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314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壮族歌圩的活动规律及流布[文摘]

[复制链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6-11
注册时间
2002-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4-3 03:36: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歌圩的活动规律及流布(一)
摘自《壮族歌圩研究》(潘其旭 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第30-35页

……各种民间节日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产物,是按一定的生产周期和生活节奏来安排和开展的。歌圩的活动规律也是如此。

   从歌圩活动的特点来看,虽然是以青年男女唱歌欢会为主体,但其整个活动过程,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并且,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里举行,成为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的民族节日,是一种民族的群体性的精神生活的活动方式。它和各个民族的节日一样,总是受到本民族经济生活、民族社会结构、民族心理、信仰习俗,以及文学艺术、审美倾向等文化传统的各方面制约,并在此基础上长期形成和延续发展的,绝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

   首先,从歌圩举行的时间来看,它从属于岁时农事的民间节日。歌圩为一种“春秋场歌”(《说蛮》),历来就有所谓“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赤雅》)之说。其实,每年从正月开始至四月间,以及七月至九月间,都陆续有歌圩活动,只是各地的具体日期不同而已。显然,歌圩在春秋两季里举行,是壮族先民在进入农耕时代以后,由于季节性的劳作程序给人们构成的生活节奏所致,并在一年当中,与各个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都有密切的联系,甚至成为这些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

   每年新春开始,焕发了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人们自古以来就视之为吉祥的征兆,并以各种方式大庆大贺,迎喜接福,预祝丰收,成为年节的主要内容。例如,举行祭祖先、拜天地、祀社稷、以及迎神赛会等活动仪式。祈祷在新的一年里老少安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在东汉时就已形成的汉族春节习俗,随着中央封建王朝对岭南统治的逐步加强,中原汉民族的不断南迁,唐宋以降,民族交往更为密切,文化交流频繁,便广泛传入壮族地区,并逐渐成为各民族统一的隆重的最大节日。

   当然,早期的壮族先民,也还另有自己的岁首节日。从现存古籍中可找到它的一些踪迹。如宋代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载:“藤州(按:治在今广西藤县)俗不知岁,唯用八月酉日为腊,长幼相贺以为年。”又据《广南府志》记述,直至清道光年间,云南省的广南、富宁一带的布侬、布沙(壮族的两个支系),还是以夏历十月初一为一年的旦日,在这一天要举行隆重的社神祭典。这种古代年俗,就是按生产季节,以收获粮食后定为新年节日的。就广大的壮族地区来说,虽然早已接受汉族的春节习俗,但在迎春的活动中,也还保留着不少的民族形式和地方特点。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在春节期间,以歌唱来庆贺祝福、祷祈丰年,并缘此而形成了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歌唱活动。

   舂新年粮。旧时除夕之夜,各家各户的媳妇和姑娘都要连夜舂谷米,有的还男女合群一起挥杵捣臼,一边舂米一边歌唱。杵臼声和歌声此起彼落,融成一片,直至天明。这种迎春仪式叫“舂新年粮”,又称“舂堂”。此俗看来是沿袭以秋收涤场为岁首的古风。……

   买新水。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各家各户的新媳妇和大姑娘,便挑起水桶,手持三炷香火,争先恐后地去到河边或泉口,先插好香,用红纸包好的钱币往水里投放,然后挑回新年的第一桶新水。“买新水”的习俗,有说是为祈丰稔,人畜安宁。……
迎春牛对歌。……

   “蚂拐歌会”。又叫“蛙婆节”。在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凤山、巴马、天峨一带,每年农历初一(或初二)到十五(或二月初),各村寨(或联合数个村寨)由选出的“歌主”(又称“峒主”)主持“找蚂拐”、“孝蚂拐”和“葬蚂拐”的活动仪式。人们把找到的第一只青蛙装在竹筒棺材里,置于“蚂拐亭”祭奠,隔日抬着放竹棺的“花楼”,游村串户唱“蚂拐歌”……最后在“葬蛙”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蚂拐歌会”。从这些歌唱内容表明,这个节日是以崇蛙颂蛙为中心的祈年仪俗。而其歌唱活动形式,属一种歌圩原始形态的遗存。……

   此外,各地在正月间,都有不同的歌墟期,如:平果的姆娘山歌圩是正月初一至初三日;靖西的化峒歌圩正月初三日;马山的眼圩、贡川歌圩是正月十六日;德保的足坎歌圩是正月二十七日。而古镇安府(辖今那坡、靖西、德保等县境及天等、大新的部分地区)“元宵前后,以大粽酒肴祭土神,集坐祠前共饮,唱土歌以祝太平”(《镇安府志》)。这又是在相邻近的地域里相对统一的歌唱活动。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6-11
注册时间
2002-7-6
沙发
发表于 2003-4-3 03:43:00 |只看该作者
歌圩的活动规律及流布(二)
摘自《壮族歌圩研究》(潘其旭 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第36-44页

  壮族聚居的广西地处岭南,春耕季节虽来得早,但古时的农作,“僮(壮)人所种止山衡水田”,而多数只种一造,并且从南到北的地理环境、雨水季节,尚有相当差异。故在回到农田耕作之前的各种节日活动,各地自二月至五月间仍连续不断。

   二月二日,为所谓“土地公诞日”。它源于古代的社祭,又称祀“社公”或祭“田祖”。……

   壮族亦有祭祀社王的习俗,壮语叫“唧托地”,意为“土地节”。节期在正月末至二月初。……

   二月间,还有个“花朝节”,又称“百花生日”。时在二日或十五日。……

   而仲春之际,壮族地区则有“花婆节”,亦叫“花王节”。所谓“花婆”或“花王”,是传说中生育女神和儿童的保护神。人们认为,孩子们都是“花婆”在天上培育的一朵朵有灵性的花儿。……

   春季的歌圩尤以三、四月间为最盛行。其中,左江流域的壮语南部方言区是在三月中下旬。如大新县过去就有七个歌圩点,分别于三月十四日至廿六日期间举行,这与当地的生产活动有关。而在红水河流域的壮语北部方言区则多集中于三月初三日。如都安县的二十个传统歌圩点,全都在这一天举行,并且,都阳乡棉山等十处歌圩,每年也仅此一次会期。此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受汉族的节期影响。

   在上古时代,三月上旬原来有三个节日:上巳、寒食和清明。……由此可见,古代的上巳、寒食和清明三个节日,因其时前后相近,后来大都也就把它们逐渐混为一体了。并以三月三节期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活动的风尚相沿习,遂发展成为我国许多民族的共同节日,这是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

   壮族地区也是如此。……而作为三月三歌圩节期的来历,在桂西壮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很久以前,在桂西有一位壮家人叫韦达桂,学识渊博,聪明过人,在一个土皇帝那里当大臣。……有一年壮乡大旱,乡亲们求达桂向土皇帝奏免皇粮。……自此,土皇帝对达桂怀恨在心,阴谋陷害。……土皇帝听了兵差的回报,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捉拿达桂处置。乡亲们闻讯后,连夜护送达桂到山上枫树林里躲藏。皇兵搜山七天七夜仍不见他的踪影,于是放火烧山,达桂被烧死了。那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乡亲们悲痛地埋葬了达桂,……从那时起,壮家人每到三月初三这一天,各村寨都搭起布棚,摆上五色糯饭供祭,唱山歌纪念达桂,代代相传,形成了三月三歌圩的习俗。

   显然,这个故事意在为壮族三月三习俗提供依据,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追求。有趣的是,它与介子推的故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月的歌墟期,从四月初五到二十九日各地均有举行,且尤以左江流域的会期最盛。……

   此间的歌圩会期,正临近当地春插时节,既是对丰年的祝愿,又是趁投入大田劳作之前的尽兴。……

   许多地方在四月延至六月的歌圩期中,又与壮族特有的“牛王节”、“牛魂节”等节日活动有密切关系。

   在壮语北部方言地区,大多以四月八日为“牛王诞日”。传说这一天,牛魔王从天上下到凡间,保佑牛不瘟死。桂北的龙胜县壮族村寨还立有牛魔王庙,是日人们要杀猪举行祭典。这一天不能使役耕牛,人也停止劳动。……边走边唱起“牛歌”……接着又唱起壮族始祖神布洛陀造牛的故事……

   这个节日,在壮语南部方言地区又叫“牛魂节”(壮语称“唧昆莫”)或“田魂节” (壮语称“唧昆那”),节期则多在五、六月间,当地插完秧、田工告一段落之后。……

   总之,从四月至六月间的壮族节日,属农耕季节的祭祀性活动。它是在原始稻作时代崇尚“祀田公田母”的基础上,进入使用牛耕时期的产物。从其立节的旨意看,春耕大忙结束后,为了“酬劳”耕牛和恢复劳力,而举祭所谓“牛魂”、“田魂”和“人魂”。它反映了古代的壮族劳动者们的物质功利追求,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十分珍重耕牛,注意保护生产力。但在其观念形态的表现上,则仍是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

   从“田耕毕,即预选吉日助节”的记载来看,原来的“牛魂节”、“田魂节”的具体日期,还是不那么固定的。后来,可能是受汉族四月八日过“浴佛节”,六月六日过“三伏”节的影响,部分壮族地区也有过这些节日的,而更多的是把“牛魂节”定在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此间的歌圩期,大多也就在这两个节期里举行。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6-11
注册时间
2002-7-6
板凳
发表于 2003-4-3 03:46:00 |只看该作者
歌圩的活动规律及流布(三)
摘自《壮族歌圩研究》(潘其旭 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第45-47页

   金秋之际,歌圩集中于八、九月间,尤以中秋节为期。这在史籍中亦多有记载。由于春种的农作物已经成熟,一年的辛勤劳动有了收获,人们以喜悦的心情庆祝丰收,用各种方式来酬谢神明,产生了秋季节日的各种习俗。

   在壮族地区,八月初二是个特殊的节日,叫“众神节”,又叫“众神诞日”。这无非是在收获的日子里,不忘众神的“恩赐”,表示对他们的一律敬仰的虔诚之心,并以此还报春祈之祝愿。是日,各家杀鸡宰鸭,备上香烛供品,向祖先、土地公、神农、山神、水神、树神及其他所有的庙堂神舍一一拜祭。有的地方还另择吉日,全村整寨合资献物,备三牲、做道场,举行秋天大祭和酬神赛会。然后每户派代表参加聚宴,还各分得一份祭肉让家人共享。此为古代秋季社祭的遗风。

   而八月十五吃月饼,以各种秋实果品,如柚子、番桃、熟芋头和带荚黄豆等,供祖、祭月、赏月的习俗,与汉族的中秋节大致相同。惟壮族的中秋之夜歌会独具一番盛况,特别是德保、靖西、天等一带的“歪囊海”(意即“拜请月娘”),更是充满神秘色彩而又十分热烈的歌唱活动。……当月挂中天、夜阑静谧,人们围坐在设有供案的晒场或草坪上。现有主持祭月的妇人念罢咒语,领着几个歌手唱起“拜月谣”,祈请“月娘”下到凡间来一起游玩。……在这当中,场内外的人可自由组合歌唱,不断地催请“月娘十姐妹”降临。……终场还要用歌话别,把“月娘”送回天宫。这虽然是原始时代遗存的一种巫术形式,但人们藉此而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满足乡间节日文化娱乐的要求。这真可谓“以歌通神”,犹如把人们带到了一个令人情思飘逸的神话世界。

   一般来说,过了中秋节,歌圩的活动也就逐渐少了。但也还有个别地方,在入冬之前的霜降时节,兴赶一年最后的一场歌圩。如大新县下雷乡的霜降歌圩(当地俗称“赶降”),就尤为热闹。壮族地区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都作为节日来过。在霜降(农历十月二十三日左右)……是期所举行的,可称之为“秋收冬藏”的歌圩。

   再从传统歌圩举行的地点来看,大都也是在那些节日里的群集活动的特定场所或就近场地。……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6-11
注册时间
2002-7-6
地板
发表于 2003-4-3 03:49:00 |只看该作者
歌圩的活动规律及流布(四)
摘自《壮族歌圩研究》(潘其旭 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第47-49页

   综上所述,歌圩是壮族岁时农事节日中的一种活动方式。而它的活动,始终都是同壮族群众的物质生活、宗教信仰、道德风尚、心理素质、传统观念相关联并相互制约的。歌圩与各个节日往往构成一个整体,围绕着劳动生产的节奏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成为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和进行审美活动的重要集会方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民族文化形态。

   “歌圩”的流布甚广。可以说,凡是壮族聚居的地方,都有各种形式的“歌圩”流传。据广西师范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和广西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近年的初步调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85个县、市中,已知有歌圩活动的为40个,共有642个歌圩点,大部分布于桂西左右江和红水河流域的河池、百色、南宁地区。其中:有10个歌圩点以上的有17个县、市;歌圩点最多的是百色市71个,依次为;凭祥市51个,靖西县50个,崇左县48个,东兰县47个,龙州县43个,武鸣县35个,那坡县34个,德保县31个,歌圩规模在一万人以上的有75个。余详见附录:《歌圩分布表》。

   随着时代的前进,尤其是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歌圩的流布及规模也在发生许多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的传统歌圩点的活动已自行止息或日趋衰落。究其原因,有些是当地的歌圩点相近或会期过密,有的又地处僻远,因不利于现代生产和交流而归并或消失。如:据六十年代初调查,龙州县过去有250多个歌圩点,而现尚活动的仅有40多个,大新县的雷平镇和宝圩乡(旧为雷平县),民国时期尚有67个歌圩点,至今只有13个还在盛行。另有的祭祀性歌圩点,或由于旧址庙社早毁,因失去了原来聚会活动的意义而随之废止。如武鸣县的黄道山庙歌会和起凤山庙歌会的废除即属此类。

   二是有的乡间野外歌圩逐步移至中心乡镇和县城,这是由于现代交通、市镇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的结果。故乡镇的歌圩点增多,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例如:德保县启立歌圩(三月十五日)近年已移到乡所在地龙光街举行;靖西县城(二月初二)和禄峒(七月初十)歌圩期,武鸣县城(三月初三)和灵水(八月十五)歌圩期,常有3—6万人欢会的盛况。

   三是新的节日(如国庆节、青年节等)庆祝活动聚会,或当地有关部门趁此依期组织山歌比赛,有的也遂变成新兴的歌圩会期。例如:马山县苏博桥(又名红旗桥)歌圩,原只有春节和三月初三两次会期,现又增加了“十一”国庆节的歌会,德保县那甲街歌圩和上思县在妙街歌圩,即定在“五四”青年节举行。自七十年代末以来,此类新兴的歌圩点有20多个。

   四是在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歌圩活动已发展成为当地民族文化交流的盛会。例如:贺县的浮山歌节(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和五月二十九日),都安三只羊乡的丁峒村下巴哨歌会(从正月至八月各节期均举行),壮、汉、瑶各族群众都有参加,横县乌蛮岭伏波庙歌节(四月十四日),则常有来自横县、南宁、邕宁、宾阳、武鸣、钦州、灵山、合浦、浦北、贵港等县市的三、四万人参加,成为各族歌手施展歌才、切磋歌艺和以歌交友的传统活动。而重大的歌圩节期,也往往成为当地各族群众的物资交流盛会。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6-11
注册时间
2002-7-6
5#
发表于 2003-4-3 04:01:00 |只看该作者
歌圩的活动规律及流布(五)
摘自《壮族歌圩研究》(潘其旭 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第281-314页

[附录]  歌圩分布表

   1985年,广西师范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接受广西民族出版社邀约,主持《壮族风俗辞典》的编纂工作,得到广西社会科学院的支持,列为广西社科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在广西、广东、云南各壮族州县广大民俗工作者、地方志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民族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下,于1987年完成该辞典初稿。这份《歌圩分布表》,是根据各县县志办公室及部分县民委提供的材料编制而作为辞典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各县市歌圩点,系按地域由西部至东部顺排,同一县市范围内则按歌圩日期先后为序。据云南文山县志办公室称:有歌圩(叫“花街”),但尚无确切统计,广东连山县志办公室云:无歌圩,只有“歌堂夜”,广西玉林市志办公室云:无歌圩,只有不定期的山歌晚会;东兰县志办公室云:还有30多个歌圩点待查。我们依靠集体力量,据已征集到的材料制表,并经潘其旭先生补充,初步统计40个县市642个歌圩场的地点名称、日期、规模的状况。读者从表中亦可看到壮乡歌海的概貌。

   今先将此表作为潘其旭先生的学术著作《壮族歌圩研究》的附录发表。希望各地读者与专家补充、修订,以期将来能编制更为完善的《歌圩分布表》面市。使之为研究壮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一份更翔实的资料,并为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加强各民族的相互了解与团结而发挥它所能起到的作用,便幸甚幸甚了!我们期待着。

           制表者   过  伟
              1989年4月2日志


[抄录者注:歌圩分布表共33页(32开),这里仅择其两页样品上传。]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6-16 22:30 , Processed in 0.138451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