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榄拥有119个省级以上名牌名标。在人们的视野中,难以见过名牌名标如此集中的镇区。为什么是小榄得以脱颖而出?至少有两大条件造就了这些名牌名标。首先是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给名企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土壤。其次是企业的掌舵人——这些由“小榄制造”而成就的富豪们,他们取得成功除了机遇的成分外,头脑、勇气以及资本运作的手腕应该更具有参考意义。
过去30年,小榄的企业家大量增加,出现了一大批成功的私营企业。许多企业家积累了巨额财富,成为行业领军人物。
其中,小榄的“三何一梁——四大名旦”极具传奇色彩。“三何一梁”即从 固力锁业 出来起家的何家权、乐伯氏主要创始人何伯权、长青集团总裁何启强、聚龙集团董事长梁伯强。
靠着白手起家的“三何一梁”,尽管有着不同的学历和家庭背景,但他们对商机的把握,对资本的运作等都有过人之处。
解读小榄富豪们的致富之路,从这4名企业家身上可见一斑。
何家权:风险转嫁型
富豪得以成功发家,很多时候都在于他们善于预见政策,从而作出颇具远见的决策。这种远见是对不确定变化的准确预见性。
由锁一厂、二厂、三厂和脚轮厂合并成立的固力锁厂,通过扩张和品牌的初步建立,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30%,成为行业内屈指可数的“锁业大佬”。同时,企业发展的深层隐忧也开始浮现。何家权回忆说:“我期望将固力建成世界一流的企业,但凭我的本事没戏。”事实上,企业产量很大,成本高,利润低,库存量大。这些问题已经凸显。有些企业只有1%的利润率,连搬运工都不如。
何家权当时的考虑是,固力的老总大多是初、高中文化,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而且固力自身发展也需要资金,但当时还没有决定合资。当地镇政府知道后,就开始主导这件事。尔后,友邦和耶鲁成立了一个新公司——威美,由威美收购固力60%的股份。细分起来,小榄工业总公司保留了40%的股份,耶鲁占有45%的股份,而友邦则拥有15%的股份。总经理、销售总监、财务总监由外方派代表担任。
正确地预见到企业运作的隐患,并能及时地将风险通过合资形式转嫁出去,何家权做了一个顺应时势的选择,让濒临停滞发展危险的企业再现了活力。
何伯权:品牌扩张型
高中毕业的何伯权,当过农民、教师,也卖过皮鞋,有过底层的生活经历。在镇政府工作,使他熟悉了领导、企业、工商、税务等。这些都为他创建品牌企业做好了铺垫。1989年2月,何伯权等5名20多岁的年轻人创立了中山乐百氏保健制品有限公司。乐百氏的发展之路其实就是一条品牌扩张之路。
“乐百氏”原本属于广州市乐百氏实业有限公司,何伯权等创业者租用该品牌10年,却让该品牌在全国范围内声名鹊起。1989年6月,贴着火红标签的方瓶乐百氏奶投放市场,随着不断的市场推广,乐百氏家喻户晓。很多人并不知道,由中山乐百氏公司苦心经营并在全国打响了牌子的乐百氏奶,实际上是用别人的名字。
1992年,长期租用别人品牌的何伯权,也想拥有一个自己的企业名称。同年10月,他组建了以中山乐百氏公司为核心的今日集团,乐百氏是集团的核心。在此后的6年间,乐百氏仿佛坐上了高速列车,品牌的知名度和渗透力节节高升。1995年,今日集团斥资1500万元向广州乐百氏公司购买了“乐百氏”商标在第29、30类商品上的使用权。1997年3月,“今日”全面收购了广州乐百氏实业有限公司,成为乐百氏品牌的真正主人。
由于乐百氏太过深入人心,今日集团这个名字始终未被认可。1999年,今日再次更名为乐百氏。据统计,到1998年底,销售收入比创业初期增长了500多倍,乐百氏奶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实现了六连冠。同年,乐百氏被国家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何伯权等人用独特的发展模式创造了小榄又一奇迹。
何启强:隐形冠军型
何启强一直称自己为“土佬”。尽管被誉为“亚洲阀门大王”,但他不事张扬,以至于他和他的长青集团依然只是“隐形冠军”,不太被人所熟知。
和小榄很多富豪一样,何启强也是白手起家,靠的就是脑子灵活。20世纪80年代中期,何启强是在车间工作的一名普通技术工人。每天都要为繁重的活疲于奔命。为此,何启强想到把压铸车间的炉子改成电炉,以提高工作效率,这一尝试改变了他一生。
尝试成功后,何启强自己租了一间屋,负责帮其他工厂做压轴件,一年赚到了100多万元。此后,长青的阀门生产年年攀上新高,年营业收入也超过亿元,从1995年开始,就占据了当时全国灶具阀门市场份额的40%,这也为长青赢得了一个“亚洲阀门大王”的称号。
长青的成功倾注了何启强巨大的心力及不凡的智慧。何启强是土生土长的中山小榄人,因为其专一的坚持、大胆的理性,再加上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等特性,让这些企业成为细分市场中的“领头羊”。而对于一些在大众看来很赚钱的领域,例如炒得火热的房地产,何启强却没有兴趣。“不能看什么好赚钱就去做什么。”何启强做事谨慎,很多事都是量力而行。
低调的何启强一直专注于制造领域的精益求精,却不着急出来打品牌。“制造型企业做品牌,需要很大一笔钱投广告,又需要很多资金中转,很伤脑筋。”不过,创建品牌是必经之路,这也是何启强和他的同事们在研究的问题。
梁伯强:业精于专型
能让一个关注度几乎接近零的产品,上升到成为国家关注的高度,成为全球通行的品牌,梁伯强也是一位值得研读的人。
梁伯强的成功在于“专”。其实,专业化和多元化该如何取舍,一直都是颇富争论的话题。在梁伯强看来,每个人、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着资金、精力、管理能力、关系资源等一系列的局限。如果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做一件事,就能做好,如果同时做几件事,就可能做砸。“专注就是做最擅长的事,就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难就难在,如何寻找自己最擅长的事。18岁就出道的梁伯强,先后涉足过旅游纪念品、烟草、电镀多个产品的加工生产,可梁伯强心里不踏实——企业虽然不再为生存发愁,当机会越来越多,选择越来越多时,梁伯强对自己的方向反而不明晰了。
一篇报道改变了梁伯强的人生轨迹。在一张包东西的旧报纸上,他意外地发现了《话说指甲钳》这篇文章:1997年10月2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会见全国轻工集体企业第五届职工代表大会代表时称,“要盯住市场缺口找活路,比如指甲钳,我们生产的指甲钳,剪了两天就剪不动指甲了,使大劲也剪不断。”此话深深印在梁伯强心里。
梁伯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做的是“低值耐用品”,想的是“王麻子、张小泉,一万年不能倒”的事。在梁伯强看来,尽管是小商品,也要做出品牌。为了全面地了解世界高档指甲钳的生产、销售情况,他甚至还进行了一次环球商业考察,了解市场情况。
1999年4月,梁伯强的第一批指甲钳问世,取名圣雅伦。和国内小作坊出产的那些同类产品相比,梁伯强的指甲钳在原材料、产品功能和造型设计上高出了一大截。而正是这一点,让他的指甲钳在国内脱颖而出,为他的“指甲钳帝国”奠定了基础。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李华炎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