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y109 发表于 2014-7-25 08:29:02

又爆猛料:壮族著名学者梁庭望谈壮语卫视、谈壮文翻译!

本帖最后由 沙南曼森 于 2014-7-25 13:30 编辑

赢万事之秘诀,应以群众为本
                            ——访著名学者梁庭望先生

                                       广西民族报特约记者 哈 森
来源:广西民族报 http://www.gxmzb.net/szb/html/2014-07/25/content_9546.htm



    壮族学术泰斗梁庭望先生。


   梁庭望先生接受本文作者采访。

    说起壮族学术泰斗梁庭望先生,笔者在鲁迅文学院和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听过两次讲座,对先生的学识渊博、对先生的为人谦逊、对先生朴实且不凡的谈吐,敬佩有加。今日有幸,承蒙《广西民族报》的厚爱,本人被聘为特约撰稿人,采访在京广西名家,便有了这次与大师近距离深度交流的机会。    梁庭望先生在中国文化界负有盛名。仅凭他在中国民族关系问题研究、骆越文化研究、壮族文化研究方面的非凡成就,编写《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国诗歌通史·少数民族卷》、译注《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等抢救非物质文化工作中的卓越贡献,作为一名翻译人员,作为一名作家,作为关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年轻人,笔者有太多想请教梁庭望先生的问题。然而,考虑到梁庭望先生治学的宝贵时间和规律的作息时间,今日话题主要围绕他的家乡人民所热切关注的几点问题来展开。

        哈森(以下简称为记者):梁老师您好!感谢您在这么热的天气,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我是一直想来拜访您的,今天受《广西民族报》委托,也算是一个契机。我有很多问题向您请教。不过,今天主要想围绕您的家乡人民关注的几点问题,了解您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梁庭望:你好哈森。感谢你为广西而来。那么,我们可以进入主题了。

       记者:目前了解到一些网友对时下“官方”汉壮翻译不是很满意,他们坚持翻译时不借用汉语,主张生造也要造出一个壮文术语来。那么,面对汉壮翻译这些热点问题,您有怎样的看法?    梁庭望:目前存在的壮汉翻译问题是值得注意的,存在一些翻译比较生硬的现象。有两种比较偏颇的倾向,一是图省事滥用借词,即过多用汉语音译,简单处理汉借词。然而这类借词琢磨半天才懂,例如Cwzsi,我看了汉文才知道是“测试”。这样,实在影响受众的接受。还有就是,一些词的译文已经有了更为妥当的新借词,但仍在用老借词。例如Baubanh(包办),就不如用新借词bauhban好。另一种现象是总想用壮语固有词素生造。然而,又没经过调查研究,所以造出来的词生硬,老百姓还是难以接受,例如“平时”大家已经用惯bingzseiz,用baeznaengz反而不易理解。如何处理这类问题?我认为,第一、翻译应该多做田野调查,不能闭门造车。可以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老百姓是怎么用词的,不能脱离群众,要多了解群众的理解程度。第二、壮语的政治术语和科学术语比较缺乏,通常都借汉,那也要尽量普适化,有一定普遍性才好。像“改革开放”这样大众化、普遍流行的词语,可以多用。第三、用本民族语言造词,也要考虑老百姓的接受能力,也要通俗易懂。像Huqdoeg(毒品)就比较好理解。第四、在尊重原意的前提下,按照壮语习惯,多用短句表达为好。目前,按照汉语的语法习惯进行翻译的情况较多,壮语读着不顺畅。汉语语法中的定语修饰比较多,有时甚至出现接连几个修饰语的情况,照译就很别扭,可以分别用短句表达,这样才符合壮语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总之,汉壮翻译面对的主要是小学文化程度人群、文盲以及部分初中生构成的一个群体(高中以上群体可以阅读原文),所以应关照普适性为原则,也就是要以群众为本。

       记者:听您一席话,作为一名蒙古语翻译,也有很多触动。翻译,毕竟是为了让不懂原文的人读懂它而做的行为。尤其应用文翻译,应该更多地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听说,目前还有一些网友不认可现行壮文方案,另造一套方案在用,或在随意添加符号。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梁庭望:壮文推行本来就很艰难。若再各自造方案或添加符号,那就更乱了。从文字的发展规律来看,还是维持统一一套方案才科学,不能随便更改或加减。目前的《壮文方案》是经过政务院通过的,个人无权更改。方言中的一些语音在发生变化,用壮文方案时可以用方音,但方案不能改。目前广西越来越多的县电视台有壮语播音,用的方案是统一的,但不影响按照本县的方言广播,群众是接受的。藏语有拉萨、康巴、安多三个方言,不易通话,但是他们的藏文是统一的,这使藏族受益匪浅。壮族地区各县壮语新闻,文字表达不可改,广播时可以按照各个方言土语的发音来读。

pcy109 发表于 2014-7-25 08:29:28

本帖最后由 pcy109 于 2014-7-25 08:42 编辑

    记者:文字,是一个族群一种统一标志,也承载着某种共同的精神实质。也许,这不是一言两语可以阐释的。然而,您说的这么通俗易懂,我想老百姓可以一听便知、一目了然。据说,广西各方正在奔走呼号开设广西壮语卫视频道和壮语广播频率。广大壮族老百姓也正翘首以盼。请您谈一谈广西壮族自治区开设壮语卫视频道和壮语广播频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好吗?    梁庭望:开设壮语卫视和广播是非常必要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人口1500多万,而壮语广播一天才有十几二十分钟,这怎么说都不合适。时下,中央强调群众路线教育,开设壮语卫视和广播就是为群众服务的大好事。我们广西有一些领导对壮族群众的汉语水平好像不是很了解。其实,广大老百姓把握不好汉语的情况还是很普遍。我这里有几组调查数据,你可以记录一下:
1982年壮族人口受教育情况:
  总人口  11363110人
大学文化程度29340人
高中文化程度708519人
初中文化程度1846807人
总计2584666人
初中以上教育人口占总人口比例23%
1990年壮族人口受教育情况:
  总人口  13519237人
大学文化程度88287人
高中文化程度880534人
初中文化程度2705642人
总计3674463人
初中以上教育人口占总人口比例27%
2000年壮族人口受教育情况:
  总人口  14975738人
大学文化程度304026人
高中文化程度1354609人
初中文化程度5200763人
总计6859398人
初中以上教育人口占总人口比例45%

    现在,距这些数据统计,又过了十几年,壮族人口达到1700万,累计历年遗留问题,还有一半的人口是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只会几句简单的汉语,深了就无法理解,无法从汉语新闻媒介中获得现代信息。包括从中央到地方党政文件精神、科学信息、平日要闻,要不就没有翻译,要不就翻译的文件束之高阁,群众看不到。我有三个姐姐(现都去世了),一辈子没听到过一个完整的文件,你说这脑子怎么解放?怎么开发呢?!基层的壮民听不到(或听不明白)市场经济文件精神,经济怎么发展呢?!广西和广东地域条件相差无几,但是经济上却天壤之别。这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群众无法吃透各类文件精神,思想上无法跟进,无法得到信息,掌握不好技术引起的。广西每3人中有1个壮族,10人中有4个少数民族,这样大比例的人群,一直处于现代信息的语言屏蔽中,经济怎能得到发展?!群众懂不懂中央和地方文件,对于该地区的经济文化,乃至社会发展都有着根本的影响。再比如说现代科学信息。小学或文盲占一半比例的壮族群众,无法从汉语电视广播中准确无误地获取如何科学种地、如何施肥等基本信息,不懂得如何提高水稻的产量,甚至农药都会用错。这样一来,将自己的贫困和坎坷用迷信来解释,求得心理安慰。迷信的盛行,更加制约了群众思想的开放和进步,智力开发受到很大影响。世界在发展,我们的国家在发展。发展中现代信息尤为重要。再举一个例子,广西企业家中壮族企业家比例很少。有少量中等规模的企业,大规模企业几乎没有。壮族人做生意的,也就是开个小饭馆什么的,在城市发展中的优势薄弱。目前壮族老百姓迫切需要用自己的母语听到中央精神、了解经济导向,获知现代科学信息。我想,这是广西开设壮语卫视、壮语广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在。    这里,我不讲宪法依据,不说民族平等问题,但想说说民族心理失衡问题。内蒙古、新疆、西藏都有该地区自治民族的母语卫视、母语广播,甚至像青海、甘肃等非自治区省份的民族自治州自治县也有其居住主体民族的母语卫视。那么,壮族这样有着1700万人口的民族,怎么就不能有自己的母语卫视和广播呢?民族语言,不只是一个表象性符号,它也是民族心理的需要,承载着民族认同感,它是顽强地植根于一个民族内心的。我们一定要尊重。不能因为政策贯彻的不到位,而导致民族心理的失衡。那样,我们就做不好一些重要的工作。这也是群众路线教育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


    记者:我们聊了几个问题,您的每一个考虑,基本离不开“群众”二字。我想,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急群众所急所盼,是我们开展所有工作的根本吧。    梁庭望:是的。做好群众工作,是万事获得成功的根本。希望家乡的壮族同胞们早日看到母语卫视,早日听到母语广播,生活蒸蒸日上,与其他各民族兄弟姐妹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贡献。

       近日北京连续高温。我和梁庭望先生的交谈在他中央民族大学家属院的家中进行。梁老师的家陈设简约,书香满屋。他声音低缓,精神矍铄,说起家乡深情款款,侃侃而谈。我在一种说不出的宁静感中,忘却了酷暑炎热,仿佛有一阵阵清风,沁人心脾。这份宁静和清爽来自他,一个一辈子致力民族文化事业而无怨无悔的老人——梁庭望。这里,我加这么一段描写,是想告诉广西的父老乡亲:遥远的北京有这么一位老人,时刻牵挂着家乡的百姓,牵挂着你们生活中所需的点点滴滴。此刻,我替你们感到幸福。
                    2014年7月13日北京海淀  

牛耕田 发表于 2014-7-25 09:11:58

梁庭望:目前存在的壮汉翻译问题是值得注意的,存在一些翻译比较生硬的现象。有两种比较偏颇的倾向,一是图省事滥用借词,即过多用汉语音译,简单处理汉借词。然而这类借词琢磨半天才懂,例如Cwzsi,我看了汉文才知道是“测试”。这样,实在影响受众的接受。还有就是,一些词的译文已经有了更为妥当的新借词,但仍在用老借词。例如Baubanh(包办),就不如用新借词bauhban好。另一种现象是总想用壮语固有词素生造。然而,又没经过调查研究,所以造出来的词生硬,老百姓还是难以接受,例如“平时”大家已经用惯bingzseiz,用baeznaengz反而不易理解。如何处理这类问题?我认为,第一、翻译应该多做田野调查,不能闭门造车。可以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老百姓是怎么用词的,不能脱离群众,要多了解群众的理解程度。第二、壮语的政治术语和科学术语比较缺乏,通常都借汉,那也要尽量普适化,有一定普遍性才好。像“改革开放”这样大众化、普遍流行的词语,可以多用。第三、用本民族语言造词,也要考虑老百姓的接受能力,也要通俗易懂。像Huqdoeg(毒品)就比较好理解。第四、在尊重原意的前提下,按照壮语习惯,多用短句表达为好。目前,按照汉语的语法习惯进行翻译的情况较多,壮语读着不顺畅。汉语语法中的定语修饰比较多,有时甚至出现接连几个修饰语的情况,照译就很别扭,可以分别用短句表达,这样才符合壮语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总之,汉壮翻译面对的主要是小学文化程度人群、文盲以及部分初中生构成的一个群体(高中以上群体可以阅读原文),所以应关照普适性为原则,也就是要以群众为本。

韦偃 发表于 2014-7-25 09:42:55

梁老师说得好啊!我们抛开国家宪法,我们抛开民族平等,新,西,蒙等自治区,都有母语卫视,非自治区的省份很多也有母语卫视,成千上万壮族人期盼着母语卫视,却难以实现,这是心里平衡的问题。

越裔引强 发表于 2014-7-25 11:53:01

致敬!:victory:

大溪連山 发表于 2014-7-25 14:54:43

敬礼!   

冷涩 发表于 2014-7-25 15:24:07

我想起了“开到荼蘼”版主。

Sawmos 发表于 2014-7-25 17:37:43

baez naengz bingz seiz cungj ndei ha!

勒丁布壮 发表于 2014-7-25 18:38:28

本帖最后由 勒丁布壮 于 2014-7-30 07:24 编辑

:)

勒丁布壮 发表于 2014-7-25 19:09:12

本帖最后由 勒丁布壮 于 2014-7-30 07:34 编辑

:)。。。。。。

勒丁布壮 发表于 2014-7-25 19:53:50

本帖最后由 勒丁布壮 于 2014-7-30 07:34 编辑

:)。。。。。。

南虎 发表于 2014-7-25 20:08:19

只要壮语(壮文)不进入幼儿园、小学等学校教育,壮语文迟早被抛弃的,语法迟早向捞语文靠拢的。官方规定借汉词时以桂柳音为标准对壮语文的打击也是致命的。

daeghaij 发表于 2014-7-25 20:23:03

梁老的话在壮文翻译上给了某些官方人士和某些壮文媒体一大巴掌,同时也给在壮文问题上的一些看不起《壮文方案》、损害壮文权益的人一巴掌。

勒丁布壮 发表于 2014-7-25 20:47:46

本帖最后由 勒丁布壮 于 2014-7-30 07:25 编辑

    :)


pcy109 发表于 2014-7-25 21:08:21

Gangj baenzlawz hoiz, ndei!
Sij faencieng neix couh dwg siengj aeu vunzlai gangj!

勒丁布壮 发表于 2014-7-25 21:15:43

本帖最后由 勒丁布壮 于 2014-7-30 07:35 编辑

:)。。。。。。

右江河畔 发表于 2014-7-25 23:40:43

勒丁布壮 发表于 2014-07-25 20:47: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本帖最后由 勒丁布壮 于 2014-7-25 21:10 编辑

    就文字方案的问题,我个人是习惯并
事实证明,
很多网友贝侬是不认同l s的,
对现有壮文方案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进。

月夜僚人 发表于 2014-7-26 10:01:10

以前挺敬重专家的,现在算个卵,说这种话,难道口语汉化,书面语就得汉化?
难道叫ba了就没boh了吗?
根据群众接收程度怎么不说根据群众汉化程度

月夜僚人 发表于 2014-7-26 10:20:11

壮文走群众路线死路一条,必须走精英路线才能换血重生,群众在不断汉化,只有精英能寻回遗落的根,希伯来语的复活就是很好的例子,通过精英引导民众回归。

Sawmos 发表于 2014-7-26 22:16:15

我觉得翻译(创造新词)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不然音译越来越泛滥,创新将成为不可能。

我喜欢按音节分写,方便拼读,字也不再那么长。有些词真的是是分是合有点难,duzloegvamoiz? duzloeg vamoiz?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又爆猛料:壮族著名学者梁庭望谈壮语卫视、谈壮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