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莲花 发表于 2011-6-15 19:20:00
<table width="100%"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margin: 10px 0px;;"><tbody><tr><td><table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5"><tbody><tr valign="top"><td align="center" style="padding-top: 10px; padding-bottom: 10px; padding-left: 6px;;"><p><span style="font-size: 12px;;"><font size="6"><strong>壮乡嘹歌好养心</strong></font></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2px;;"><font size="4">——平果县“壮乡天籁.2010歌圩音乐节”侧记</font><br/>南国早报 2010-07-31 ■ 本报记者 蔡立梅 唐辉吉 文/图 </span></p></td></tr></tbody></table></td></tr><tr><td class="font6" style="padding: 10px 20px;;"><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cript><div id="ozoom" style="float: left; zoom: 100%;;"><table width="315" align="left" bgcolor="#d8d9bd"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tbody><tr><td width="315" height="214" align="center" valign="middle"><table><tbody><tr><td><img alt="" src="http://ngzb.gxnews.com.cn/res/1/20100731/51371280530199046.jpg" complete="complete"/></td></tr><tr><td> 参赛的农民歌手有点拘谨。</td></tr></tbody></table></td></tr><tr><td height="21"></td></tr><tr><td width="315" height="214" align="center" valign="middle"><table><tbody><tr><td><img alt="" src="http://ngzb.gxnews.com.cn/res/1/20100731/3121280530199062.jpg" complete="complete"/></td></tr><tr><td> 夺得比赛冠军的陆锦邦歌队。左一为队长陆锦邦。</td></tr></tbody></table></td></tr><tr><td height="21"></td></tr><tr><td width="315" height="214" align="center" valign="middle"><table><tbody><tr><td><img alt="" src="http://ngzb.gxnews.com.cn/res/1/20100731/70481280530199062.jpg" complete="complete"/></td></tr><tr><td> “你赛你的,我唱我的。”</td></tr></tbody></table></td></tr><tr><td height="21"></td></tr><tr><td width="315" height="214" align="center" valign="middle"><table><tbody><tr><td><img alt="" src="http://ngzb.gxnews.com.cn/res/1/20100731/27601280530199062.jpg" complete="complete"/></td></tr><tr><td> 观众的热情比天气还热。</td></tr></tbody></table></td></tr><tr><td height="21"></td></tr><tr><td width="315" height="214" align="center" valign="middle"><table><tbody><tr><td><img alt="" src="http://ngzb.gxnews.com.cn/res/1/20100731/55421280530199062.jpg" complete="complete"/></td></tr><tr><td> 台下歌手交流。</td></tr></tbody></table></td></tr><tr><td height="21"></td></tr></tbody></table><founder-content></founder-content><p> 本报记者 蔡立梅 唐辉吉 文/图</p><p> 人如海哎,</p><p> 歌满城哎,</p><p> 去赶歌圩喜盈盈,</p><p> 有情人今夜来相会,</p><p> 相会对歌到天明啰</p><p> ……</p><p> 有情日子歌里过,</p><p> 有歌日子好养心。</p><p> ……</p><p> 7月25日晚,天上明月皎皎,刚下过一场雨,平果县马头镇那塘村那塘屯的空气湿润而清新,一户农家的土房子里灯光明亮,一阵阵悠扬的歌声和笑声不断飞出……“那一幕,月光、乡村和歌声融合在一起,感觉非常美好,和我之前对嘹歌的想象很吻合”。数日后,北京歌手杭航离开平果时,再次提起平果的夜歌圩时,依然心神向往。</p><p> 平果嘹歌就是有这等魅力,千百年来千回百转,荡漾在这片土地上。如今,一年一度的“壮乡天籁.2010歌圩音乐节”,更是“人如海,歌满城”,持续三天的热闹歌圩和音乐盛会,使城乡百姓和八方宾朋都沉醉在嘹歌之乡。</p><p> </p><p> 母娘山歌圩的笑声</p><p> 在平果县20多个歌圩中,母娘山歌圩久负盛名。</p><p> “今天平果摆歌台,八方歌手汇聚来,唱得江中鲤鱼跳,唱得鲜花朵朵开。”在母娘山歌圩歌手选拔赛上,一名来自巴马的女歌手拉开了歌喉。7月25日歌圩音乐节刚开幕,搭建在平果县烈士陵园大榕树底下的母娘山歌圩歌台,已经人潮涌动,山歌飞扬。</p><p> 赶去母娘山歌圩前,记者以为歌圩是在母娘山举行的,没想到是在县城里的烈士陵园,这里除了山歌台,还有跳健身舞的居民,像个公园。为何要叫母娘山歌圩呢?被问到的老人都笑着摇头,终于有一位中年女歌手说了个大概:原来平果县里有座山,山形酷似女人的乳房,当地人都认为它是神山,是它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平果的儿女,所以把它称为母娘山,并且时常聚集于母娘山唱歌、对歌;另外还有传说,“母娘山”在壮语中意为“姑娘”,母娘山是个美丽的仙女,时常与当地的歌手对歌,由此吸引了许许多多的青年男女前往,以歌传情……</p><p> 遗憾的是,母娘山后来因开山采石被毁,最终只能流传在传说中了,可是这里的人们依然爱唱歌,每年照旧赶歌圩,母娘山歌圩的传统就一直传承下来,尤其是每年农历七夕期间,母娘山歌圩更是热闹非凡。近些年来,母娘山歌圩的歌手选拔赛,不仅给群众带来许多欢乐,还让不少本土歌王脱颖而出。</p><p> 7月27日下午,进行到第三天的歌圩到了尾声,可是喜爱山歌的人们依然把歌台挤得满满的。山歌的诙谐、机智、幽默,时常让太阳底下坐着、蹲着、站着的观众哈哈大笑。上台比赛的,也不全是老歌手。当天参赛的第40队歌手,歌没唱完就因时间到而被叫停,他们正想下台却被主持人喊住。主持人采访这四位歌手,“年纪多大,唱歌多少年了?”60多岁的女歌手说自己唱了10多年,上舞台却是第一次,“有点紧张,所以没能唱完”;70多岁的男歌手学唱山歌才一个多月,但每次歌圩他都是忠实听众……朴实的言语和歌手挠头抓耳的羞涩神情,让观众们发出一阵阵善意的笑声。</p><p> </p><p> 歌台之下的歌声</p><p> 在母娘山歌圩,挤不进人群中听歌你不用急,因为在远离歌台的树荫底下,到处是小歌台——三五成群的歌手,听别人唱觉得不过瘾,对歌对得正起兴呢!</p><p> 不过,台下的小歌台不像台上的歌手那般隆重,穿戴统一,两两相对,而是隐藏在休闲的人群当中,有的“对家”还隔得挺远,有的虽然坐在一起中间却隔着几个人。你得循着此起彼伏的歌声,才能判断出这两位大爷是和那边花坛的大妈对唱。</p><p> 最有意思的是,小歌台对歌的男女,男歌手手上都有一本小小的手抄本歌书,上面密密麻麻地用方块古壮字抄着一首首嘹歌。对唱前,两个男歌手先看看歌书,交头接耳一会儿才开唱,而女歌手接歌后也要交头接耳一会,然后即兴对唱。</p><p> 为什么男歌手有歌书女歌手没有?平果县委宣传部的干部解开了这个谜团:原来,嘹歌与别的口口相传的山歌不同,它是用歌书传承的,而古时候女子通常都是文盲,不识字,那些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的歌书自然只能由男歌手掌握了,女歌手则把歌调背熟,对歌时即兴应答。到了现在,虽然文盲少了,可能看懂古壮字的女歌手也不多,男歌手执歌书的传统就沿袭至今了。</p><p> 如今,在平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农敏坚的主持下,洋洋大观的五卷本《平果嘹歌》集萃已经出版,2万多首在民间传抄的数十个不同版本的嘹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而在民间,新的嘹歌又在传抄、流传,适应市场的需求,平果县还出现了打印方块古壮字的文印店,专门为那些想复制手抄本歌书的群众服务。</p><p> </p><p> 自由组合摘得冠军</p><p> 为期三天的母娘山歌圩歌手选拔赛,不仅吸引了许多平果本土的歌手,还有不少歌手是从武鸣、马山、大化、田东等地赶来的。“报名的有150多队,有些临时退出,实际上参赛的有130多队,每队4名歌手,总共有400多名歌手”。平果县文化馆的助理馆员黄玉邮告诉记者,在农忙时节还有这么多歌队参赛,有点出乎意料之外,这也是母娘山歌圩比赛规模最大的一次,各地歌手对唱的山歌曲调很丰富。</p><p> 7月27日下午4时许,比赛结果终于出来了,平果县旧城镇陆锦邦歌队的四位歌手夺得第一名,获得奖金2000元。</p><p> 队长陆锦邦介绍,该歌队四位歌手中有一位女歌手是商人,另外三位都是农民。四人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呢?“我们是在一个歌圩上认识的。”陆锦邦笑着说。5年前赶歌圩时,他和搭档遭遇了一对女歌手,双方对歌“棋逢对手”,声线也比较和谐,于是就组合成一支歌队,经常参加各种山歌比赛。“这次来比赛,在电话里约好了碰头时间就直接到歌圩了,没有排练过,没想到能夺冠”。农忙时赶歌圩会不会耽误农活?陆锦邦笑着说:“不会!难得来赛一次,农活回去还能忙。来唱歌,大家都开心。”</p><p> 以嘹歌之名,不管是听歌的,还是唱歌的,都能享受到一份源自于生活的真切的快乐;而每一个爱唱嘹歌的普通人,都有可能在歌唱中超越平凡,这或许就是嘹歌歌圩长久不衰的缘故吧。</p><founder-content></founder-content><input name="titlecheckbox" type="checkbox" sourceid="" value="0" style="display: none;;"/></div></td></tr></tbody></table>蓝莲花 发表于 2011-6-15 19:21:00
<p><a href="http://ngzb.gxnews.com.cn/html/2010-07/31/content_419202.htm">http://ngzb.gxnews.com.cn/html/2010-07/31/content_419202.htm</a></p><h1><span style="font-size: 12px;;"><font size="6">壮乡嘹歌好养心</fon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2px;;">——平果县“壮乡天籁.2010歌圩音乐节”侧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2px;;"><br/><font color="#ee1111">南国早报</font> 2010-07-31 ■ 本报记者 蔡立梅 唐辉吉 文/图 <br/></span></h1><br/>蓝莲花 发表于 2011-6-15 19:25:00
<strong><font size="6">陇峒节,龙州“布傣”的歌圩</font></strong>http://www.rauz.net.cn/bbs/dispbbs_12_36550_6_1.html蓝莲花 发表于 2011-6-15 19:36:00
<p>http://ngzb.gxnews.com.cn/html/2009-08/16/content_275312.htm</p><p>武鸣三月三歌圩 千年歌圩歌花开</p>蓝莲花 发表于 2011-6-15 19:40:00
类似的专题报道有不少,网上都可以搜索到。感兴趣的贝侬可以搜索一下。家园里也有不少。蓝莲花 发表于 2011-6-15 21:42:00
<p>第一次听到靖西山楂用壮语演唱的《橄榄树》的时候,我和覃乃昌先生一样,泪流满面,尽管我听不懂壮语。</p><p>橄榄树也许永远在前方,在我们无法抵达的彼岸,那又有什么关系呢?</p><p>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心中有执着的家园梦想,为梦想同行,不分彼此。这就够了。</p>szetobill 发表于 2011-6-15 21:43:00
不承认错误是态度问题,态度决定一切土人香草 发表于 2011-6-15 21:50:00
<p><font size="4">尽管说这句话好象很象宣传口号,不过我还是想说:广西的发展离不开各民族携手努力。</font></p><p><font size="4"></font></p>蓝莲花 发表于 2011-6-15 21:58:00
<p>你又怎么知道不承认错误呢?有些真相,永远是浮在水面下的。</p><p>你又是否知道,你所指向的,都是自己的同胞贝侬呢?</p><p>当你以民族的名义言之凿凿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贝侬身处什么境界呢?</p><p>人生一世,焉能不错?改正错误的方式有很多种。不管哪一种,重要的是有没有看到它的真心诚意。</p><p>贝侬,能叫上一声多么沉淀。</p><p>我并不想辩驳什么,仅仅是为被指向的贝侬设身处地。</p>卜蛮 发表于 2011-6-15 21:58:00
我知道蓝莲花贝侬是针对“辱壮事件”而来。早报的‘失误’也可以理解,但是也要勇于承认错误呀。你和早报为我们民族做的宣传相信大家有目共睹……,是啊,河蟹很重要。提到靖西歌会,又把我的思绪带回当时激动感人的场面……桂西布依 发表于 2011-6-15 22:03:00
<p>呵呵,虽然很是感谢你所作的努力!</p><p>但是我对“辱壮事件”的态度还是没有改变。</p><p>就好像中国人和日本人因为很多原因,包括地理位置和经济关系现在很难分开,但永远都不会谅解当年日本在中国的所作所为一样。</p>蓝莲花 发表于 2011-6-15 22:06:00
<p>一个民族的崛起,离不开民族凝聚力。如果对自己的贝侬都缺乏同胞手足之情,又谈何民族之大爱?</p><p>一个十多年冒着生命危险暗访,经常做揭露批评报道、监督舆论的老记者,一个壮族贝侬的女婿,难道会潜意识去触碰高压线,侮辱自己的民族吗?</p><p>人生一世,焉能不错?不是所有的错都应该不被原谅。何况还是同胞手足。</p><p>贝侬啊,贝侬,我只能无语。</p>桂西布依 发表于 2011-6-15 20:18:00
<p>不管你是兄弟还是姐妹,感谢你对壮族的热爱,也感谢你对壮族文化所做的努力。</p><p>我在这里代表爱自己民族的的僚人再次感谢你</p>蓝莲花 发表于 2011-6-15 21:01: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桂西布依</i>在2011-6-15 20:18:18的发言:</b><br/><p>不管你是兄弟还是姐妹,感谢你对壮族的热爱,也感谢你对壮族文化所做的努力。</p><p>我在这里代表爱自己民族的的僚人再次感谢你</p></div><p>不用谢,因为我们都是广西人,都有一份挚爱这个美丽家园的深情。弘扬民族文化和传统,义不容辞。我愿意和家园的贝侬们一起努力,建设多民族和谐的美丽广西、文化广西</p>蓝莲花 发表于 2011-6-15 21:18:00
<p>每次当我行走在广西的大地上,从空中俯瞰这片土地时,我都情不自禁地要感慨:我们拥有多么美丽的山水,多么淳厚的民风,多么优美的民族风情,多么悠久的民族历史……也深深为自己能在广西这个美丽家园生活而感到幸福、幸运。</p><p>尽管我不是壮族,可是我去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采访时,穿上了美丽的靖西壮族土布服装,还行走在北京街头。那个时候,我是一个广西人,展示的是广西优美的民族文化,并为此深感自豪。</p><p>看到山歌的断层,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我和家园里每一位充满民族责任感的贝侬一样,满怀忧患。我也不止一次地和潘其旭教授等学者、专家探讨过,和红棉树站长、沙南等贝侬交流过。</p><p>很多时候,我记着前辈的话,用切实的行动去付出。也许每一篇报道的文字都很微小,但都沉淀着一份热爱。这份热爱永不会改变。只因我记着,我是土生土长的广西人。</p>蓝莲花 发表于 2011-6-15 21:31:00
<p>相信每一位看过梁汉昌老师那本《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画册的贝侬,和我一样有同感。</p><p>什么样的人是真正深爱自己的民族,为民族的崛起而奉献?像范西姆、潘其旭、梁汉昌这样的学者,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p><p>所以,我在早报上精心编发过梁老师拍摄的壮族民族艺术摄影专题,让其传播更广。</p><p>覃乃昌先生也是我十分敬佩尊重的前辈,可是我知道他逝去的消息太晚,没能送上他一程。只能把他的音容笑貌留存在电脑档案里。</p><p>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铭记前辈的教导,多向贝侬请教,努力做得更好。</p>土人香草 发表于 2011-6-15 21:32:00
<p><font size="4">谢谢蓝莲花,是的一直能感受到你以《南国早报》作为平台,对宣传壮族文化所作的努力。</font></p><p><font size="4">感谢你,也感谢《南国早报》。</font></p>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11-6-16 10:39:00
宣传民族文化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的态度是成绩归成绩,缺点归缺点;正确归正确,错误归错误。错误不能掩盖正确。wenliqan 发表于 2011-6-16 13:40:00
嗯,首先感谢楼主努力的宣传壮民族文化,也让人重新认识了南国早报的一些过往,但是无论如何,南国早报的辱壮事件还是时有发生,所以恳请楼主通过关系传达我们壮族人的心声,通过这件事希望南国早报多自省和自我检讨,以后不要再出现类似的辱壮话语才好。nheis 发表于 2011-6-16 11:42:00
论坛原本是比较开放和能包容的,可是最近有些版主根据个人主观判断个人喜好随意删帖,这就欠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