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文字的四大社会力量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体制,推广文字的社会力量各不相同。概略地说,能够使文字得到推广的主要社会力量主要是:<p>1、宗教。这一力量主要在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政府政府无暇顾及的后进地区发生作用。宗教推广文字,目的在于传播教义。<p>2、政府。这是推广文字最强大的力量,一般通过学校教育而实现。政府在推广文字考虑的面最广,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水准,发展社会经济,弘扬民族文化等。由于政府考虑的面比较宽,所以在决策时常常有轻重缓急之分,或顾此失彼之患。<p>3、市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无所不在。先进民族的文字就随着商品流通传播开来,有时甚至达到无孔不入的程度,因而无意中完成了推广文字的使命。当然,市场附带性地履行推广文字功能时,只考虑商业利益,因此常常对接受商品的民族造成传统文化的瓦解。<p>4、民间。民间推广文字的目的纯度很高,主要在于保持和发扬地域文化,因此很得文化人的青睐。民间推广文字,古已有之,但成功的例子甚少,部分原因在于这种努力与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脱钩,部分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谁能把这四股力量整合起来,谁就有希望胜出。 我个人认为在你所说的四个力量中,,<br> 壮文都不怎么现实! 为什么这么肯定呢?能否陈述稍微具体一点的理由? 下面引用由hunter在 2003/09/12 04:15am 发表的内容:<br>我个人认为在你所说的四个力量中,,<br> 壮文都不怎么现实!<br><p>我们很不习惯压倒一切的肯定句,能否陈述一下您的高深见解?<p>或许,那不是您“个人认为”,而是您的愿望吧?<br> 前陣子我讀一篇《民族語文》的論文,談到新創文字成功與否很取決於其語言威望,因此政府政策上不但要提供有關的教育或以此掃盲,還要積極提高其威望。這篇文章,於我心有戚戚然。廣西的有關當局也許可以多考慮如果提高壯語、壯文的社會威望,而非只侷限在搞壯文出版、搞壯文課或翻譯文件。<p>例如,政府高層多以壯語發言,或增設電視台壯語頻道,或電台頻道,已經可以大幅高其威望。<p>如果政府一方面說推行壯語、壯文,另一方面政策上自制阻礙,那無異於找大石砸自己雙腳,搞一套政策又故意搞不成功,只落得人民的笑話。 在广西政府高层领导当中,会讲壮话的比例可能不是很高,开会时如果用壮话发言,由于方言差别比较大,即使是壮族官员,能听懂的人比例可能也高不到哪里去。这可能是政府高层领导在重要场合不用壮话发言的主要原因。<p>据说,广西政府在提高壮文地位方面做了这么一个尝试,就是国家公职人员要搞专业职称,如评定讲师、教授、助理研究员、研究员之类,壮文水平达到一定水平者,可以免考外语。<p>在中国,外文水平是评定专业职称的一个主要参考依据,没有一定的外文水平,一般是难以评定相应级别的专业职称的。且不说把壮文的地位放到跟外语一样的水平是否合适,但从政策层面上说,这是政府提高壮文地位的一项措施,对壮族同胞比较有利。即使是这样,以壮文考试取代外语考试的人数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多,甚至少得可以忽略不计。<p>增设壮文电台、电视频道的建议是很好的主意。如果财政能拿出足够的资金,如果壮族群众的收听、收视率较高(这跟壮族群众是否有钱买设备、是否能够听懂壮语标准语有关系),相信政府会加大这方面的投入。<p>此外,作为广西政府,也要考虑其他10个少数民族推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也需要保留和发扬光大呀。如果认为有的少数民族人口少,或者已经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可以不考虑其民族文字推行使用的问题,那么,以多少人口为限好?作出这种限制本身是否违反宪法精神? 我认为,广西政府壮族官员在重要的场合不用壮语发言,主要原因不是 郁水啸翁 说的那样壮语存在着方言差别,而是没有一个领头羊敢于这样做,也缺乏相关的应有规定。听懂不懂,其实这并不是最重要的,自治区政府面向大众的重要发言,完全可以配置壮-汉语翻译人员,毕竟在这样的场合本族语在民族形象上是作为一个标志性的东西的,自治区政府内部的会议用不用壮语召开,那可以另当别论。可惜的是,一直没有一个政府官员(特别是自治区主席)这样的意识和胆识。<p>“据说,广西政府在提高壮文地位方面做了这么一个尝试,就是国家公职人员要搞专业职称,如评定讲师、教授、助理研究员、研究员之类,壮文水平达到一定水平者,可以免考外语。”——这个据说是没有根据的,其实这只是来自壮文工作界的一个殷切的建议,但是没有得到口头上说支持壮语文推行、但实际上却是反而进行制造障碍的政府的认可。我觉得 郁水啸翁 在为政府辩护的时候,应该注意其论据的可信度,要不然只会让人有一种一味偏袒政府、讨好政府的负面印象。<p>关于专门的壮语电视、电台频道,“壮族群众是否有钱买设备、是否能够听懂壮语标准语”这两个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电视的普及率在壮族聚居的城乡已经不低,虽不是每家每户拥有电视,但是基本上各个村屯都是有电视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电视、收音机这样的硬件设备的普及率肯定会进一步提高。而听懂不懂壮语标准语的担心,我想可以从80年代开始慢慢普及的普通话电视里得到启发——与壮族语言相差如此之大的汉语普通话可以在10几年内迅速得到仍旧以母语为主的壮族群众的接受和认可,那么与壮语各方言差别实际上不大的壮语标准语,如果电视频道的节目制作得到资金投入的保证的话,迅速得到僚人城乡的认可和接受应该不是问题。<p>至于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的使用问题,我完全支持。不过,我们现在讨论的壮语文的普及和推广,这是牵涉到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权利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体自治民族毕竟是壮族,我们的比较对象是其他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主体自治民族的语言文字权利(宁夏回族自治区因为回族无本族语,不存在民族语文问题)的问题,壮族的语文工作都做不好,何况是其他使用人口少的民族的语文问题?所以,自治区政府当然要考虑在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内部推行其语文的问题,但是这应该也必须是在首先考虑主体自治民族——壮族的语文推行问题的基础上。其他广西境内其他少数民族的语文问题,不应该成为不做好壮族语文问题的一个借口。 越色僚人 的分析很有道理,我表示某种程度的理解和支持。<p>关于高层领导在重要场合不用壮语讲话、发言的问题,其实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之所以缺乏相关的应有规定,也许是因为这个深层次的原因所致。<p>至于7楼帖子里的“据说”问题,如果没有8-9分的把握,我是不会这么写的。我在别的帖子里说过,只要有可能证实,我会千方百计验证我听到的传闻。<p>如果越色僚人认为那个“据说”没有根据的话,为什么不亲自去调查了解,看看80年代广西政府在推行壮文时是否实行过那么一个配套措施?我觉得好好了解以后再发表意见不迟。<p>我为政府辩护的原因,在别的帖子里已经有过陈述。但我感觉,每次我讲到政府做过的事情,总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像以壮文考试代替外语考试这件事情,越色僚人不闻不问是否确有其事,就一口否定,如果事实证明你对政府的这一作为视而不见,那你会给人们留下什么样的负面印象呢?<p> 虽然由于工作时间原因为让我无法经常在僚人家园里发言,但是,我是几乎天天要浏览这个论坛的,这是出于对这个民族的热爱,以及作为总版主要完成管理的任务。不过昨天晚上我忍不住放下手中的工作来反驳 郁水啸翁 在7楼的跟帖,,那是因为我实在不想让所谓的“把握”,会起到误导众多网友的负作用。<p>郁水啸翁说,“如果没有8-9分的把握,我是不会这么写的。我在别的帖子里说过,只要有可能证实,我会千方百计验证我听到的传闻”,这样的说法和立场,我是不敢苟同的。<p>首先,这只是你的“据说”而已,这个“据说”在我所了解的情况里,却是另外一种情况——这只是来自壮文工作界的一个美好愿望和建议,但是没有得到政府的采纳。从逻辑上来说,你的“据说”还没有得到证实,那么就应该要得到证实以后,才能拿来做论据,而且,在你没有证实之前,我是不需要“亲自去调查了解”的,因为一个假设是不需要去反驳的。<p>其次,“我会千方百计验证我听到的传闻”需要什么样的态度,这就是牵扯到“用屁股思考还是用脑袋思考”的问题了。好比一个中国人,从小学的课本里学到了“夏商周”的历史,就一直认为中国真的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当他知道外国人因为中国还没有找到夏朝的实物以及文字的证据,而不承认夏朝在历史上是否存在或者说是否能够说明中国在5000年前就进入文明社会的时候,如果他的态度是坚信夏朝存在而千方百计去证实夏朝存在,而不是反省一下夏朝是否真的存在而用客观的方式去证实夏朝是否真的存在,那么说这个人肯定是一个不合格的历史学、考古学家。所以,一个人主观愿望大于客观态度的出发点,那是要不得的。<p>既然郁水啸翁还没有验证自己的“据说”,那么就请验证以后再用这个作为为政府辩护的论据好么?在你验证并得到大家的认可以后,我所了解到的情况也就不是真实情况了,不是么?<p>今天虽然是周末,但仍然需要加班,就此匆匆结束。 [这个贴子最后由勒茂21世纪在 2003/09/13 05:13pm 编辑]<br><br>越色僚人 贝侬说得好。<p>另外,我想问老翁先生的是,对政府的批评,是否等于反政府?我看到的是,民间批评时政权利越大的国家,政府反而是最稳固的,如美国。一个国家的政府,如果不允许任何批评的意见的存在,估计这个执行高压政策的政府,也会有被反压力冲开高压锅盖的一天,今天的朝鲜恐怕在日后就可以成为一个例子。<p>不过,好在中国的政府虽然不是民选的,但是毕竟已经有了大跃进、文革等一系列高压政策而造成的惨重教训,现在在许多政策上已经逐渐开明,我认为中国和平地逐渐走向法制于民主是有可能的。在这个过程里,民意的倾听是必要的。<p>老翁先生既然一直站在极力为政府辩护的立场上,那么不如直接了当告诉我们,您代表的是政府的哪个部门,那么我们僚人家园上的众多贝侬也好针对您所在的那个部门所管理的范围,集中给您提点意见啊?不采纳也好,做个参考意见也是可以的吧? 壯文和其他廣西境內少數民族新創文字的最基本分別是,壯文是經國務院頒佈正式推行的,而其他的都只是在試驗階段。 前几天忙于“自由言论”的辩论,没有及时回应这里的跟帖。现在回转过来,不知是否已经人去楼空了。<p>须知,我不是政府的发言人或代言人,我只能就我所了解的事实说话。以前讲过的,我就不重复了。我将要讲到的,也不是事实的全部,而只是我了解的事实。这一点务必明确。<p>另外还须明确:政府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在不同场合,“政府”的词义往往有所区别。在报纸上,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句子,说“中国入世首先是政府入世”。可见这里“政府”的含义比较耐人寻味。<p>按照词典通常的定义,政府就是国家行政机关。如果以这个定义为基准,那么,现阶段,各级政府各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同时,同一级政府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而且政府的组成部门又有各自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要是各地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都完全相同的话,那事情就简单多了。<p>且不说是哪一级哪个地方的哪个政府部门,相信所有的政府部门都很关心以下一些问题。那请感兴趣的贝侬们帮考虑考虑,看看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才好?<p>1、怎样设计各级政府的职能?政府部门应配备多少人才合适?<p>2、怎样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强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p>3、怎样解决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p>4、怎样加强生产安全管理?如何避免生产安全事故发生?<p>5、怎样建立市场竞争秩序?如何打击地方保护主义?<p>6、怎样开展扶贫攻坚,缩小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p>7、落后地区怎样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p>8、怎样解决偏远地区(山区、湖区)教师水平低下的问题?<p>(如果上面这些问题距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那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日常性的问题怎么个解决法。)<p>9、怎样改善农村的社区和家庭卫生状况,提高农村群众生活的质量?<p>10、怎样引导人们合理消费(不要节日大吃大喝而平时省吃俭用)和提高素质(有人出事时悉心帮助而不要团团围观)? 对待政府的态度我也来说两句。<p>一个完善的社会,政府应该归于服务类。<br>在那个位置呆着你就该管理好,服务好,这就是你的工作,不然就下来,别人上。<br>可惜中国官员没有下岗这一说,连引咎辞职都没有。<br>好的政府也应该是专业型的政府,老翁上面列举的政府应该详细考虑到,不然养那么多<br>人干吗来着,总不能让我们平头老百姓替你考虑吧,因为我们都有自己的工作。<br>一般人没必要太多考虑上面那些,可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除非你想从政。<p>我们不知道如何管理,但是政府做得是好是歹,我们都能看得一清二楚。<br> 作为一个体制外的平民百姓,我也说两句。<br>一般来说,百姓对政府有两种态度,一是积极建言,积极配合,即使有什么委屈,也抱着理解的态度默默支持政府,相信政府的工作在将来会有改进。二是公开或私下批评,对于少有机会和政府有接触又不了解政府运作的一般百姓,多采取第二中态度。不论哪种态度,作为共和国的公民和纳税人,批评自己供养的公务员人民公仆,即使言论有些偏激也应该理解为爱之切责之苛,如果一些官员因此就上纲上线或野蛮阻塞言路,即使不是心里有鬼也是神经太脆弱。 在美国,百姓跟政府之间“对话”似乎多于“批评”。我亲眼见过的例子和了解的情况如下:<p>例1<p>小学3-4年级的学生觉得社区有一条河流有污染的迹象,就分成不同小组,用试纸去检验各个河段的水质,看不同季节的水质是怎么变化,即一年时间里水质变化的趋势是好是坏。如果水质有变坏的趋势,他们就把整个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整理成一个简单的调查报告,交给当地的管理部门,要求他们限期治理。如果管理部门没有限期治理,学生们就依法起诉那个部门“不作为”。<p>例2<p>克林顿政府上台后,大搞机构改革,声称要把美国政府建设成为人员最少、效率最高的政府。一些民间组织即跟踪克林顿政府改革走向,定期开展评估,并写出评估报告,告诉百姓和政府机构改革进展到什么程度,哪里还存在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加以改善。<p>例3<p>美国的警察多如牛毛,警察与百姓的比例在世界各国名列前茅。有不移动的站警、有骑单车、骑警马、坐小车甚至坐直升飞机的巡警。重犯到医院看病,每个犯人配2名警察看护。碰到几十人的游行示威,一般都派一定比例的站警到场监护。遇到较大规模的游行示威,除了游行示威队伍两边每3-4米就安排一个警察站岗之外,隐蔽处还囤积大量骑警。骑警人数也按游行示威人数编制比例。<p>美国人介绍说,骑警是防暴警察,游行队伍人数较多时都有骑警侍侯。骑警一般都在游行示威的人群周围地带守侯,直到出现暴乱时才出面制止。之所以隐蔽起来,是因为骑警执行公务时,警马踢死踢伤任何人,政府都不负任何责任。<p>从这个情况看,如果美国的经济实力不是脆弱的话,那他们的什么地方一定也是极为脆弱的。<br> 经跟有关部门核实,本帖7-11楼有关壮文考试代替外语考试的“据说”问题确有其事。不但80年代有人考壮文评职称,而且,90年代,政府还下发通知,对壮文考试评职称的措施给以鼓励和确认。<p>有关文件精神,请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通知》(桂政发81号)。按照国内国际通行的惯例,只要出台的新文件没有明确废除旧的文件,或者旧文件精神没有与新文件精神冲突,那么,旧文件就一直生效,直到废除为止。也就是说,桂政发81号文件仍在生效。 在壮语教学栏目里有个壮语谚语,说:<br> <br> Mwngz mbouj couq gou naengh,<br> Nawj rox daengq gou nden。<p>按照这个谚语的说法,有时候用屁股思考,似乎比用脑袋思考管用。 哦,麻烦老翁列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通知》(桂政发81号)相关条例。<p>屁股思考比脑袋思考管用,这个理论实属首创,不如去申请专利。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通知》(桂政发81号)可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查阅。现在,有关政府的政策、文件都可以到档案馆查阅。据档案馆的人员介绍,每天都有大批关心国家大事的民众前去查阅各类政策、文件。<p>至于“屁股思考比脑袋思考管用”的理论,严格来说,首创人不是我。如果要把它归功于我本人,那应该把壮族的谚语也考虑在内,而且,千万千万千万(简称“三千万”)别忘了“有时”和“似乎”这些关键词语,不然,整个理论就被阉割和歪曲了。<p>
页:
[1]
2