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红棉树站长的信任,我是第一回做版主,希望大家捧场,当然,我也会尽自己的能力把这个版搞得很声色而不犬马。
说到壮族电影,各位比侬恐怕会马上想到<刘三姐>。不知道有人做过统计没有,壮族有多少人次看了这个电影。我本人看了不下四五次吧。现在想来,是多么可笑。可笑在这个电影不是壮族人拍的,可笑在这个电影搞成了政治和阶级电影,我们却不自知。音乐虽然很好,但已经把耳朵磨成茧了,让人误以为壮族民歌就只有这样一种声调。
最近的戛纳电影节上,伊朗的马克马巴夫(或译马克马巴殊),一个漂亮的女导演,23岁,拍的<下午五点>引起轰动。我没看过<下午五点>,但我看过她拍的<黑板>,绝对世界级。她的电影有政治和民族背景,但绝不是政治和民族的图解,而是,深刻的人性阐述,和对现实的深层透视。演员的表现很精彩。据说美国人不看这个电影,但别的国家的人看。
事实上,你看了<黑板>以后就知道了,民族电影绝不是<刘三姐>那样的东东,在里面人物是为政治服务的,是为阶级服务的,而不是为人和现实本身服务。
越南,我们的邻居,也有很好的电影。不说陈英雄了,只说越籍美国人包东尼的<恋恋三季>(THREE SEASONS,或译<忘情季节>),描写的是一个三轮车夫和一个妓女的故事,越南风情和街头味道十足--摩托车、人力三轮车和黄色的、朴实的脸孔--这些都让我想起南宁,这也是为什么我看着看着一次次地受感动的原因。
在现实当中清醒永远是最主要的。
相比之下,我们所谓的民族电影,我们的民族电视,什么<歌王>,真是狗屎不如。真的,狗屎还能浇玉米,<歌王>只会搞砸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思维。我不用看这部片子,我只需听一下介绍就能知道它的德性了。就是那样的东西,图解、乱解、先入为主、扭曲人性,这是很可怕的。而这些工作,我们民族的很多所谓文化精英都参与了,而且认同了,这不是很可怕吗?连文化工作者都在混沌中过日子,更不用说一般的民众了。
题材很多,为什么偏偏借搞民族音乐、民族电影来达到扭曲民意的目的?
民族电影也好,民族音乐也好,在我看来,如果只是收集整理而没有与时俱进,是可悲的。看看爱尔兰凯尔特民族吧,他们的民族音乐很有底蕴,但他们不是躺在上面吃老本,他们跟现代音乐结合起来,不断地引起世人的瞩目。恩雅、奥康纳、U2等等都是世界级的。
当然,我用这个要求来对待我们民族的音乐可能有点不切实际了。不过,我们只要环顾国内其他少数民族,就知道我们的民族音乐已经大大落后于其他兄弟民族,蒙族有腾格尔、有斯琴格日勒(她在前年的国际民歌音乐节上重新演绎<刘三姐>的“山歌好比春江水”一段成为我的至爱),藏族音乐近年来在朱哲琴等人的推动下也很成功,维吾尔族有阿凡提乐队--虽然不是很好的乐队,但相比之下我们什么也没有。我们的刘三姐黄婉秋老了,黄春燕我是没听过,因为太民歌化,太空,没有真感情,很难引起年轻人的共鸣。还有前几年红极一时的“区母”(相对于“国母”)、那个傍已故老克杰的女民歌手,我也是不听的。
我这样说,绝没有反对民族音乐的意思--我的意思是,我们民族有很好的音乐底蕴,为什么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做出我们的“NEW AGE(新时代音乐)”。为什么我们还躺在吹树叶的阶段?我们的多声部和声(我听过马山的三声部)听得很过瘾,为什么不结合电子或其他因素把它发扬光大?--我在音乐技术上可以算是音盲,但决不会影响到我的耳朵。
另外,我们的歌词能不能有点突破?不要老是歌唱大好河山、民族昌盛行不行?我们需要的不是大而空的东西,而是尊重个人、尊重人性的东西。民族诗歌也一样,不要一提笔就想到花山岩画,想到瓦氏夫人,想到莫一大王--再一次声明,我为壮族历史而自豪,但不想比侬们老是强调这些东西。
对于民族音乐和电影,我希望广西的文化精英们不要再陷入所谓的历史当中。现在整个中国都有这个毛病,整天拍帝王将相,烦不烦啊,还有人整日整夜地看。导演们只不过把“人性”加了进去,比如最近<走向共和>这部戏,把李鸿章什么的还原成了一个人,但也不过如此而已。而我们的<歌王>,我感觉歌王本身可能在戏里面连一个人都不是,而是一个民族符号,这就更加可悲了。
不当之处,欢迎板砖袭击。
附说明:
图片是伊朗女导演、23岁的马克马巴夫。
这里有一些好音乐,包括恩雅的。
http://audio.day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