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河池日报》韦学铖 王月华 见习记者 周剑锋 胡祖锋 文/图
蒙国栋:远去的大侠
10月11日下午,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果地屯,79岁的蒙国顺,领着《河池日报》记者,穿过窄小的巷子。
略为“娇小”的身形,还有蹒跚的步伐,让人无法将其与“武林高手”联系在一起。享有“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之誉的合寨村,是否像人们传说中一样,隐藏着众多的“武林高手”?
蒙国顺虽年事已高,仍很健谈。
“国栋是我堂哥,已经过世20多年啦。”老人掏出手帕揩拭浑浊的眼睛,“他的5个儿女,没有一个练武。他教过哪一些徒弟,我也不太清楚。”
蒙国顺否认自己是堂兄的“传人”,他说:“他那个是‘瓢羹马’,打来看的,一套一套的,还有口诀,但是不实用。我是跟我契爷学的,没有套路,我也不知道叫什么拳。”“瓢羹”即当地汤勺的俗称,传说蒙国栋开打时,摆的是虚步,手心向上,极似舀汤的“瓢羹”,乡人遂以“瓢羹马”称之。
61岁的“拳师傅”蒙成顺,曾与蒙国栋搭伙开过武馆,“分田到户那阵子(上世纪80年代初),他已经老了,大约70多岁。可能是怕人家来试功夫,他拉我一起出去过。”他笑着说,徒弟出师后,反过来搞跌师傅,在“武术界”是一件很没有面子、很影响前途的事情。
54岁的果作屯村民韦友权,也是一名武术爱好者,他说蒙国栋在当地武术界算是老前辈,听说是个厉害人物,但他没有亲眼见识过。
蒙国栋的后人,全部在他乡谋生,记者无从寻找,只能从合寨村部分习武之人那儿搜罗到关于他的只字片语,他们都不知道蒙国栋打的是什么拳,也从来没听说过“壮拳”二字。大侠已经远去。
蒙国顺:无招胜有招
蒙国顺20多岁的一天,他正在家里发呆,有一位60岁的过路人登门讨水喝,见其又饥又渴,干脆把鼎锅里最后一碗稀饭舀给他喝了。
当时正值饥荒年代,一碗弥笃珍贵的稀饭,让这一老一少结下了深厚的交情,老人让蒙国顺将其认为契爷(干爹)。
这位契爷叫农云,系忻城大塘人氏,曾以卖武为生,因曾在当地反动武装组织“讨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成了
“旧分子”。但这些并不影响两父子间的交往。蒙国顺说,契爷手把手地将自己掌握的功夫传授给了他。当时练武
有点“偷偷摸摸”的意思,只能选精华部分来传授。
“所以,我手上的功夫全是精华的。”蒙国顺骄傲地说。
为了测试他的“精华”,蒙国顺特地叫一个比他高两个头的记者,从背后搂紧他的双臂,问:准备好了没有?记者
说:好了。话音未落,连续中了他老人家的三个“阴招”:蹬脚背、扳手指、肘击两肋,叫苦不迭。记者这才领教
这位年近八旬老人的“厉害”。 虽然没有招数,蒙国顺说他的拳术还是有讲究,即:眼快、手快、马子(步伐)
变得快。因为他的个头比较小,在搏斗中必须把“四两拨千斤”发挥到极致,才不至于输给对手。年轻时数次与人
比武,他都找破绽将对方扳倒,或者快手捏住对方要害。
除了切磋功夫,蒙国顺说他从不惹事,若有品行不良者前来讨教,他也是不教的。
他曾在屏南街头教训了一个小偷。当时他的一位朋友被扒了钱包,大喊抓贼,蒙国顺迅速赶到小偷前边将其截
住。那小偷身材高大,手里还拿着一只新买的犁头,四处乱戳,人们不敢靠前。蒙国顺顺势蹲下,在地上抓了一把
沙土,往小偷脸上一扬。“呵呵,这一下过去,随便摸他什么地方他都不敢反抗了。”最后,小偷被扭送派出所。
据蒙成顺介绍,蒙国顺还有一个绝活,他会左手写字,而且左手写得比右手好。在蒙成顺家里,记者有幸欣赏到
一幅蒙国顺左右开弓写就的对联,果然下联极为写意,而上联略显拘束。
“他的左手拳很难防,‘神仙怕左手’,讲的就是他啦。哈哈。”蒙成顺开心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