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人的宗教》,一直没看完,终于看完了。这本书所介绍的世界七大宗教中,我最喜欢印度教对人生的解释。
印度教说,人的追求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追求享乐。我们生来就有苦-乐的反应器,比如我们不会把手放到火炉上,因为会被烧伤,会疼痛。因此我们把生命交给享乐,享受感观的刺激快乐是很自然的。如果享乐是你所要的,不必压制你的欲望,以明智的方式去追逐它(意思是说,假如不伤害到别人,你尽可以做个花花公子或水性杨花的女人,都是无可非议的,呵呵)。
可是当有一天你对追逐享乐感到厌倦,那并非享乐是邪恶的,而是因为它只关乎自我,而自我是一个太小的对象,你无法对它产生持续不断的热情。那么这时候你的兴趣就转到了第二个目的:俗世的成功。包括财富、名誉和权力三大方向。俗世的成功是一种社会成就,它关涉到别人,比如供养家庭和承担社会责任。它的满足会持久一些。不过它也有三个局限性:一是财富、名誉和权力是排他性的,因而是竞争性的,因此它不象精神上的价值,与人分享的时候它不会倍增(我有一块钱,那块钱就不是你的,给了你我就没有了)。因此它是不稳定的,不定哪一天财富就会转手,地位和权力也会失去。二是人追求成功的欲望是永远也满足不了的,所以人不能从世俗成功中得到终极满足。俗世成功的第三个问题与追求享乐的问题一样,说到底它的追求也还是集中在自我的意义上,因此尚不能满足人的整全人性。
上面两个阶段,印度教称之为欲望之路。欲望对于人来说,就如玩具之于小孩。想像如果小孩没有玩具,那是很悲哀的。不过人终于是要成长为大人,那时候玩具已经不能吸引他的全部注意力,那么他的兴趣就转入了人生的弃绝之路,也就是人生目标的第三、第四个阶段。有些人则永远满足于玩具,不会转入弃绝之路。
人生的第三个目的,是责任,也就是服务社会,服务人类,“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的就是这种人了。它对成熟的人,力量是巨大的。人们从一心去取变成一心去予,一心要赢变成一心要服务,不是要求胜利而是要尽一己之力。(不过我的观点,是人很难达到完美境界,因此第二个目的经常和第三个目的互相纠缠。真正只怀第三个目的的圣人,我想是少而又少,比如那些伟人,我能想起来的只有周恩来、甘地、孙中山这些吧)
人生的第四个目的,是解脱。难道第三个目的——服务社会,还不能让人得到最终的满足吗?对有些人来说还不能。因为你所服务的社群,终有一天还是会成为历史。即便是在你死后很多年,这段历史才被人遗忘,但它终究还只是历史中短暂的一瞬,是茫茫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小点。人的生命有限,但人却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人能够想像无限。因此人实际上要的是无限:无限的存在,无限的知识(这是人类对宇宙的无穷好奇心的来源),以及无限的快乐(即永远不会产生痛苦和厌倦)。因此印度教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帮助这类人,到达这个境界:永远不死,用不枯竭,永远快乐。这个境界印度教叫做“梵天”。这可就不是我这等俗人能达到的了,呵呵。不过我有个朋友是个很从容的人,他说他吃豆腐能吃出二十种味道来,厉害!我觉得他离“梵天”的境界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