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奇特的丧葬风俗
宝贝回家里接待了一位寻亲人,约1987-1988年出生,1993年被拐,在求助寻亲过程中,有这样一段回忆:有一次村里(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家的)死了人,让我敲锣在村里喊谁死了,这样通知村里人,然后还让我一路跟上山,下葬的时间大概是午后,除了我是小孩,其他都是大人,没有别的小孩跟上山。
这种奇特的风俗不知道有没有,属不属于壮族的?大概是在哪个地区呢? 敲锣喊死了人?
走那么多地方没见过这样的习俗。一般的,死者为尊,死者受尊重,不直接喊谁谁谁过世了或谁谁谁死了。
我们的风俗是放三响大炮,村里乡亲听到了会自发前来帮忙丧葬 没见过这样喊的 我印象中中,似乎壮族的葬礼都没有使唤到未成年人。除了祭拜仪式上做必须做的诸如上香、跪别之类的礼节。 这样的线索,难查找哦 本帖最后由 骆越子孙 于 2014-11-17 18:03 编辑
一个5、6岁的小孩,小时候的记忆信息很少。但这些死人信息都能有记忆,那么其他信息应该有所记忆。
楼主能不能更详细些,否则难以判别你提供这些信息的可靠性。
我老家哪家有死人报丧,一般是三声响炮便可通知村屯的贝侬,远的亲戚家里一般给同族兄弟姐妹代劳去报丧。
上山拿什么(比如到村边池塘水井打水什么的)一般由师公师徒带路孝男前往。
敲锣打鼓报丧一般壮区很少见到。
我知道八十年左右,壮区特别是贫穷落后的地方有不少小孩甚至无知少女被坏人拐卖的。 在此谢谢大家。未能及时回复真的很抱歉。
寻亲人的记忆较混乱。可能被拐的时候年纪较小。后来经过志愿者不停的启发和提示,将他的记忆整理如下:
一、 被拐经过及自己基本情况
1、我问她要去哪里,她说要去城里,问我要不要去,我说好,她就带我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在一个好像市场的地方,因为那里是一片空地,很多人在那里买卖,男的开那种三轮,那种车像小轿车一样,但是车头是单独一个轮子的那种。在离开后老家后,曾在途中的一些地方住过,那些地方有很大的集市。但住了多少天,住了多少个地方,记不起来
2、那个女人带我一直走路,很崎岖的山路,到了一个水车的地方与一个男人汇合,那个男贩子开着一辆老式男装摩托车在那里接应。然后在一个老婆婆家住了一夜,这老婆婆家旁有水车,记得当时水车的声音很大声,当时就很害怕。在老婆婆家住了一夜之后,男贩子和女贩子就骑着摩托车带着我沿着一条临近悬崖峭壁的公路骑行,那条路,旁边是山腰,就是那种在山上开路的那种道路!路上没有见任何汽车。不知道过了多长时候我们到了一个好像市场的地方,因为那里是一片空地,很多人在那里买卖。那个男的又换了一种三轮,那种车像小轿车一样,但是车头是单独一个轮子的那种。然后把我关到三轮货车的后厢中,女贩子看管。之后的记忆就没有了。如何到的汕头也不知道。
3、 1992或1993年左右被拐到广东汕头,约1988年出生。当年的春节有照片,看照片显示时间是94年2月10号,正好那天就是94年的春节。所以,确定说是93年到的汕头。(户口本打印“93年补办”)
4、 记忆中家里的家庭成员:家中有奶奶、爸爸(爸爸外出务工)。、妈妈、哥哥(哥哥不是亲哥哥,可能是别人家的孩子)、妹妹(妹妹是自己的亲妹妹)。
5、被拐的过程对坐火车没有任何印象。所以推测可能没有坐过火车,如果是坐火车,这么大的孩子一直睡觉肯定会让别人怀疑的。而把我装在三轮货车上,喂了药之后不容易被别人发现。
6、皮肤一直都是黝黑的,开始到汕头,因为养父母在家关了他几个月,所以皮肤才变白的,后来一出来就又成黝黑的了,一直到现在都是。
7、养家的叔叔说,当时是坐广西的班车到汕头的。因为养家叔叔参加全过程,看到是从上面写有广西字样及挂广西车牌的班车下车的。
二、记忆中的家
1、家在半山 腰上,家在农村,四面环山,在山上居住,山下有小河。村子也在半山腰,村里人比较少,村子比较小
2、家住平房、有大院子,院子里面可以晒谷子,家乡房子错落比下图稀疏一些,村子里面都是土路,没有河也没有桥3、下图图片的房子很像自家的,不过家门口有石梯,门口屋檐上好像有时挂有干货,瓦片是青黑色的,门口有个晒晒坪。
4、山上的树很高,山里面还有野鸡呢 ,山上的树林里没有人住,都是山腰或者山下住人的
5、父亲的棉衣,应该就是广东人80年代所称“太空褛”。说明他家有可能是很偏远的,但父亲当时在发达地区打工,则是肯定的。
6、家里好像有电灯,但没有电视之类的家用电器,村里其他人家也没有电视,到了汕头看电视觉得很新奇,看的第一个节目是《忍者神龟》。
家乡语言
1、对语言是一点都记不得了,只记得一个:管“阿姨”叫“娘娘”(niangniang)当时也是这么叫女贩子的。
2、刚去广东汕头的时候,说的话大家都听不懂,人们都怀疑是少数民族的孩子
3、当时养父母带回家的时候,曾叫过很多人跟我对话,包括去过各地、有文化的人,都听不懂我的话
4、在家是说潮汕话,因为工作原因,对粤语,客家话等方言都能听懂一点。
5、.来的新家的时候我又哭又闹,别人也听不懂我说话,我也听不懂别人说话。等到学会说当地话才放出来的,开始是在家里呆着的。
6、从拐我出来到交到养父手里,都是这一男一女两个人贩子。两个人贩子跟我说一样的话,但是也会说国语,养父不会说国语,所以当时请了个会国语的翻译一起去跟人贩子交易的。但是当时拐他的阿姨跟他的对话内容的意思记得,但是却一直无法还原出语言。
本帖最后由 宝贝回家阳阳 于 2014-11-18 19:47 编辑
家乡物产1、种水稻,有辣椒、有水车、有竹子,每家每户均有很多各式各样子弹壳。那种辣椒是弯弯的尖尖的形状。2、经常跑到稻田里抓鱼(网友认为是禾花鱼)。3、家乡很多竹子,以前邻居在竹林里杀狗
4、记得小时候吃过奶奶做的一种饭笼,是四方形的,用一种类似菠萝叶子的藤条状的植物包的,这种植物叶子边上有刺,有时挂在脖子上,去玩累了饿了就拿出来吃。
家乡习俗、气候
1、男女均穿黑色服饰,奶奶穿全身黑色的衣服裹黑色的头巾或者是黑色的布,衣服似乎有花边,忘记是什么花边了
2、夏天穿短裤,冬天要穿很厚的衣服,冬季不下雪。冬天的时候老家的大人小孩都穿棉衣,还有棉鞋,但是冬天不下雪。觉得冬天也比较冷。夏天是很热,穿短裤,然后下田玩,要不然满山跑。到了汕头之后的穿的衣服不习惯。
3、山里有人去世,会让小男孩拿锣边敲边说谁死了,人死后在山上挖坑装棺材埋葬
4、过年放烟花、主食是米饭,初到汕头爱吃苞菜包饭,就是生菜包白米饭吃
5、村子里面没有学校,没有童谣儿歌,孩子们都不上学。记忆中的哥哥也不上学就上山打猎(打野鸡)。
6、亲生父亲打工回家会给他带新衣服,感觉新衣服应该不是少数民族服装,在家也不穿少数民族服装。
7、放烟花的那个节日,那时候天气很冷,也穿新衣服,早上起来放鞭炮,晚上会放漂亮一些的烟花,爸爸带回来放的烟花有长有短,村子里其他人家里也放鞭炮和烟花,小孩子们也放鞭炮。
8.家里做饭用的是一口大锅,灶台是土坯砌成的,下面烧柴
9、在老家,自己家里面炒菜是放辣椒的。但是炒的什么菜没有印象了,现在也特别能吃辣
10、家里面前房檐上挂一种黑黑的忘记了是什么东西。
儿时记忆
1、小时候爱荡秋千,下山抓鱼,攒烟盒里面的锡纸卖钱
2、有次看到山腰一大片辣椒不知道是什么,就去摸之后辣到眼睛,滚到山底下后发现有水车,圆的,转动水声很大,旁边人家中还有很多鸽子
3、家中哥哥有猎枪,还会时常打山鸡回来
4、在村子里面有一棵很大很大的树,有一年突然村子里多了很多旧轮胎,村子里的大人们就用旧轮胎在大树下面给孩子们做秋千
5、左手手背有伤疤,.伤口是被邻居家的疯女人用一把很老的菜刀砍伤的,不是镰刀。砍伤之后马上被大人抱开了,所以没有受其他伤。
6、小时候不知道毛主席也没有见过毛主席像,墙上没有贴着毛主席,
7、小时候经常吃两种植物,是野生的,一种是吸食里面的花蜜的,还有一种是吃植物的叶子的叶子就像菠萝叶子一样,比菠萝叶子要大一点,边上有刺就像菠萝叶子一样的刺。(确认为下图2 种植物)
奶奶包的饭笼好像是用像右图那种植物包的。
8、在汕头有阿诗玛香烟,没有刘三姐香烟,但感觉对刘三姐香烟盒很有印象。好像小时候捡过的烟盒有这种。
9、夏天对下大雨也没有什么印象,对房子被冲塌之类的也没有印象。
10、村里那棵树当他跟小伙伴去抱要几个才能抱住,树叶是小叶子。(可能是榕树或樟树)
11、夏天小孩子们都不穿鞋,不是下河摸鱼,而是在稻田里面摸鱼,那颗大树在山脚下,要五六个小孩才能抱住那么粗,树冠很大,夏天人们到树下乘凉,有一天树下多了很多轮胎,轮胎应该有现在的东风大货车的轮胎那么大,没有小的,大人们把这种轮胎放平整个吊起来吊在那棵大树上,小孩子们做到轮胎圈圈上荡秋千。
12、印象中是有一次村里死了人,让我敲锣在村里喊谁死了,这样通知村里人,然后还让我一路跟上山,下葬的时间大概是午后,除了我是小孩,其他都是大人,没有别的小孩跟上山。坟墓挖的坑很深,棺材放进去之后,一个女人跳进去抱着棺材哭,又下去三个男人把她拉上来。堆好之后的坟墓是圆形的土堆,后来还经过那个坟墓一次,不记得有墓碑和其他树木之类的东西。(女人跳下去这段不是风俗,是个小插曲)
13、家里面有多种型号的子弹壳,村里很多人家都有这些子弹壳,小孩子们会拿各自家的子弹壳比较,看谁的大。家里的枪,后来当兵的时候回想应该是火筒经常玩子弹壳游戏,即一个小孩放一个子弹壳在一定的距离,对方拿一个去掷,中了,你的就归我,如此轮流。
14、后来看到志愿者们发的绣球图片知道这个东西,但叫不出名字来。
15、当时家里有手泵井,有村民到自己家挑水
16、感觉与汕头吃法不一样,很多菜是生吃((如生菜包饭,萝卜等部分蔬菜)
17、感觉吃过菠萝蜜(木菠萝),在汕头感觉对菠萝蜜的味道很回味。
还有最后一种:对下面的稻谷脱粒方法好像有印象,没见过打谷机
在此拜托大家帮忙分析,这个孩子大概属于哪里的被拐孩子了。
以下是寻亲人刚被拐到汕头的照片:
小学和长大当兵的照片:
寻亲人现名:张敬松。
本帖最后由 骆越子孙 于 2014-11-18 20:52 编辑
看似大新靖西边境,或者天等进结向都,德保龙光、隆安都结布泉一带。不一定对版,希望对楼主更多启发信息。 阿姨”叫“娘娘”(niangniang)当时也是这么叫女贩子的。
_-感觉是贵州兴义一带的 景颇族、拉祜族、黎族、滇南瑶族等少数民族用放枪来报丧,如果死者是女性的话则敲锣。 阿姨”叫“娘娘”(niangniang)当时也是这么叫女贩子的。、
广西靠近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州的一些地方也是那么叫阿姨的。
还有云南的有些地方也是那么叫的。
要是女人有包头巾的习俗,就很有可能是少数民族了。 本帖最后由 度莫 于 2014-11-19 10:01 编辑
如果是壮族孩子的话,应该对粽子、五色糯米饭有印象吧?
fil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360se6/User Data/temp/7acb0a46f21fbe097f3ec7b86b600c338744ad3d.jpg
http://a4.att.hudong.com/70/86/01300001087497133439867446276.jpg
度莫 发表于 2014-11-17 10: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印象中中,似乎壮族的葬礼都没有使唤到未成年人。除了祭拜仪式上做必须做的诸如上香、跪别之类的礼节。
经小张的回忆,父亲一直在外打工,当时的这个葬礼父亲后面才赶回来的。我们推测小张当时应该是代替不在家的父亲在做。 度莫 发表于 2014-11-19 09: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是壮族孩子的话,应该对粽子、五色糯米饭有印象吧?
据当时小张回忆,对五色糯米饭是没有什么印象,对粽子的印象也只是奶奶当时做的一个饭笼。类似下图:
http://www.rauz.net.cn/bbs/data/attachment/album/201411/19/103449ypjejqxnwgjiw3pa.jpg
只不过形状为四方形。 本帖最后由 度莫 于 2014-11-19 16:11 编辑
度莫 发表于 2014-11-19 09: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是壮族孩子的话,应该对粽子、五色糯米饭有印象吧?
如果对五色糯米饭、粽子是没有什么印象的,我猜想是壮族的可能性很小。
因为在壮族习俗中,节日、祭祀等都会用到五色糯米饭(不一定够五色)。而且十几年之前生活还比较清苦,糯米饭算是很好的食物了,小孩子不应该没有印象。
而粽子又是壮族春节必备的食物,即使家境贫寒,一般也会做这么几个。即使真的不做,应该也有亲戚送一两个。对于粽子这类一年才吃到一次美味,小孩子应该有印象。
下面的编制的那种,壮族地区也有,一般就是成年人给孩子的玩意。 宝贝回家阳阳 发表于 2014-11-19 10: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据当时小张回忆,对五色糯米饭是没有什么印象,对粽子的印象也只是奶奶当时做的一个饭笼。类似下图:
...
如果对五色糯米饭、粽子是没有什么印象的,我猜想是壮族的可能性很小。
因为在壮族习俗中,节日、祭祀等都会用到五色糯米饭(不一定够五色)。而且十几年之前生活还比较清苦,糯米饭算是很好的食物了,小孩子不应该没有印象。
而粽子又是壮族春节必备的食物,即使家境贫寒,一般也会做这么几个。即使真的不做,应该也有亲戚送一两个。对于粽子这类一年才吃到一次美味,小孩子应该有印象。
下面的编制的那种,壮族地区也有,一般就是成年人给孩子的玩意。 我觉得应该是贵州和广西柳州、桂林交界的那一片地区,因为那片地区的很多人叫阿姨有叫“娘娘”(称呼)这样的称呼,那边的人也吃辣椒,河边会有水车这样的场景,包括那种四方的食物那片地区的人都会有,而且那片地区很多高山,很多路可能都顺着河边走什么,这些和小张记忆中的家乡地形有蛮多重合的。
有小张不一定是壮族的孩子,有可能是侗族或者是瑶族苗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而广西的侗族瑶族苗族在广西柳州桂林和贵州的交界地区都有居住,可以尝试然他听苗族或者侗族瑶族的语言,看有没有一些记忆。 本帖最后由 布楼服饰 于 2014-11-25 07:38 编辑
fil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360se6/User Data/temp/t01ba493114f4669bd0.jpg是不是这种三轮车?这种车九十年代广西应该没有的。
泰国老挝的也不一定,华人拐卖回国的。泰国人爱吃生菜米饭菠萝蜜。去做个基因测试,看和哪里人比较近。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