布侬)、上映重划入镇都县(今天等),妙怀归德保县。1951年下雷划归大新县,设下雷区,后为下雷公社,辖区范围不变。1984年分设下雷、硕龙、土湖三个乡镇。2005年,下雷、土湖合并,撤销土湖乡,由下雷镇管辖。傥犹州故地虽屡经变迁,但形散而神聚。旧名新号,旧貌新颜,不改其俗,不变其质,“荡祐”“阳祐”,依然如故。
  傥犹州是雷火峒的母体,雷火峒的沿革史是寻找傥犹州故地的主线。总之,傥犹州在今大新县西北,靖西县东南,天等县西北,德保县南部一带地方。雷火频婆和温闷峒是傥犹州的主体部分。
  本文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如实反映,写成田野考察,囿于浅薄,无法引经据典。依笔者管见,傥犹州不止靖西一地。望专家们赐教。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1

主题

5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5-12-14
注册时间
2008-7-4
沙发
发表于 2010-4-13 20:47: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骆越子孙在2010-4-13 16:26:03的发言:
难得的民间史料。
傥犹州在今大新县西北,靖西县东南,天等县西北,德保县南部一带地方。涵盖几个县份,但各县目前的县志办都没有人去研究和撰写这些乡土历史,遗憾了。

是呀,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乡村中学老师,几十年来执著于地方文化,才整理出的这些资料来.

让我们这些专职研究人员汗颜呢.

侬兵老师可敬可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

听众

2188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9-11-24
注册时间
2007-9-8
板凳
发表于 2010-4-13 16:03:00 |只看该作者

如有图示最好

跨国境民族,历史总是乱的,可惜,没有一本完整的越系人民历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

听众

6337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8-4-3
注册时间
2006-2-24
地板
发表于 2010-4-13 16:26:00 |只看该作者
难得的民间史料。
傥犹州在今大新县西北,靖西县东南,天等县西北,德保县南部一带地方。涵盖几个县份,但各县目前的县志办都没有人去研究和撰写这些乡土历史,遗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听众

-206

积分

禁止访问

最后登录
2010-10-26
注册时间
2010-4-13
5#
发表于 2010-4-13 10:11:00 |只看该作者
大姐呀...看了半天都不明白,你在说啥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

听众

987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0-5-5
注册时间
2010-3-10
6#
发表于 2010-4-13 10:17:00 |只看该作者
有没有具体的地图,更直观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0

听众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8-3-8
注册时间
2004-7-6
7#
发表于 2010-4-14 14:53:00 |只看该作者
左右江合围的山区地带-------

haeg mbweng haeg mba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2

听众

2523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8-1-16
注册时间
2003-4-17
8#
发表于 2010-4-18 17:08:00 |只看该作者
因为家乡在傥犹州故地,没有地图对文章里的地名历历在目。好文章,只是壮话地名不用壮文,感觉有折扣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4-11-16
注册时间
2007-2-14
9#
发表于 2011-12-26 22:50:00 |只看该作者

回复:(虞美人)请问楼主知道下雷的具体含意吗?能不...

我也想知道"雷"的词意.我们那里有一村叫"mbanj 雷",也不见有姓雷的; 有mbanj 周,但不见有姓周的;mbanj 张,但不见有姓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4-11-16
注册时间
2007-2-14
10#
发表于 2011-12-26 22:53:00 |只看该作者

思浪------老虎吼.......

傥犹---蛇出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4-11-16
注册时间
2007-2-14
11#
发表于 2011-12-26 22:59:00 |只看该作者

卜峒、卜旗、卜亭、卜郎、总先、总扫

------------------------------------

谁能用壮文表示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听众

61

积分

新来贝侬

Rank: 1

最后登录
2012-1-11
注册时间
2011-12-25
12#
发表于 2011-12-26 17:00:00 |只看该作者
请问楼主知道下雷的具体含意吗?能不能从壮语方面加以解释?或者雷不是我们平时所指的雷电之类,另有所指。望不吝赐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

听众

2451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8-12-14
注册时间
2010-1-28
13#
发表于 2011-12-27 11:14: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伤疤好咯在2011-12-26 22:50:33的发言:
我也想知道"雷"的词意.我们那里有一村叫"mbanj 雷",也不见有姓雷的; 有mbanj 周,但不见有姓周的;mbanj 张,但不见有姓张的.

“ndoi---低矮的土山”,以下几个自然村都带ndoi的:垒(雷)螺--ndoi luz 船型的低矮土山;岜内(雷)——低矮的土山+石山pya ndoi。雷能--鼻型的土山ndoi nae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

听众

418

积分

水精灵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最后登录
2014-2-27
注册时间
2012-1-30
14#
发表于 2012-1-30 15:43:00 |只看该作者

下雷再古代俚语中就是俚人的河的意思。

下是河,雷即是俚语句倒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

听众

418

积分

水精灵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最后登录
2014-2-27
注册时间
2012-1-30
15#
发表于 2012-1-30 15:44:00 |只看该作者
思浪就是河边的房子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15 02:07 , Processed in 0.167179 second(s), 5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