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七天的假日,老爸和老妈出去公费旅游,丢下本帅孤守闺房。寂寞心情难奈,大人去得本帅就不去得?如今,旅游是一种时尚。有钱的奔向境外、涌向名胜,没钱的只能绕绕自己的家园逛逛,也算是享受了旅游的乐趣。本帅没钱,只好回老家过过旅游的“瘾”了。
但是,这个“老家”却是老爸的老家,还在本帅六岁的时候,因为奶奶不愿跟随老爸到城里来,就叫老爸在本帅入学之前务必带回去和她做伴,于是本帅有幸到农村和奶奶“三同”了半年。
如今,奶奶不在了,原来的旧屋是爷爷的哥哥的孙子们(本帅应该称呼他们做堂兄)居住。农村多数早婚,这些堂兄都有了儿子,大堂兄甚至有了孙女,所以堂兄的儿子叫本帅做四姑(连接他的姑姑排名次),而堂兄的孙女还叫本帅四姑婆。呵呵,十六岁就可以当“姑”做“婆”了,你说,本帅荣光不荣光?
这个老家就在岜嵫山脚下,是个壮族聚居的“老巢”,说的纯粹壮话,刚去时本帅一个音也听不懂。因为老爸是壮族,本帅户口上也填的壮族,但老妈是汉族,家里的“母语”自然是汉语。不过,由于语言环境的影响,加上奶奶不通汉语,她和本帅交流常常是手势加壮语,不用多久本帅就学会了一门语言——壮语。可学得快忘掉也快,现在除了少数日常用语外,其余的几乎忘个一干二净了,不知道回去还能不能和他们交流得上呢。
壮语是一门有趣的语言,它的外来语不直接借用普通话的读音,而是一种本帅也不知是属于什么系统的读音。比如,德国叫做“咑咕”,日本叫做“射嘭”,听起来好像是打枪的声音;开始本帅还以为是,因为这两个国家是二战的罪魁祸首,所以用枪声来称呼。 后来才慢慢了解到,根本不是这样,而是壮语对汉语国名的音译。
还有,壮话骂人也是很美,挂在嘴边的骂语是“做妈妈”。这是什么骂意呢?难道就像本帅现在的“能够永远不要结婚,永远不要生孩子,永远不要当妈妈”的观点不谋而合?其实不然,壮语的动词“做”用得很广泛,建筑、修建、制造、制作、干活、演唱等等都可以叫“做”。比如建筑楼房叫做“做楼房”,修建公路叫做“做公路”,制造工具叫做“做工具”,制作米粉叫做“做米粉”,唱山歌叫做“做山歌”,等等。甚至于男女交欢也叫做“做女人的私处”,说到这儿,就会弄懂“做妈妈”是什么意思了吧?
还有更有趣的,是壮语的倒装修辞,有时不注意还会闹出笑话来。举个例吧,“奶奶我在吃饭”,按汉语的习惯,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奶奶和我在吃饭”(双主语),或“奶奶,我在吃饭”(招呼语),但是这句壮语真正的意思是“我的奶奶在吃饭”。你看,有趣不有趣?
既然本帅是壮族,所以好想好想研究一下壮语,说不定歪打正着,以后一不小心本帅能成为一名民族语言专家呢,你信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