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代广西各民族的名酒
广西境内共有壮,苗,瑶,侗,彝,毛南,仫佬等11个少数民族,他们在广西这片土地上世代繁衍,几乎都养成了酿酒,饮酒,甚至嗜酒的习惯.例如龙胜等地的壮族,家家设有酒库,有熬酒房;仫佬族每家常年备有自酿的米酒和甜酒.他们所饮之酒除一小部分购于圩市外,大部分皆为自家酿制,民间酿酒兴盛也是广西从古至今酒业的一大特点.各地所酿之酒皆戏称"土茅台",度数不高,但酒性持久,醉后不易苏醒.
(一)苗族的甜酒和烤酒
广西地区的苗族是一个爱酒的民族.苗民平时劳作之余,喝酒舒筋活血,缓解疲劳;逢年过节或好友来访,则开怀畅饮,不醉不休.妇女,小孩也喝甜酒解渴.苗家所酿之酒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甜酒,一种是烤酒.甜酒又称泡酒,其制法是先把上好的糯米蒸熟,然后将熟糯米晾放于簸箕中,浇上蒸糯米产生的甑脚水,待温度稍减,将酒曲与糯米拌匀,然后放入坛内发酵三天即可酿成.启盖后兑水饮用.烤酒又称烧酒,原料或用红薯或用大米,烤制方法为:把大米或红薯蒸熟后,晾放一段时间,拌入酒曲,然后装入大缸中发酵三四天,再取出掺入凉水或温水成为酒糟,把酒糟倒在安放了烤酒甑的大锅里,然后给大锅温火加热,酒糟受热挥发出气体上升,遇酒甑顶部安放的天锅受冷凝结成液体,流回锅底即成.甜酒糟汁均可食,其味清纯可口,甜蜜异常,且营养价值高,春节或产妇坐月时多饮用此酒.烤酒度数低,适合平时饮用,因此苗家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说法.
(二)仫佬族的砸酒
仫佬族人喜欢饮酒,《瓶水斋诗集》载:"仫佬性皆嗜酒,入席者无不陶然."婚丧年节期间必饮酒,平时亲朋往来,无好菜可以,但不可无好酒.仫佬族的酒有3种:烧酒,甜酒和砸酒.烧酒与甜酒的制法与苗家的大同小异,但制酒原料却有很大不同,仫佬族多用包谷(玉米)制以上两种酒.制作砸酒时,先将糯米,小麦,小米,红稗子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再用酒曲拌匀,将它们放入已盛有一定量凉水的坛中发酵,二三昼夜即成.平时密封置于阴凉处贮存.婚礼上多饮用砸酒,在婚宴上人们各持一根通心竹管,插入置于堂屋前的砸酒坛中,宾客们依次围坛扶竹俯首砸饮,待坛中露糟便加水一次,循环往复饮用.
(三)壮族的南瓜甜酒,水酒,睾丸酒,乌猿酒,公鸡甜酒,墨米酒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广西各地皆分布有壮民,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间酿酒.主要有南瓜甜酒,水酒,睾丸酒,乌猿酒,公鸡甜酒,墨米酒等.
广西靖西县的壮族爱酿南瓜甜酒,其制法为:在南瓜成熟的季节里,选择颜色鲜艳,个大饱满的南瓜,将瓜冠处掏空,形成拳头大小的洞口,取尽里面的瓜瓤,并把瓜肉捣碎,再从洞口处撒入研细的甜酒饼,最后用布屑封严洞口.处理好的南瓜须放于阴凉处,通常是埋入谷秕内,约一个星期后,美酒即酿成.南瓜甜酒口感甜绵柔软,沁人心脾,它还独具水果香型,令人垂涎.传说古时候有个和尚十分嗜酒,但庙规很严,他只好下山买了甜酒饼,悄悄酿造甜酒自饮.一次不小心将酒饼洒入半边南瓜中,一段时间以后,南瓜里竟透出酒味,和尚尝之,香美异常.后来此法不胫而走,为民间所掌握.
水酒是龙胜壮族喜爱的酒品.它是用当地特产的糯米酿造而成的.制时把发酵后的糯米与水按一比一的比例混合后,装入坛内密封,置于阴凉处三四天即可饮用.如长年存放则成为陈年水酒.每年重阳节,家家户户皆酿"重阳酒",成为当地一大习俗.此酒一般从头一年秋藏至次年春,方开坛饮用.此时酒色金黄透明,香淳甜蜜.重阳酒因此成为当地的一大特产.
睾丸酒是壮族风味佳酿之一,流传于广西融安,柳江,鹿寨,邕宁,宜州等地壮民之中,以公鸡睾丸和自制米酒为原料酿制.先将公鸡睾丸放在鸡汤中蒸熟,再用筷子把它分成若干等份,在每人的酒杯中各搁一份,再注入滚烫的米酒,各自将睾丸捣碎,使之溶解于酒中,然后举杯畅饮,酒味甘美香淳.此酒有滋阴壮阳,促进新陈代谢之功效,多在贵客来访或奉献长辈时酿制,非平常人能饮得.
乌猿酒流行于广西崇左,宁明,龙州等地区的壮族之中.其制法是:将黑叶猴的肉骨混合煮熟的酒饭,盛入陶缸密封后发酵数日,再蒸馏而成.此酒色泽红褐,鲜香可口.有驱风健骨,滋补养颜的功效,还可治疗神经衰弱,心血虚竭,腰酸背痛,跌打损伤等症.为当地成年男子在辛勤劳作后的最佳补品,老年人也常饮用,有延年益寿的功用.但此举不利于珍稀动物黑叶猴的保护,不宜提倡。
公鸡甜酒的制法较为独特,先将一只已经开始打鸣的公鸡勒死,去毛,去除内脏,全过程不能用水洗,只能用布巾擦拭.然后将整只公鸡放入一沙罐,注入新酿的糯米甜酒1—2斤,再将沙罐置于火上温煮,宜用文火,尽量不使其沸腾,2—3小时即成.公鸡甜酒味道新鲜甜美,营养价值高,是壮族妇女坐月时常用的滋补品.
墨米酒是东兰壮民的传统佳酿.它是用当地珍贵特产墨米为主要原料,采用壮族的传统酿酒工艺酿制而成.此酒保留了墨米的独特营养价值,有滋身补肾,利络活血的功效,而且味道甘洌甜美.当地有句俗语称:"得吃墨米饭,三日嘴还香;得吃墨米酒,连杯也想咬."
此外广西壮族的民间佳酿还有融安金橘酒,龙胜猪肝酒,田东"土葡萄",胆酒等等.
(四)水族的糯米酒
饮酒是水族人民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这与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有很大关系.据《中州杂记》载:这里"瘴气四时皆有,七八月尤盛,中瘴毒辄病……惟饮酒徽醺取汗即愈.早晚酌饮淳酒数杯可辟瘴."水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酿酒方法,酿制出了许多佳酿,其中以糯米酒最为有名.这种酒是以当地的糯米,包谷为原料,再添加特产的酒药酿制而成.这种酒药是每年水稻成熟时村寨里的所有妇女上山采集而来的.这种酒都要下窖贮藏,开启时其色泽棕黄,状若稀释的蜂蜜,味香馥郁,清甜可口,适量饮用,有助提神助兴,舒筋活血,是水族有名的特产.
(五)其他各民族名酒
广西宜山县德胜镇汉族及壮族等少数民族拥有着自己的传统佳酿:红兰酒.红兰酒由红兰草,糯米添加独特的酒药酿制而成.此酒酿成后若密藏于石窖中,经年味更佳.德胜镇酿红兰酒的历史颇为悠久.清代诗人郑小谷曾在道光年间担任德胜书院山长,它在《题德胜书院》一诗中写道:"人言德胜酒,色夺洞庭绿."红兰草,学名红丝线,又名山兰,属爵床科植物,具有活血,止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用它酿成的酒颜色鲜红,滴酒如丝,散发着红兰草的独特香味.至今,红兰酒仍然是当地人们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的必备饮品.它还被用来疗治贫血,浮肿等病症,效果显著.
广西少数民族构成复杂,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酿酒方法与传统佳酿,上述几种只是略具代表性而已,其它民族酒的资料尚待收集,研究.另外广西各民族杂居情况也较普遍,所以往往出现几个民族共同钟爱某一种酒品,其制法也大致相同的情况,如广西各族人民几乎都有酿制和饮用糯米甜酒的习惯;砸酒不但为苗族所钟爱,仫佬族也同样如此.
三,多彩的酒俗
(一)古代酒俗与特殊酒俗
1.端午喝雄黄酒.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全国也是广西地区的一个重要岁时节日,它流传于广西各地,而且过节时几乎拥有完全相同的民俗活动,主要包括下面三项:饮用雄黄酒,包粽子,龙舟竞渡.民国二十五年(1936)《融县志》记载:"五月五日为'端阳节',悬蒲于门,裹粽;饮雄黄酒.午后,河干竞渡至今尤然……".其它各地的志书中的记载也大概类似于此.端午节起源很早,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战国时代的楚国大夫屈原于是日自沉汨罗江,楚人哀之,每年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端午节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形成于汉唐.菖蒲是生长在山涧泉流旁边的一种贵重药材,具有开窍祛痰,理气活血,散风祛湿的功效,《荆楚岁时记》云:"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其酒味芳香可口,疗效显著,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雄黄则是广西的特产,有毒,具有杀虫除菌的作用,以此配酒,虽然有抑制细菌的作用,但对身体有一定危害.人们之所以饮此酒,可能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须用此酒来辟邪除疫.
广西古代的人们在逐渐认识到雄黄酒的毒副作用后,开始少服或不服雄黄酒,改为用之喷洒或涂抹.《宾阳县志》(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1961年铅印本)载:"是日午时,各家以菖蒲,雄黄等酒,遍洒居室内外,谓足以驱蛇."此俗流行范围较广,几乎南方各省均见.雄黄酒可以驱蛇,《白蛇传》中也有这样的故事,说法海和尚告诉许仙在端午节时给白蛇化身的妻子白素贞饮雄黄酒,就会现出原形.《同正县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载:"儿童饮朱砂,雄酒少许,并擦之于肚脐,脚板."还有的地区将之擦之于额头,称之"点的",又称"红痣",言此举能保证小孩避邪去灾,长大聪明.古人称五月为恶月,对小孩特别不利.《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俗称恶月…… 以五月曝席.忽见一小儿死在席上,俄而失之其后,子遂亡."所以人们在这一天需要对孩子施行辟邪去灾的活动.广西端午节饮用雄黄酒的习俗明显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它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南方特别是广西地区"多瘴",加上气候条件特殊,使得大量有害动物繁殖迅速,有的还会给人类带来生命危险,所以人们不得不想办法抵御上述恶劣环境的侵害.饮用雄黄酒便是他们想出的办法之一,体现了广西先民与自然作斗争的努力与艰辛。
2.曲水流觞.又名"九曲流觞".是古时人们在上巳节(夏历三月三日)所玩的一种饮酒游戏.觞是古代的一种木制或陶制盛酒器,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两侧的耳称羽觞,玩时置于荷叶上,可浮水流行.每年三月三日,人们来到野外,坐在弯曲的河流旁,上游的人们放置酒杯于水上,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身边谁就伸手端起酒杯,先赋诗一首,再饮掉觞中之酒,如此相与为乐.
此俗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在广西地区也有文献记载.《来宾县志》(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记载:"三日为上巳节.乡俗无修禊之事.""修禊之事"就是指曲水流觞活动.有些地方上巳节则形成自己独特的民俗,如做乌米饭等.1996年,1999年桂林相继出土两块曲水流觞石刻,可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唐宋桂林曲水流觞活动的盛况.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文学侍从宋之问曾写下《桂州三月三日》一诗,反映了桂林上巳节曲水流觞的盛况.后来曲水流觞逐渐发展成为室内活动,人们在亭台楼阁中铺设弯曲的流水石槽,玩者环槽而坐,杯流槽中,玩者则饮酒作乐.这种建有曲水流觞石刻的亭子叫流杯亭.唐人莫休符《桂林风土志》记载了唐武宗会昌四年(844)桂管观察使元晦在桂林叠彩山下建成流杯亭的事迹.镌刻在伏波山还珠洞内宋朝的《蒙亭唱和长句》有"骚人相随喜飞觞","古涧相对举清觞","岩前伏波航羽觞"等句子,考虑到桂林正是宋时广西帅府的所在地,一批官吏文人如李师中,章岘,曾布,张孝祥,范成大,李曾伯相继寓居桂林,而饮酒作诗是文人雅士的爱好,可以断定曲水流觞活动在宋代仍为流行.《武鸣县志》载明人诗云:"太平太守擅风流,雪浪斋边胜日游,酒满石樽流上巳,火悬玉笋戏中秋."则说明晚至明代,曲水流觞在广西的士大夫阶层中仍未绝迹.
曲水流觞在广西古代酒的礼俗中是特殊的,它基本上流行于从中原南迁的达官贵人或名人雅士阶层,但却反映了南迁官吏在传播中原文化,促进中原与广西的文化融合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3."打瓮".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了一种名叫"打瓮"的酒俗,此酒俗流行于当时邕州,钦州的壮族村寨中."打瓮"其实就是饮甜酒,不过它的饮法颇为有趣,它特别像今日仫佬族饮砸酒,但比之更有诀窍,也更有趣.《岭外代答》中载,当地人先用小瓮干酿成浓糟,贮存起来.客人来了,先在地上铺一张席子,把小瓮放在宾主之间,旁边放一盂净水,开瓮后,酌水入瓮,插一根竹管入内,宾主轮流用竹管吸饮,先宾后主.管中有一个像小鱼一样的关捩,能开能合,吸得过急或过缓都会关闭."打瓮很讲究礼仪,首先由主妇欢迎致词,然后将竹管庄重地递给客人,男女同吸一管,同饮一瓮,水尽加水."由上可见,今日广西境内一些少数民族饮用甜酒的历史是可以上溯到宋代的.
4.鼻饮.据说广西先民曾有过以鼻饮酒的习俗.《汉书.贾捐之》云:"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魏书.僚传》云:"僚者,盖南蛮之别称……其口嚼并鼻饮."上述两处虽然皆提到"鼻饮"二字,但没有提及饮之对象,唯有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有明确记载:"南人习鼻饮,有陶器如杯碗,旁植一小管若瓶嘴,以鼻就管口吸酒浆.暑月以饮水,自鼻入咽.快不可言.邕州人已如此."但同为宋人的周去非却不以为然,他在《岭外代答》中记到:"止可饮水,谓饮酒也,非也.谓以手掬水吸饮,亦非也.史称越人相习鼻饮,得非此乎."以今人思之,以鼻饮水尚难,何谈饮酒,但在今人看来不可能之事往往是古人平常之事,比如广西先民的拔牙之俗.所以以鼻饮酒之事到底存在过与否,尚是一谜团.
5,婚聘仪式上的酒礼俗.酒首先是聘礼的重要部分,《武鸣县志》(民国四年铅印本)载壮族:"婚聘不重财,惟用槟榔,猪酒遍分亲族."壮族的定婚送礼分"吃生"与"吃熟",吃生"用钱"吃熟"用物",而米酒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物品.酒还是贯穿婚聘仪式全过程的物品.融水苗族自治县元宝山一带瑶族有"吃同年"的习俗.逢年过节,当地瑶民便一村一寨地到另一个村寨去做客,青年男女则在吃饭饮酒过程中相互交往,寻找意中人.如有某男青年看中了某位姑娘,这天晚上他就会带上芦笙来到姑娘的楼下,用优美的旋律来打动姑娘的芳心.第二天,寨老会齐集主客进行宴饮,寨老会首先欢迎客人的到来,再对青年们进行有关婚姻,养育方面的教导.教导完毕,大家就可以自由饮酒了,这时爱慕某位姑娘的青年们就会捧酒去敬她,姑娘将意中人所敬的酒一饮而尽,其他的添一添表示拒绝.姑娘选中的这位男青年会受到其他男青年的羡慕,纷纷敬酒表示祝愿;姑娘自己也会受到女伴们的祝贺和恭喜.爱慕这位姑娘的其他男青年和爱慕这位男青年的姑娘们就会自动退出这场爱情的角逐.有的姑娘没有人来敬酒,或自己没有意中人在场,她便会喝自己手中的酒."吃同年"上的定情完全是出于自愿的,父母们很少干涉,因此青年们的结合往往稳固而持久,令人羡慕。
盘瑶,过山瑶青年男女在建立婚姻关系的初始阶段便有"以酒问亲"的习俗.当媒人在进行完男女两家的初步联络之后,就会在男青年的陪同下,携酒肉前去女家问亲,届时女家将置办酒菜,邀集全家上下盛情款待男方.酒席上媒人先向女方父母斟酒敬酒,然后依照辈分高低依次向女方家人敬酒.若其中有一人不愿意受酒,则意味此人反对这门婚事,"问亲"之事以后再议.
隆林壮族青年男女在缔结婚姻关系前有"要八字"的说法.当男方需要女方的"八字"进行"合命"时,女家则要置办"八字酒",本家的亲眷都要参加,席上所用皆由男方提供.届时,男家请媒人赴女家,女家先祭祖,然后在祭祖的供桌上摆上八碗酒,由媒人一个个的端起酒碗寻八字.媒人每端起一碗酒就必须把其中的酒喝尽,直到寻到"八字"为止.
在南丹水族青年的定亲仪式上有"吃媒酒"的习俗."吃媒酒"是在女家进行的,届时,女家长辈与男女双方各两名证婚人同坐一席.仪式开始后,女家以歌调的形式向男方发问:"远古代,我们同公;老祖宗,我们同姓;同了姓,怎么开亲 "男方代表回答:"远古代,我们同篼;到贵州,我们破例;破了例,弟娶姐女;破了例,你我开亲."此时,大家才举杯共饮.随后,女方代表向男证婚人提出:"女方在男家受了亏待,全靠你调解."男方回应说:"新娘出嫁后不落夫家,全靠你劝说."于是四名证婚人站起身举杯一饮而尽.算是各自承担了责任,在这之后,新娘不断向男方证婚人敬酒,证婚人也不推脱,能喝多少就喝多少,这既是证婚人的荣耀,又表现出其负责任的态度."吃媒酒"是婚聘仪式上的重要环节,吃了"媒酒"男方就可以择日迎娶新娘了.
巴马,东兰山区壮民有酒歌娶亲的传统习俗.迎亲之日,女方在自己的堂屋前摆上12碗酒,当男方人员到达后,其中的"青年才俊"就会心领神会的站出来即兴演唱,每唱一首,撤去一只酒碗,直到撤完,男方人员才能进屋入坐.第二日辰,女家又会在新娘屋前摆上12碗酒,要求与男方接亲人员中的青年对歌.对歌中,男方赢一场,则撤去酒碗一只,直到撤完,就可以进屋迎娶新娘了.若输一场,就喝掉一碗酒,直到喝完才迎亲.正因为有了酒与歌,壮家人的婚宴才显得特别热闹,也只有酒和歌,才能抒发他们幸福的感觉.
在接亲,送亲的宴席上举行喝"六合酒"的活动则是富川瑶族的习俗.在酒席上女家会邀请本家的最高长辈担任"主席公"并主持此活动."六合酒"进行前,大家可以自由的先酌饮几杯,然后主席公便向酒席上的每位客人敬酒,每敬一回合,就要说出一个理由.这些理由诸如为新娘,新郎父母的辛勤抚育而喝;为媒人的成功张罗而喝;为小姨的首次走亲戚而喝;为接亲送亲人的走路辛苦而喝等等.一般客人都要喝到第六个回合,故称"六合酒".酒量大的客人则可以喝到第十二个"六合".这关键看主席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与否.因为主席公每说出一个喝酒的理由,就意味着客人再喝上一杯酒,除非客人已经醉倒.
广西桂平等地瑶家山寨盛行一种名为"连心酒"的传统婚宴.在当地,喝"连心酒"的成员一般为近亲属,青年男女新婚之夜,男家在家中显要位置把数张桌子并放在一起,然后请新郎,新娘,媒人,双方父母,哥嫂等近亲家属和外来贵宾入坐.新人先给每位宾客斟满酒,并说些吉利话,此时客人不能去动桌上的酒,等到每位客人面前都有了酒后,新人会从头将所有的酒倒回壶中混匀,然后再斟在每人的杯里.此时大家方能举杯饮酒.其间新人每向长辈亲友敬一杯酒,便得陪饮一杯.连心酒结束后,其它客人方能入坐就席,欢饮达旦。
娶媳偷杯.这是巴马瑶族一项有趣的婚俗.嫁女之夜,当席尽人散主家开始收拾残席时,主人会故意在桌上剩下些碗碟和杯筷.待到夜深人静时,男家前来接亲的小伙便会去偷杯.偷杯一般偷双不偷单,意味着将来新人儿女双全.数量可以四只或六只,八只等.偷来的杯子须好好藏起,走时也不能让女家人看到.回到男家后,大家出于逗乐,会故意用偷来的杯子斟酒给新娘,新娘看到了娘家的杯子,往往心中悲喜交加.因为从此她就将远离抚育自己的父母,自然感到悲伤,又因到了婆家还能看到娘家物品,心中又不禁泛起几分欣慰.新娘会把偷来的酒杯中的两只珍藏起来,表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永远怀念,多余的也可日常使用.
在仫佬族的婚礼仪式上则盛行唱酒歌的习俗.仫佬族婚礼中对亲友的欢迎和招待是很讲究的.结婚之日一到,主人便请三个善于言辞的男子做接待,他们的分工是:一人端盘,一人提酒,一人持杯.亲友一到,接待就上前表示欢迎,热情而又谦虚地说:"某某姑爷某某舅公,劳你远行,虽然酒不甜菜不香,但也要你多住几天,清水显人情嘛!"等等,欢迎客人入席.席间边敬酒边用仫佬语唱敬酒歌.歌词有:"我家住在石山坳,包谷烤酒迎客到,不嫌我是贫穷家,喜酒三碗不得少."有的代主敬酒唱道:"主家酒宴美婚姻,我代主家把客迎.喜酒三碗请尽饮,碗碗美酒是交情."作为应答,客人也要向主人唱祝贺的答谢歌.客人在送喜钱时要唱上一首敬酒歌,客人先将喜钱银圆放在酒碗里,客人端着这碗酒向新郎贺喜到:"高房大屋迎金凤,明年早生贵蛟龙,新郎喝下这碗酒,酒干礼至表心胸."新郎在饮完酒取得银圆后,也要斟酒唱答谢歌:"银圆装在酒碗中,舍命相陪酒中逢.又谢又敬表心意,敬你碗酒情相通."仫佬族婚礼仪式的气氛就在酒与歌中达到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苗族婚礼仪式上则有"铺彩话"的风俗.苗族姑娘出嫁离家这天,家里人会在堂屋或院子设一张供桌,并在桌上铺好一方红布,在红布上摆好三杯红,黄,白三色酒,称之为"铺彩".新郎,新娘临走时,先要到供桌前听舅舅的"铺彩话",然后才能出门.舅爷略加思索,举起第一杯红酒对着面前的新娘,新郎说:"一杯酒酒儿红,美酒照见一双龙."接着举起第二杯黄酒,又道:"一杯酒酒儿黄,美酒照见两鸳鸯."最后,举起第三杯白酒,说"一杯酒酒儿清,美酒照见一双新."(指新娘,新郎)三杯酒一一敬给新娘,新郎后,舅爷面对观众放开嗓子念道:"吉日良辰,天地安宁,吾今到此,庆贺新婚.今日鸾凤,佳偶天成.持家创业,富贵长春.恭喜恭喜,恭喜恭喜!"
"铺彩话"完成后新郎,新娘便在众人的簇拥下奔男方家而去.当地人认为舅舅若不向新人"铺彩话",则表示舅舅对这门亲事不满意.所以舅舅"铺彩话"是婚礼上必不可少的环节.舅舅也会将最美妙,最吉祥的话语送给新人,表示对这门亲事的满意度.
在广西境内的部分苗族聚居区内,舅舅在外甥女的婚宴上是不能喝第一杯酒的.据说这起源于一个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舅舅看上了自己的外甥女,非要她给自己做儿媳妇不可.姑娘在家族的压力下只好应允了.在举行婚礼这天,姑娘照例把第一杯酒敬给了公公——也是自己的舅舅,舅舅喝下酒后一会儿就不治而亡.原来姑娘在酒里下毒药,毒死了舅舅.从此,舅舅不饮头杯酒成为一种习俗传播开去.这则传说反映出当地青年男女对包办婚姻的憎恨,对自由婚姻的强烈追求.
此外,广西有关婚礼的酒俗还有:定亲酒,会亲酒,交杯酒等.酒在婚聘仪式上的广泛使用,大概是因为人们认为酒是美好的事物,就像爱情婚姻一样.所以人们都希望把心中美好的祝愿倾注在清纯的液体上献给新人,献给亲朋好友,也献给自己.
6.生长老死的习俗.报姜酒在广西较为流行.《宾阳县志》(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1961年铅印本)载:"凡初生子,三朝或半月请外家及亲眷来饮姜酒."《贺县志》(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荔浦县志》(民国三年铅印本)等均有类似记载.报姜酒是为婴儿的诞生而举行的酒宴,在酒宴上要饮"姜酒".其制法为:取上等玉米熬制鲜酒,酒度在15度左右,酒熬出后,放进生姜,沙糖,故名之"姜酒".报姜酒一般定在小孩出生后的第三天或半个月后或整月后举行,届时,小孩的娘舅家将携带酒,米和小孩的用品(如小孩衣帽,银制寿星等)前来赴宴贺喜,并以此形式宣布新婚夫妇增添了新成员,建立了小孩与亲友们的人际关系。
在古代广西还有酿"女儿酒"的习俗.清代汪森《粤西文载》云:"南方人有女数月,即大酿酒,候陂水竭,实壶其中,密固其上.候女将嫁,去水取之供客,谓之女酒.味绝美,居常不可致也."在古时物资生活条件不富裕的条件下,人们欲举行婚丧嫁娶等耗费较大的活动时,总要提前储备所需物品,未雨绸缪.同时,对于父母来说,亲手酿制的酒就如同哺育多年的女儿一样,是自己既痛苦又兴奋的微妙感情的寄托,因为酒越陈就意味着与女儿长期离别的日子就越近.
广西历史上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的一些地区流传着"冠礼"的习俗,在冠礼仪式上须喝酒.《灵山县志》(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载:"男女冠笄用春秋二仲……既拜父母,长者,醮之酒,次受客贺.其婚亲故旧最密者侑以果,酒."古时男子20岁即行冠礼,与今日之成人仪式类似.冠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在此用酒为庄严肃穆的象征,甚合酒之古义.
瑶族是一个敬老爱老的民族,他们有为老人办生日酒的习俗.家族中老人生日那天,全家族成员都要集中在一起,老人身着盛装端坐堂上,接受晚辈按族内班辈次序进行的参拜.在这过程中,每人向老人敬上一杯醇香的美酒,说些吉祥话,然后挨着老人坐下.因为是长者先敬,所以就离老人最近坐下,最后家族成员围成一个圆圈,核心就是寿星老人.老人对每个晚辈敬上的美酒都要亲手接过,一饮而尽,酒量小的也要略表心意.此习俗中,晚辈将珍贵的米酒献给长辈,是瑶族人民重视血缘关系,知恩反哺的体现.
灵山升安地区有设奠酒的习俗.当人死后,家人会在厅前设一排供桌,桌上摆放死者的灵牌,在牌前放三个杯,供百客奠酒用.客人到后,把三个杯斟满,跪下行叩头之礼,然后把酒洒在牌前.女客奠酒时还要唱奠酒歌:
睡到地,奠杯千年酒.
睡到地,奠杯千年茶.
你落到地千年饮,
万古千秋不见你的面.
……
此时,酒成了哀思的寄托,人们希望亡人能像活着时一样享用到亲人敬上的美酒.
(二)当代各民族酒俗
1.壮族的交臂酒.此酒俗很有特色,在酒席上绝对不允许出现自斟自饮的情况发生,必须是你敬我喝,我敬你喝,有时甚至把酒递到别人嘴边,非要一饮而尽才罢.交臂酒体现了壮族人民相互尊重,相互援助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喝干了别人敬上的酒,就领了别人的一份情.原来是陌生的人现在则成了朋友,原先就是朋友的现在则更加亲密了.
交臂酒又称"串杯",在这种宴会上人们并不是用酒杯饮酒,而是一只只大匙羹,人们饮时就将匙羹伸入早已准备好的酒碗或坛中,舀酒饮用.宴会上必须是你敬我喝,我敬你喝,而且要数量相等,你敬我多少,我也回敬你多少,不能推脱少喝.否则敬酒人会不高兴,认为你不尊重他.宴会开始时,主人会先敬每位客人一杯,表示欢迎,客人也须回敬一杯表示答谢.此后席上则自由敬酒与回敬,谁不喝,席上众人就会群起攻之,直到喝酒下肚为止,有时还要罚酒数匙.酒到半酣,人们才停下酒匙,开始吃菜,权当"中场休息".不一会儿,交臂酒又继续进行.这时,人们通常兴头正足,有的人便会找席上比较"特殊"的人物进行敬酒.这种"特殊"人物一般是新婚之人,路途最远的客人,最亲的亲戚等,敬者待对方喝下酒后还要说些吉祥话,如遇新人则可以说"早生贵子",遇长辈则说"福禄长寿"等等.交臂酒完结后,酒席上下依次自舀自饮,直至酒坛里滴酒不剩.此时全席上下一遍谈笑风生,兴高采烈,有的人醉得半步难行.
2.壮族的敬盘酒.此酒俗一般针对贵客而设,如亲家等,此时主人要尽全力招待好客人.早在宴会前,主人就会在本家挑选年轻小伙担任"敬酒人"的工作,此人一定要精明能干,善于言辞,形象好.在宴会进行中,"敬酒人"手持上放酒碗的托盘,来到客人面前,就开始施展起唇舌功夫,要求客人喝下所敬的酒.这时,客人不会急着就喝酒答言,因为客人一方也"专设"有应付敬盘酒的人.这人也是言辞表达的能者,他将代表客方进行辩驳与反问敬酒人.于是一场热烈喜庆的唇枪舌战便开始了."敬酒人"输了就在众人的一遍哄笑中钻进人群堆里,客家输了就喝下所敬的酒.敬盘酒进行的时间越长,主家就越高兴,因为在这样的过程中,主家与客家加强了沟通,增进了了解,关系变得更为牢固了。
覃乃昌:《"禾毛","糇","膏","ηa:i"考——兼论广西是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及壮侗民族对稻作农业的贡献》,《广西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
(晋)嵇含等《南方草木状外十二种》之《岭表录异》,8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晋)嵇含等《南方草木状外十二种》,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清)清柱:《平乐府志》,光绪三年(1875)本,桂林图书馆藏.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下),899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下),961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刘锡:《岭表纪蛮》,56页,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三年版.
(宋)范成大著,严沛注:《桂海虞衡志》,36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云安曲酒是古代名酒,见刘志文:《烟酒茶俗》,50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晋)嵇含等:《南方草木状外十二种》,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清)谢启昆:《广西通志》,2888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清)汪森:《粤西丛载》引《周密斋东野语》.
(明)黄佐等撰:《广西通志.舆地志》,桂林图书馆抄本.
(清)汪森:《粤西通载》引《百粤风土记》.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广西卷.太平》,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莫杰:《广西风物志》,498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莫杰:《广西风物志》,500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宋)范成大著,严沛注:《桂海虞衡志》,86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唐)刘恂:《岭表录异》.
"桂林生活网"文化频道,2002年8月7日.
(晋)嵇含等:《南方草木状外十二种》,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清)谢启昆:《广西通志》,2930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唐)刘恂:《岭表录异》.
(晋)嵇含等《南方草木状外十二种》,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岑秀文:《苗族》,47页,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南宁师院广西民间文学研究室编印《广西少数民族民俗调查》(四),294页,1984年编印,桂林图书馆藏.
铁木尔-达瓦买提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104页,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姚伟钧:《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128页,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晋)嵇含等《南方草木状外十二种》之《荆楚岁时记》,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晋)嵇含等《南方草木状外十二种》之《荆楚岁时记》,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温德薄撰:《武鸣县志.地理考.水》,南宁达时印务局1915年版.
梁庭望编著:《壮族风俗志》,23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南宁师范学院广西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室编《广西少数民族风情录》,332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陈天俊等《仡佬族文化研究》,90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杨正文:《苗族风情录》,135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包建明:《灵山升安丧礼调查》,见南宁师院广西民间文学研究室编印《广西少数民族民俗调查》(五),25页,1986年编印,桂林图书馆藏.
南宁师范学院广西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室编《广西少数民族风情录》,118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蒲朝军,过竹编《中国瑶族风土志》,10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刘志文:《烟酒茶俗》,42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刘锡蕃:《岭表纪蛮》,56页,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三年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9 17:21:3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